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五胡乱华的责任到底是曹操的还是司马炎的?

江东汪郎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认为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是司马懿。

五胡乱华从西晋灭亡(公元316)开始,西晋为什么灭亡?因为永嘉之祸,晋朝10万军队被前赵(匈奴人政权)歼灭,怀帝被俘。那为什么会有永嘉之祸?因为八王之乱动摇了国本。那为什么会有八王之乱?因为晋武帝大肆分封诸王。为什么晋武帝要大肆分封诸王?因为要对抗士族力量。为什么需要对抗士族力量,因为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力量过于强大,威胁到了司马氏政权。那九品中正制怎么来的?司马懿时期推行开来的。所以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者——晋宣帝司马懿,就是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

再加上司马懿平辽东时手段太残忍,杀光了公孙渊及其公卿将军以下二千余人,屠了辽东城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余人,尽迁辽东百姓四万余人到内地,导致辽东空虚,被胡人趁机占据,才有了后来胡人实力坐大,酿成五胡乱华的惨剧!所以他不是罪魁祸首谁是?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公子灵均


你咋不说,五胡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问题该?怪秦始皇和汉武帝没有把北方扫平,把长城没修到西伯利亚去该?

曹操是魏朝的奠基人,曹丕建立魏朝的时候,中原何等强大,几代人把北方少数民族都打的俯首称臣。

司马懿是晋朝的奠基人,司马炎建立晋朝的时候,中原经历曹氏三代人和司马氏两代人的治理,国富民强,北方少数民族根本没有办法南下。

但是五胡入华到底怪谁,我觉就要找谁个让中原开始衰落的人。这个人就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司马炎在280年灭吴统一中国,接着仅在11年后的291年,爆发了直至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接着1年后,又爆发为其5年的永嘉之祸,又在3年后西晋灭亡,五胡开始入华。

仅仅稳定了11年,中原怎么 就炸了,就是因为司马炎这个纨绔子弟,开局一手好牌,瞬间打成炸胡,人家开国皇帝都是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司马炎是能怎么腐败就怎么玩,无聊到羊车巡幸,史评为“堪比桓灵”,朝野腐败,奢侈昏庸,临时还传位给一个憨子皇帝,怎么能不引起中原混乱,给少数民族入侵的机会。


曹老师xixi


 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是八王之乱,也有其他的原因。 

1、移民政策跑偏。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农业废弛,曹魏推行了“移民实边”政策,边塞以外的胡人迁入内地。也允许少数民族人在地方任职,允许拥有少量生产资料,为推动生产起到很大帮助。

曹丕称帝世族政权的建立,生产资料慢慢被世族地主垄断占有,胡人内迁只能充实佃农和劳役。

2、藩王养虎为患

 五胡之所以乱华,根源是八王之乱。

各路藩王为壮大自己势力,不断征召兵员。边疆的藩王自然就看中了胡人的勇猛彪悍,把原本务农的胡人武装起来参与战斗。例如,建立后赵的羯人石勒,最初就被成都王司马颖招进军队。还有藩王则许诺胡人高官厚禄,请他们南下助战。例如,建立汉国的南匈奴单于刘渊。

3、胡人仇恨之火

汉末边疆蕃政比较宽松。曹操因南方事务繁多,处理胡人事务也比较温和;而公孙瓒、董卓、马腾等则直接靠镇压边患发家。

另外,早期内迁的胡人,不堪世族地主的压迫剥削,怀着愤恨,乘国乱民疲之机,纷纷驱赶烧杀汉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4、无人忠君

汉代已经确立了士人报国忠君思想,可名士建立的西晋王朝显得很尴尬。司马家族自己就不忠君,好多见证你用阴招窃取曹魏江山的人还活着呢。怎么教导臣民忠君?何况多如牛毛的王爷,一个个如狼似虎,也都是你们皇室的自家人。疏不间亲,参和进去,你们无论谁赢谁输,我都没好果子吃。

