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觀後感(原創首發)

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觀後感(原創首發)


影片中的《綠皮書》實際上是一本黑人旅遊住宿指南。故事背景發生在1962年的美國,正是黑人遭受嚴重歧視的年代。綠皮書的綠色似乎象徵著希望與和平。它的扉頁上也寫著“祝你享受愉快旅程”之類的客套話,但實質上所導引的黑人專屬酒店,都是髒亂差的代名詞,因為在當時,白人的酒店根本不允許黑人入住,黑人不管多麼有錢,卻只能住在“綠皮書”指定的酒店。白人的餐廳、酒吧,購物店甚至廁所也禁止黑人入內。白人們穿著講究,高傲自大地仰著頭,完全把黑人隔離在他們的世界之外,而彼時,這種種族歧視現象,越往南方就越嚴重!

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觀後感(原創首發)


綠皮書封面的綠色是一種間色,由黃和藍兩種顏色調成,藍色清冷,黃色鮮暖,兩種顏色是充滿了衝突和矛盾的對比色,就如同影片中的兩位主人公:黑人藝術家謝利博士和他僱傭的和白人司機託尼。謝利優雅博學、彬彬有禮,才藝超群卻又高傲冷漠。託尼粗俗無禮,喋喋不休,出身貧困卻有著高人一等的處事應變能力。就是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因為一場跨州巡演而聯繫到了一起。謝利不得不選擇託尼當司機,因為他需要一個善於解決問題的白人來保障他在一路向南的旅程中順利演出,而對有色人種帶有極大偏見的託尼,則是為了養家餬口而不得不“屈尊”受僱於一個黑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兩個如同黃與藍那樣充滿矛盾與對立的人乍一相遇,就如天雷遇地火,針尖對麥芒。於是,精彩的故事拉開了帷幕!

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觀後感(原創首發)


起先,謝利看不慣託尼大聲說話,用油膩的手開車,滿嘴粗話,有時還喜歡小偷小摸,他試圖讓託尼改掉他的壞習慣,可本身就討厭黑人的託尼根本就不聽勸阻,依然我行我素。

隨著演出的進行,他們的關係漸漸出現了轉機,謝利的才華很快征服了託尼,他行雲流水的演奏美妙動聽,他的學識和素養更讓沒怎麼受過教育的託尼為之折服,對他的僱主由毫不尊重開始由衷崇敬。而謝利博士呢,在託尼簡單粗暴地讓那個傲慢的舞臺監督換鋼琴,並解決了謝利在演奏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之後,也慢慢接受了託尼。神奇的友誼,在兩個男人之間自然萌生。並且他們的價值觀也開始互相滲透。託尼告訴謝利“無論做什麼,都要百分百盡力地做,工作要竭盡全力,笑要大聲地笑,吃飯的時候要像吃最後一頓……”在託尼的影響下,謝利放下一貫的矜持,第一次嘗試用手抓著他從來不吃的肯德基大口啃食,學會放聲大笑,甚至還學託尼把雞骨頭瀟灑地扔出窗外。他開始放下身段,拋開光環,像個孩子般地盡情釋放著自己的內心。當託尼因為一時衝動襲擊了警察,使謝利也受牽連被捕入獄,而差點耽誤了伯明翰的演出時,謝利嚴肅地對他說:“拳頭是永遠無法讓你獲勝的,只有尊嚴可以讓你獲勝!而尊嚴將永遠佔據上風!”託尼被這句話所震撼,在最後一場演出時,場地方餐廳經理看謝利是黑人,拒絕他在大廳裡跟白人們一起用餐。受屈辱的謝利忍無可忍,提出罷演,出於尊重,他詢問託尼的意見:“你讓我演,我就演”。託尼此時克服了內心的衝動,放下拳頭,帶著謝利毅然離開,第一次不用拳頭,又維護了謝利的尊嚴,只留下了氣急敗壞的餐廳經理在那裡叫囂。他用行動實踐了這句話“尊嚴永遠佔據上風”。此時的託尼已經從馬斯洛的底層需求:對溫飽和財物的需求中跳脫出來,昇華到更高層次:對尊嚴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了!如果沒有遇到謝利博士,在託尼的世界裡,是很難得到這樣的成長的!

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觀後感(原創首發)


