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评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

一抹书香伴君行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叙事长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长篇名作。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畔送别好友时,在江边偶遇一琵琶女。

全诗的叙事就从江边偶遇琵琶女开始,诗歌对琵琶女的音乐演奏进行了详细地描绘,全诗616字,叙事严谨、情节曲折、情感动人。

解读《琵琶行》之前,我先对作者白居易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再说一下《琵琶行》的写作背景和成因,最后在解读一下《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

白居易其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诗歌地位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肩,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新唐书》说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新唐书》还说“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旧唐书》也说白居易“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于公元 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他自小成长在“世敦儒业”的小官僚家庭,从孩提时期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接触并攻读儒家经典,在学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中,白居易也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每一个攻读学子的必经之路。

像我们所熟知的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白居易16岁时的诗歌作品。其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四句更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28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随后与元稹、崔玄亮等人同举书判拔萃科,并授秘书省校书郎,正式踏入仕途。在此之后的十年时间内,白居易先后任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等官职。

如《新唐书》所载,白居易以诗称名当世,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三千余首诗歌,所涉题材非常广泛,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像《琵琶行》、《长恨歌》等就是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在后世广为流传。

《琵琶行》创作背景

关于《琵琶行》的创作时间与创作背景,在这首诗的小序中叙述的非常清楚,小序里写到: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小序中被贬江州的记载和史料的的记载是契合的,《旧唐书》记载: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

通过《琵琶行》小序的记载和史料的记载可知,原来这是白居易在贬谪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之后所写的一首诗,白居易为什么会被贬谪的江州呢?这还要从元和十年(815年)说起,当时的宰相武元衡意外遇刺身亡,白居易率先上书主张缉拿凶手,却被诬告“越职言事”,随后白居易在七月就被贬到江州做了司马。

此后白居易开始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六年贬谪生涯。正是在被贬江州的第二年里,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白居易到了江州后,第二年的秋天在江边送别前来看望自己的好友,他们在江边偶遇一琵琶女。在听完琵琶女的弹奏和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之后,白居易联想到自己的贬谪和仕途坎坷,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琵琶行》。

小序中我字体加黑的就是一些关键词和关键信息,从中可以解读出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因果始末。

《琵琶行》赏析解读

《琵琶行》不仅是长篇叙事诗,也是一首描写音乐演奏的诗,更是一首感伤的诗。诗歌中的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动人心魄的情感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白居易在小序中说的“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琵琶行》流传千古,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不朽名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赏析《琵琶行》这首诗歌最重要的是掌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了解诗歌的叙事严谨、情节曲折和情感动人。

《琵琶行》中对琵琶女形象的刻画非常鲜明,诗人用大量的篇幅对琵琶女的形象进行了刻画。按照本诗的叙事线索和人物出场次序,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 (一)第一部分描写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是第一部分,诗人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地点就是是浔阳江头。浔阳江头也就是诗中小序里说的湓浦口。

同时还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两句描绘了与京城友人分别时的景象,没有丝竹之声与友人一醉方休都成了难题,更何况孤月映照在冷冷的江水之中,这就更添几分离别愁绪,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内心的悲苦、悲伤与凄冷悲凉的秋景融合在一起。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这八句,是诗人正面描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理。

  • (二)第二部分描写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描写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技法;“霓裳”就是《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是唐代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句,虽然是轻描淡写,但是琵琶女在调整音弦,还未成曲调之时听众就感受到曲调中所蕴含的情感,这就更进一步打动了诗人。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琵琶女娴熟精湛的弹奏技法。琵琶女的弹奏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弹奏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还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意犹未尽,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 (三)第三部分描写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是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从琵琶女的自述可以知道,她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秋月春风等闲度”,这十句是琵琶女的自叙,写出了琵琶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

她自己也沉浸在受人追捧的生活当中。“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两就对视对她昔日生活的写照。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正所谓“韶华易逝”。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这十句写琵琶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来听她弹奏琵琶了,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昔日红极一时的场景不在有了,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

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可以说两人没有共同语言。丈夫经常独自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

从琵琶女“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女命运的转变。

她从曾经才华与美貌集于一身的女子,只因年老色衰,无奈之下只能嫁作商人妇。因商人的重利轻情,琵琶女最终只落得“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体会到琵琶女的心酸、落寞与孤苦无依。

其实白居易的诗中一直表现出这种对底层群体的关怀和同情,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形象。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两句,形象地展现了一幅琵琶女一个人孤零零的守着空船,只有寒冷的江水和孤月作伴的情形,诗人通过情境的渲染,将琵琶女悲凉凄苦的现状体现了出来。

