從書法角度講,乾隆的字算很好嗎?

黃小瘋


書法不是停止在技巧層面的藝術,它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書法是表現人的精神與萬物哲理的藝術,它還可以表現社會與大自然蘊含的美的規律,可見書法藝術的魅力,無論是帝王還是平民都熱愛書法,那麼,從書法角度講,乾隆的字算很好嗎?



從書法角度,評價乾隆的字

清代中期,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歡書法,他推崇趙孟頫書法,於是學趙之重風又盛行,乾隆帝下令摹刻《三希堂法帖》,朝野士人也隨之由尚董轉為崇趙,其中,乾隆年間進士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四大家”為代表,


在書法人才輩出的清代中期,“翁劉梁王”四大家,這些人雖號稱遠追唐宋,實際上受趙孟頫、董其昌的影響較大,功力不可謂不深,但大體缺少創新,始終不能脫離帖學纖弱氣質的影響,上段提到了,乾隆帝主張推崇趙孟頫書法,並且下令摹刻法帖,那些文人墨客也隨之學習,換句話說,乾隆就好比當時的“書協主席”,

通過現象看本質,清代中期書法“四大家”的書法大體缺少創新,那麼,乾隆的書法也是缺少創新,而且也始終不能脫離帖學纖弱氣質的影響,但是並不說,乾隆的書法就沒有特色,不堪入目,其實,乾隆的書法雍容華美,不乏骨力,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見清氣,



乾隆的書法特色,和學習趙孟頫有關,雖然不能十分相似,但至少也有三分和趙孟頫的書體相似,當然了,也和乾隆自身的風流瀟灑個性有關,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創作者的個性、氣質、膽識、藝術素養、審美情趣、立意,以至人品等各方面都有密切關係,還有就是,乾隆也活了89歲,這或許也和他平日裡以書法來修身養性有關吧,可見乾隆的書法也有一定造詣。


詩夜城主


我相信乾隆對書法是認真的。不然也不會專門弄個“三希堂”。只是乾隆是個不折不扣的書法“腦殘粉”。歷代帝王都是收藏書畫經典的習慣,但只是乾隆膽大包天,對國寶級書畫使勁兒禍禍:大印章一頓亂蓋,不分字裡行間。一筆字想題哪就題哪,名畫也不放過。

看看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讓乾隆蓋成啥樣了。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也叫他題滿了字,辛虧他老人家看走了眼,收了一幅贗品。

好好的懷素書法,突然冒出一個大印章,咣噹蓋在兩行字上面了。不過他確實對書法下過不少功夫,可惜學糊了。

這是乾隆臨的孫過庭《書譜》。寫得很認真,可惜水平只能算是業餘水準。

唐太宗還有虞世南和褚遂良做書法老師呢,大清朝乾隆就找不到一位老師好好學一學麼?這明顯沒過筆法關啊。提按無力,線條軟弱,一副剛翻完牌子氣喘吁吁的樣子。

大黑體是乾隆的招牌字體。大小一致,形如算子;粗細均勻,無半點激情和活力。

流滑,是乾隆書法的明顯特色。

趙子昂和董其昌都學哪兒去了?不見半點珠圓玉潤,只落下個“雖饒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的麵條下場。

一個字評價:俗。兩個字評價:太俗。

當了60年皇帝的乾隆,這筆書法如果讓他爺爺康熙見了,非搧他大耳瓜子不可。字寫得如此,還到處題,這不是光屁股推碾子——轉圈丟人嘛。

看看他爺爺康熙在絹上的臨帖。皇帝就是有錢,用絹練字。工工整整、認認真真得像個小學生。

這些字本是羅振玉家的舊藏,1945年被佔了家宅的蘇聯大兵扔窗外後,流落民間,後來是旅順博物館好不容易收集回來的。





貓三叔


乾隆的字從書法角度講是不夠的。書法筆畫講力度,字形講變化,神韻講高雅。乾隆的字是苦學他最喜歡的一件書法而形成的,即學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這個帖被他當作從歷代書法選出來的三件稀世寶帖中的第一希,現代人當作是王羲之書法的唐摹本,其實是贗品,書法特點是軟而無力,俗而不雅。但他最喜歡,所以說人俗字也俗。

