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為何要將皇位傳給太祖趙匡胤一脈?

lx2ld9


不請自來。

南宋的開國之君宋高宗趙構,在後人著述的史書當中,可能算得上一個沒有作為的君主了。不光沒有作為,反而謀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他是一個可恨之人。

只不過,可恨之人,總也有些可憐之處。

首先說,趙構的身世很可憐。由於他的母親並不受宋徽宗的寵幸,因此來說趙構小的時候幾乎很難見到他的父親,和他的兄弟之間也沒有太多的感情可言。

再者,長大之後恰逢金人南下,北宋王朝都城汴京被金人所圍,金人揚言要皇子、宰相為金人質。都知道這不是人乾的差事,但是趙構太想在父兄面前表現自己,因此主動請纓去金營。而且在金營中,不卑不亢,讓金人懷疑這不是宋徽宗的兒子,金人又將其送回,點名要趙楷來金營。

靖康之難,金人擄走了趙構的父親和兄弟姐妹。他由於不在汴京城內而倖免於難。最終接受了偽楚張邦昌的禪讓,即皇帝位,改元建炎。

只不過,趙構這個皇帝做的實在是憋屈。在外邊,是金人的窮追猛打。搜山檢海捉趙構,使得趙構落了個逃跑皇帝的名聲。基本上趙構做皇帝的前幾年,都是在逃跑和恐懼當中度過的。歷史當中還留下了很多的傳說,比如泥馬度康王。在漫長的逃跑生涯之中,趙構喪失了生育能力,從此之後再無子嗣。

當然,此時的趙構並不是無後,他有一個兒子。歷史上稱之為元懿太子。這個太子在苗劉兵變之時還做了幾天的皇帝,只不過年紀太小,常年的逃跑生活使得小太子顛沛流離,最終夭折。只活了兩歲。

等局勢稍微安定,南宋偏安的局面已定後。趙構開始在民間尋找比自己矮一輩分的趙氏子孫,收為養子,這也算解決了皇權過度的危機。這個養子,便是宋太祖的七世孫,日後的宋孝宗趙昚。

可以說在宋高宗執政的晚年時期,應該已經厭倦了朝堂生活,想過一過清閒的日子。因此,他決定將皇帝位禪讓給當時的皇太子。南宋王朝正式開啟了孝宗時代。

宋高宗為什麼會主動禪讓皇位呢?

首先來說,宋徽宗禪讓宋欽宗的例子在那擺著了。當年金兵壓境,宋徽宗一拍腦袋決定把皇位讓給趙桓。如今,南宋王朝也面臨著金兵壓境的危險。宋高宗厭倦了這種戰爭的壓迫,所以把皇位讓給了孝宗。

再者,在紹興和議之後。金宋兩國約為叔侄之國。也就是說,金國的皇帝是南宋皇帝的叔叔。宋高宗在退位之時已經55歲,而金世宗完顏雍此時的年齡是39歲,他要和一個39歲的人叫叔叔,這實在是難以啟齒。所以就不如禪讓給自己的養子,那樣的話在年齡上還說得過去。

再者說,自己的這個養子的確是值得託付的人。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人倫道德上,作為皇太子的趙昚都能做的讓趙構感到滿意。他很欣喜能找到一個如此優秀的繼任者。那麼趁著他活著,把皇位給他,不僅能實現政局的平穩過度,而且還能扶上馬送一程,何樂而不為?

最後,趙構覺得這是天意。當年宋太祖去世,宋太宗即位之時,便有燭影斧聲一說。如今靖康之變,太宗一脈幾乎全都被金兵擄走,這不得不說是老天的懲罰。那麼幹脆,就把這皇位在還給太祖子孫吧。

趙構為南宋王朝選了新的君主,這個君主是南宋最有作為的君主。可之後的幾位,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光宗趙惇,精神病患者。寧宗趙擴,天資平庸,從沒有自己的主見。也正是這二位,把南宋王朝帶到了窮途末路。


月曉YB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55歲的宋高宗趙構以“倦勤”為由禪位給太子趙昚,他自此終於可以安心得當一個“與世無爭”的太上皇了,而他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直坐了長達二十五年。並且,太子趙昚並不是趙構的親生兒子,而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那麼,趙構為何選擇傳位給與自己幾乎沒有血緣關係的養子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可能包含以下幾個可能:

