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文献资料中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本来就是半桩伪造的历史,以焚书坑儒为切入点,得出秦始皇有被污名化,甚至妖魔化的巨大嫌疑。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焚书坑儒的出现是汉文化形成的产物。
一、"焚书坑儒"事件
(一)史书中对"焚书坑儒"的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这段文献交代了焚书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相关的主要人物。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这段文献交代了坑术士(文学方术士)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相关的主要人物。
《史记·六国年表》载"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这段文献是对焚书所造成的典籍佚失的恶果的阐述。
《史记·儒林列传》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汉书·儒林传》载"及秦始皇兼并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这两段不同出处的文献都说明被焚烧的是诗书,被坑者是术士。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没有差异。
《汉书·五行志》载"遂自贤圣,燔诗书,坑儒士"
这段文献仍说明焚烧的是诗书,但将"坑术士"改成"坑儒士",为文献中首见。
《汉书·地理志》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这段文献不但将"坑术士"改成"坑儒士",而且首次将"燔书阬儒(即焚书坑儒)"组成四字词汇。
《后汉书·陈蕃传》载"焚书坑儒"、《后汉书·申屠蟠传》载"坑儒烧书"、《后汉书·左雄传》载"坑儒泯典"也都是对"焚书坑儒"的不同表述。
(二)"焚书坑儒"的研究现状和我的看法
大多数人在承认《史记》所记载的"焚书"和"坑儒"(或者是坑方士)是可信的史实的基础上,对焚书坑儒事件本身进行了研究。研究从"焚书坑儒"的原因,到"焚书"的范围,"坑儒"的对象,及其评价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
此外,也有人论证得出了《史记》中不实的诸多记载。当说到焚书坑儒时,他们认为"焚书坑儒"是一桩真假参半的历史,"焚书"确有其事,"坑儒"则子虚乌有,可谓振聋发聩。我支持"焚书坑儒"真假参半的观点,还因为在我看来,对"焚书坑儒"真实性的颠覆,更符合目前秦始皇帝陵考古资料所显示出的秦始皇的个人形象——见我的上一篇图文"被污名化的秦始皇:从秦始皇帝陵看秦始皇其人"。换句话说,以考古资料为基础,再查阅历史文献、参阅已有研究,我得出:文献中的秦始皇形象有被污名化的巨大嫌疑。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文献中对秦始皇的描述或多或少应有篡改、丑化的成分,秦始皇被刻意的塑造成了一位穷奢极欲、残苛暴戾的帝王。这些篡改、丑化应带有很强的政治意图,"焚书坑儒"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事件。
二、"焚书坑儒"的出现与"汉文化"的形成
(一)"焚书坑儒"出现的时间
前面已经把史书里面对焚书坑儒的记载进行了梳理,知道了《史记》中有"焚书"的记载,但没有"坑儒"的记载,有的只是"坑术士";"坑儒"第一次单独出现是在《汉书·五行志》中,"焚书坑儒"作为四字词汇第一次见于《汉书·地理志》。《史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太史公司马迁的著作;《汉书》成书于东汉早期,是班彪、班固父子多年编著的,到班昭时最终完成。可见,秦和西汉时期,"坑儒"和"焚书坑儒"在史书中还没有出现。直到东汉早期"坑术士"被"坑儒"取代,"焚书坑儒"作为一组四字词汇也第一次出现。尽管东汉早期"焚书坑儒"才正式出现于史书中,但本着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一词汇,可以把这组四字词汇出现的时间定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这一历史区间。又由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以后,杨雄曾经奉上《剧秦美新》文给王莽,对比秦之恶与新之美。在这篇有名的文章中,他历数秦的种种不义暴行,对于秦始皇极尽攻击之能事。杨雄博学多才,"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他曾经校书天禄阁,有机会阅览宫廷所藏秘籍,是一位通晓历史的大学者。在这篇文章中,他站在崇儒尊经的立场上,对于秦始皇焚书的暴行,做了强烈的谴责,但并没有说到坑儒的事情。由此完全可以看出,
直到新莽时期,不但没有焚书坑儒的用语,也没有坑儒的故事流传。否则,杨雄绝没有不用来攻击秦的道理。种种迹象表明,"焚书坑儒"出现的时间是在新莽以后到东汉早期。(二)"焚书坑儒"出现的原因
前面已得出结论:"焚书"确有其事,"坑儒"子虚乌有。 那么,"坑儒"是如何出现的?一部分人认为,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所用的原始资料中并无坑埋儒生的记载,有的只是坑术士(方士)。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公子扶苏劝谏秦始皇不要重罚诵法孔子的诸生的文字可能和陈胜吴广起义"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历史有关,是儒生们后加上的。因为正好添加在坑方士故事的后面,巧妙地成了秦始皇坑埋儒生的画外说明。而"焚书坑儒"的故事在东汉初年已经"广为流传",并作为一种官制的"历史事实"得到认定和确立。东汉初年儒学经师们编造出来坑儒的故事,目的在于将儒家的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们塑造为殉教的圣徒,为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我支持"焚书坑儒"的出现是为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的结论,这也即"焚书坑儒"出现的原因。儒学自产生以来至东汉早期已蔚为大观,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汉文化"与"焚书坑儒"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汉文化"并不是单单指汉王朝或汉族的历史文化,而是指整个民族的文化。换句话说,"汉文化"被我国各民族普遍信奉,是深入人心的全民信仰。而"汉文化"的主体其实就是儒家文化,其中也杂糅了其他家的思想,不过都从属于儒家,为儒家所用。既然儒家思想是汉文化的主体,那么,儒家思想被我国各民族普遍信奉的时间也就是汉文化形成的时间。
上面已经得出结论:"焚书坑儒"的出现是社会精英阶层为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既然是制造舆论就说明此时儒家思想已经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官方瞅准时机借势引导。因此,在"焚书坑儒"出现前,"汉文化"就至少已经有了形成的态势;"汉文化"形成是因,"焚书坑儒"出现是果。我认为:"焚书坑儒"作为四字词汇的出现可以作为"汉文化"形成的标志之一。
三、结论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在官方确立独尊地位的标志,"焚书坑儒"作为四字词汇的出现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官方和民间)确立独尊地位的标志。在"焚书坑儒"出现的这一历史时期——新莽至东汉早期,儒学已经发展为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学派,古代中国进入准儒教时期,"汉文化"已经形成。
四、余论
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传播,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并进一步传播,成为了维护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帝国的理论支撑,这前后一共用了300多年的时间。但直到东汉早期,作为"汉文化"内核的儒家思想才被全民普遍信奉,这又用了约200年。
马克思主义思想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而当今全球使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治国理政的国家中,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其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这前后一共用了101年的时间。但新中国成立至今也才70年,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处在一个被更多人普遍接受的过程中,要被全民普遍信奉还需要长期努力。
显然,任何一种理论体系、思想信仰都要经历长期发展的过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前进中发展。
参考文献:
考古系秦汉逢锴:《被污名化的秦始皇与汉文化的形成》,《秦汉研究》2019年总十三辑。
李开元:《焚书坑儒的真伪虚实——半桩伪造的历史》,《史学集刊》2010年6期。
李开元:《解构〈史记·秦始皇本纪〉——兼论3+N的历史学知识构成》,《史学集刊》2012年4期。
李开元:《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
〔英〕崔瑞德、〔英〕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閱讀更多 考古系秦漢逢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