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安史之乱前主要的蕃镇哪几个兵力最强?

汉唐士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根据史书记载:唐朝在玄宗天宝年间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史,这些被统称为是天宝十节度,在最后是北方的三个蕃镇,范阳、平卢、河东发起了叛乱,在史上称为安史之乱。

此次战乱之前哪几个蕃镇兵力最强?

在西域的边镇

①北庭节度使,管理瀚海的军队,天山的军队,伊吾得军队,一共有两万多人;

②安西节度使,管理龟兹得军队,焉耆的军队,、于阗的军队、疏勒的军队,一共两万四千人。安西和北庭位置离长安都非常远,但对国家没有异心,对唐中央十分忠心。安史之乱开始后,这两个军队都调了大部分的精锐部队回师平复叛乱。

在西北地域的蕃镇

③河西节度使:他的职位是管理赤水的军队、大斗的军队、建康的军队、宁寇的军队等等,一共七万三千人。

④陇右节度使,他的职位是管理临洮的军队、河源的军队、白水的军队、安人的军队等等,一共七万五千人。

⑤朔方节度使,他的职位是管理经略的军队,丰安的军队、定远的军队等等,一共六万四千七百人。王忠嗣练兵极严,但对士卒极好,因此朔方军是当时唐边镇军中的强军,唐军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河西、陇右、朔方三镇对唐中央也是十分忠心的,这西北三镇的部队是针对安史之乱平叛的主要战斗力。

南方边镇

⑥剑南节度使,此职位管理团结营、天宝的军队、平戎的军队、昆明的军队、宁远的军队、一共管理三万九百人。

⑦岭南五府经略使,其治所在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一共管理一万五千四百人。

虽然南方兵少,但安史之乱时依然回军平反。

北方边镇(叛乱边镇)

⑧范阳节度使,职位是管理经略的军队、静塞的军队、威武的军队等等,一共管理九万一千四百人;

⑨平卢节度使,职位是管理平卢的军队、卢龙的军队、安东都护府等等,一共管理三万七千五百人。

安禄山担任两镇节度使。

⑩河东节度使,此职管理天兵的军队、大同的军队、横野的军队、岢岚的军队、一共管理五万五千人。安禄山之后担任了河东节度使,不过安禄山实际上不能控制河东镇的全部兵马。

所以看出西北三镇的兵力最强,其次是发动安史之乱的三个蕃镇。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以我之见,唐代安史之乱前有十大藩镇,最强当属安禄山统领的平卢,河东,范阳三镇

十大藩镇有,北庭,安西,朔方,范阳,河东,岭南,平卢,剑南,河西

下面依次对九大边镇进行分析

北庭 即北庭节度使 ,在今新疆吐鲁番,防御突骑施,坚昆 军力 2万

安西 即安西都护府 ,在今新疆库车,管辖新疆南部 防御吐蕃 军力 2.5万

河西 即河西节度使,在今甘肃武威,防御吐蕃,突厥, 军力7.3万

朔方 即朔方节度使,在今宁夏灵武 防御吐蕃 军力 7.5万

剑南 即剑南节度使 在今四川成都 防御吐蕃 绥靖南召 3.9万

岭南 即岭南五府经略使 在今广州 防御南召

河东 即河东节度使 ,今山西太原,防御突厥 军力 5.5万

范阳 即范阳(幽州)节度使,在今北京 防御契丹 奚 军力 9.14万

平卢 即平卢节度使 今辽宁锦州 防御室韦等族 军力3.75万

陇右 即陇右节度使 今甘肃 地区 防御吐蕃 军力 7.5万


景粼玖序


唐代十大节度使一般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十大节度使。天宝十大节度使控制着当时大唐全国绝大多数有战斗力的兵力。

十大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朔方节度使兵力64700人,河西节度使73000人,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人,安西节度使兵力24000人,北庭节度使兵力20000人,剑南节度使兵力30900人,岭南经略使兵力15400人。

从兵力上说,范阳节度使兵力最多,高达91400人,73000人的河西节度使和75000人的陇右节度使次之。

在实际运行中,天宝年间的藩镇中,形成了实力最强的两大集团。以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为中心的东师,以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为中心的西师。平卢节度使是从范阳节度使拆分出来的,本是一家,安禄山兼任两家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都是对吐蕃作战,战略方向一致,两家节度使也经常一人兼任。

范阳平卢总兵力近13万人,河西陇右总兵力14.8万,双方也都是精锐边军,实力相当。

东师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天宝中后期,西师的代表人物是兼任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两人当时也被视为同等级的人物,享受待遇也基本相同,安禄山被封东平郡王,哥舒翰则被封西平郡王。

(安禄山)

最后说下安史之乱中各家节度使大致的情况。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乱。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但河东镇安禄山仅能控制少部分兵力。安禄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杀害了太原留守杨光翙,让河东军主要兵力暂时陷入混乱,无力威胁自己。