乾隆這種字是典型的書寫而非書法。實用書寫的特點是筆畫或軟弱、或死板,字形或規正、或做作,神韻或低俗、或胡亂。乾隆字體屬於軟俗規正一路館閣體,這一類字外行的人很喜歡,內行的人不要看。對乾隆書體的認識程度,可以作為是否瞭解書法的參考。

最後一圖是真正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宋刻本。






王乃棟說書畫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乾隆作為清代皇族統治中具有謀略的一位帝王,執政長達六十三年,不僅在政治方面雄韜武略,文學藝術方面也是極盡其能舞文弄墨,有著豐富的漢文化底蘊和深厚的藝術情懷,乾隆雅好書法並大量地收集法帖,將內府所藏書畫珍跡整理而成《秘殿珠林》與《石渠寶笈》並且刊刻成《三希堂法帖》、《墨妙軒法帖》、《敬勝齋法帖》、《蘭亭八柱帖》等傳世刻帖,實為“集大成”之作,也為後人留下了無數地書法墨跡、碑版以及題跋等資料。乾隆作為少數民族帝王,在清代書法發展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乾隆書法的藝術審美取向以及政治舉措都對朝廷上下有著重大的影響,不僅如此,乾隆留下大量的墨跡與題跋資料中,皆蘊含著自己對藝術的見解與感悟。

清代統治者作為少數民族入侵中原,採取了一系列地政治、經濟與文化方面的措施來鞏固政權,尤其在文化方面,統治者意識到書法對於政治統治的重要性,不僅身體力行地積極學書,還帶動了全國範圍內的書法學習熱潮。乾隆在其父、祖的影響下,更是遍及全國極力搜求古代法帖珍跡,一生不廢筆硯,留下了豐富的書法作品。乾隆執政期間大興文字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高度發達,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清代文人士子無一敢言政治,並且由於帝王身份的特殊性,關於乾隆書法的文章更是無法得見,即使論及乾隆書法,稱讚附和之詞也多於客觀評價。

隨著清政府的滅亡,民國學者開始關注清宮之事。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文章中首次提到:“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競講子昂。”概況總結出乾隆朝追求趙孟頫書風,該言論雖然具有籠統性,針對乾隆書法師承的問題也沒有進行論述,但是卻也隱含出乾隆的書法愛好,以及在帝王個人雅好下所造成整個時代的崇趙風氣。隨著研究的深入,清代書法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帝王書法也開始納入學者的研究範圍之中,尤其在對乾隆書法師承的問題上各個學者出現了不同的觀點。

關於乾隆書法師承的文章清代未有史料記載,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有學者研究並發表

文章。有關乾隆書法師承論著,首見於馬宗霍的《書林藻鑑》一文中所提:

高宗席父祖之餘烈,天下晏安,因得棲情翰墨,縱意遊覽,每至一處必作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髮,蓋仿松雪,惟千字一律,略無變化。雖饒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馬宗霍明確提出了乾隆書法學習的是元代趙孟頫,並進一步地對乾隆書法進行評價,與清代史料誇讚乾隆書法大不同的是,馬宗霍首次指出了乾隆書法藝術存在的缺點。乾隆當政之後經常出宮到各個地方巡查,凡是遊覽至名勝古蹟之處,賦詩遣興之餘更喜歡揮毫題字,並命人將題字上石以便世人瞻仰,馬宗霍正是看到了大量地乾隆御書刻石實物之後,對乾隆書法所做出的直觀評價。另外,關於乾隆朝趙孟頫書風的興起又見: 高宗宸翰尤精,特建淳化軒以藏淳化閣帖。又命于敏中摹刻上石,分賜諸王公卿,其時承平日久,書風亦轉趨豐圓。董之纖弱,漸不厭人之望,於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趙書又大為世貴。然宗趙宗董,固自有殊,其為帖學則一也。