第一、趙構無子嗣及其他近親

這個情況想必大家都比較瞭解——宋高宗趙構雖然很長壽,但是他一生中僅僅生育過一個兒子,那就是元懿太子趙旉。趙旉在著名的“苗劉兵變”中曾經被叛將擁立,當了一個月的皇帝,但是沒過多久他就不幸夭折了,當時年僅兩歲多。由於種種原因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趙構自此就算是絕後了。所以他只能收養義子來充當南宋的皇位繼承人。

而按照正常情況來說,趙構挑選養子肯定是首選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人,但是大家知道,“靖康之變”北宋亡國之後,宋朝絕大部分的皇室宗親都被金國俘虜北上,宋徽宗所有兒子中只有趙構一人僥倖逃脫,宋欽宗的子嗣則全部被俘,其餘倖免於難的則基本上都與趙構的關係很疏遠(比如嗣濮王趙允讓一支)。

第二、濮議事件的影響

北宋曾經出現過皇帝本人無子而傳位給養子的事件,那就是宋仁宗傳位給了養子趙曙(即後來的宋英宗)。趙構在宣佈將要收養義子的詔書中曾經提到:“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但是他說自己要“法仁宗”的話卻是違心的,因為宋英宗即位之後就發生了影響深遠的“濮議事件”——宋英宗的親生父親是濮安懿王趙允讓而並不是宋仁宗趙禎,於是宋英宗堅持要把自己的父親追封為皇帝,但這著實惹怒了注重禮法的大臣以及皇室,因為他們(王珪、司馬光等)認為既然當今皇帝是先皇的養子,並由先皇處得來皇位,則先皇自然是他當然的父親,而趙允讓只能是他的“皇伯”。這一事件一直持續折騰了長達十八個月之久,最後大臣們做出了妥協——允許追封趙允讓為“皇考”。

趙構當然不想讓濮議事件再次上演——外患還無法解除呢,怎能再增加內憂?所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便是從民間選擇一個缺乏根基的宗室當養子。這麼做有兩個好處:

1、從沒落皇族暴得大位已經會讓這位養子對皇帝感恩戴德了,不會提出其他過分的需求。

2、沒落皇族不會有盤根錯節的勢力網,對南宋皇室不會產生威脅。

第三、大臣及趙構本人的意願

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傳給了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傳弟不傳子的原因是千古疑案,此處不展開討論),此後宋朝皇位一直在趙光義一脈中傳承,但是宋朝朝野都知道這對太祖是不公平的,於是此時還位大宗的呼聲越來越高。同樞密院事李回及其他大臣都曾經上書“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天命”,參知政事張守則說:“藝祖諸子,不聞失德,而傳位太宗,過堯、舜遠甚”,最打動趙構的則是上虞丞婁寅亮,他說:“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大臣們的上書表達了三層意思:

1、太祖當年以天下為公傳位給太宗,現在應該把皇位還給太祖一脈,以“昭格天命”。

2、陛下此時能傳位給太祖後裔,其功德堪與太祖乃至堯舜比肩。

3、之前宋室太對不起太祖後裔了——他們本應受到優待,但實際上卻“僅同民庶”,這就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他不再保佑大宋,這也正是“靖康之難”爆發的重要原因。

《宋史》記載,趙構在讀完婁寅亮的上書之後“大感嘆”,隨即下詔書:“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並宣佈將從太祖後裔的“伯”字輩(太祖七世孫)中選擇皇位繼承人,最終趙伯琮和趙伯玖被選入宮。

趙伯琮因其性格恭順,博學多才而在紹興三十二年被冊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昚,不久之後,在位三十六年的趙構宣佈禪位太子,自稱太上皇。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趙構這一次的選擇是正確的——宋孝宗趙昚成為史學界公認的,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國史通論


大宋的皇位之爭,主要是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有爭議。他的子孫後代繼承了北宋的皇權,北宋的皇帝都出自趙光義的後代,南宋的皇帝主要出自太祖趙匡胤的後代。就像題主所問,到趙構這裡,才把皇權傳給太祖的子孫。

自從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後面的皇權自然而然就落入他的子孫身上,一代接一代。當他們的皇權傳到宋欽宗這裡的時候,發生了著名的“靖康之恥”事件,金兵攻破了開封,擄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庫,書法字畫,文物珠寶,以及皇室貴族,嬪妃妻妾3000多人。宋太宗的趙家班子被金兵一網打盡。