就历史、地域看,更准确地说,五胡乱华不是胡人入侵,是就地造反。十六国的开国君主,大多是移民到汉人居住(或称杂居)地区的第二、三代人。

胡人普遍只知眼前利益,不懂长治久安,许多较大的政权转眼之间就分崩离析。百余年间,胡人及汉人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于是就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

故八王之乱,与曹操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碧水青山0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乱时期衰弱之际陆续建立北方政权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

东汉末年各军阀空前规模的自相残杀导致北方灾难性的人口锐减,北方汉人几乎灭绝。

曹操统一北方后,为了对付其他汉人军阀,允许、邀请或者强迫周边五胡内迁,用来补充人口,增强实力。

但西晋从司马懿的时候就开始给子孙挖坑,这个坑一直持续不断的挖,越来越大,到西晋统一才过了十年的时候,晋武帝司马炎驾崩,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就开始进入八王之乱的时期。八王之乱就是一大群司马氏皇族各自带着自己封地的人马相互厮杀,等到各自的本钱都差不多耗完了,东海王司马越和成都王司马颖就开始各自招引不同的胡族帮自己打仗。但也是在战争过程中,匈奴人中汉化程度比较浅的一部分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烈的掠夺本性,也越来越强调自己作为匈奴人的民族认同。从刘渊到刘曜、刘聪,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匈奴从农耕向游牧后退的转变过程,对匈奴的认同程度越来越高,对汉人的态度也越来越残忍。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羯族的石勒,而羯族在五胡乱华时期,也只出现了石赵这一次,就再没有出现过了。羯族本来就是被裹挟在内迁的匈奴中的一个小部落,人数不多,因此在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之后,很快就消耗完了。

羌族和氐族主要出自西北,也就是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山区。这些地区在西汉时期虽然也已经设立了郡县,而且就在京畿外围,但山区道路崎岖,朝廷并没有进行有效扩张。一直到汉朝,才开始加强对这些地图上已经属于内地的地区加强控制,这也就是东汉和羌族进行了长达八十年的战争的主要原因。

所以,无论是匈奴、羯族、羌族还是氐族,实际上都裹挟了大量的汉族农民,并不是纯粹的本民族组成的军队。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性的原因并不是民族矛盾,而是晋朝的政治结构自己本身就有大坑,统治秩序不够稳定,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乱,才为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提供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李四有料


试回答:

不扯复杂了,直接责任人是司马炎,他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骄奢淫逸的帝王,而接他帝位的司马衷又是一个瓜娃子、哈儿,成天和小宫女搅成一团,如果有一个贤惠的皇后和良臣倒可以维持。

问题是司马衷的婆娘贾南风身高1.4M,与著名的根号2相当。人又丑又恶又不准说,哪个和皇上对了一下眼光,这婆娘手执画戟直刺肚皮,丑婆娘又偏好"小鲜肉",一时洛阳(鲜)肉贵。

你说生活糜烂倒也罢了,却又干政,伪造瓜娃子圣旨,捕杀摄政王扬骏,她没有皃子,对于庶出太子,宣布作废,司马家族老辈子终于宫廷政变,贾南风毒死,远在外地的封王们都不干了,都想作头把交椅,成都王首先反正,于是司马家族八王内乱,中原大地又重开战火!

董卓之流异族重入内地,专杀汉人,汉民族顿时危机爆发,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

所以应该怪司马炎和他的儿媳妇,丑婆娘贾南风。


良人执戟2


把五胡乱华的责任推到曹操身上,这简直是荒唐。五胡乱华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历史渊源,且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东汉以夷制夷之政策,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五胡乱华的伏笔,始于东汉,东汉政府奉行以夷制夷之策略,在对外战争中大量使用羌、匈奴、鲜卑、乌桓骑兵。然而,羌胡骑兵是一柄双刃剑,时叛时降,在东汉历史上,羌乱不断,而匈奴、鲜卑、乌桓也反复作乱,成为东汉二百年历史里边疆动荡的因素,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不过,在东汉一朝,朝廷在约束胡人势力上还是有一套本领,在西北以及北方边疆设有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将四大边将,而且东汉将领的素质很高,能有效地控制胡族。然而,东汉时期,由于管理胡人,不断把胡人迁入塞内,而且对胡人也有优惠之政策,导致胡族人口激增,为后来五胡乱华创造了条件。

