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中国历史上唐、宋、元、明、清五个大一统王朝,除去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无论在影视剧中还是史书上盛唐和大明至今一直是让国人脸上风光的朝代。但为什么同是汉族政权的宋在历史上却总被人惯以“弱宋”的称呼。

“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一、战略上执行被动防御政策:

这要从北宋的第一代皇帝赵匡胤说起(我们估且叫他大赵),大赵在周世宗柴荣的基础上经过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南方。此时北方一直被契丹占领,虽说大赵在位时没有对北方用兵却实在也是出于无耐。要知道当年的后唐皇帝石敬瑭为了统治中原竟然出卖了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

这燕云十六州,它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一带,此地山多险峻,地利上非常适合防卫少数民族的骑兵,自古以来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边境地区的防御屏障。

“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大赵在“斧声烛影”中死去,赵二(赵光义)继位,虽然其也继承了哥哥的壮志雄心,但其却不具备大赵的军事能力,充其量不过是个皇二代。这赵二虽说也并非不具大才,其曾经编写了一本专门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也首创一套独特的阵法――平戎万全阵,但最多是个纸上谈兵的皇帝,而且其还首创了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参谋部。对于当时13世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这样远在后方的谋划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来说,其作用可想而知。 太平兴国四年,踌躇满志的赵二带着统一中原的雄心企图灭亡北汉,结果在与前来支援的契丹军在幽州城外的高梁河发生对战,双方战至正酣,并未分出胜负,关键时刻,赵二的军事能力犯了错误,结果其率先逃走,脱离了主战场,群龙无首的情况下直接导致十万宋军大败而归。赵二带着箭伤,骑驴跑回东京。这一屈辱之战成为赵二一生当中最为致命的伤痛,直接导致其后来不到六十就因箭伤而逝,同时也导致往后的漫长岁月中,宋帝国的对外消极防御政策。

[这多少有点像二战初期的法国,面对德国法西斯的蠢蠢欲动,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在关乎国运的路上一错再错,最后直接导致丧失其所有殖民地]

“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二、文官集团强大,重文轻武,武将没有政治地位。过分善待世大夫,即便犯错,处罚很轻,导致文官集团犯罪成本低,无法形成制度上的威慑。

当年大赵继位后,因其自身是职业军人,所以对军事将领一直很不放心。后来通过“杯酒释兵权”虽然解决了这一隐患,却也为弱宋的名号得来埋下了伏笔。

宋朝实行科举制,科举制也是中国历史官制的一巨大进步,在宋时得到完备。在漫长的1300年的制度中,产生了大量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张九成等都是其中的骄骄者。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弊端影响是把很多优秀人才束缚在了书本上,限制了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眼界。基本上相当于今天大学的论文考试。

北宋时文官势力很强,本来通过“王安石变法”国家财政已经富有成效,国库充盈,但司马光当政后,为了私见竟然不顾国家利益废除了变法,造成军费紧张。以此导致了对西夏战争迟滞不前,不得以采取政治解决的方针。

对内为了压制武将,防止他们有觊觎之心,把“右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狄青因猜忌、排挤,在忧愤中死去。以“莫须有”罪名处死的岳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遗恨!

当然,宋朝的文官当军事主官也并非全是窝囊费:如范仲淹、韩琦、章楶,到后来的种世衡、虞允文能担当战区统帅,并流传千古,是因为他们多少都有些军事头脑。尽管如此,文人在崇尚武力的冷兵器时代却一直被认为是没有血性的,宋朝就这样戴着“极右的帽子”一直影响了上千年,影响到当代。

“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三、西夏丢失,失去战马产地,不能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多次入侵,无法做到以骑对骑。导致战术上只能打击溃战而不能打歼灭战。

北宋建国初期,尽管没有幽云地区,但其在宁夏及河套地区还有一处重要的产马地。这块土地上的党项人从唐代到五代一直都对中原王朝服服帖帖。等到了赵二这一朝,由于宋庭安抚不力,一向臣服的党项人叛变了,独立建国。后来断断续续双方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虽然和平了,但宋也永远的失去了良马产地。结果就是中原之地无地养马,无马可战。

