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南方省份中百越基因最多的,為何長相最接近北方人?

數學家丘成桐


錯了,浙江省域最後的百越人為甌越人,在漢武王時期由於與閩越發生戰爭,被困甌城,武王派兵解救,後舉城遷移到江淮。之後遺留山區的山越又一次遷移,剩下的越國後裔對浙江幾乎少有影響。浙江的漢族人,這就是第一次移民是衣冠南渡的東晉中原王謝豪族。之後,五代十國時期的福建移民進入浙江南部,南宋中原移民構成了現有浙江人的主要部分。


忘閒客


浙江等地是越國之地,但是,並不都是越族,漢族也有壓倒性的比率。

三國演義中的孫堅,其實是山東人,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孫堅獲得傳國玉璽,南下江東為王,建立吳國。

戰國時代的楚霸王項羽也是浙江人,這時的浙江是楚國的天下。

楚國顯然是漢族人。

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國已經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劉邦定天下之後,把秦始皇統一後的所有國家人民定位為漢族。

也就是說在西漢之前,浙江等地就是漢族人的家園。

宋朝有一個北宋時期,還有一個南宋時期。南宋大量的漢族官吏,從開封南下杭州地區,在這裡建立南宋政權。

他們改變了古代浙江的文化性質,及語言性質。

唐朝還有一個南唐時期,這裡也是南唐的屬地。

浙江等地是越族居多還是漢族居多呢?

當然是漢族佔有壓倒性的優勢。

許多的越族人口居住在大山深處,畲族就是百越民族的分支,今天的浙江省畲族多麼,大部分畲族已經和漢族通婚混血,實際上畲族的血統早就淡化了,今天的畲族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嗎?

中國漢族幾千年的遷徙移民,早就遍佈東南沿海地區,和百越民族混血,已經看不見越族的影子了。

今天的越南,仍然有百越民族的影子,個子矮小,黑瘦。但是中國漢族統治越南時,大量的通婚混血,也使越南人有著外族的血統,而不是純百越民族血統了。


寶樹白石


百越只是政治稱呼而已,就如同早期中原人把北部遊牧漁獵民族不加識別統稱為胡人一樣,百越本身內部就有差異,江浙吳語區越族的Y染色體屬於O1a,嶺南兩廣一帶屬於O1b,兩者有較近的相親緣性,東亞黃種人本身就是在緬甸高原分化北上的,一支留在兩廣,一支向東沿海進入江浙,全世界O1a-m119單倍群只有兩個高頻分佈地區,中國東南沿海,以及臺灣原住民等南島語系族群,在東北滿人甚至內亞的布里亞特人中也有一定比例,但是在中原西北地區很罕見,說明遠古時期越人先祖足跡廣泛。

浙江是南方省份中百越基因最多的說法不一定成立,它頂多是東部沿海越人基因最多的地方,但上海、蘇南乃至徽南與之相差無幾。浙江人是南方百越地區最像北方人的說法也是沒有什麼依據的,至少對於現在的北方人而言,古代的族群分佈可能是另一回事,非吳語區的蘇北、徽北地區才是北方人,闊面小眼高頻,眉眼間距大,不過也只是黃河以南的北方人,山西、內蒙、東北可能又是另一回事?當然都是黃種人緯度差距有限模樣能差到哪裡去?尤其黃種人不像白人髮色瞳孔色多種多樣,要細分德國、法國等國同樣有一定南北差異長相,但我們是無法感知多少的。

浙江人是由越人和南下的中原人融合而成,基因不會說謊,它證明了浙江、上海、蘇南人父系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自良渚時代繁衍下來的越人,只是後來被“漢化”而已,就像英格蘭人自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但根據科學研究還是有很多凱爾特人血統,那種以為人口文明版圖擴大是依靠全部屠殺當地男性掠奪女性繁衍而成的想法是幼稚的,民族只是想象的共同體而已,同人種那麼一點差異完全不影響同化及認同。