康王趙構是因為宗澤的一番勸告,才成為太宗趙家班的獨苗。這時,就有人勸表趙構,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就有亡國之險,要趙構繼承大統。有意思的是,趙構無後。其實,他原來是有個兒子的,只不過在苗傅和劉正彥兵變時夭折了。為使大宋基業後繼有人,只能從宗室子孫中尋找了,所以高宗經過一系列的考驗篩選,最終確定了太祖7世孫,建國公趙昚為繼承人,趙昚就是宋孝宗。能被稱為“孝宗”,他對高宗肯定是孝順的。之後,南宋的皇權才落入太祖一脈,這也是對太祖的一點點補償吧!



秦野雁


我是漂浮菌,歷史領域達人。歡迎關注我看各種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趙構不僅把皇位傳給了趙匡胤一脈,而且還是一個血脈關係已經很淡的旁系。放著一堆血脈更近的直系不傳,選了一個都快出五服的接替皇位。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趙構是個非常自私,心裡只想著自己,自己利益高於一切的人。

趙構親生兒子早都死了,而他自己也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把皇位傳個其他人了。當時的可選的人很多,趙構選人的原則是挑一個好控制的,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趙構還對自己的命根子留著一絲幻想,想著萬一再生一個親兒子了,還能把養子踢開把位置留著親兒子,所以就不能選家中勢力大的,以免以後尾大不掉。

最關鍵的就是自己死後的名分、位置問題,繼任者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自己死後能不能被稱為皇考,這點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就曾經發生過濮議事件,還有後來明朝的大禮議事件都是例證。繼任者並非先皇親生,繼任者都想立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供奉,但是有些大臣不同意,最後爭執起來差點動搖國本,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趙構不可能考慮不到,也不可能不在乎的。

因為皇位多年來一直把持在太宗一脈的手裡,所以太宗一脈的勢力都很大,其中很多人都把持著重要的位置,有的還手握重兵。就算經歷了靖康之變後,逃到南方的太祖一脈勢力依然很大。如果從這些人種選,那麼就很難控制,很難老實聽他的話。所以趙構就想到把皇位還給太祖一脈的辦法。

趙構一共選了兩個養子,趙伯琮和趙伯玖。這兩個人都是出自太祖一脈,而且還都是地位很低的旁系。這兩人的父親還都是沒有爵位,官職也非常的低,非常利於他控制。

這就是趙構選擇繼承人的深層次原因。


漂浮菌


宋高宗趙構選擇將皇位傳給養子趙昚(又名趙伯琮、趙瑗、趙瑋,即宋孝宗),是出於多重考慮的。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緣於趙昚出自一個太祖系旁支小宗中的相當弱勢的家庭,易於受趙構的控制。因此,趙構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退位後,穩居太上皇帝之位,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病死前,也依然能夠持續對朝政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


趙構


現代人似乎常有一種想當然的錯覺,認為靖康之變後的南宋初年,趙宋宗室(尤其是太宗系宗室)必然是已經所剩無幾的。否則,出自太宗系的宋高宗趙構,怎麼會在太祖系中尋找養子候選人呢?

其實不然。

雖則在金滅北宋的過程中,有大量趙宋宗室被俘、被殺。但仍然有不少的宗室成功南渡,甚至在南渡後擁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譬如太宗系-濮王支:

宋英宗以來的歷代皇帝——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便是出自濮王一脈。而高宗朝時的南渡宗室裡,就有相當多太宗系-濮王支的人,例如趙仲湜、趙仲儡、趙士㒟、趙士俴、趙士輵、趙士衎、趙士籛、趙士撙、趙士夽、趙士珸等等……

再譬如太祖系-燕王支:

這是太祖系的主支,乃宋太祖趙匡胤次子燕王趙德昭的後裔。高宗朝時的南渡宗室裡,亦有相當多太祖系-燕王支的人,例如趙令話、趙令疇、趙令矼、趙令懬、趙令衿、趙令詪等等……


然而對於一方面心存幻想(即認為自己還有可能生育子嗣),一方面又權力慾旺盛的趙構而言,這些宗室大宗人數眾多,勢力較大,都不是合適的選擇。因此,他就先借孟太后所做的夢【1】,排除了選擇太宗系的可能;又派人在太祖系的“伯”字輩中,揀選候選人。最終,挑選了趙昚、趙璩(趙伯玖)【2】二人為養子,並在其中選擇了趙昚繼承皇位。