  • (四)第四部分描写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是第四部分,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被贬江州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离京城遥远,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贬谪而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琵琶女身世之凄苦与命运之悲惨又极大地激发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怜惜之情,诗人以歌赠之,丛这一点上能看出诗人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怜惜之情。

诗人通过琵琶女演奏技法的高超,诗人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

白居易对音乐极为喜爱,史料记载,他精通乐律,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而且深谙音乐理论。白居易的诗歌中,有300余首涉及到对音乐的描写,其中将琵琶与诗歌结合起来的共计有22首。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情感最好的抒发方式,在诗歌《琵琶行》中,白居易对琵琶女演奏技法的娴熟高超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展示了琵琶之美,音乐之美。

在这首音乐诗中,作者笔下的琵琶女将她一生的情、怨、爱、恨等情感都融入到了琵琶声中,通过琵琶曲向听众们一一诉说。《琵琶行》中,运用了比喻、通感、烘托 等多种写作手法对琵琶女的演奏技法进行了描写。

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曲调未成而“情”之一字就已经凝聚在指尖。“弦弦掩抑声声思”更是反映了琵琶女内心的情绪,“抑”字的使用可见琵琶女在弹奏时极力压制自己的情感,但是其内心的情感早已宣泄在琵琶曲中而不自知。

然后,诗人运用了大量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白居易运用比喻加叠词的手法,以拟声的方式展现了琵琶女演奏技法的高超,不带停顿、急切繁密的嘈嘈之声、切切之语展现了琵琶女浓郁的情感,不断向听众宣泄着自己的情感。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在拟声之后,又以拟物的方式来形容乐曲和情感的。诗人对琵琶声的描写还运用到了通感的手法。

因为感官的转移,从其他感官来感受音乐,突破了听觉这单一感官接受的声音的限制,所以能更好地吸引大家的目光,更实现了诗人对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的技艺的升华。

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两句,这是诗人将琵琶乐曲声音的听觉通感为冰冷泉水的触觉。冰冷的泉水,具有涩涩的质感,在其将冻而未冻之际,其水质就会变得质地生硬而坚涩,顺畅地流通已变得不可能。

在这极短的间隙之际,听众们会感受到一个舒缓神经的空隙,此时琵琶乐声虽然逐渐消失,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让人会产生一曲听完,回味无穷的感觉。

后面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也是以通感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乐曲声音:银制的水瓶乍然绷裂,水瓶中的泉水瞬间迸出,泉水的涌出与金属的碎裂产生的声音,以及这二者相互撞击产生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悦耳和难以忘怀的声响;战场上,成千上万的铁骑兵披着盔甲擎着大刀长枪疾驰而过,马的嘶吼声、人的喊“杀”声、兵器交错相杂的撞击声混合在一起,使人有亲临现场之感。

这两句从视觉和触觉来表现音乐,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这让读者对于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悟。

除比喻和通感外,运用烘托也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表现音乐的手法。白居易以较为悲凉的景物,如枫叶、荻花、浸江月、空船、寒江水、黄芦、苦竹等来烘托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时的欢乐和繁华,愈加表现了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时的悲剧人生。

无论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都是诗人对琵琶女精湛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述,诗人通过琵琶女的演奏而表现出她愁苦与悲凉的悲剧人生,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总结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我国诗歌史上璀璨的明珠,在诗歌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首诗歌中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愁、对琵琶女的怜惜之情以及引发出的对自己贬谪的落魄悲愤之情,全诗叙事严谨、情节曲折、情感动人。情允许我将这首长诗附录于下。

《琵琶行》原诗如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指正。

一缕英雄



白居易的《琵琶行》,让人看到了一美丽、忧愁又不失端庄的女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要请这位弹琵琶的女子,还真不容易,好长时间才请出来,并且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这一句,感觉这个女子并非轻薄之人,虽是歌妓,也不失庄重。

她的琵琶弹的特好,能声情并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似诉平生不得志’,这个琵琶女的志向是什么呢?那就是嫁一个有情的丈夫,但她失望了。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平凡的女子有什么大的理想,她能够嫁夫生子,生活无虑,就是最大的满足,但她没有,丈夫不可能经常陪着她。可能是她的职业和身份,使她不能有一个传统的、正常的家庭模式。

无论我们怎么评价她,都不要紧,因为白居易很尊重这位女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最后,白居易还请琵琶女不要急着回去,他要为他写一首《琵琶行》。

我个人是很欣赏这位琵琶女的,她是个端庄的才女。


手机用户秋水盈盈


谢谢摄影小集老师的邀请鼓励。看到这个问题我就莫名地想起岳飞在《小重山》里说的话:“白首为功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通读《琵琶行》,作者也是在述说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在我看来,不管是岳飞,还是《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抑或《琵琶行》里的琵琶女,都是身怀十八般武艺,才情冠绝一时的人物,为什么天大地大,就是没有让他们觉得可以施展平生所学抱负的机会呢?