根據上述文獻記載,于敏中等奉敕完成《欽定重刻淳化閣帖》的刊刻時間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時年乾隆 59 歲,董其昌纖弱的書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開始追求圓潤、飽滿的趙孟頫書風,而關於乾隆朝趙孟頫書風的興起,不僅僅是因為其圓潤的書法特徵更是因為乾隆本人對趙孟頫書法的喜歡與學習,“上行下效”所造成的潮流風氣。馬宗霍根據坊間景點所留存下來的乾隆御書碑刻資料,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得出乾隆師承趙孟頫的結論是最直接主觀的,而對於乾隆朝推崇趙孟頫的論述,實與康有為所述一致。

另外,曾在光緒年間做過舉人的朱彭壽在《安樂康平隨筆》著作中,關於乾隆朝書法風尚他提到:

館閣書逐時而變,皆窺上意所在。國初,聖祖喜董書,一時文臣皆從之,其最著者為查聲山、姜西溟。雍正,乾隆皆以顏字為根底而趙米兼之,俗語語所謂墨圓光方是也,然福澤氣息無不雄厚。文章中提及館閣書體皆受帝王的影響,而受乾隆個人喜好的影響乾隆時期的館閣書風以顏真卿為根底,兼習趙孟頫與米芾書法,雖然作者未明確提及乾隆書法師承,但從側面可以得知乾隆朝對於顏真卿書法的重視程度,以至於朝廷上下的書法形成風尚。朱彭壽認為受乾隆皇帝的影響,館閣書體主要是以顏真卿的端正厚重同時參照趙孟頫與米芾的行書筆意與結體,追求墨濃字圓又端正的書法風格。

至此,民國時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與馬宗霍認為乾隆朝“子昂代起,趙書又大為世貴”的觀點不同,朱彭壽卻認為乾隆朝推崇“皆以顏字為根底而趙米兼之”的書法風格,關於乾隆朝書法風尚的形成,二者皆主張受到乾隆皇帝影響和支持,而對於乾隆個人的書法雅好,觀點尚未統一。總而言之,清滅亡之後首次提出乾隆書法師承的觀點當屬馬宗霍,與朱彭壽的觀點相比,馬宗霍認為乾隆“師承趙孟頫”的觀點得到了當時學界的普遍認同,例如祝嘉《書學史》著作中,皆引用馬宗霍之言藉以表達贊同之意。另外,再加上康有為“乾隆之代,競講子昂”言論的影響,直至現當代,乾隆書法“師承趙孟頫”的觀點已經儼然成為了學術界中公認的真理,而馬宗霍也因此成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者。

清王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侵中原,意識到用武力征服民眾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所以在清

入關之初統治者便採取了一系列地漢化措施來穩定統治,例如在政治方面仍保留一些明朝舊制,恢復科舉制度;在文化方面積極倡導學習漢文化寫漢字等,而書法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得到了清代統治者們的極度重視。乾隆從小受父、祖的藝術薰陶,十三歲便進入上書房接受皇子教育,正式開始系統而規範的書法訓練,在翰林院老師嚴厲地教育下,乾隆的書法素養以及書法水平開始逐日提升。登基後作為“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帝王,乾隆開始脫離上書房式的學習,書法取向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一)晉、唐為基,兼習宋代

