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家庭也有问题,你怎么看?

你不知道的教育写事儿


很同意这个观点,学生本身的成绩和学生家庭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就我个人的经历为例。去年去了一所高职做兼职老师,所谓的高职,大家应该都懂的,里面的学生不仅仅用成绩差几个字来形容吧。其实呢,我本人对学生的成绩的好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也没有任何歧视的味道哈。

我很喜欢和这群学生交朋友的感觉,因为本人真心觉得成绩并没有什么意义,现在的成绩也不代表什么,我所不能接受的是,他们其中的很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叫努力,每天上课手里握着的从来都是手机。

记得有一次上课,有个同学没交作业,因为没写哈,我问他为什么不交不写,他来了一句我爸说语文作业不需要写,一句话怼得我哑口无言。

当然如今这个社会也不是只有读书这一个出路,我觉得学校的意义在于教人,不在于教书,成绩差可能是智商的原因,这个本人深有体会,985的学校真不是认真学习就能上的。

其实吧,只要重视努力勤奋一点,家里多关心一点就好。

最后再说一点吧,他们期末考试前,我特意强调了,只要写字,都会给分,毕竟是语文嘛,可就是这样,他们还有人作业和阅读不写,唉。

生活是自己过出来的,人生是自己的人生,加油吧,我挺喜欢他们这群孩子的,希望他们越来越好吧。


仓小宝cdy


大家好,我是小学班主任张老师,首先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

从教近二十四年,也当了近二十四年的班主任,教了很多学生,所以也接触过很多差生(确切的说现在叫“后进生”)。从哲学的观点来说,某种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的原因,学生学习也不例外。

先说内因,也就是孩子自身。


孩子自身理解能力差,理解得慢,这个与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所接触的后进生中,通过与家长接触发现,孩子与家长一样。有时候在家长群内下个通知,很简单的事情,老是有家长看不明白,问这问那,这些家长多数是后进生家长,还有就是有的后进生家长看不明白也不问,和他孩子上课学习一样,不懂也不问。

其实,有些理解慢的同学,如果有时间慢慢教的话,他也能学会,不过老师真得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他们身上。

再说外因。

外因也就是说孩子的外部环境,这里主要说家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家庭直接影响着孩子。


在我接触的后进生中,很多他们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当然我说的是学习环境。曾经一次家访,到了后进生家里一看,乱、脏,虽然有打扫过的痕迹。孩子趴在床上写作业,旁边放着电视……一个书香门弟的子女,多数学习是不会差的。我有一同学,头脑并不聪明,但学习特别认真,考试也一直是班里前几名。他孩子也跟我上学,和他一样,理解得慢,但他有一股韧劲,不会的题,非把它弄懂不可,下课也不出去玩,在班里一直前几名。


而更多的后进生则是这两个原因都有。当然,既然说多数学习成差的学生家庭有问题,肯定有例外,那就是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了。


小学班主任张老师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成立的。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家庭或多或少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种各样的。


例如,有的学生学习出现了状况是因为父母太忙,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是十分常见的。往往这些家庭的条件不差,都比较富裕,但是由于父母忙着挣钱忽略了孩子的教育。而老师又不能24小时陪在孩子周围,时间一长就出现了问题。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一个学生的母亲是我们这里某个职业学校的老师,成天忙于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孩子。结果孩子到了初一的时候,没有家里人陪伴,特别的叛逆,从初一开始休学,一直到19岁。后来到我们学校补习英语根本什么都不会,没有任何基础。这个就是典型因为家里人太忙而导致学习有问题的案例。


除此之外,家长文化不够,没有能力去辅导自己的孩子。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有时候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只能干着急,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很想帮助孩子进步,奈何自己文化水平不够,导致孩子的学习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此外,父母婚姻出现了问题,因为离婚而导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影响。这个也是十分常见的。父母每天因为感情问题出现争吵,这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孩子每天都处于负能量之中,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轻者学习差,严重的会导致学生离开学校,混迹于社会。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里经济条件差,不得已放弃学习。这种学生最让人惋惜。不是他们不努力,也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因为现实问题迫使他们放弃学习。有很多案例都是因为家里条件差,学生只能早早帮家里分担经济压力,去社会打工。如果他们可以接受好的教育,肯定会是另一种情况。


总之,学生学习差会和家庭有关。


新视野教育字幕组


学生成绩差不一定是单方面的原因,有可能,家庭,老师,同学都有,这里说下我在学习差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

小学的学习成绩让我记忆深刻,三年级的时候成绩属于中下游,特别是语文,属于倒数,每次老师喜欢点我的名字回答问题,答不上来就各种嘲讽罚站,这就导致了我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语文,甚至和语文相关的政治之类我以后也没喜欢过。有人说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这个还要追溯到学前班的时候。