中國存在一種奇怪的北方崇拜,對北方有些趨炎附勢,身在南方的北方人總會著意讓你知道,他看你看要低他一等,如果你問他為什麼,他會解釋說,只有北方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只有北方乾的重工業及公務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北方住的是“真正的”人,北方人“堅毅”、“冷峻”、“頑強”、“大膽”、熱心;南方人勢利、柔弱、狡猾,讚美一個人長的好看叫“長得像北方人”,反正理論上如此。

原因恐怕在於北方人看地圖發現他們所處的位置居於南方以北,就逐漸發展出一套討人歡心的理論,說你住得越偏北,你就越優秀。儘管歷史上成熟文明確實發源於北方,因此南方地區長期以來是被中原文明意識所主導的,以至於潛意識中相當一部分南方人會不自覺地跟北方攀關係,熱衷於當“精神北人”,什麼家族來自於中原某地,自己的方言是真正的“古漢語”云云。

私以為沒任何必要,越人血統跟漢人認同感是兩碼事,審美觀沒必要以北方為標準,任何企圖強迫他人強行認同的地域本位主義思想都是應該抵制的,認同漢文明不需要跟中原地區綁死,地域崇拜是一種幼稚的思想,一種偶像崇拜,是地域歧視產生的溫床,每個地區都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心,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下重要的是核心文化價值觀的一致性。





越中客


的確浙江人百越基因高,嚴格說是父系O1a南島基因高,同樣情況上海人更高,比浙江人略低的是福建人和江蘇人,此外皖南和江西人的南島基因也較其他省份人高。這裡不談嶺南各省基因,因為他們是O1b壯侗語群的基因高,嶺南百越的底子就是壯侗基因。這是表明嶺南以北這些東南沿海省份人包含的北部百越基因(南島基因)高,但他們中最高的還是O2漢藏基因。也就是說,中國東南沿海省份人的底子是南島人,後來接觸北方人越來越密切,除了渡海出走的部分外,整體融入了漢族,北方人不斷進入江南定居,和北部百越共同形成了南方漢族的一大部分。這裡並沒有發生東亞大地上曾經發生過的父系C、D土著都幾乎被屠殺殆盡的事,也沒有如別處般發生留下來的土著由於無法和移民競爭逐漸失去配偶權導致慢慢消亡的事。O1a基因高發便是明證,這些土著父系完美融入漢族,唐朝起,這裡的各項事業大步發展,宋代就成為中國最發達地區直至現在,將來恐怕也是。

題中問到為何浙江人像北方人,首先百越本身和北方人一樣屬於黃種人東亞類型,祖先都分化於O系,只不過由於分化成不同子類型,加上所處地域導致適應性有區別,所以大致一樣,略有區別;其次北方人不斷南下定居,和江南土著融合,所以北部百越本來的特徵越來越不集中,和北方人特徵混合了;最後要說的是浙江人百越基因雖高,但成分最高的仍然是漢藏基因,這和北方人是一致的,想不像也難。


第九區春蟲蟲


南方省份百越基因最多的應該是五嶺阻隔的嶺南,怎麼可能是浙江呢?

宋室南遷,趙構收不回開封,初始定都金陵(南京),後來心裡還是害怕又帶著大批皇親國戚、士族大夫遷到了臨安(杭州),怎麼可能百越基因多呢?


鳥言夷面


提問和回答都錯了

浙江人根本不像北方人,我接觸過很多浙江做生意的老闆都是明顯南方人長相


為妳渃淚


首先,搞清楚部落歷史上百越有多少人?跟中原漢族人口無法比較,再加上自春秋時代起的漢化,其實沒有任何區別了。

再搞明白什麼是南漢人,什麼是北漢人,歷史上區別很大的,具體講南漢人就是南宋人,是北宋滅亡前後南遷的漢人,保守估計中原有50%以上的漢人移民遷徙南方,江浙地區人數最多,北漢人是留在金國之地後期被胡化的中原人,也是現在河南河北安徽山東人口主要架構,他們漢人血統比兩廣還正,但異族統治之下生活習慣,語言,服飾都有一些改變,其中金國時期山東人竟然學金人留小辮子為時尚,北方人自以為傲的傳統,實際是有瑕疵的,這就是為什麼朱元璋往北打,個別漢人元朝舊臣拼死抵抗,因為經過金元近兩百年異族統治,他已經沒有恢復漢室江山的意念了,這實際也是情有可原的。