按道理,像他们这么聪明有才华的人,不说要混得多么显赫富贵,起码不应该像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丢掉性命,白居易直言进谏被贬谪江州,琵琶女年老色衰被抛弃冷落!为什么世事就是这么不公平,言为心声,像他们这么心地善良多才多艺的人偏偏就命途多舛,好人没有好报!

回到摄影小集老师的问题中,按我们现在的眼光看,琵琶女就是高级知识分子,琵琶弹得那么好,只是随意拨弄两下就能吸引偶然听到的人特意来请求演奏,听完后还情不自禁地为之做传写诗。换成是今天,无论年老年少那都是明星级的人物,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欢迎。古代女优的地位低下,现在不同,演员才是高富美的职业,只是现在能够拥有琵琶女这么有才艺的演员不多而已。

我相信很多看过《琵琶行》的朋友都会同情琵琶女的遭遇,毕竟我们大家都是通过作者的评述才了解到这么一个人物形象的,毋宁说是琵琶女打动我们,还不如说是诗人的文章打动我们,也许作者明面上写的是琵琶女,实际上说的是他自己。有些文学评论家就认为,琵琶女是诗人白居易杜撰虚构的人物,但不管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都将永远留存在诗人的作品中魅力长存……



酱香博物馆


说说《琵琶行》弹琵琶的女子

在回答白居易所写《琵琶行》里面弹琵琶的女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前,我想还是先要回顾背诵一下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其实在这篇长歌行里面诗人就已经给我们作了一个详尽的介绍。

作者在序里面就先简单介绍了琵琶女的身世,“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寥寥数语告诉我们这位女子来自当时的京城(现在的西安),曾经跟当时颇有名气的穆、曹二人学习弹琵琶的技艺,年龄大了就嫁给了一位商人。从这里我们对琵琶女有了一个初步的大致的认识。

具体琵琶女怎么样的呢?比如形态、面貌、性格举止、技艺这些,作者在诗里继续为我们作了一个完整的还原。

1,琵琶女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女子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这句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这位女子高超的技艺。白居易是一位诗人,对音律,艺术是有很高的鉴赏力,包括他的朋友,应该也不是泛泛之辈。在这样一个送别的夜晚,秋风瑟瑟,冷月高悬在清冷的江面上。突然响起来的琵琶声在安静的夜空中愈加清晰,让他们忍不住侧耳倾听。如果弹得不怎么样的我想肯定是不能引起白老夫子想认识这位演奏者的欲望。

“寻声暗问弹者谁?”因为好听,白老夫子就产生了认识这位演奏者的欲望,寻着声音的方向悄悄打听是谁在弹奏。然后接下来一大段作者更是直接描述琵琶女弹奏的效果:

这里面有动作的描述,有声音的描述,有情感、神态的描述。从正面,侧面都凸显了演奏者的非凡技艺。她灵巧的手轻拢、慢捻、抹复挑,然后声音是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跟着诗人的文字我们就能形象地想象出来琵琶女熟捻高超的技法和沉浸在乐曲之中的神态。然后通过琵笆女自诉“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也可以看出来琵琶女在当时技艺高超,为行家里手所认可。我想她当时名气应该可比当下一些著名的演奏家了,比如我们熟悉的器乐演奏家朗朗、闵惠芬、吕思聪……

古时候人们对于音乐艺术只是停留在祭祀、娱乐享受上面,包括重视音乐的唐明皇,也没给音乐家以很高的地位。以至于至今被人们所熟悉的音乐家寥寥无几,倒是诗人们在诗文里给我们留下了如同李龟年,琵琶女的名字。可惜女性依然是没有多少地位,琵琶女也没能留下真实的名字。

2,琵琶女是一个优雅,矜持而又美丽的的女子

“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一句让我们能想象一下这位女子的言行举止,她应该是一位比较谨慎,胆儿小的哦。“欲语迟”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是琵琶女的个性。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作为娼女的浪荡形象。而是一位矜持的乖乖女形象。这在下一句有更好的诠释。“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唐朝,女子应该是比较开放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比如杨贵妃姐妹骑马出游,上官婉儿在朝堂作女吏,武则天更是执掌朝政许多年。而这位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位女子优雅而守礼数。她可能也是听到了白居易的名头,知道白老夫子不是登徒子才答应他们去为他们弹琴。并且她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带着女子面对陌生人的羞涩和温婉。“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看看她的言行举止,进退有度,有礼有节,透出一种典雅的气质。