注1: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後,而昭慈聖獻皇后亦自江西還行在,後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會右僕射範宗尹亦造膝以請,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於是詔選太祖之後。

注2:趙昚為太祖趙匡胤第四子秦王趙德芳的後裔;趙璩則只知為太祖後裔,具體出自不詳。


肇英


宋高宗趙構是宋朝的第十個皇帝,他是一個很高壽的人,活了八十一歲。趙構生於公元1107年,他是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在南京應天府即位的,公元1162年,趙構傳位給養子宋孝宗趙昚,成為太上皇。

公元1187年,趙構病逝,也就是說趙構做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擔任太上皇時間最久的人。那趙構為什麼會將皇位傳給太祖趙匡胤這一脈呢?

趙構本來有一個兒子,叫趙旉,而且還當過皇帝,即為宋簡宗,只是因為在位的時間太短,年紀又小,又是個傀儡皇帝,所以一般不承認他是宋朝皇帝。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趙構一路南逃,苗傅與劉正彥舉兵造反,逼迫趙構退位,迎三歲的趙旉為帝。

而宰相張浚召集各地將領前來勤王,重新讓趙構登基,而趙旉只當了二十六天的皇帝。七月,趙旉在建康行宮的時候,得了瘧疾,一個宮女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把爐子給踢倒了,發出很大的聲音,在旁邊玩的趙旉竟然被嚇死了。

趙構十分傷心,為趙旉哭了三天,追封他為“元懿太子”。而趙構也在靖康之難的時候,受了驚嚇,所以也無法生育了。趙構有兩個養子,分別是在公元1132年入宮的六歲的趙昚,還有公元1136年入宮的七歲的趙璩。

而趙昚與趙璩又都是趙匡胤的後代,而我們看看這兩個人入宮的時間,可以看出趙構在稱帝沒幾年之後就有讓趙匡胤後代來繼位的想法了,那為什麼趙構會有這樣想法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顯然是因為自己的親兒子已死,而自己又無法生育,那麼其他的都是趙家的子弟,對自己來說,也沒有多大的差別。

第二,靖康之難中,被抓走的趙家子弟十分之多,另外,趙構一直不希望宋徽宗、宋欽宗回來,也比較難傳位給他們的後代,如果再往上數,那就更遠了。

第三,趙昚被後世稱為南渡諸帝之首,可見趙昚是一個很合適的繼任者。

第四,後世對趙構禪讓給趙昚的評價十分之高,可見宋朝對趙光義是從趙匡胤那邊篡的說法十分的流行,趙構這樣的做法,很受當時人所支持。


歷史簡單說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建立宋朝,給混亂的五代十國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之後,宋朝存在了將近三百二十年,歷經十八位帝王。這三百多年的歷程可謂風風雨雨,跌宕起伏,前後又經過北宋、南宋兩大階段。

在北宋政權的一百六十七年時間裡,北方的遼國、西夏和趙宋政權保持了相對均衡的狀態。然而,女真族在北方崛起後,建立了金國。金國舉兵一路南下,攻破都城汴京,北宋政權轟然倒地之後,康王趙構建立了南宋政權。

宋高宗趙構在趙宋政權即將滅亡的懸崖邊上拉回了大宋王朝。在經歷了與金兵的拉鋸戰之後,趙構底氣不足,採用以金錢換和平的方式,與金簽訂盟約,實現劃江而治。

宋高宗之後,皇太子趙昚繼位,是為宋孝宗。我們今天就說說趙昚當皇帝這件事。

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去世之後,其弟趙光義繼位。以後的皇帝一直是由趙光義這一脈擔任,趙構也是如此。

而趙昚則屬於趙匡胤一脈,論起血緣來,甚至在宋高宗的“五服”之外。那麼,趙昚都出五服了,為什麼宋高宗還選中了他做儲君?