乾隆在書法學習方面用功最勤並且花費精力最長,從十二歲入宮受其祖父薰陶便開始

了其長達一生的書法追求,而由正式接觸書法訓練到擁有自己的藝術審美的過程中,乾隆經歷了大量的書法臨摹與創作過程。乾隆九年,面對內府所儲歷代書畫,積至萬有餘種的情況,乾隆下令組織編纂《石渠寶笈》初編,將自己 32 歲至 35 歲之間臨摹與創作的作品也收錄在內。初編完成四十年後,乾隆又命內廷翰臣王傑等人重集《石渠寶笈》續編,仍舊按照前例,初編所載入的作品茲不復載,收錄了乾隆 83 歲之前大量的書法墨跡。嘉慶當政之後,開始組織編撰《石渠寶笈》三編,包括乾隆在內的四朝帝王的書法宸翰均收入其中,將初、續編中未收錄乾隆書法作品進行匯笈。整體而言,該書將乾隆一生所臨習與創作的大量作品收錄其中,經過整理統計,從中能夠反映出乾隆明顯地師承重點與審美取向。另外,《秘殿珠林》著錄了乾隆道釋題材臨摹與創作作品,以及乾隆個人專帖《敬勝齋法帖》等法帖的刊刻,從收錄情況、題跋語言以及書法面貌等方面看,乾隆在選擇臨摹法帖上有著不同的側重,其中也可以窺探出乾隆真正的審美好。

1.取法二王書風

乾隆朝,清代宮廷書畫收藏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乾隆執政期間,下令極力搜仿歷朝書畫珍跡的活動,以便供自己賞玩。乾隆在編刻《墨妙軒法帖》時曾寫序:

朕聽政之暇翰墨自娛,內府所藏書家真跡無慮數十百種,展閱之餘,手自摹寫,品評題識至於再三。引首御筆:汲古。乾隆在大量收藏書法珍跡之餘,更加註重對收藏珍跡的大量臨摹與鑑賞題跋等活動。在乾隆的組織下,散落在民間的書畫珍跡得以集中,宮廷內府的書法收藏日漸充盈並達到鼎盛,為乾隆學書提供了豐富的法帖。乾隆朝政治安定,經濟高度發達,國家內外統一,社會的穩定使得乾隆有更多時間從事書法藝術。總之,承平時代下,乾隆的書畫收藏、學習以及鑑賞題跋成為了主要活動。

(二)鍾情元、明

帝王作為一國之主,對書法藝術趣尚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從乾隆繼位以來,他的書法學習必定會受到前朝時風的影響。另外,乾隆雖然極力搜仿晉人法帖,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並未留存太多,此時內府收藏的書法珍跡,尤以明代董其昌與元代趙孟頫為重。僅以《石渠寶笈》初編為例,此時的內府收藏董其昌書法珍跡 109 件、趙孟頫 97 件、晉人法帖僅有 8 件。面對如此大的懸殊對比,乾隆自然規避不了對趙孟頫與董其昌的關注。

乾隆對清代書法發展的意義

乾隆作為帝王,在其統治的半個多世紀中,使清朝成為了政治穩固,經濟文化繁榮,各民族團結統一的強大封建帝國。作為少數民族帝王,面對文化高度發達的漢族,乾隆沿襲康熙朝一系列的文治舉措,實現了政治統治與文化鉗制的高度統一。同時,作為一個藝術造詣頗深的書法家,畢生熱愛書畫收藏與鑑賞,創作了無數的書法墨跡作品和題跋資料。乾隆的書法審美與清代政治有著共通性,在其審美意識的主導下,乾隆開始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一系列地文化政策,對清代書壇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消極的作用。

乾隆書法師承一直以來爭議很多。通過統計整理,發現乾隆主要的師承對象是王羲之,小楷、行、草書皆有大量地臨習,在大量的題跋方面,也表現出對王羲之法帖的珍愛。乾隆還取法宋代的米芾和蘇軾,將欹側的筆勢進行端正化處理,追求端莊流麗的風格,對趙孟頫和董其昌的學習也有著同樣的追求。乾隆書法學習對象是有選擇性的,受上書房時期學習王羲之和顏真卿楷書影響,乾隆對後世書家的取法離不開對晉、唐書風的追求,米、蘇、趙、董等人皆有取法二王、顏真卿的經歷,其書風有著明顯的宗晉、唐法則。 乾隆書法師承有著明顯的審美取向。乾隆有著濃厚的“淳古”思想,他認為魏晉法帖是最古的藝術風格,不僅因為其年代久遠,更是因為鍾繇和王羲之等人書法用筆樸素,章法自然,風格淳樸。由此可見,乾隆直接取法於魏晉法帖並且追求“淳古”風格,他更是將書寫的紙質換成古箋,說明乾隆的書法藝術格局是很高的。另外,乾隆對其他法帖的取法以及將碑刻入石等書法活動,也離不開對“古”的追求,這也正是其“近古”的過程。最後,乾隆作為忠實的佛教徒,經常參禪悟道,漸漸形成了“禪理”思想,表現在書法師承上則上升為對“神韻”的表達。