而琵琶女的美貌由于是在年岁较长时遇见白居易老夫子,诗人没有对她的外表进行描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白居易老夫子不是“外貌协会”的人,而是更欣赏她的才能不是只注重别人的外貌。琵琶女的美貌诗人也只是从琵琶女自诉中顺便一提,“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她打扮好了常常引起同在一起的那些姐妹们羡慕嫉妒。而京城那些富家子弟争先为他打赏,发红包。呵呵!那会儿没有QQ、微信,发不了红包。他们就打赏一种叫“红绡”的东西,弹奏一曲会打赏许多红色的绸缎、丝帛。不知古人为啥打赏这个“红绡”而不是直接打赏金银元宝,我想其一大约是玩艺术的说金钱俗气,其二呢可能是白老夫子为了文字的艺术性的考量吧。总之由此是可见琵琶女年轻时候美貌、优雅,又有才情 ,很受人欢迎的了,应该与当今的网红、明星有同等待遇。

3,琵琶女还是一位身世坎坷的女子

在白老夫子的诗文中记录了琵琶女自诉的身世。由于弹奏了几曲,得到大家的赞赏。琵琶女就把白老夫子几位看作了知音,对他们也就放下戒心,坦诚相待。告诉了他们她老家在一个叫作虾蟆陵的地方,即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此地的一条小街的东北角有下马陵,故此街名曰“下马陵街” ,也就是那时候的虾蟆陵,应该是一个城郊地带。

琵琶女从十三岁就开始学习弹琵琶。在古时候要么是官宦人家子女会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要么就是卖身到妓院去的穷人家的孩子能得以学习训练。显然琵琶女是后者,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应该看出来琵琶女还有一个弟弟,一个阿姨,可能她很小就失去了双亲与弟弟相依为命,弟弟寄养在阿姨家里。后来弟弟大了参军走了,阿姨也死了更是留下她孤独一人。

她在很小时候就不得已走上艺妓这条道路直至“暮去朝来颜色故。”靠着颜值吃饭的行业在任何朝代都一样啊,岁月磨去了青春年华就会“门前冷落鞍马稀”,而她们的归宿也大多是“老大嫁作商人妇。”哪怕再有才华,人们大多只注重外表,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好在还有一位茶商富豪娶了她,经营茶业生意的商人应该还是能欣赏她的才华的,只是为了赚钱却常常奔波在利禄之间,哪有时间去听她弹琵琶呢?而在音乐史上本来应该有一席之地的弹琵琶的女子也就如同一枚流星一样,划过天际,消失不见了。好在大诗人白居易老夫子在浔阳江头与她偶遇,为我们留下了她的美丽,优雅又才艺俱佳的影子。


第七天空侯瑛


白居易(772一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洲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天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如《琵琶行》,《长恨歌》等极有名。

这首《琵琶行》主要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其实也写自己,通过琵琶女不幸的生活,结合自己在宦途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整首诗最动人的地方,也就在这里,因此成为千古名句,引起千百万人的共鸣,诗中描写琵琶女高超枝艺的章节,一向被认为是摹写音乐的最高典范。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時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秋阁一凭栏


她其实就是唐朝时候的失足女青年。

古时候社会地位依次为: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琵琶女嫁为商人妇,说明她和商人的地位是相差无几的。


年老色衰之后,她嫁给商贾之人,与现如今的“找个老实人嫁了”何其相似?

只是当时白居易被贬谪在江西九江,心情郁闷,碰巧碰到这个女子。他听了他的遭遇之后,联想到双方共同生活过的京都长安、想到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不免感同身受。


白居易看到琵琶女,仿佛在精神面貌上面照镜子。他听着她技艺高超的琵琶弹奏,犹如再次回到了繁华的长安城里面。

长安城里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居易的圈子里面,都是像他这样的縉绅士大夫。大家谈笑风生、曲水流觞,不亦快哉!

