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统治下固若金汤的武川军阀,为何出现关陇政权的“畸形”?

六镇乱后,“盗贼蜂起,海内沸腾,王师屡出,覆亡相继”,洛阳魏廷不作为,在六镇乱后安抚不利,致使六镇之叛此起彼伏,武川豪强在北镇之六镇和河北叛乱中,惟有与世逐流、见利行事。

北魏永安三年(530),贺拔岳军作为尔朱天光所率领的平定关中万俟丑奴城民叛乱的主力,西入关中。普泰二年(532),尔朱天光率部东返与高欢决战后,贺拔岳军与尔朱天光所督率的另一支部队侯莫陈悦军,一并成为关陇主要的武装势力。孝武帝将贺拔岳视为与高欢对抗的一支力量,加其为关西大行台;而与贺拔岳身份相埒的副将侯莫陈悦,却仅为秦州刺史,要受贺拔岳的节度。

宇文泰统治下固若金汤的武川军阀,为何出现关陇政权的“畸形”?

饮酒图

于永熙三年(534)二月,高欢出于占领关中、统一北方的考虑,于是利用这一矛盾,通过侯莫陈悦除掉了贺拔岳;贺拔岳军诸将则在武川镇豪帅赵贵的倡议下,一致拥戴同为武川镇豪帅、时任夏州刺史的宇文泰为该军首领,从而使宇文泰迈出了称霸关陇的重要一步。

“固若金汤”的武川军阀集团,它的背后到底是靠什么东西来支撑着?

宇文氏、贺兰氏、贺拔氏、王氏等家族皆身为平城魏廷显贵而播迁武川镇。同时,宇文泰在武川镇得以结交贺拔岳兄弟、独孤信、侯莫陈顺兄弟等人,联袂筑基未来武川军阀集团。

贺拔岳集团内部武川将领在起作用同时,其他地域性人物亦占据部分地位,但是,掌握武川军阀集团主要军权人物,大多出自武川镇。以宇文泰为代表武川军阀集团草创之初,主要是以贺拔岳旧部之中武川镇将为主,其实力较弱;随后,跟随显宗孝武皇帝西迁之河南本地土豪和洛阳贵族加入,共同组建武川军阀集团,亦为以宇文泰为代表武川军阀集团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宇文泰统治下固若金汤的武川军阀,为何出现关陇政权的“畸形”?

武川军阀

其实研究文献发现,武川军阀集团为什么能够形成,这中间是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构框架。接下来重点阐述一下:

  1. 武川军阀集团同样存在明显血缘和姻亲关系。但是,血缘远近和重用程度不成正比。譬若,宇文导、尉迟迥、尉迟纲、贺兰祥等人是宇文泰真正亲信,因此获得更高权位。此外,李基、于翼、李辉等人身为宇文泰女婿,故而依附于宇文泰而生存,亦获得政治地位上升,亦可以算是宇文泰亲信。但是,王盟、王励、王懋等人未能借助姻亲关系获得相应权位,故而不是宇文泰亲信。
  2. 以宇文泰为代表武川军阀集团核心人物多出自贺拔岳麾下武川镇将。宇文泰在平定关陇初期,任命赵贵“行秦州事,当州大都督”、梁御“镇雍州”。宇文泰正是凭借武川镇将武力,才得以平定凉、瓜和南岐诸州等地叛乱,最终“克捷秦陇”。武川军阀集团军事活动,对其他各方势力产生巨大震动,更是巩固稳定宇文泰在武川军阀集团领导地位。
  3. 显宗孝武皇帝西迁,不仅使宇文泰获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优势,同时带来武川军阀集团部分军事力量。但《周书》记载,当时“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虽然不足万人,但对于宇文泰来说,已是可观军事力量加入。六镇武将虽然存在疏远于宇文泰群体,独孤信、杨忠、史宁等人在列,却没有结合成政治集团,反而被宇文泰加以分化。
宇文泰统治下固若金汤的武川军阀,为何出现关陇政权的“畸形”?

宇文泰

以宇文泰为代表武川军阀集团成员之间,由于地域、血缘、姻亲等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亦是武川军阀集团凝聚力维系纽带,是武川军阀集团战斗力有力保证,更是武川军阀集团能够紧密团结并走向成功重要保证。

武川军人集团险些危机,宇文泰凭借这些优势当选“盟主”?

要想成为贺拔岳军首领,需要有被诸将所公认的“雄略”和“威令”,即有号令全军的威信和军事才能。据《周书》卷一《文帝本纪》记载:“会尔朱荣擒葛荣,定河北,太祖随例迁晋阳。荣以太祖兄弟雄杰,惧或异己,遂讬以他罪。”,葛荣军中的六镇豪帅被尔朱荣所吸纳的不下数十位,唯独宇文泰兄弟因为“雄杰”受到尔朱荣的防备乃至残害。这说明不仅宇文泰父辈在六镇豪帅中处于首领地位,就是宇文泰自己在六镇豪帅中也具有较高威望。

无论是赵贵、侯莫陈崇、寇洛、刘亮、李虎、若干惠、雷绍、韩果等武川镇豪帅,还是怡峰、达奚武、梁椿等六镇附近的北边豪帅,《周书》和《北史》对他们家族在北边六镇地区以及他们自身在六镇暴动后到跟随贺拔岳西征前的威望都没有特别记载。由此说明,宇文泰在家族和个人威望上要明显高于贺拔岳军中诸将。

宇文泰统治下固若金汤的武川军阀,为何出现关陇政权的“畸形”?