当时学前班的教育基本就是拼音和数字,那时就不太感兴趣,对于数学则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然后我就慢慢发现,你一科不好,那一科的老师就越不喜欢你,你就越不喜欢上他的课,写这科的作业,然后就会越不好。这也是很多学生偏科的原因之一吧。

再后来上了三年级,这时候出现了小团伙,有高年级哥哥的同学就开始拉帮结派,欺负弱小的同学,当然,我是属于后者。现在想想,校园暴力从那么小就开始了。那时强壮的同学都很受欢迎,我也想认识一些这样的朋友。就把一部分零花钱买吃的给他们分享,而家里人忙着赚钱,没有时间去管你学习的事,最多也就是问问学习成绩怎么样之类的,因为父母的学历也不高,所以没办法帮助我太多。加上晚上回家还要忙农活,根本没时间把作业写完。

就这样,种种原因加起来导致了学习不好,而老师和家长还一致以为是你不够努力,后来在初中的时候才了解到,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每天只用学习,周末可以出去玩,有些还有特长班。我就慢慢明白,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行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不是一句鸡汤,他们的眼光就决定了孩子以后要走的大方向。

中产家庭的家长有更多投入意识,因为知识分两种,有一种是立即有用的,比如考试之类,还有一种是长期有用的,也有可能用不到的。他们会很多的和孩子沟通,交流,即使有些问题解决不了,他们也会去寻找,而我记得的只有挨打,棍棒底下出孝子害了多少人。他们在教育上面缺少耐心,导致了我以后做事也缺少耐心,很多事急于求成,这也是我慢慢发现的。

打孩子,你会变成没本事的父母。这是我后来看到的,我也慢慢体会到了里面学习到的东西,因为我知道,我有可能以后会用到他们,并且这让我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这些问题,他们只是像大多数家长那样做了而已。

心里学上讲:惩罚的用处和奖励相比基本没什么用,可以把奖励剥夺作为惩罚,并且,孩子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是可以讲的通道理的,可以和孩子们谈条件的,比如你得了第一就给你买喜欢的玩具。

说到打孩子,家庭教育在我小学觉得是缺失的,老爸大男子主义,有些事我们做不好就要挨打,有时候和母亲经常吵架。我内心对于家庭没有一点安全感,这也造就了我长大了对于婚姻也没有那么大的期待。虽然现在他们相处的很好,但是小时候的记忆却一辈子也忘不了。

学习差真的不只是学生的问题。周围的学习环境,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家长对于教育的态度,家庭教育的影响。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不要觉得老师说了一句批评的话很理所当然,每年多少学生受不了刺激跳楼的,压力过大跳楼的,

希望有家长能看到我的回答,其实很多答案网上都可以找到,但是家长缺少对待孩子的耐心,往往用最简单最粗暴的方法(打孩子)解决。你对孩子的耐心就是以后孩子对待这个世界的耐心,而耐心,往往是这世上稀缺的东西!






一顿两碗饭


我不那么感觉,我感觉还是自己孩子努力不努力吧!我们家两个大人都没什么文化,老大现在初二学习挺好,在家长群里经常看到别的家长说:爸爸以前是理科状元,回家爸爸教理科,妈妈教文科,妈妈是研究生!我就和孩子说:妈妈和爸爸都帮不上你,所以你要更加努力!我会让你穿暖吃饱,自己感觉学的吃力,我会努力挣钱给你补课!但孩子自己真得很努力!弟弟就不是那么努力的孩子!我经常说:你看看姐姐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很努力,所有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弟弟虽然很聪明,但不努力,马虎,每次错都是会的题,所有成绩一般!我就和孩子说:通过我们家就看出来了,在聪明的孩子不努力都没用,在笨的我孩子她努力了,付出就会有收获


三个熊孩子的妈


真实经历,生活在四川比较偏远的乡镇。

首先,我们这里基本上很多同学的家长都外出打工了,所以当时我们班50多个学生,有30多个都是留守儿童,这是背景。

然后,班里面挺混乱的,学习成绩好又有自制力的寥寥无几,因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年纪大,根本没有精力管小孩,对学习什么的更不上心。

后来,我们班差不多有6,7个初中就退学没读了,而且大多数都是自己觉得读书没啥意思,自己退学的。

再然后,就是考高中一部分人没考上,去打工,一部分人去职高,一部分人去了普高。没考上高中的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

所以说父母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言传身教,特别是童年时期,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养成更是尤为重要。


努力的露露


我认为大多数学习差的学生和学生家庭是有关系的。我很多朋友都是老师,从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当下的一些现状:

第一,从小放养式家庭。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是从小时候就应该培养的,平日里就应该和孩子共同读书、认字、数数、下棋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行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和态度,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至于日后让孩子对学习反感和抵触。反之,有些家庭的父母对孩子从小实行放养式教育,疏于管教,孩子不喜欢学习,就不去学习,导致丧失了培养孩子小时候学习的习惯,等到孩子上学了,才发现孩子不爱学习,可是一切都晚了。