安禄山快速占领了河南河北大部,进入东都洛阳,逼近潼关,边军入援需要时间,唐朝廷仓促招募的新兵毫无悬念被安禄山击败。安禄山未攻下潼关,河西陇右军为主的边军入援关中开往潼关前线,已经重病在家的哥舒翰并启用出任主帅。朔方军通过山西地区进入河北,打了几个胜仗,安禄山后路一度被切断,处境困难。

(哥舒翰)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率领的20万潼关大军,在河南灵宝被叛军少量兵力一战打的全军覆没。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大部兵力在灵宝覆灭,西师一战被东师全灭。随后唐玄宗李隆基放弃长安逃往四川。

河西陇右军覆灭后,唐朝朝廷掌握的主要兵力中,岭南经略使规模太小在偏远南方,安西北庭是小镇兵力少,且相距遥远,剑南节度使在和南诏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实力未恢复,河东镇小部分参与了安禄山叛乱剩下部分在混乱中需要重建,朔方军是朝廷唯一掌握的大规模重兵集团。

后来平定安史之乱,朔方军起了最大的作用,杜甫诗中说过独任朔方无限功。郭子仪则是此时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来自于他掌握着大唐最后可依靠的重兵集团朔方军。


洪果果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此后,安史之乱给当时的唐朝一个很大的打击,直接把唐王进一举毁,留下遍地残恒断壁,让这段历史充满着凄凉与悲伤。

公元755年,身兼三任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坐拥精锐十五万。更是号称二十万,此等阵势声势浩荡的杀往长安一地,一场影响了唐朝根基的叛乱就此展开。唐朝初期,李世民采取的依旧是府兵制。到了唐高宗,土地兼并化,而府兵制靠此来形成的土地基础被破坏。

之后在宰相张说提出的意见之下,开始启用募兵制,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在财政上压力得到一定缓解。而这也是大唐兵力上的一个内重外轻,枝强干弱的一大转变。到了李隆基时期,开始将十镇节度使正式划分,他们掌控了大唐多数兵力,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大大给了大唐盛世时期的稳定和昌盛,随着唐玄宗的年纪渐渐增长,到了他晚年时候节度使不仅仅只掌控着兵权。更是变相插手政权,而军政大权一旦通通掌握在节度使之手,这便对皇权存在极大地威胁。而这一切对那时候骄奢淫逸的唐玄宗而言,仍然不自知。

天下十镇节度使共驻军四十九万,当时的大唐王朝总共也就六十万。安禄山就身兼三镇,而他对河东一地掌控的兵力并不大。根据记载,安禄山在起兵初期,派了二十万骑兵到太原将北京副留守劫走。这使得河东大军一片混乱,因此他是无法掌控河东的,仅仅有大同地区的九千余人跟随了安禄山。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除此之外他还联合另外的几大胡族,兵力共计二十万。这就是当时安禄山骑兵造反的一大格局。



缅怀未逝的青春


据《二十四史》记载,唐朝的节度使制度首次出现于唐睿宗景云年间(710年~712年),而其正式有计划地设置节度使这一官职,则是在继睿宗之后的唐玄 宗开元年间,分别设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陽、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节度使是唐朝武官的一种,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然而后来渐渐地节度使也开始过问民政。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了独揽地方军政大权的地步。

“安史之乱”(755年-763年)的爆发以及此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正是节度使权力过重造成的恶果。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到了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各个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的严重程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有数据统计,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已经膨胀到达到49万人之多,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15万人左右。唐朝安史之乱前藩镇兵力最强的是西部河西、朔方、陇石、河东四镇兵力最强,共有27万人左右。


俺是飞狐


安史之乱主要的藩镇是范阳、平卢、河东这三个藩镇最强。

西域边境,西域边境属于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主要是用于打压突厥、吐蕃,唐玄宗时期,此时的西域边镇已经用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招募的士兵皆都是西域人为主,再加上安西、北廷产马所以当时的西域作战风格极为强悍!安史之乱时朝廷还从安西、北廷抽出一万五千人进行平叛,也是非常忠心。西北边境,主要是河西、陇右、朔方三镇,这三镇对李唐也是忠心耿耿,朔方兵统帅就是王忠嗣。王忠嗣还是太子李亨的发小,所以李亨用了朔方军进行平叛,且称帝了。

南方边镇,这个边镇就是剑南镇,属于四川。剑南军正是由李泌统领,当然安史之乱时李泌也招募了别的地方的兵。所以在天宝战争中损失也是惨重,剑南军无力平叛,不过从后来唐玄宗入川也可以看出,此镇也是忠心不二并无他意。叛乱地区就是北方藩镇,也是开头所说的三镇。这三镇安史之乱爆发时一路势如破竹,连下河北、河南、东都等地,并没有遭到顽强抵抗,直到“睢阳保卫战”!