所謂“服”,指的是古代祭奠逝者時的喪服,而“五”則是指五種不同的喪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有人去世,親戚們便會按照血緣的親疏穿上不同的喪服,“五服”成為衡量血緣關係的一個標準。

我們說趙昚“出了五服”,實際上說的是他與趙構之間親屬關係超過了五代。雖然同為趙姓,實際上關係已經很遠了。

趙構將趙昚立為儲君,並將皇位傳給他,實際上是趙構非常無可奈何的選擇。

趙構無後成為他人生抉擇的最大障礙。於他而言,兒子成為心中抹不平的傷痛。1127年(建炎元年),“靖康之變”爆發,宋朝經歷奇恥大辱,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金軍南下,趙構逃到應天府,並在那裡宣佈稱帝,建立了南宋。

在應天府,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便呱呱墜地。年僅二十歲的趙構對自己的孩子十分重視,給他加官進爵,幾乎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託到了孩子身上。

偏聽偏信往往成為一個毀滅的加速劑,因為趙構寵信奸臣和宦官,再加上金兵再度大舉南下,1129年(建炎三年),宋軍將領苗傅、劉正彥將其軟禁,並擁立年僅三歲的趙旉為帝。不過,“苗劉之亂”很快平息,苗劉伏誅,趙構再次登上了皇帝位置。

雖然,猶如磷光般的苗劉之亂熄滅了,但年僅三歲的趙旉卻遭到了極大的創傷。根據《宋史》的記載:“宮人誤蹴地上金爐有聲,太子驚悸,疾轉劇,薨,諡元懿。”趙旉因為驚嚇而死,此後,趙構再沒有生下皇子。

皇位總得有流著宋代皇室血液的人繼承,趙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從宗室子弟中尋找,最終選擇了趙伯琮、趙伯玖作為養子,並給他們分別改名為趙昚、趙璩。

和趙璩比起來,趙昚天資聰穎,又忠孝兩全,深得趙構的喜愛。紹興二年(1132年),六歲的趙昚入宮時。經過宮中的良好教育,趙昚成長很快,已經出脫成一個優秀的皇子,他“讀書強記,天資特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南下襲擾,朝中的大臣們大都主張退避,以求苟全。

貪生怕死是最為糟糕的品質,困境是考驗一個人品質的關鍵時刻。面對這種狀況,趙昚見狀,心中很是憤怒,他主動請纓,表示要率軍征討金軍。

趙昚有智有勇,趙構更加堅定了傳位於他的信念。1162年,趙昚被封為了皇太子。不久,趙構更是以執政疲憊,需要休養為理由,直接宣佈退位,將趙昚提前推上了皇位。

趙昚的能力讓趙構信任,趙昚的忠孝則令他欣慰。即使趙昚和趙構血緣關係很遠,最終還是順利繼位,成為了許多人眼中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歷史往往有很多巧合,當年趙光義一脈取代了趙匡胤一脈。因為趙光義的嚴厲斥責,趙匡胤次子趙德昭自盡,在沒有了接班人。趙光義的後代在大宋皇位上一百八十餘年之後,政權回到了趙匡胤後人的手裡。


文蹤旅跡


首先,宋高宗趙構絕嗣,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宗室子弟繼承皇位。

宋高宗本人能夠生育,有兒有女,不過,因為南宋初建,金兵經常來犯,宋高宗以及皇子皇妃經常處於驚慌逃亡生活中。另外,宋高宗身邊的護衛也並不忠心,後來更爆發兵變,要廢掉宋高宗,擁立小皇子。這次兵變史稱苗劉之變。

因韓世忠仗義勤王,苗劉之變被鎮壓,不過,宋高宗因為受到驚嚇,卻失去了能力。以後,御醫多番救治,始終未見好轉。小皇子也因為感染風寒,幼年夭折。

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宋高宗接受大臣請求,效仿宋仁宗,將宗室子弟養在宮中。若自己以後生下兒子,就將宗室子弟外放。若沒有生下兒子,萬一皇帝發生意外,江山也不會無人繼承。

其次,宋太宗一脈的宗室,基本上被金國擄走。

金國大軍在攻破開封之後,不但是把宋徽宗以及在京城的所有皇子全部擄走,並且將在京城的宋太宗一脈的全部宗室子弟都擄走。

因此,除了宋高宗因為出使金國,在當時並不在京城,恰恰躲過一劫外,宋太宗一脈幾乎死絕。

當然,在金國押解諸位王子公主北上期間,有個別王子在一些人的保護下偷偷逃離,並且在北方找到了依附勢力,並豎起大旗反抗金國。一些人甚至試圖與宋高宗叫板,爭奪皇位正統繼承權。