第二,放弃型家庭。有些父母的口头禅:我上学时脑袋就不好使,孩子智商能好吗;我就小学文化,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我家孩子笨,学不好了;我家孩子,我管不了了,咋说都不听我滴,老师啊,我就指着你了,他听你滴等等。说这些话的父母,都是不负责任的不合格的父母。他们的自卑、自弃,负能量的语言和行为,行成一种消极的暗示,让孩子也放弃了自我,认为自己的学习没有了未来。一般这样的家庭也缺少让孩子安静学习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干扰学习的因素,不说别的,很多家长也是“机”不离手的。

第三,留守家庭。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的,老人在家看守孩子。有些老人没有文化,有些老人没有精力,有些老人溺爱孩子。其实这样家庭的孩子都存在教育的缺失,父母在外打工的还好些,更严重的是父母离异的。我朋友的班级有四十多名学生,竟然有十多个孩子是留守的,同时这些孩子都不爱学习,是任你老师怎么说,就是不学习,找家长沟通吧,家长没时间;找老人吧,老人管不了。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更突出,严重的性格特性,对家长都有意见。这些孩子的状况,实在令人堪忧!

父母是孩子们的启蒙教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希望对有些家长能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帮助。和我有共鸣的朋友,点点关注吧!





最简单写字法


大多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家庭也有问题,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说,家庭和谐融洽。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父母关系和谐,能够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自然能够安心于学习。父母指导孩子,能够采取宽松的态度,不会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孩子在学习上反而轻松上阵,勇往直前。父母的关心和鼓励,更能激励孩子自主学习,敢拼敢搏。在一个温馨、宽松、有爱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自然能够正能量地投入于学习中。

常听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意思是说,优秀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大概率也是优秀的。优秀的父母能够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孩子在学校里面,就会有规则意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努力奋进。优秀父母的良好道德修养,也直接熏染孩子,使得孩子逐步成为有灵魂有追求的人,自然他的学习成绩就好。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大的动力。父母经常陪伴孩子学习,给予孩子学习上必要的建议、鼓励,孩子对学习就会更有信心,更有激情。父母经常陪伴孩子游戏、运动,孩子的人格就会更健全,更阳光。优秀的父母懂得在忙碌之余,抽空陪伴孩子,触动孩子内心,让他更坚强,更有激情,更有思想,更有正能量。

反观当下,一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缺乏陪伴,为了生活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带。种种现状,可能导致孩子内心抑郁、精神不振、丧失信心、行为放纵。学习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如果出了问题,危害最直接的就是孩子。注重家庭建设,发扬家庭美德,孩子才能成绩好,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地球9999


你好,大多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家庭也有问题,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

有的朋友说了,我家两个孩子,一个勤学好问,即使不太聪明也学习好,另一个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所以主要看个人不在乎家庭,这个情况不属于题主讨论的内容。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太多太多,个人、家庭、社会等等,同一个环境下,成绩有差异,这就是天赋和努力的问题。

其实留心观察一下,很多学习不错,懂礼节有家教的孩子,他的家庭氛围一定是温馨和谐,父母关系融洽,家庭成员之间说话也是温柔、充满关爱的,家庭整个都是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这和父母学历高不高没关系,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有安全感幸福感,所以能静下心来踏实学习。

反观有的家庭天天争吵不休,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不是夫妻双方不和,就是某一方和孩子关系生硬,辅导个学习吧,弄的鸡飞狗跳、鬼哭狼嚎……孩子学习能好的概率大打折扣啊,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要不为什么,高中的老师开家长会首先要强调:为了孩子的前途,请家长们做到,高中三年不准离婚😂😂😂,装也要装到高考完😃😃😃,老师们带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深知一个家庭对孩子学业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觉得:

大多数成绩差的孩子,家庭总有这个那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拒绝特例来反驳😃😃😃。


牛老师微讲堂


赞同!

‖孩子其实就是家庭的复印件,家庭是原件!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呆在一起的时间很长!很多孩子的毛病其实都是搬照父母的而来!比如:父母下班回来把家当成休息的港湾,回到家,随意散漫,很辛苦我们都能够理解,但无形之中言传身教给了孩子,也造成了孩子的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带到学习上!造成学习成绩差,单方面去纠正很难!往往学习和生活是一起的,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俩者缺一不可。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如此!

‖天花板的高度决定了生长的高度!

室内的植物很难突破天际,因为你的天花板就在那里,我们的父母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苦口婆心,本着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的原则这也不让那也不让,所以导致孩子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打破禁锢,难以成长!

其实更好的方式是: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保持沟通频次以及沟通质量,同时多学习以及听取孩子的想法辅以自己的经验经历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起到一种向上的作用

以上个人观点,希望有所帮助!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