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须知"耻?"耻"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天地人胆


“耻”,是孔子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精髓的一部分。成语《礼义廉耻》出自春秋时管仲的《管子.牧民》。

“耻”,是我们文明的最基础。现在国家都在讲八荣八耻,已接近了华夏文明的体系。只是用的过于复杂了。华夏的耻是什么概念呢?

自古人们都知道我们华夏人是个知耻爱面子的民族。是以什么为耻呢?任何族群都有耻的概念,不是说光有我们华夏人有耻的概念。但耻的基础是不一样的。起源的时候不一样,生活的区域不一样,产生的文明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华夏人以什么为耻呢?以不劳而获为耻。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平阳一虎


一、“耻”文化源远流长

“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去耻求容,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之所以无遗余力地提倡“德治”,也是告诫人们要知耻、去耻,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从中可见,知耻是理想人格的基本要素。

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解释为: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应该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这里,知耻,是修己达人的根本保证。

“上失无道,民散无纪,西伯修仁,明耻示教”,孔子尊崇的周公就认为商朝灭亡是因为统治者不知耻、没有德行而导致的,可见知耻对一个社会长治久安,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意义重大。

《管子》中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欧阳修对于廉耻有解读,“廉耻,立人之大节”。国家由一个个人组成,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顾炎武讲道耻,他说“士而不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这与治国必先治吏高度契合。

《菊与刀》这本书“将西方文化定义为罪感文化,以儒家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圈定义为耻感文化”。

二、何为“耻”

《说文解字》,耻,辱也。小篆,耻,从心,耳声,本义作“辱”解,见,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耻”从耳声。

《六书总要》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义。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俗讹作耻。

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

《孟子》人不可以无耻。

三、“耻”文化的表现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典出《礼记》: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來。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2、不为五斗米折腰

性格耿直的陶渊明与五浊黑暗的官场有着尖锐的矛盾,他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3、裤子当了也要搞出原子弹

古有勾践忍辱雪耻,新中国也有雪耻经历。5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双方签订的合同,毁约停援,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带走所有的图纸。赫鲁晓夫口出狂言:中国再过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并恶言相加“中国人五个人穿一条裤子,还搞什么原子弹?”这极大地刺痛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陈毅副总理当即表示:“我们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搞出原子弹,就是干上一百年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四、“耻”文化的价值所在

知耻,是人的一种自律,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约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说到底,“耻”文化最终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家庭的社会作用。而说到家庭,就不得不说到一个字,那就是“孝”。孝顺父母,祭祀祖先。做人,无论你是飞黄腾达还是籍籍无名,都不能让父母和祖先受辱蒙羞。鲁迅先生就有一篇文章《论“他妈的”》,并称之为“国骂”,竟有人将之作为口头禅,鲁迅先生对这种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总之,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不管科技水平如何先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懂得知耻,有道德底线。知耻,一方面,是做人的基础,可以光宗耀祖,维护一个家庭的荣誉。另一方面,毕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知耻也有利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对于加强“八荣八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公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都有深远价值,从而形成风清气正、朗朗乾坤、河清海晏的社会氛围。


木米文化


为什么说人须知“耻”呢?大家都知道“耻”反过来就是“荣”了,“耻辱”与“光荣”是反义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1e35c5e57824b9b8f144cc3f2879dea\

悦悦自媒体论谈


知耻而后勇,语出《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意思为知道自己错了,己经是接近礼法了。还有一个成语叫"恬不知耻”,即是说一个人下流到毫不知仁义,礼智为何物,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人最可怕,外圆内圆,自私自利,如果一个社会到处充斥着这种小人,那么也就无可救药了。

中国的"耻"文化可谓渊源流长,一种是个人之耻,一种是国耻。最早见于《论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一个有道德理想的人,却又不能安于贫困,穿朴素的衣,粗茶淡饭,那么这个人就不配拥有这样的理想。汉初的韩信遭遇胯下之辱,是知耻而后勇的典型,但这种耻有些"变味儿",带有侮辱的意思。

岳飞在其《满江红》中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抒发的是国耻,国仇家恨,恨不能灭了匈奴人,扒其皮,饮其血,可见恨之深,恨之切,全是因为亡国的奇耻大辱。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书的:“勿忘国耻!"正是为了警世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珩璐


何为耻?