然而在江州这个穷乡僻壤,却非常难得听到琵琶女这样高水平的琵琶演奏。

两相比较之下,白居易分外想念长安城里面的声色犬马。

在江州的白居易有一种落难的凤凰不如鸡的感受。而当年琵琶女也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现在却无人问津。

所以,一定程度上,琵琶女的形象就是白居易的自画像。

难怪白居易在诗中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桂圈儿


琵琶女原是一个乐妓,属于歌妓的一种。古代的歌妓都隶属于“娼籍”,无论是教坊的歌妓,还是民间的歌妓,在本质上都是奴隶,不是自由人。她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受到种种歧视。音乐流动的旋律是女孩的心绪,把我们带入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通感的精神世界。从她的言行举止来看,“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些都说明她满腹心事,欲说还休,不愿随便抛头露面,充分显示了她经历了沧桑,脱去了浮华,变成了一个庄重、愁苦的中年妇女。  从她的弹奏技巧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应该越来越精湛,而且从得阳江中的这一场演奏也可看出,她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为什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只能孤“守空船”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暮去朝来颜色故”。由此可见五陵少年并非真正为欣赏艺术而来,主要还在于追求色相。所以我们可以说,妙龄时的琵琶女虽然“今年欢笑复明年”,但是如今的她,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貌美,只能独坐船上盼等夫君来。,有人认为她是一个留恋灯红酒绿渴望奢靡生活的女子,是不值得同情的;也有人说商人经商是正当的,稍有别离就耐不住寂寞,便“梦啼妆泪红阑干”,难道为妻还不如为娼?但还有人说,琵琶女是一个受玩弄的弱女子。


薇漪


在这秋高气爽的天气,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白居易自己是一个沦落天涯之人,而琵琶女同样也是沦落天涯之人。所以,即使两个人以前没有遇见过,都有一种惺惺相惜、心有灵犀的感应。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作品《琵琶行》当中塑造了一个琵琶女的形象。关于琵琶女,我个人认为琵琶女就是白居易在一面镜子中的另一个自己。

一句千古流传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把白居易与琵琶女感同身受,同是漂泊天涯、孤苦伶仃的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一生仕途坎坷,人生不得志,听到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自然而然想到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黯然神伤地流下悲伤的眼泪。他不是为琵琶女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琵琶女就是另一个自己。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身体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饮者ZY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脍炙人口现实主义作品。琵琶女是作品当中塑造出的一位典型的人物形象。那么琵琶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才貌双全的京城少女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一个老家住在长安京城东南虾蟆陵的一位少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十三岁就学成了琵琶弹奏的技艺,在学校中名列前茅。“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善才”,琵琶演奏大师,“秋娘”,漂亮的歌妓。弹奏完之后能让琵琶大师佩服,化妆之后能让漂亮的歌女嫉妒。可见琵琶女“才貌双全”!

名噪一时的当红歌女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缠头”,锦帛之类的财物,“红绡”,红色的丝绸。一曲弹罢,能得到京城富贵子弟的很多赏赐。“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钿头”嵌着金花的首饰,“银篦”,用银子做的篦子,在打节拍时候都被拍碎了,红色的罗裙被洒酒弄污了。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女春风得意,红极一时!

年老色衰的闺中怨妇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死了,“颜色故”,是脸色衰老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前那种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老大”,是年龄大了的意思,最后嫁给了商人做妻子。“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丈夫重利寡情,琵琶女独守空船。回想往事,今非昔比,黯然泪下!

令人同情的封建妇女

自已年老色衰,丈夫重利轻情是造成琵琶女悲剧的一个原因。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封建礼教要求女子“三从四德”,像琵琶女这样的歌妓群体,是不会被封建社会容忍的,一定会被封建社会抛弃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作者与琵琶女同命相怜,所以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女再弹一曲的时候,所有船上的人都哭了。要问谁哭的最厉害?我江州司马白居易的泪水湿透了青衫衣襟!对琵琶女的凄惨遭遇,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其实琵琶女的形象就是封建社会中大众中年妇女的形象。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遭遇,诗人想到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的一种情怀。其实生活在红尘中的女子,内心有说不出的难言之痛,而且这些都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难道最缺少不是一位知心朋友吗?当两位亲人一一离开,给琵琶女造成严重的心痛。因为亲人的离开,以后的生活便再也没人关心,没人问候。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关于这个形象,有人说同情也有人不同情。我觉得关键要看作者想表达的什么样的。从诗中的言行举止来看,“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些都说明她满腹心事,不愿随便抛头露面,充分显示了她经历了沧桑,脱去了浮华,变成了一个庄重、愁苦的中年妇女,但是因为经历了这样岁月的沧桑,她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貌美,只能天天坐在船上等待夫君的到来,唉,可怜的艺人生活,可怜的琵琶女。



其实琵琶行就是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诗人在这首诗重点说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