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花朝节,是《红楼梦》中“隐藏”的一个关键符号。

了解这个关键符号,要从曹雪芹的一个“错误”说起。

请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书中道: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也很有趣。但仔细分析,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指“有芒之谷”。

南朝梁·崔灵恩《三礼义宗》记载:“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也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芒种在农历五月,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芒种,主要与农忙有关。数千年来,没有任何关于“饯别花神”的文字记载。

曹雪芹通过三处伏笔,说明了这处“错误”背后的深意。

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01、黛玉葬花

贾宝玉与众姐妹一处玩耍,唯独没有看见林黛玉,知道她躲到别处去了。文中道:

(宝玉)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等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她。”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后头去。宝玉道:“我就来。”等她二人去远,把那花儿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

在宝玉快到花冢时,转角处听见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边哭,一边念诗,这便是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感概的“黛玉葬花”。

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在这里,曹雪芹留了第一处伏笔——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

按照自然生长规律,石榴的花期在农历5-6月,凤仙的花期更晚,在农历7-10月。而此时,正值四月下旬,石榴和凤仙还没有开会,怎么可能会“锦重重的落了一地”?能够繁花似锦、落花满地的节气,只能是春天。

这就是在提醒我们,所谓“芒种”只是虚笔,真实的时间在春季。

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02、赏红习俗

让我们回到关于“饯别花神”的描写,文中说: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这个习俗确实存在,名叫“赏红”。只不过,不在“芒种”,而在“花朝节”。

查《辞海》“花朝”一条,解释是:“旧俗以夏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故称此日为‘花朝节’。一说为十二日,又说为初二日。”意思是,“花朝节”是百花的生日,节日时间有三种说法:二月二日、二月十二日和二月十五日。

清朝时,花朝节多在农历二月十二,而且十分盛行。《红楼梦》中即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

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花朝节的别称很多,习俗也很多,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赏红”。

据《清嘉录》记载:“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又引《昆新合志》云:“花朝生日,各花卉俱赏红。”同时,在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中,也有“剪五色跺缯系花枝上为彩旖,谓之赏红”的描述。

赏红,简单来说就是:女孩子们将各种彩帛剪成条,系在花枝上;或者将各种颜色的彩纸剪成条,粘在花枝上。还有一种,是做成小的三角旗插在花盆里,以此为花祝寿。就像,现在过生日要吃蛋糕一样。

从书中的详细描述来看,目的不是为“饯别花神”,而是为“花神贺寿”;时令也不是“芒种”,而是“花朝”。

这正是曹雪芹留下的第二处伏笔——赏红习俗。

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03、宝钗扑蝶

刚刚说到,花朝节有两个最重要习俗,一个是“赏红”,另一个是“扑蝶”。

没错,“花朝节”又叫“扑蝶节”。

提到“扑蝶”,大家都很熟悉。同样在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之前,恰好是“宝钗扑蝶”。文中写道:

(宝钗)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边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那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花朝节在仲春之际,正是一派无边春色、烂漫春光。游人纷纷外出踏青、赏花,还时不时的吟咏赋诗,互相唱和,别有一番雅趣。

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当然,也少不了特色活动,“扑蝶”便是其中一种。

据《广群芳谱》引南宋 · 杨万里《诚斋诗话》记载:“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大概是因为,此时春和景明,百花盛开,蜂飞蝶舞,正是扑蝶戏蜂的好时机!

汤显祖曾作《花朝》诗:

妒花风雨怕难消,偶逐晴光扑蝶遥。

一半心随戏花醉,却言明日是花朝。

吟诵的就是花朝节“扑蝶”的习俗。

所以说,“宝钗扑蝶”也是暗示“花朝节”。同样,也是曹雪芹留下的第三处伏笔。

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04、分析总结

从以上三处伏笔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花朝节”的习俗了然于胸。书中之所以写成“芒种”习俗,留下这个“错误”,背后大有深意!

因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是黛玉的生日,而“四月二十六日”芒种,是贾宝玉的生日。

可见,曹雪芹是故意把黛玉生日“花朝”的习俗,放在宝玉生日“芒种”来写。其中又两层深意:


  • 其一,花朝节“赏红”习俗,不仅是赏花,更是爱花、惜花、护花。林黛玉是“百花之王”,贾宝玉是“群芳之主”,二者融合,恰恰体现了宝玉“花”(闺中女子)的呵护之情。


  • 其二,花朝节本意是“迎接花神”,而芒种节却“饯别花神”,一来一去之间,形成明显冲突。同时,文中又有“落花、葬花”的描写,是不是暗示着林黛玉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众花皆卸,花神退位”一句旁,有批语指出:“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

可知,这“一个错误和三处伏笔”是曹雪芹的精心构思,背后有着精巧的构思和深邃的思想,自然也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文 / 红楼微梦 | 加关注,不迷路!




揭秘《红楼梦》花朝节,从曹雪芹的1个错误和3处伏笔说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