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456個小時,終於救活了他

作者 |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孔天驕

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歷時19天,456個小時,最終被救活。可治療該患者的醫護人員,19天內,心情卻像過山車一樣,幾經起伏!

“撤機前,意識清醒的王強(化名)一度想寫幾個字,但是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現在,我終於知道他想寫的是什麼字了。是‘多謝’。”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護心小分隊隊員、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周寧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撤機前一晚出現問題,“當時想死的心都有”

50歲的王強,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他脫離ECMO(體外膜肺氧合)設備一天後,又順利脫離有創呼吸機。可就在準備撤機前一晚,出現了問題。

歷經456個小時,終於救活了他

2月10日,王強入院後,病情加重,呼吸窘迫。

2月17日轉入ICU病房,進行了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但氧飽和度仍達不到目標,全身出現低氧、缺氧。

這時王強的身體不得不用ECMO來改善低氧血癥。

2月18日,周寧提出給王強使用ECMO以緩解他的低氧血癥。當天,周寧和同為護心小分隊隊員的同濟醫院心內科醫生汪璐芸一起,給王強實施了床邊ECMO植入手術。

“今天是病人術後一週的日子,各項指標越來越好,手指氧飽和度一直都在100%,很大概率近期脫機。”上機後的第六天,周寧朋友圈寫著。

2月26日晚,也就是準備撤機的前一天晚上,狀態一直穩定的王強,出現凝血障礙,血小板進行性降低。周寧和華山醫療隊的李聖青教授一起細緻分析後,當時判斷王強很可能出現了肝素誘導性血小板減少症,調整了抗凝策略。

“當時想死的心都有,若在最後關鍵時刻出現問題,真不知道要怎麼辦。”那天晚上,周寧一晚上沒有睡好,時刻關注著手機裡的動靜,手機一旦有所震動,都會驚坐起來。

“活過來了!活過來了!活過來了!”

“活過來了!活過來了!活過來了!”當王強成功撤除ECMO,周寧忍不住大喊了三聲!

令人高興的是,2月27日早上,王強各項指標恢復正常。9點30分,同濟醫院、華山醫院兩個團隊的醫生開始為王強實施有創呼吸機試脫機,在氣管插管內給氧5L/min的情況下,王強的各項生命體徵十分平穩。11點30分,周寧和其他醫生將ECMO管道撤除出了王強的血管。成功脫機!

“19天,456個小時,我們終於救活他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來了。”周寧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王強是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第一例VV ECMO(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輔助而且成功撤機的病人。

歷經456個小時,終於救活了他

醫生在為患者進行檢查治療/受訪者供圖

“我今天去看他的時候,王強恢復的不錯,還說想要吃飯呢,精神狀態非常好,語言表達清晰,都沒有受到影響,從現在的情況看,一週左右應該就可以出院了。”周寧說。

“病情急轉直下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在王強之前,光谷院區重症ICU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多系統器官功能的支持,比如感染的控制、營養的支持、呼吸循環及其腎臟功能的支持等。而這些支持治療一定要關口前移。

“去世的人太多了,作為醫生,能救一個是一個,”電話那邊,在武漢前線零距離接觸患者的周寧聲音忽然哽咽。

ECMO的作用不是“續命”是“救命”

“ECMO不是用來續命的,而是用來救命的。”周寧提醒,ECMO在改善低氧血癥的同時,可以減輕肺的負擔,為患者贏取寶貴的康復時間和機會。若患者有難以糾正的嚴重低氧血癥,應該儘早啟動ECMO,而不是等到無計可施時用ECMO來延續生命,那時候其實已經失去了實際治療意義。

ECMO從置管到拔管9天時間,王強由同濟醫院的護心和護理團隊7人專班守護,4小時輪班守一個ECMO病人,每小時測定凝血時間、機器流量和觀察轉數,還要看氧氣瓶夠不夠,以及負責患者下肢的康復鍛鍊。

周寧講到,新冠病毒不僅攻擊肺部,還會誘發炎症,從而攻擊心肌細胞,甚至引起暴發性心肌炎、心臟猝死。危重症患者往往有頑固性低氧血癥,機械通氣輔助後如果仍有長時間的低氧血癥,會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對抗新冠病毒時,患者心臟和肺部是需要同時戰鬥,只有保護好心臟,患者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對抗肺部感染。我們在臨床中發現,20%危重症患者存在心臟損傷。”周寧提出,救治危重型患者,包括心臟在內的多器官功能早期維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周寧說,ECMO在平日的醫療中並不是常規治療手段。在管理過程中也可能會引起一些併發症,主要包括出血、血栓栓塞、置管相關併發症、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等。若管道彎折或者滲漏,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來說可能都是致命一擊。

“目前,仍要繼續探索多專科臨床支持救治危重症患者模式,與死神搶時間。積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經驗,讓更多的人活下來。”周寧說,武漢封城,已經過去42天,等我們戰勝了艱難的歲月,春天也就到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