第二,没有曹操及魏国对胡人势力的打击,五胡乱华或提前到来

曹操不仅不应该对五胡乱华负责任,反而因为他的存在,五胡乱华被推迟了。

东汉末年,匈奴内附中国已超过160年,他们居住于塞内,汉化程度已相当高,但仍保留悍勇善战之民族习性。以前东汉朝廷为羁縻南匈奴,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不必缴纳田赋捐税,这令匈奴人口得以较快增长。当中国陷入汉末混战时,为了防患匈奴人乘机坐大,公元216年,曹操将南匈奴部众安置在并州,分割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各设一帅,另有一名汉人司马监督。正是这个举措,大大削弱匈奴的力量,在整个三国时代,匈奴五部不能凝为一个整体,故而不成气候。

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击毙乌桓首领踏顿单于,降其众二十余万。至此,曾经是东汉北方一大患的乌桓被消灭,逐渐消失在历史上。如果不是曹操灭乌桓,以后的历史就是六胡乱华,而不是五胡乱华。

在东汉末期及三国,北方游牧民族以鲜卑最为强大,在后来的五胡乱华中,鲜卑也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三国时期,鲜卑势力遭到魏国的沉重打击。当时鲜卑人的战斗力完全不是魏军的对手,魏明帝派骁骑将军秦朗北征鲜卑,这位在三国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将军,就足以把鲜卑首领轲比能的十万大军逐出漠南。后来,幽州刺史王雄派出刺客,刺杀轲比能,鲜卑由是进入低潮期。

由此可见,没有曹操及其子孙的努力,胡人势力或许早渗入中原了。

第三,晋武帝的致命决定,点燃了五胡乱华的导火索

五胡乱华是直接起因,是西晋的八王之乱。而西晋之所以爆发八王之乱,是因为晋武帝立了一个白痴皇帝,便是晋惠帝。说他是白痴皇帝,不是骂他,而是他真的是白痴。大家想想,白痴皇帝当皇帝,会有什么结果?谁也都染指权力,从外戚到皇后,从亲王至地方诸侯,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政变不下十余起,最终形成血流成海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给了五胡崛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晋武帝的另一大错误,是对胡人的潜在威胁认识不够。

经历三国数十年兵灾后,汉地人口锐减三分之二以上,汉人数量急剧下降,缘边诸郡,胡人占人口比重远超汉人。晋朝开国后,侍御史郭钦鉴于汉魏以来,羌、匈奴、鲜卑降者多居住于塞内,与汉人杂处,习俗不同,屡生变乱,便上书请求把少数民族迁往边地。他向皇帝陈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他建议,把内地汉人迁往西北诸郡以增加人口比重,同时 “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 “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此万世之长策也。”

可惜的是,郭钦的上书并未引起晋武帝的重视,没有采取任何手段约束胡人之势力。然而,事实证明郭钦绝非杞人忧天,而是远见卓识。后来的历史演变,不幸被郭钦言中,甚至远远超出他的预计。晋武帝目光短浅,终于在他死后不久,五胡乱华便爆发了。


君山话史


五胡乱华是由西晋八王之乱引起的。在曹魏时期和司马懿及子孙篡魏立晋以后,八王之乱以前,这段时间中原民族始终占据上峰,游牧民族要么被驱逐,要么归顺成为晋朝的子民。

一场八王之乱使晋朝的实力大大削弱,中央权利的争夺给了游牧民族可趁之机。八王粉墨登场,晋室十不存一,晋朝不合理的分封制埋下了无尽的隐患。

这个责任不再曹操,本来天下是曹操的,后来被司马懿给夺了。天下归司马懿家族管理了,是好是坏都是司马家族的责任。司马炎统一了三国,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无人可以抹杀的,但是他所定下的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的发生,进而引发五胡乱华,更是他一生无法抹去的污点。

