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男人穿身上,看一眼血脈噴張,肚兜文化咋變味兒了?

肚兜,作為中國女性的貼身之物,不僅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更有深刻的人文思想文化意義

小說《紅樓夢》中,不止一次提過“鴛鴦肚兜”,襲人、薛寶釵等都為賈寶玉親手繡過的貼身肚兜,可見肚兜在女子的情感中,有著非常細膩的象徵意義。

外國男人穿身上,看一眼血脈噴張,肚兜文化咋變味兒了?

肚兜在中國起源很早,已經難以追述具體時期。

傳說在上古時期女媧時代就已經有了肚兜,當時稱作“褻衣”。漢代時,肚兜被稱作“抱腹”、“心衣”,唐代稱作“訶子”或“抹肚”,宋代叫做“抹胸”,元代稱“合歡襟”,明代叫“主腰”,到了清代被稱作“肚兜”或“兜肚”,一直流傳至今。

肚兜並不是女人的專利,徐珂在《清稗類鈔·服飾類》中記載:

“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一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侵者,俗謂之兜肚。男女皆有之”。

外國男人穿身上,看一眼血脈噴張,肚兜文化咋變味兒了?

清朝時期,男女老少都穿肚兜,上面繡著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花紋。中國人講究“言必有意,意必吉祥”,人們常藉助花紋來表達喜氣祥和、祈福消災、寄託理想的心境。所以肚兜是一種精神寄託,更是一種文化沉澱。

所以當你看到中國的肚兜穿在外國男人的身上時,不必排斥他們濫用中國文化,這也從側面說明,中國文化越來越被世人認可

外國男人穿身上,看一眼血脈噴張,肚兜文化咋變味兒了?

但是,在看到外國人將肚兜文化展現在國際舞臺的同時,肚兜在國內又是什麼樣的地位呢?有在溫泉泳池舉辦肚兜“趴體”的,有在商業景點穿肚兜賣票的,人們看後都覺得難登大雅之堂,這不是糟蹋文化嗎?

外國男人穿身上,看一眼血脈噴張,肚兜文化咋變味兒了?

在很多人眼中,肚兜已經淪為商人的吸睛賺錢利器。更有甚者,在涉及到肚兜畫面的影視劇中,很多女性被惡意幻想,肚兜成了情色的象徵物,失去了肚兜內斂、含蓄、委婉、優雅的內涵。

外國男人穿身上,看一眼血脈噴張,肚兜文化咋變味兒了?

不能否認,肚兜文化確實能夠表達男女的情感,為女性的陰柔之美增添很多姿色。在以往的很多文學作品中,肚兜是描寫女人朦朧美的最好襯托。

趙翼曾在《簷曝雜記》中描寫道:“忽艙後一麗人裸而執燭至,紅綃抹胸,肌潔如玉,裹帷來視漏出,修撰不覺心動”,可見肚兜被寄予情慾的象徵。

外國男人穿身上,看一眼血脈噴張,肚兜文化咋變味兒了?

但是人們往往只想拿它取樂,卻忘了它的文化意義。不論是商家還是影視劇的製作人,其初衷或許也想藉此表達對文化的致敬,但在實際操作中為啥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太過功利化。顯然他們用肚兜的目的不夠純潔,為了商業利益不顧文化形象,成了大眾笑柄。或許他們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執行中文化成了金錢的墊腳石,人們看了毫無美感可言。

外國男人穿身上,看一眼血脈噴張,肚兜文化咋變味兒了?

其二,低俗影視作品的影響。好的影視作品第一層次在傳達內容,第二層次在傳達精神,第三層次在傳達文化。如果僅僅用肚兜去刻意迎合、消費觀眾,讓觀眾看後血脈噴張,這樣的作品稱不上上乘之作。

其三,公眾的認知還停留在低俗笑談的層次。應該引導公眾正確看待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將它看作低俗的產物。


外國男人穿身上,看一眼血脈噴張,肚兜文化咋變味兒了?

其實我國也在不斷鼓勵發揚肚兜文化。早在2009年,中國內衣屆就有一個響噹噹的金肚兜獎——SIUF“中國內衣行業年度大獎”,為的是推動我國內衣產業的提升。從這個名字上就不難看出,各界人士都在努力為肚兜文化做著貢獻。

肚兜承載著女人對子女、對愛人、對家庭、對自己的所有情感。希望人人都可以瞭解它,領略它藝術的魅力,而不是隻是一味低俗的取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