乾隆對清代書法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帝王,乾隆書法有著“標杆”作用,其書學思想影響著朝廷上下的書法風格,同時,藝術勢必以政治穩定為前提,乾隆的書法藝術更多的出於政治考量下的推崇。例如,館閣體作為政治作用下的藝術風格,雖然建立了實用統一的書法審美評定標準,但於藝術來說卻是不利的。本文對乾隆書法師承的研究,立足於文獻和作品資料,對其取法對象以及書學思想進行闡述,以期儘量客觀公正地評價乾隆書法藝術。


杭州刺史


乾隆皇帝的字好不好,我輩不敢評價。但乾隆皇帝寫錯字我知道。把好端端的“靈隱寺”寫成“雲林禪寺。”

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臨幸靈隱寺,寺中的方丈求皇帝賜題寺名,皇帝一時高興,提筆便寫,結果把個繁體靈字的雨字頭寫大了,下面一大堆零碎,不好安排,另要紙重寫,又略顯尷尬。旁邊的大臣見了,心領神會,馬上在皇帝耳邊嘀咕了幾句,皇帝龍顏大悅,大筆一揮,將原來打算寫的“靈”,改寫為“雲”(“雨”字頭下面加個“雲”即可),然後,“雲林禪寺”四個大字寫好了。靈隱寺的方丈心裡嘀咕,不應該是靈隱禪寺嗎,怎麼變成了雲林禪寺?旁邊的大臣連聲叫好——好,天上有云,地上有林,雲林禪寺,高!就這樣,至今,靈隱寺的匾額上,還是乾隆題的四個字:雲林禪寺。什麼叫做天上有云,地上有林?哪個寺廟天上沒雲,地上沒林?難道都叫雲林禪寺嗎?可憐乾隆皇帝,字的結構沒佈局好,只好改名字了。靈隱寺不再叫靈隱寺,而是叫:雲林禪寺。

但人們不賣乾隆皇帝的帳,仍舊叫:靈隱寺。


王松林


當然是要看跟誰比了,放在古代書法家堆裡不算太好,不過作為皇帝而言算是比較出色的了,一生墨寶到處留跡應該是皇帝第一人了。他的字總體走的是趙體的秀媚一路,不過卻比趙體更加的放縱自在,在某些轉筆處也有自己的特色,一個人留下的作品多是好事也不是好事,他天生的皇帝情懷,內心不失澎湃看到祖國大好河山得謳歌得謳歌吧。所以說雖然單就書法成就並不高,但卻對歷史文化古蹟起到很好的傳承保護,看到皇帝題字,誰敢不敬?




小崔書畫


從筆法,結構來說,中規中矩,筆法牽絲縈繞講究頓挫,可以看出對王羲之書法的臨摹痕跡。結構搭配合理都沒啥可說的。畢竟是從小到大一直有正統的書法訓練。


從變化上說,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也有很多人認為,他的書法作品,水平一般。也是,畢竟是一國之君,但從字體裡倒看不出雄才偉略的皇家氣象,倒是多了幾許文人書法的儒雅,這也和史上流傳乾隆多下江南,遊山逛水,風流倜儻的作為有些匹配。



從筆法上看,受趙孟頫的書法的影響較大,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字體端正筆法講究,還有就是風格過於甜媚,甚至有人直接指出其書法沒有骨架;但筆力沉穩,厚實,又有顏魯公勤禮碑的筆法特徵。可見也是轉益多師,學了很多古法大家的作品法帖。



總體來看,屬於帖學一派,筆力溫婉。我們也知道,這種媚俗的風格就是當時由於上到皇帝喜好,下到普通文人雅士的追求,所以也導致館閣體盛行,媚俗風格一統天下書法,所以才有了傅山等書法大家振臂一呼,抨擊媚俗之風,喊出"寧醜勿媚,寧拙毋巧"的審美觀。