唐玄宗自己也是玩了一波送人头,好好的潼关不守,非要杀了高仙芝,强行让哥舒翰等人出战,结果失败不说,还丢了长安!再加上唐肃宗自己政治、军事处理不当留下后遗症,造成了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历史的波澜壮阔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1、范阳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2、平卢节度使

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3、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4、朔方节度使

捍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5、河西节度使

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6、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7、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8、陇右节度使

备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天宝十三载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威胜、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宁、曜武八军。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剑南节度使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万九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10、岭南五府经略使

绥静夷僚,治广州(南海郡,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公子灵均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整个帝国的在册兵员为574733人。当时全国共设置了十大藩镇,合计兵力486900人。也就是说,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的兵力约为帝国总兵力的85%

755年十一月初九,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三镇官兵以及同罗、契丹、室韦等游牧部落组成的军队,浩浩荡荡杀向长安,“安史之乱”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在战争初期,安禄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率主力经河北南下,一路上未遇到有效抵抗。直至十二月十三日,叛军已相继攻克汴州(今开封)与东都洛阳,切断了南方向长安供应物资的运输线。之后,安禄山又继续率军向西挺进,并在潼关与唐军主力进入对峙阶段。那么问题来了,“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唐朝军队和叛军兵力对比如何?

要回答上面提出的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从当时唐朝全国的总兵力开始说起。从现存资料来看,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整个帝国的在册兵员为574733人。当时全国共设置了十大藩镇,合计兵力486900人。也就是说,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的兵力约为帝国总兵力的85%,而且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有战争经验的边防军,战斗力比那些戍卫京师的宫廷卫队不知道要强出多少。

在十大藩镇中,安禄山管辖的三个藩镇拥兵183900人(范阳91400人、平卢37500人、河东55000人),相当于整个帝国兵力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安禄山之所以敢发动叛乱,主要还是因为家底够厚,经得起折腾。

当然,这些兵力数字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由于战争、伤病等原因,兵员变动相当频繁。但全国在册兵力总数,以及各藩镇的兵力人数,都大体上维持着各自的上限。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所率的主力部队人数约为15万,同时他在范阳、营州、代州等叛军基地留下的兵力约为5万人。也就是说,当时安禄山手中的总兵力大致在20万人左右。

那么唐朝方面有多少军队呢?毫无疑问的是总兵力肯定要多于叛军,但由于朝廷事先没有准备,在得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后才仓促应付,因此吃了很大的亏。

当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正好在长安向朝廷汇报工作,于是唐玄宗就派他前往洛阳(当时洛阳尚未被攻陷)组织防务。封常清临时招募了一支6万人的军队,可事实证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封常清的新兵在那些久经沙场的叛军面前不堪一击,洛阳很快就失守了。无奈之下,封常清只好率残部退守潼关,这里是京师长安的门户,得失至关重要。封常清在潼关与他的老上司、唐朝名将高仙芝会师。叛军虽然尾随而至,但在两名久经沙场的老将指挥下,潼关守军上下一心,成功将叛军挡在了关外。

然而,唐玄宗却听信了监军边令诚的谗言,以为高仙芝、封常清畏敌如虎,且克扣士兵钱粮。于是下令将两位老将处死,此举对潼关守军的士气打击极大。之后,唐玄宗任命安禄山的死对头,陇右、河西二镇节度使哥舒翰前往潼关统领全军。

当时潼关汇集了陇右、河西、朔方等藩镇调集过来的军队,加上之前高仙芝、封常清招募的新兵,总兵力达到了20万人。与此同时,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在井陉关(今河北省井陉县)一带拥有一支超过10万人的大军。河北中部和东部地区有十七个州组成了约20万义军,宣布效忠朝廷。因此,即便不把义军人数算在内,唐朝方面能直接与叛军对抗的兵力也已达到了30万人。而且从安西、北庭等藩镇撤出的大量军队也正赶往长安勤王。

此时就算是毫无军事经验的人也能看出,朝廷正处于明显有利的地位。一方面是兵力人数远高于叛军,另一方面是已经对叛军形成了夹击的态势。只要不出意外,安禄山覆灭将是几个月内的事情。然而对这一时期历史稍有了解的人想必都会知道,不久之后,形势却彻底逆转。安禄山挥师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一场原本几个月就能平息的叛乱最终却打了整整八年。那么究竟是谁将唐朝手中的这一副“好牌”给打烂的呢?夜读史书将在另一篇文章《哥舒翰统兵20万,为什么打不过兵力远不及自己的安禄山叛军?》中进行分析与讲述。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陈国镇南王


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 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 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 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 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陇右节度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 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宝、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巂、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万九百人。 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治广州,兵万五千四百人。 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千五百人。 东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千人

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小柴历史


从安史之乱的爆发可以推断出东部的蕃镇更强一点,但是战力的强弱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单兵战斗力,另一个是整体战斗力。安史之乱爆发前,安禄山在发展军队的时候,不断排斥汉人士兵和指挥官,招募悍勇的胡人作为将士。胡人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个人的战斗力要高于从事农耕的汉人,但是汉人的长处在于能够有效地协调,形成强大的整体战斗力。所以当唐朝调集军队反扑安史叛军的时候,安史之乱的平息速度还是非常可观的,但是由于内部争权夺利和西部边疆战事吃紧,安史之乱演变成为藩镇割据。

综上所述,东部的藩镇强于突袭进攻,因为可以掠夺大量物资,但是弱于防守,因为防守会损失过多兵力,消耗大量物资。谁抢谁弱真的很难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