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的守成與創新》—李毅峰

名家點評 |《張耀的守成與創新》—李毅峰

(張 耀 墨韻紫藤 2019)

一幅優秀的藝術作品就是一個藝術家的全部。當一幅名為《墨韻紫藤》的中國畫花鳥作品展現在眼前的時候,發現了這位畫家對中國畫本質性的認識:即藝術本體語言與藝術形式間的關係是體現創作者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手段。線與變化豐富的墨色在他的作品中被傳統性形式構築得深邃而大氣:串串交錯的紫藤,穿插著各種靈動的線。在墨與水、黑與白、濃與淡、干與溼的交匯中,隱隱顯露出天機物趣。線在果敢中,利落地劃出錚錚的金石般的節奏,韻致風采,傳達了中國寫意的境界。

名家點評 |《張耀的守成與創新》—李毅峰

(張耀近照)

這個畫家名叫張耀。

多年來,他究心於作品的內在的語言和情感,也重視形式對內容的承載與統一。他對自然界的事物好像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山川河流,百卉鳥獸,撩撥著他的靈感。這是深讀張耀作品時所能品味到的。他究心於一花一草的變化,並能從它們的微妙變化中察覺這些生命內在的律動,而且能把這些律動與他的書法用線結合起來。這就賦予了花鳥等被描繪對象的靈魂,在靈魂之舞中,試圖創造屬於自己的形式語言。

我們知道,對於作品形式的關注和探討是當代中國畫家創作由來已久的心理傾向。美術史的發展歷程,及其所有相關的研究都在不斷地證明,並非所有的藝術構成形式都具有同等的藝術審美力量。因此,對於畫家來說,如何根據自身的特質,以及利用在實踐中使這種特質所顯現的獨特形式感,去鑑別和選擇唯一適合的藝術表現形式是至關重要的。

名家點評 |《張耀的守成與創新》—李毅峰

(張 耀 和而不同 2019)

中國文人畫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已基本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表現。這種形式是基於內容的和創作者心理層面的。所以,自古以來中國繪畫重視形象塑造的規律,即重“理”的傳統。蘇東坡曾講繪畫要講“常理”,此理即是要畫家按“常理”去作畫,按事物內在的發展規律去作畫。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畫不能成為純藝術,原因很簡單,它表現的不是內容本身,更非形式(不是不講形式),其中心是表現事物之理和傳達創作者人生對事物之理的一種認知活動。它是屬於哲學層次上的。中國文人先把哲學落實在人生,然後落實在筆墨。這就使中國畫具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張耀的作品也體現著這一創作觀念。他的花卉,從近代繪畫大師任伯年、吳昌碩中來。眾所周知,任伯年、吳昌碩都是近現代中國畫大師。任伯年的作品重視寫生,筆墨簡逸縱放,設色明淨淡雅,兼工帶寫,富有巧趣。而吳昌碩的畫得益於他的書法。他說:“直從書法演畫法,絕藝未敢談其餘。”由於書法獨特的線語言表達方式,使得吳昌碩的作品具有強的形式感,而且這種形式感是本於語言內容的和創作者心理層面的。他在論述繪畫形式中書畫的具體筆法時曾說:“吾謂物有天,物物皆相殊。吾謂筆有靈,筆筆皆殊狀。”

名家點評 |《張耀的守成與創新》—李毅峰

(張 耀 紫藤墨境 2018)

看張耀的作品,其對線的理解是在吸收了以上兩位大家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理解。他多年臨習書法,對線的起承轉折、抑揚頓挫尤為敏感。他說:“中國畫的精髓在於書法。”因為在書法中,線作為最基本的形式語言,承載著作者的內涵。線的變化,既反映了作者駕馭基本語言的能力,同時,在語言組織中也更多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關注進去。用最抽象的語言符號去構築自己的風格。他的花鳥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保留了傳統中國畫 “老筆紛披”的用筆特徵,同時又附以圓潤而泰然的行筆,加上淡淡的色彩,使得其作品在形式上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相對顯示出寧靜淡雅的藝術境界。

張耀的山水畫同樣也圍繞著線的特性,展開他的筆墨、構圖、造境與立意。在山水中,他行筆瀟灑流暢,墨色渾然,構圖奇絕,氣韻生動。他的畫中善用行書的線,多用中鋒勾勒出山石的外輪廓,再與內在點、線、面結合,附以積墨,以積蒼潤之墨和遊離筆鋒的感性,取其氣韻,表現出一種蒼潤渾厚的意境和他那內心淡定神清的情懷。

線性和寫意性是中國畫的兩大傳統。張耀的作品中保持著這兩大傳統。除了以線造型外,他還充分發揮中國畫用墨和用色的內蘊,通過黑白關係、線面關係、色墨關係的對比和空間分割,將這幾大關係在畫面實施微妙的處理,使畫面的物象在簡化中得到內涵的昇華。不難察覺,這是畫家想依賴審美元素的非造型風格,來達到並顯現足夠的內在美和表現力。以線為基礎形成的主觀的、表情的和視覺的效果,應是中國畫家內在的主體性質和認知含量的特殊表現。而線通過平面的空間分割來達到對事物明確的理解的表達。這是“繪事後素”氣質在中國傳統繪畫上無以復加發展的結果。對張耀作品的印象,即是他運用了傳統書法中線的純粹化,結合中國畫的寫意性,較好地把畫面中的有機元素同其內心表象活動結合起來,並將之推到了以傳統造型為主體的位置上。

名家點評 |《張耀的守成與創新》—李毅峰

(張耀在作畫中)

如果從探討藝術語言表現的含量出發,那麼,張耀的語言含量同他的精神氣質構成的特定繪畫形式或風格,無疑對其作品的蘊涵有更為切近的理解。只要觀念對了,語言含量便會增加,便會使“氣韻藏於筆墨,筆墨都成氣韻”。清王原祁說過:“筆墨一道,用意為尚。” 張耀的意在於意中有理,明清繪畫與元畫的區別也在於此。一是要在畫面中講究自然生成的規律,二是要追求抽象形式的處理,為情感之表現。張耀的作品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於常理之中非常的表現。

期盼他的中國畫創作在形式與內涵的深化上有不可估量的預期。

- END -

名家點評 |《張耀的守成與創新》—李毅峰

李毅峰

 著名畫家、學者。1964年生於天津,就讀於南開大學、中央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

  中國人民大學訪問學者、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客座教授、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美國亞太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武警指揮學院兼職教授、天津畫院特聘畫師。

  出版有《一峰畫集》《一峰水墨》《一峰畫語》《李毅峰畫集》《大家經典——李毅峰畫集》《信筆直掃》《會心處不在遠》《謙謙峰骨 澹澹書生》等十餘部個人畫集。

  著有《中國畫的哲學歸屬》《中國繪畫的認識與實踐》《讀黃札記》《八大山人的水墨語境》《寫意的出路》等百餘篇學術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