要知道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够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除了因为战略得当,还得利于在战术上组建了骑兵部队。无论是秦-蒙恬收服河套地区、西汉-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王庭的几次远征,还是后来的唐-李靖灭亡东突厥之战,及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三次远击漠北,无不借助于骑兵部队的机动和超强的突击能力才取得决定性胜利。

因此,失去西夏的宋朝在整体上虽然压制对方,但在随后的对金战争中吃尽了无马的苦头,不得不倚步兵对抗骑兵,两条腿终究是跑不过四条腿,以致于岳飞虽然多次击败金国,但并未伤之元气,不久对方都能卷土重来。最后岳飞死后,金国又重新占领了大片国土。

“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四、强敌环峙,辽、金、西夏、吐蕃、蒙古轮番上阵,生生被耗死。

宋自建立之初,一直被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蹂躏了300多年。其版图仅占有西北的河西走廊和东北的辽西走廊,大致相当于今天山东以南,陕西以东的地区。而且周边的邻居没一个老实的,个个不是省油的灯,这里面除西夏是从中原分裂出去的,地盘小,国力弱。剩下其它几个政权可以说个个地大物博。我们从以往的数次战争就可以看出宋朝的生存压力。

抗辽战争25年、宋金战争持续百余年、宋与西夏战争60年、抗蒙战争45年

墨西哥有句自己的谚语:“墨西哥的不幸,在于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身边有这么多强悍的邻居怎么能叫人安生呀。

“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五、几次重要战略策划失误

1:养虎为患导致西夏独立于大宋版图;

党项李氏本来是割据西北的地方军阀,自唐以来一直臣服,此时的北宋统治者赵二及其后人重辽轻夏,对夏政策几乎无所作为。更是在经略边疆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对李氏一直没有采取坚决的武力统一态度,而是对其抱有幻想,希望通过笼络和招安达成目的。其结果尾大不掉,终于开始了一系列拉踞战争。在与西夏雄主李元昊经过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几战失败后,西夏的野心更加膨胀,开始图谋称帝。此时的宋也无力继续征讨,只得与之媾和。从此西夏彻底脱离大宋统治。

“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2:北宋与金联合灭辽;

北宋与辽自“澶渊之盟”后,和平了百余年,彼此一直相安无事。但随着辽的衰弱,位于东北的女真逐渐崛起。军事上不断进攻,咄咄逼人。更是派使臣赴宋希望联合宋朝夹击大辽。此时,当政皇帝赵二的继任者,就是那个平时喜欢画画、打球的宋徽宗赵佶。这位酷爱丹青的画家皇帝哪里有什么政治眼光,加之好大喜功,完全被奸佞所欺骗,不明是非。见此“良机”也企图坐收渔翁之利,以雪百年之耻。于是派出富有盛名的太监童贯为统帅出兵伐辽,没想到老太监早已没有了当年意气风发的能力,率20万大军攻辽,却被辽边关守将不足3万人马击溃。由此曝露出大宋的军事弱点,于是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我们的“郭靖大侠”便开始闪亮登场了。

3:南宋因“踞关守河”政策导致与强敌蒙古为邻。

南宋后期,经过绍兴辛巳宋金大战,金国战败。彼此和平了几十年。金国此时也已衰弱,并遭受蒙古的打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不得以与宋理宗提议联手抗蒙。但即位不久的宋理宗完全忘记“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家国仇恨和耻辱下,坚持联蒙攻金,自此金国覆亡。

金灭亡后,南宋全国上下一片欢欣,当时蒙军北撤后,河南成了无人占领的地区,宋理宗急于收复故京,以祖陵在河南为借口,派兵进驻,并以“西守潼关、北依黄河”的对策与蒙古隔河对峙。

此时蒙古正挟灭金之余威气焰正盛,宋弱蒙强,加之鲸吞了金大片领土,对宋更是虎视眈眈。

[试想,一个是迅速崛起的游牧帝国,灭亡百国。另一个是不忘故土的文明王朝,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政权怎能不产生摩擦,可能开战是迟早的事]