近年來,在歷代皇帝書法拍賣行情上,除了宋徽宗的,就屬乾隆書法最火爆,這並不是說他書法水平多好。更多是屬於名人書法效應在起作用,還有一點和電視文化也有關係,從20年前的還珠格格開始,清代的宮鬥歷史連續劇就沒停止過播放,所以乾隆的上鏡率較高,連帶也對其書法的傳播有了助推效應。


張勁逸


如果把乾隆的書法當作硬筆書法來欣賞,還算不錯的,寫得流暢秀麗,除了轉折的地方,沒有寫出方筆,總體看上去圓溜溜的,但可以看出乾隆爺落筆時是相當自信與開心的。


但如果從軟筆書法的角度來看,乾隆的字就算不得好字,其根本原因是他不懂筆法。書法的筆法要求做到萬毫齊力,也就是說讓筆毛一齊用力,通過運腕提按來控制筆鋒,做到點畫有筆力。能寫出有筆力的書法,我們就不單欣賞其字形,還欣賞其神采。有神即如同人們神采奕奕的狀態,無神即如同人們無精打采的樣子。


乾隆很推崇趙孟頫,花了很多精力學趙,我們對比一下二人的書法的形與神,便可看出乾隆的字很軟,肉太多,無筋無骨無力。《筆陣圖》中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骨豐筋者聖,無骨無筋者病。“


書法學習秘籍


大家都來評論乾隆皇帝的書法,我覺得從從大環境來看乾隆年代國家是比較強大穩定的,基本處於保守狀態,從他的用筆看基本用圓筆,出筆也很小外拓,對比書聖王羲之,他所處晉朝那個年代社會也比較穩定,《蘭亭序》是在一幫文人墨客酒後吟詩作對由王羲之提個序寫出來的。而顏真卿的書法則代表了大唐盛世、開拓疆土的年代。

總的來說乾隆的書法還是有特色的,辨識度也比較高,始終透露出一種風流貴族之氣。




道法自然244736267


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想必說到這裡大家都知道我要聊的是誰了,他就是乾隆皇帝。他前前後後一共執政63年之久,他還是最長壽的皇帝。乾隆皇帝朝廷之下還有很多的愛好,他最愛書法,曾前後跟好多人學習書法,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很多元素,全國的大好河山都有涉及。後世對乾隆作品的看法不一,有的持欣賞態度,有的卻嗤之以鼻,隆皇帝酷愛書法。

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漢朝的文化,寫詩上癮,留下了眾多作品,據說故宮博物院就珍藏有200多幅作品。我國書法史上沒有哪一個書法家留下的墨寶能超過乾隆帝。但大家都知道像書法作品對質量要很高,質量好的往往價值更高,所以隆皇帝的作品雖然多但質量卻參差不齊。

乾隆早期受到董、米、鍾、王的影響,後來又非常欣賞趙孟的字。在乾隆皇帝的引領下,當時的書法之風從尚董轉為崇趙。乾隆帝不僅自己模仿趙書,力求相像,還提倡群臣模仿學習。後世研究乾隆皇帝的作品時,對其評價大多為乾隆帝雖然喜歡書法,臨摹書法,但基本沒有人稱讚他為書法家,他的字雖然工整,但卻缺乏大家應有的大氣和力度。

即便是在作品上得到的稱讚不多,但大家卻都認為乾隆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每天早上總是很早就起床,夏天時一般是天亮以後起床,但在冬天乾隆帝起床時天都是黑的。從乾隆皇帝起床到他到乾清宮每過一門都要鞭炮聲作為信號。在冬天乾隆帝到乾清宮之後都要再燃一寸長的蠟燭才會天亮。軍機處的人五六天才輪一個早班,他們都已經覺得非常辛苦了,但乾隆帝卻天天如此。

乾隆書法雖然後世評價不是很高,但他畢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法家,所以其作品自然也很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