其三,宋太祖一脈多已經沒落。

在追隨宋高宗逃到江南的殘存宗室中,還是有一些勢力較大的宋太宗一脈。比如為岳飛一案叫冤的一位宗室王爺,就是宋太宗一脈,宋英宗後人,在宋徽宗時代更擔任過宗正這樣的重要職位。

正因為這些人在宋徽宗、宋欽宗朝勢力較大,他們的子孫也就不容易掌控。

反觀宋太祖的子孫,因為一百多年的血脈傳承,他們與京城皇族的關係已經極為淡漠。就如宋孝宗,小時候的生活就是玩泥巴,家中窮苦得很。無論他的父系還是母系,都是普通百姓,因此根本不會對宋高宗的皇位產生任何威脅。

因此,宋高宗才會放心將他養在宮中,讓他的寵妃認下宋孝宗作為養子。不過,即便如此,宋高宗也一直到自己退位前不久,方才正式敕封宋孝宗為皇子,給宋孝宗正式的名分。

總之,因為選擇宋太祖一脈最符合自己的利益,宋高宗才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葉之秋


這個問題應該分成兩部分來著:

宋高宗選太祖七世孫趙昚有如下幾個原因:①高宗本身有一個兒子即元懿太子趙敷,因病夭折,自己也因為在揚州時正在行樂時,忽聞金兵殺來,落下個不育症,徹底絕了後。②"孟後感夢”,史載"孟太后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至於夢的內容沒有詳細記載。③當年流言蜚語不斷,人們議論太宗的得位不正,以至於有了靖康之亂,皇室近族被金人一網打盡(當然遠房的太宗後代散落江南的也不少)

,是上天報應。群臣也一再上表,請擇太祖後代賢者立之④高宗可能是也有自己的考慮,若選太宗之後,繼承人可能是會覺得理所應當,選擇形同平民的趙昚,一定會感恩戴德,也便於控制。高宗於是:"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

第二個問題,紹興三十二年,時年五十六歲的高宗主動退位,史稱"紹興內禪”。高宗是歷史上少有時幾個主動禪位的帝王,高宗從二十一歲即位至"海陵南侵”的三十六年,經歷過多次逃路的事,一度曾在海上漂泊幾個月,做夢都擔心金人的捉拿,也曾經過"明受之變",已對帝王的生涯厭倦了,他當時的年齡在古代皇帝來說,已是高壽。最關鍵的一個他說不出口的理由是,"紹興和議”時除了稱臣納貢外,宋主對金主是叔侄關係,如遇金使送到國書,剛需下殿迎接(也有皇帝跪接一說,史上沒有記錄),已經五十六歲的高宗怎麼願意向小自已近二十歲的金世宗完顏雍稱呼叔叔呢。


史海漫遊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回顧下宋太祖死因。宋太祖英雄一世,死因卻是蹊蹺,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皇宮之中,沒想到第二天清晨,宋太祖便暴斃,死因成謎,享年只有50歲,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其弟趙光義即位。然而,宋太祖除了長子滕王趙德秀、三子舒王趙德林先於他死去之外,還有次子燕王趙德昭、四子秦王趙德芳在世。宋太宗把他們視作眼中釘、肉中刺。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跟隨宋太宗攻打幽州。軍中有一次夜裡驚亂,不知道宋太宗身在何處,有人謀議立趙德昭為皇帝,宋太宗得知此事後很不高興。回到京師後,宋太宗因為北伐不利,很長時間沒有給太原之戰的功臣行賞。趙德昭跟宋太宗論說此事,宋太宗大怒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趙德昭退朝後自刎而死。宋太宗聽見此事非常驚悔,跑去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哭喊:“痴兒何必這樣呢?”其實心中恐怕放心了很多。

宋太祖最後健在的一個兒子趙德芳,也是在23歲的年齡突然病死,死因也是眾說紛紜。民間對這個小王爺充滿了同情,在戲裡稱其為“八賢王”,拿著一把金鐧,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或許是在這種民間心理的驅使下,一則“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的神秘預言在有宋一代傳播甚廣。

宋太祖的後代在宋代相當長的時間,生活得非常小心翼翼,並沒有享受到皇室應有的待遇和地位。

直到宋高宗南渡之後,據說宋高宗在避難過程中受到了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沒有後代,或許是“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的預言影響太大,所以宋高宗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並沒有選擇與自己血緣關係更近的太宗一系的子孫,而是選擇了宋太祖一系的子孫,也就是後來的孝宗皇帝趙昚,他是趙德芳的六世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