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年少时就明白了

欢迎关注我,跟我一起读书、旅行、看风景!


贾母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年少时就明白了


01

《红楼梦》写到七十六回的时候,凄凉与哀伤的气氛渐浓,因为这个大家族的富贵荣华,将如过眼云烟般地即将消失。

作者写贾母过完80大寿生日后过的第一个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这天,贾母交代子女亲眷:“你们这些做官的,外面一定还有其他的应酬,照顾其他的客人,不要老守着我。”


贾母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年少时就明白了


“团圆节”对贾母来说,是骨肉相聚,是家人团圆。但是在赏月活动举行之前,贾母却长叹一声“可见天下事总难十全”。贾母毕竟是贾母,当然知道天命不可违,一切不能勉强。

《红楼梦》中一直有一个预言:“树倒猢狲散”。

这棵大树其实就是贾母,她撑着这个家业,但也无法逃脱离散的命运。


贾母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年少时就明白了


02

曹雪芹写《红楼梦》最大的用意之一是告诉广大读者诸如“天下事总难全”、“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美中不足”、“得陇望蜀”等人间的大道理和人性的贪婪。

贾母“这棵大树”在过完80大寿之后过的第一个“团圆节”,才发出这样的一声长叹,似乎理解的太晚了些。

依据孔子的标准则是“六十而知天命、七十则该随心所欲不逾矩”了,贾母到八十多岁,还去贪求“天下事要十全”,或许只是心中美好的祈愿吧。

书中写道:

二人(黛玉和湘云)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 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贾母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年少时就明白了


湘云笑道:“怎得这会子坐上船吃酒倒好。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

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

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说的不错。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

黛玉笑道:“不但你我不能趁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哉!”

湘云听说,恐怕黛玉又伤感起来,忙道:“休说这些闲话,咱们且联诗。”


贾母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年少时就明白了


03

曹雪芹安排黛玉、湘云作这段“智者”的对话,意在是告诉读者:

(1)天下事总难十全,纵然十全了,则也没有快乐了。没有快乐,则人不知活着意义何在了。

(2)人性是最贪得无厌的,总是“得陇望蜀”,自我折磨,这“磨”的是人心。

(3)“幸福”一词都是送给对方的,穷人认为富人“衣食无忧”是幸福的;富人认为穷人“生活简单、不勾心斗角”是幸福的。

每个人对幸福的认知不同吧,所以觉得自己幸福的人少之又少。


贾母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年少时就明白了


(4)其实,弄不明白人世间的“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无中生有”、“美中不足”、“月有阴晴圆缺”等等道理的,大有人在。上至天子,中至达官显贵,下至贫民百姓,想“称心如愿”、“脱离悲苦”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秋团圆看似是非常美的一个夜晚,可还是能感觉到贾母的落寞,好像觉得这个家族的热闹团圆背后,其实各怀鬼胎,各有心事。


贾母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年少时就明白了


04

一个富贵荣华的老太太,贾家的“这棵大树”,经过了家族好几代的荣华,这个残缺的家族外表富丽堂皇,其实内在已经完全破败。

贾母忽然感觉到不止自己老了,要走了,家族也要衰落了。

贾母说了一句“散了吧。”


贾母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年少时就明白了


好像不只是中秋节夜宴散了,更像在说这个家族要散了。

贾母八十多岁才明白的人生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其实早早就明白了。

且看黛玉和湘云的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人,生不在长短,死不在老幼,关键是心在哪里是“安”处。


贾母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林黛玉史湘云年少时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