宇文泰的背后实力

宇文泰在关陇地区拥有较高的政治声望和军事实力。在宇文泰要从夏州去平凉统领贺拔岳军时,夏州吏民咸泣请曰:“闻悦今在水洛,去平凉不远。若已有贺拔公之众,则图之实难。愿且停留,以观其变。”可见,宇文泰在任行原州刺史事、夏州刺史时赢得了当地土豪的普遍支持,这在战乱频仍的关陇地区无疑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因此,无论是贺拔岳军中的武川镇豪帅,还是北边豪帅,要想在关陇地区生存下去,只能依靠宇文泰。

宇文泰对北魏末年政局形势有着透彻把握。贺拔岳军的死敌侯莫陈悦,仅是高欢要占据关陇的棋子。武川镇豪帅所要面对的真正大敌,是占据关东并拥有十余万鲜卑勇士的高欢。因此,贺拔岳军要推举的领袖,必须要具有与高欢对抗的政治才能,要对北方的政治局势有准确把握。宇文泰作为贺拔岳的亲信,不仅面见过高欢,对高欢有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担任过贺拔岳与孝武帝之间传递政治密信的联系人,这使宇文泰对北魏末年政局形势有着透彻把握。

由上所论,宇文泰能够被赵贵、侯莫陈崇等武川镇豪帅最终拥立为“盟主”,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贺拔岳军中诸将无法比拟的威望、军事政治才能和自身在关陇地区的政治影响力。至此,武川军人集团的事业的危机局面也迎来了转机。

武川军阀集团为什么出现了“后天畸形”的关陇政治联盟?

宇文泰统治下固若金汤的武川军阀,为何出现关陇政权的“畸形”?

文武分途

简单来说,武川军人为“胡”,即武;关陇士人为“汉”,即文。在关陇集团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有能力出将入相,这就是“文武分途”。而且早期关陇政权的“文武分途”不只体现在个人的文武官位上,更体现在不同势力间的“文武分途”上。

军队是宇文泰及武川军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关陇政权核心的军事力量是掌握在以宇文泰为首的武川军人手中的,而关陇人大多只是在承担防御与地方安保任务,极少能参与大规模的军事作战。从当时的将军名单来看,除李远之外并无关陇人士。

以韦孝宽为例,韦孝宽在北魏末年即与独孤信齐名,“政术俱美,荆部吏人,号为联璧”。大统十二年(546)韦孝宽坚守玉璧,最终成功抗拒高欢大军,以致髙欢退兵病逝,建有大功。但大统十六年时,独孤信等北镇武将己是柱国,韦孝宽却不过只是开府仪同三司而已。可知当时关陇人士在军队中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文化水平低下是武川军人的显著特质之一,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早期关陇政权的“文武分途

”。武川军人大多熟稔军事,却对政治文化知之甚少,这使得关陇政权的政治建设只能依靠士人,苏绰、卢辩等士人在关陇政权建设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宇文泰统治下固若金汤的武川军阀,为何出现关陇政权的“畸形”?

关陇士兵

这个“文武分途”的合作方式虽然暂时维持了关陇政权的稳定,但它终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何况此时实力强大的武川军人也在倚仗自己的军事实力,来破坏这个相对平衡的政治局面。如果放任武川军人扩张,不仅会破坏武川军人与关陇士人的合作,更会打破宇文泰、武川军人和关陇士人之间微妙的政治平衡,这是直接威胁宇文泰统治根基的事情。

孝武帝西迁后,武川军人内部的矛盾也在高欢外部的强大压力下被暂时转移和掩盖,武川军人内部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团结。但这种稳定与团结只是表象,并不能解决宇文泰的“心腹之患”。因此宇文秦在暂时稳定了关陇政局后,就开始了军事改革——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体系

这种军事改革所体现的正是当时武川军人集团内部极为复杂的派系。随着宇文泰地位的逐渐稳固,这种格局势必不会继续扩大。但其他几大柱国皆与宇文泰“等夷”,这种复杂格局仍是宇文泰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八柱国体系所代表的是逐渐集中的军权。在当时的关陇地区,地方豪族拥有自己的武装,互不统属,即使是相对统一的武川军人内部,也有不同势力的存在。在实际作战中指挥权的分散也造成了不少问题。“独孤信、李远居右,赵贵、怡峰居左,战并不利,又未知魏帝及太祖所在,皆弃其卒先归”。

宇文泰统治下固若金汤的武川军阀,为何出现关陇政权的“畸形”?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图

在宇文泰、武川军人与关陇士人微妙的政治平衡中,一个以武川军人为主导的关陇地区政治联盟逐渐建立起来。虽然这个联盟内部的矛盾斗争纷繁复杂,但武川军人与关陇士人终归是走到了一起。为了使联盟更加稳固,也为了自己地位的的稳固,宇文泰也在千方百计的采取措施缓和内部的对立与矛盾。

然而在武川军人强大的实力面前,关陇政权的建设仍然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后天畸形”发展的道路:关陇士人对宇文泰及武川军人的强势心怀不满;而宇文泰在依靠武川军人强势提防关陇士人的同时,也在谋求削弱武川军人。在这种纠结而矛盾的局面中,关陇政权告别了西魏,迎来了新生的北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