“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4:南宋后期重用奸臣贾似道,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这贾似道虽说历史上确实做过些权臣以权谋私的事。作为朝庭重臣,前期贾似道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其在抗蒙战争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抹灭的。贾似道在鄂州保卫战中,深得当时人的赞赏。《宋史》是元朝编写的,对待自身的行为胜者为王一方当然不能记载其太多的“功劳”,而作为宋度宗最大的权臣,贾似道就太符合史官的奸臣标准了。

5:排斥异已,逼反大将,导致战略缺陷暴露

南宋在抗蒙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多次打击,但其军事实力仍然很强,令元世祖忽必烈造成了一系列失败。就在忽必烈准备放弃灭宋打算时,“有人送枕头来了”

南宋一个关键人物的叛变又给他带来了希望!

这个人就是刘整。刘整是北方人,以勇武选拔为将,屡建战功。不断获得升迁,手下小弟多是南方人,这就得到身为南方将领的吕文德的猜忌,在名将向士壁等人被贾似道逼死后,为求自保,不得已投降蒙古。

要知道,元朝与南宋作战的主要区域基本是在两淮、襄汉到川中一线上。淮东水网密布,很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而淮西凭借淮水,易守难攻。两淮与川蜀战场彼此互为犄角,相互响应。两者之间主要靠水路联接,浙杭一带的财源及兵力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往川蜀。这就好比一条千里长蛇。而蛇是有七寸的,这个七寸就是襄汉地区的襄阳和樊城,二城孤立暴露在前沿,极易受到攻击。刘整作为战区司令岂能不知。

元军在刘整的建议下围攻襄阳,困守襄阳的吕文焕(这位老兄在金大侠的笔下可是没什么骨气)坚守9年,终于不支投降。于是,南宋门户洞开,形势急转直下。

“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但我们应当辨证的看待历史,从另一角度来说宋的战力表现不但不弱反而在整体军事实力上表现得也异常强悍。且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达到75%以上,远高于唐朝。

宋是唯一一个可以影响世界版图的朝代。独立抗击蒙元45年才灭亡!

要知道当时蒙古可是世界七大帝国之一,其统治面积仅次于大英帝国。鼎盛时期,国土面积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南到南海。

这么强大的帝国面对弱小的南宋无异于“世界拳坛无差别对抗赛”,基本相当于泰森对攻邹市明的级别,可就在大家压上赌注希望块头大的一方技术性击倒对手赢得满堂彩时,结果弱小的一方却异常顽强,竟然坚持了12回合,才在最后一刻,在自我犯错的前提下被KO了。

且不说战争之初,双方对攻互有胜负,在最为关键的钓鱼城一战中,“上帝之鞭”被折断。蒙古皇帝蒙哥的死,导致蒙古帝国彻底分裂,除元朝外的四大金帐汗国独立。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被迫中断,直接改变了东西方的战略版图。

但就是这个“屡次摔倒巨人的小个子”却怎么也得不到后世的待见。

在我们眼中,大唐却被世人认做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代,以至于影响到后世的人们。其实大唐的强盛是个整体概念,其军事上的表现在史书上确实可圈可点,而真正影响世界的是它灿烂辉煌的文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无不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宋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中皇权最强的时代,一直到其灭亡前皇族始终牢牢控制着中央政权。而其他王朝的灭亡结果大多是:或被权贵取代或被农民起义推翻。

在世人心中,宋是一个农业进步、商业发达的灿烂时代。经济上,宋GDP占当时世界的四分之三,文化上也很繁荣。

“弱宋”------这顶帽子我不戴


综上所述宋之所以弱的不是战斗力,而是战略决策失误。纵观宋的对外战争,可歌可泣的不在少数,都很勇猛顽强,但是,到最后都是因政治形势需要以和谈收场。

真正能达到像秦汉、唐、明帝国那样一战定乾坤的战例影响之大基本没有。就算是唯一的一次灭亡金国之战,也是利用对方羸弱之时,夹攻之势取得,所谓胜之不武。

但无论其看似多么软弱“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永远被后人所传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