晋朝得来不正,最高统治权硬是从曹魏家族抢来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家族统治,大封司马宗室,司马懿的儿子和司马炎的兄弟都被封王。这还不算,他把国家军队都给解散了,给了八王军事权,行政区,人事权,财政权等,以郡为国,一个个俨然成为了独立王国。等到司马炎去世后,八王都羽翼丰满,看到是傻子晋惠帝继位,又有不安好心的皇后贾南风时刻想垂帘听政,八王不服,凭实力去抢。到最后,参与叛乱的八王陆续死去。经此一劫,晋朝元气大伤,国家秩序混乱,天下有大乱的征兆。

游牧民族看准机会,纷纷起义,见人就杀,导致汉族人口锐减了2/3,往往十室九空,一片地狱景象。为了生存下去,晋室和百姓南迁,史称东晋。

五胡乱华中的游牧民族以匈奴、鲜卑、羌、羯、氐为主,特别是羯族简直是杀人,吃人狂魔,对汉族最狠,不过很欣慰的是他们最终被灭绝了。


司马炎总得来说过大于功,刚刚统一没多久,司马家族就把中原推向深渊,这是汉族无法抹去的痛,后代要以此为戒。


朤燚㱌


这个问题触摸到了魏晋政治的关键。曹操的「军管秩序」被摧毁,造成了司马氏只能形成外重内轻的格局。其他因素同时出现,导致天下分崩离析,责任应是司马氏较大。试回答如下:

一,曹魏屯田制是军管秩序的支柱

东汉亡于豪强之强,所谓「独以强亡也」。问题就出在东汉庄园农业空前发达,效率和模式均有极大提升,《四农月令》有详细描述。这是一种分工复杂的庄园经济。但它的问题是流民也空前之多,这可能与经济规律有关(人口相对过剩)。《潜夫论》谈了很多东汉后期的无业游民的浮侈。

天下大乱之后,不仅人口消灭非常严重,更可怕的是豪强之间仍然很难决胜出来一个定鼎势力。只有曹操在颖地士人和谯沛武人的支持下,利用军屯制广泛收编流民,建立起一支真正的国家军队「中外军」,其中「中军」占了八九成,归中央直管,外军驻防各地,也归中央管控(曹氏集团亲信)。

这支国家军队的支柱是军屯和民屯。但它的问题是强制劳动色彩较为浓厚,其次是垂直管理。大量的军民通过垂直的「军令」,归曹氏家族掌控。

二,屯田瓦解:内重外轻变为外重内轻

承平日久,屯田制逐步瓦解。这有两方面的动因:

一是豪强日益受不了曹魏体制的压抑。曹魏凭借军民一体的中军系统,基本上对一切豪强形成压倒性震慑。九品中正又限制了他们早已习惯的举荐抱团。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军屯逐步被各个层级的豪强侵占。

司马炎称帝后,采纳了封建方略。一是因为天下已经受不了曹氏军管体系了,二是因为敌人已经消灭,只要自己的直系亲属控制局面,就不怕翻船。

他实行占田令,废除了军屯时代的军令控制体系,将中外两军还原为普通军户,不再受到严厉的垂直军令管控,也就是结束了「军管秩序」。同时裁撤了「中军」。终结了曹操建立的中军镇摄天下的模式。

这显然形成了外重内轻格局,外军分散时没有中军多,但只要外军的几个军区(都督区)合起来,就能压倒中军。司马氏认为那些「都督数州军事」的联合军区负责人都是自己的直系亲属,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风险。但事实刚好相反,恰恰是那些掌握几个军区兵力的藩王们,发动了夺权战争。说到底,还是因为「国家军队」被废除了,变成了司马氏藩王的私人武装。