“耻”是人类最普遍的道德情感之一,是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自我意识,也是基于社会道德的自我评判。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耻”的作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论述就是将“耻”放在与“礼”“义”“廉”这样的社会规范同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十分重视“耻”对于人格培养的意义和价值。孔子提出“行己有耻”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或言或行,都要怀有耻感,分清是非、善恶、荣辱、美丑之界限,也就是说要弄清楚自己应该为什么事感到羞耻。

耻感的核心内容是以遵守社会规范、激发道德力量为荣,以违背社会规则、法律规范、背弃道德原则为耻。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孟子•尽心上》: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一个人只有知耻,才能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底线,修身养性成为君子;一个国家只有知耻,才能奋发图强,寻求独立富强。


老书虫的书架


笔者认为,"耻"是人类最普遍的道德情感之一,也是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自我意识,同时,又是社会道德对于每个人的评判。特别是在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每个人知"耻"更加重要。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耻"的作用,把"耻"放在与"礼""义""廉"这样的社会规范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耻"对于人格培养的意义和价值。那么,"耻"文化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依笔之见,主要有:

一是《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孔子的观点,认为每个人或言或行,都要怀有耻感。具体表现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廉俭、功德方面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要知道或弄清楚自己应该为什么事而感到羞耻。

二是每个人要树立耻辱意识。这是因为,"耻"是德治和礼治的精神基础,一个人的耻行表现在方方面面,必须具备耻感意识。

三是一个人有没有耻感意识十分重要。这是因为,"耻"的核心内容是以遵守社会规范,激发道德力量为容,以违背社会规则、法律规则、背弃道德原则为耻。

由此可见,一个人必须知"耻"、懂"耻"、怕"耻"、防"耻"。要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天地人胆


廉与耻密切相关,顾炎武就说廉耻是“立人之大节”。为什么这么说?在我们了解了何为廉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八维的最后一项:耻。

对于“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从外在方面来说,耻是指耻辱、可耻的事情,《说文解字》就说“耻,辱也”。在这层含义上,耻既是对不道德、不恰当的行为的贬斥和否定,也是对来自外界的侮辱表示不可容忍的内心感受。

《论语·公冶长》中说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巧言”指花言巧语,“令色”指伪善的容貌,“足恭”指过度的恭顺,“匿怨而友其人”指内心藏着怨恨而表面上却同他人要好,这样的态度和行为,是左丘明和孔子都“耻之”的。这是一种贬斥和否定。

而从内在方面来说,耻,更是指羞愧之心。小篆的耻写作:

。可以看到,耻的左边是耳、右边是心。耳闻过而心愧,耻就是指因言行过失而引起的羞愧之心。人若有耻,就能有所不为,知道什么不该做而不去做,就会因为要保持人格的尊严,而不屑于去做不道德的、不义的事,并且从感情上加以排斥。可以说,耻是一种去恶扬善的道德情感。

孟子将“羞恶之心”,作为“义之端也”,这个羞恶之心,就是羞耻之心,它是义的萌芽,有了羞恶之心,对不义之事、不义之举就会感到羞愧而不去做。

正因为如此,历代的思想家都强调人须有耻、人须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没有羞耻之心就太无耻了。朱熹说,“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人有了知耻心,就能不文过饰非,而是有错必改。清代申居郧在《西岩赘语》中则明确表示,人的各种道德行为都出自于人的羞耻之心:“耻者,百行所从出也”。

对于国家来说,有耻也十分重要。孔子就非常重视“有耻且格”的社会心理状态,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他认为,如果用道德来管理,用礼制来整治,民众不但有羞耻之心,还会人心归服,并且激发起迁善改过的意志。与此同理的还有明代吕坤说的:“五刑不如一耻,百战不如一礼,万劝不如一悔。”(《呻吟语》)顾炎武也指出,在礼义廉耻四维中,耻尤为重要,是礼、义、廉的基础和前提。

人不可以无耻。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唯有有耻、知耻、明耻,方能不苟取、不乱为,方能严于律己,心存敬畏而慎独慎微


偶然回眸


耻就是知羞。知道什么是耻辱。人活一世若不知羞耻。猪狗不如。抗战题材的作品,一般都是雪耻作品。歌颂正义,憎恨日寇的作品。


寇米根


知耻是自我修正的前提。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从小到老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知耻的人才会知错,也只要知耻的人才能改错,不管是自己领悟到了自己的错,还是别人帮自己指出了错,在面对错误时发自内心的知道羞愧、羞耻,才会迫使自己用心改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羞耻,那他也不太会去寻找自己的错误,那怕是别人帮他指出错误或是自己已经发现错误,他也不会有对不起他人的想法,总会想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更谈不上知错能改了。而知错能改恰恰是自我进步,自我完善的优秀的品质,所以知耻会让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快速修正自己,最终赢得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乌蒙路石


我们常说礼仪廉耻,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知耻的人才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够明辨是非曲直,还有一句话叫知耻近乎勇,耻也可看作是自己的不足,人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够改过,才能够弥补,进而变的更好更完美,人要知耻,然后不断的修炼自己,才能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