他們離開俱樂部,去大眾餐廳的那場戲,是全劇的高潮。餐廳名字意味深長:叫做“橘鳥”。橘色如此美麗,它是溫暖而鮮豔的亮色,同樣是間色,跟綠色不同的是:它是由紅和黃兩種顏色調和而成。而紅和黃,不再是對比色,而是相似色,它象徵著兩位主人公不再衝突和對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欣賞,成就彼此……名字中的“鳥”是自由的象徵!在橘鳥餐廳,謝利博士是自由的,他第一次在黑人的世界裡,盡情彈奏著自己喜歡的古典音樂,又彈奏著雅俗共賞的流行音樂,獲得底層人民的熱烈掌聲,他和黑人同胞們歡聚一堂,其樂融融,陶醉在優美的旋律中,完全沒有了隔閡。這同前面他們因車輛拋錨停在一片農田旁,在田裡辛勤勞作的黑奴們看著豪車裡走出同是黑人卻西裝革履的謝利錯愕而敵視的眼表情成鮮明的對比。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向蒼天吶喊:“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或者是不夠男人,那請你告訴我,我究竟是什麼人?”的那個孤獨而又無助的謝利,他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同樣的,在橘鳥餐廳,託尼也是自由的。他自得其樂地聽著博士動聽的演奏,跟一群黑人一起搖擺起舞,彼此融合,親密無間,這跟開場時他把身為有色人種的裝修工人喝過的杯子嫌棄地扔進垃圾桶的行為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雖然沒有完成最後一場演出,但從身體和精神上,都擺脫了束縛,變得無比自由與快樂。交流、互融、溝通、尊重,不僅僅消除了偏見和狹隘,更可貴的是使彼此都放大了自身的格局,精神和靈魂都得到了昇華!而在“橘鳥餐廳”的那場戲又是點睛之筆,跟餐廳外的世界相比,它好像是另一個世界,一個沒有種族歧視,貧富敵視,階級隔閡,所有文化都交相輝映,所有的人都相互理解,彼此欣賞的理想國度!值得欣慰的是,謝利和託尼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它是有原型的真實事件,在現實中,託尼和謝利的友誼也延續了一生……

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觀後感(原創首發)


影片最後,謝利博士離開了他高高在上的“寶座”,主動到託尼家,跟他們一起歡度聖誕!因為託尼的那句話提醒了他:“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是因為害怕跨出第一步!”影片開始,他在事業上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永跨州巡演證明自己的才華,贏得尊重,消除偏見。而影片結尾,在託尼的影響下,他又勇敢地邁出了人生的關鍵一步,他決定不再孤芳自賞,他決定走出孤獨,尋找人間難能可貴的友情和親情!

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觀後感(原創首發)


本片是一部大男主的電影,編導用了很多筆墨來凸顯兩位男主角,作為本片唯一的女主角—託尼的妻子,美麗善良的多洛瑞絲,戲份並不多,但編導卻從來沒有忽略對這一人物的塑造:一開頭,託尼把裝修工喝過的杯子扔進垃圾桶後,多洛瑞絲並沒有指責,更沒有跟丈夫爭吵,而是默默地把這兩個被子撿了出來,安放在桌上。她的內斂、包容,以及如水一般的溫柔給影片鋪上了一道溫和的柔光。丈夫離開後,她明知寄給她的信是謝利博士代寫的,卻依然在閨蜜和親人面前,自豪地,大聲地朗讀出來,那份由衷而智慧的愛,那份以丈夫為榮的真情,點亮了整個家庭。丈夫回家,當她沒有看到謝利同來時,喜悅過後淡淡的失望,以及最後謝利終於登門拜訪,她充滿感激地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那一句脫口而出的“謝謝你,寫的那些信!”讓孤傲的謝利驚喜中又感受到久違的家庭的溫暖……這個大大的擁抱,其實也是編導送給多洛瑞絲的!更廣義地說,它也是送給所有女性的一個大大的擁抱和禮讚!它頌揚了女性那些超過男性的美好品質,比如博愛、平和、公正,溫柔。多洛瑞絲本身就像一隻“橘鳥”,在溫暖美好的外表下,保持著一顆自由而浪漫的心!通過對多洛瑞絲的刻畫,又賦予了電影另一個主題:那就是性別平等。它與種族平等、階級平等三足鼎立,在主題結構上,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

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觀後感(原創首發)


最後我想再提一下《綠皮書》這個片名,它是由書中的道具引申而來,在“綠皮書”充滿表象的希望與和平掩蓋下充斥著各種偏見和歧視。這些偏見,不僅僅只停留在1962年,直到今天,它們依然存在。人們不願意去了解甚至敵視不同種族的人;富人歧視窮人,說他們因為懶惰而貧窮,窮人也有仇富的心理;而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更有著受教育不平等、工作機會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等種種的歧視,依然充斥在世界各個角落。影片無處不為自由平等而呼籲。兩位主角因瞭解而解除誤會,最後成為終身的好友,為人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當他們走出自己的世界,開始融入別人的內心時,發現眼界開闊了;心胸寬廣了;風景更美好了,自己也成為了更好更快樂的自己!“改變觀念,才能改變世界,走出第一步,才能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這是影片給人們的啟示,同時也是電影《綠皮書》在今天依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的原因所在。

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觀後感(原創首發)


雖然很多人說:電影《綠皮書》算不上奧斯卡歷屆獲獎影片中的好電影,我卻喜歡這部影片,喜歡它簡單的故事下深刻而經久不衰的主題,喜歡它揭開虛偽的“綠”後,露出的那抹真誠而亮麗的“橘”……願世界如同“橘鳥”,載著全人類的心靈,自由翱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