离开了作为国家军队的中军系统的镇摄,天下再次大乱。更可怕的是,由于曹魏体制的强大势能持续多年,边区胡人族群也被纳入了国家编户体系,且承受中原豪强的压力。《晋书·刘元海载记》写到「我单于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另外,众所周知,羯人石勒很小就被卖做奴工,在豪强师欢家里为奴。

庄园经济需要很多廉价劳动力,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历史咖啡


不怪曹操,不怪司马炎,,,怪诸葛亮。怪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引诱大家搞‘民族’和解。。。什么狗屁问题嘛?氐人在成都是以‘汉’的名义建国,匈奴人在赵地也是以‘汉’的名义建国,干脆就怪最先以‘汉’的名义建国的刘秀好了。

晋朝的时候,士人狂放而不实干,或者醉心于争权夺利,或者醉心避世隐居。庶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终于有人扯起反旗,庶民纷纷归附,怪谁?即使没有部族迁入,也会有新的‘黄巾起义’。看看东汉末年‘蚁贼’过处,绝不会比‘五胡乱华’好多少。

刘豹死后,长期质子于洛阳的刘渊回到部族,祭祀汉家宗庙,以‘汉’之名扯旗造反,很多部族人和晋人纷纷归附。有晋朝将领奔投刘渊,告诉刘渊洛阳空虚,劝刘渊攻打洛阳,刘渊许之。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三万晋朝的民壮,统兵将领因过河不便,就把三万民壮投入黄河。刘渊得知,痛斥统兵将领:‘做此天怨人怒之事,还有何面目见我?我欲杀者司马氏,细民何罪?’但是那个时代,小民就是罪!晋人残杀平民,只被怒骂残暴。部族人残杀平民,很容易引起别的纠纷。。。

刘渊父子死后,刘曜上台就说:‘我们的祖先是冒顿单于,刘渊祭祀汉家宗庙只是为了讨好汉人,我们应该祭祀冒顿单于’,于是改‘汉’为‘赵’。刘曜讨好了匈奴人,却得罪了非匈奴人。接着羯人石勒造反,独立建国,国号也叫‘赵’,这就是前赵和后赵。被某些别有用心者称为拯救‘汉族’的英雄冉闵,就是后赵的将领。也许部族人屠杀平民的行为是导火索,引发后赵的胡汉对立。冉闵发出‘杀胡令’,把后赵的羯人不分男女老幼,一杀而光,然后以‘魏’做国号建国。。。

冉闵的种族屠杀行为,在中国历史上一惯是贬多褒少,因为华夏是文明。但是近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渗透,很多人把现代观念穿越历史、混淆历史。。。中国自黄帝以来,就有专门的史官记录历史,五千年的历史是华夏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中国历史被混淆,将会是中国混乱之源。


夏天的虫4


当然是司马炎。

五胡乱华与曹操无直接关系,三国虽然是乱世,但在对外上都显得很强硬,曹操统一北方后,对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始终处于强压态势。东吴孙权对山越作战,拓土开疆,甚至将足迹伸向台湾。蜀汉虽然只有益州一地,但为了后方稳定,也对西南蛮族进行征讨。可以这么说,三国之间虽然上演三国杀,但在对外方面,都很硬气。

而司马炎虽然成为完成一统天下的皇帝,但却并非合格的开国皇帝,他只是从祖父,伯父,父亲手中接过权力棒,并最终在他的任上完成重归一统的历史的使命。他的能力平庸,也没有像历朝历代开国君主那样有牛逼的辅佐团队。而司马家的天下则是篡夺曹魏而来,根基不稳,司马炎为了维护司马家的天下,实行诸王典兵制,大封宗室。这埋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

此外,造成八王之乱很重要原因是,司马炎选择继承人问题上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选择白痴儿子司马衷,酿成八王之乱。

而在防范北方内附的少数民族问题上,当时有识之士提出徙戎论,提醒朝廷注意防患于未然。司马炎置若罔闻,没有在最好时机采取应对措施。

等到八王之乱,祸起萧墙,刘渊等胡族首领趁势而起,天下大乱,五胡乱华揭开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