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提出一個建議,建文帝如果聽從,或許就不會失去皇位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後,為鞏固政權開始削藩,因此,引發了靖難之役,最後卻以失敗而告終,不但失去了皇位,而且生死不明。其實,在建文帝剛即位時,有人就向他提出建議,可惜建文帝沒有接受,如果他接受了,靖難之役或許就不會爆發了,當然他也不會失去皇位了,此人就是卓敬。

此人提出一個建議,建文帝如果聽從,或許就不會失去皇位

卓敬字惟恭,浙江瑞安卓岙人,明初著名才子。他從小就非常聰明,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學什麼會什什麼,在他七歲時,遇見一個相面的,相面的看了他的面相說:“此奇兒也,可惜血不華色耳。”意思是卓敬是一個奇才,只是可惜不能長壽。

卓敬在少年時,在當地就十分出名,當地還流傳著他的一個傳說,這個傳說帶有神異色彩,傳說卓敬十五歲的時候,在附近的寶香山上讀書,一天晚上風雨大作,他回家時,看見一頭牛,就騎牛而歸,到家放牛時,卻發現騎的不是牛,而是一隻老虎。

此人提出一個建議,建文帝如果聽從,或許就不會失去皇位

卓敬博學多才,“凡天官、輿地、律歷、兵刑諸家,無不博究 ”,明洪武二十一年,卓敬以一甲二名進士及第,被朱元璋任命為戶科給事中,他為人耿直,不避權貴,敢於直諫。

當時明朝開國時間還不長,天下還不太平,朱元璋忙於平定各種勢力,各種規章制度還不健全,服飾、車馬都沒有隨身份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各個藩王的服飾、車馬都是隨心所欲,都和太子朱標沒有差別。

此人提出一個建議,建文帝如果聽從,或許就不會失去皇位

看到這種現象,卓敬上奏說道:“京城為天下效仿,陛下對諸王如不趁早分辨等級、威嚴,而使他們的服飾與太子相同,從而嫡庶混亂,尊卑無序,何以令天下?”朱元璋說:“你說得對,朕還沒有考慮到此。”因而更加器重他。卓敬在洪武朝歷任宗人府經歷、戶部侍郎。

建文帝即位後,卓敬曾秘密上疏說:“燕王智謀絕倫,並有雄才大略,酷似高皇帝。北平地勢優越,兵精馬壯,金、元即由此興起。現在應當將他改封南昌,萬一有變,也容易控制。”

此人提出一個建議,建文帝如果聽從,或許就不會失去皇位

上奏到達朝廷,第二天,建文帝單獨召見卓敬,卓敬叩首道:“微臣所言乃天下至計,願陛下明察。”但是建文帝最終卻沒有接受,而是採用了黃子澄的削藩之策,先弱後強,最後拿燕王開刀,引發了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為帝,大肆屠殺建文舊臣,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方孝孺均被殺,卓敬亦被逮捕。朱棣指責他曾建議改封一事,離間骨肉之情。

此人提出一個建議,建文帝如果聽從,或許就不會失去皇位

卓敬厲聲說道:“可惜先帝沒有采納我的建議。”朱棣十分生氣,但仍憐惜卓敬的才能,下令將他下獄,派人以管仲、魏徵之事相勸。

管仲開始輔佐公子糾,魏徵開始輔佐太子李建成,後來二人一個輔佐齊桓公稱霸,一個輔佐唐太宗李世民成就貞觀之治。朱棣以二人類比卓敬,可見他對卓敬的看重。

此人提出一個建議,建文帝如果聽從,或許就不會失去皇位

卓敬卻流著淚說:“身為人臣,只有以死相報。先皇並無過失,忽然被橫行篡奪,我恨不得立即死去,到地下去見先皇,你還想讓我為你效力嗎?”由於愛惜他的才能,朱棣還是不忍殺他。

姚廣孝,就是朱棣的第一謀士,人稱黑衣宰相的道衍和尚,他以前與卓敬有隔閡,便進勸朱棣說:“卓敬之言如果真的被採用,皇上難道還會有今日嗎?”朱棣這才處死卓敬,並滅其三族。

此人提出一個建議,建文帝如果聽從,或許就不會失去皇位

抄家時一室蕭然,唯有書畫數軸,朱棣為之慨嘆:“國家養士三十年,不負其君惟卓敬爾!”

宣德年間,翰林院編修劉球為卓敬作傳,私諡“忠貞”,萬曆年初,朝廷採納御史屠叔方的建議,為卓敬修墓建祠,此時卓敬已死去一百七十多年了!

此人提出一個建議,建文帝如果聽從,或許就不會失去皇位

卓敬博學多才,詩詞宏麗,文章奇拔磊落,遺著有《性理髮明》10卷、詩文50卷,明末李維樾、林增志編其文集《忠貞錄》3卷、附卷1卷、遺書10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