前面說了,南宋有50%以上的中原漢族遷徙南方,衣冠南渡,江浙為首選,湖廣為次,這些人保留了最為純正的漢族文化。

苦難的南方華夏人,掙扎著繼承幾千年的傳統,挺過蒙元時期,直到明朝滅亡,衣冠未變。


逆山野


南北宋時期,南方人還沒有開化呢吧?當時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一等人是金國人,二等人是蒙古人,三等人是北方人,四等人是南方人,後來很多北方人南下江浙地區,與南方人融合,所以江浙地區很多都是南北混血,基因繼承了北方人大部分容貌,身材也比百越人高大了一些,但是和北方人比還是嬌小一點點,但是兩廣地區的百越人,就不容易接近,所以南北混血比較少,現在還基本是百越人基因


KIRS新疆隊先鋒播報


在浙江杭州人最接近北方人,現代說話發音還有開封口音,比如小伢兒,小混沌等幾乎和開封人說話發音一樣。


四處溜達的賣菜老頭


我們從幾個方面分析下題主的問題(體質人類學、分子人類學、歷史學)

一、體質人類學

相貌長得像最直接的依據就是體質人類學。我們從文獻上尋找下數據來源。

先看下新石器時期古人的體質人類學分析結果

古中原類型居民的主要體質特徵為:

偏長的中顱型結合高而偏狹的顱型,中等偏狹的面寬以及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較低的眶型伴隨著明顯的低面、闊鼻傾向

古西北類型居民的主要體質特徵為:

偏長的顱型,高顱型結合偏狹的顱型,中等偏狹的面寬,高而狹的面型,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中眶型、狹鼻型和正頜型。

古華北類型居民的主要體質特徵為:

高顱型結合中等偏長而狹窄的顱型,狹窄的面型,較大的面部扁平度。

古東北類型居民的主要體質特徵:

較高的顱型,面型較寬闊而且頗為扁平。

古華南類型居民的主要體質特徵:

長顱型、低面、闊鼻、低顱、突頜、身材比較矮小。該類型居民可能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即浙江、福建、廣西、廣東一帶。屬於古華南類型的新石器時代人群以浙江餘姚河姆渡、福建閩侯曇石山、廣東佛山河宕、廣西桂林甑皮巖等為代表。

從上面引用的數據分析結果來看,新石器時期的浙江人應該屬於“古華南類型”,代表的文化遺址是“浙江餘姚河姆渡”(良渚文化的前身)。這時期的浙江人與北方人長得完全不同,而與福建兩廣一帶的人相貌比較相似。符合所謂“百越”人的覆蓋範圍。

新石器時代居民中,與現代漢族距離由近到遠依次為古華北類型、古西北類型、古中原類型和古華南類型(浙江)。

談到這裡了,順便多普及點學者關於現代漢族起源的分析結果

現代華北漢族的三個對比組首先聚類在一起,與他們距離最近的是古西北類型的陽山組和甘肅史前組,其次為古華北類型的廟子溝組和姜家梁組。古中原類型各組與華北漢族組相距稍遠,古華南類型的甑皮巖組、河宕組與華北漢族各組距離最遠。這一結果與步達生稱古西北類型為“原中國人(proto-Chinese)”的看法基本一致。

話鋒一轉,做個額外的說明如下:

雖然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和現代漢族居民皆可以劃分為華南、華北兩大類群,但是現代華南居民並不是直接承襲新石器時代華南居民的體質特徵發展而來的。華南漢族的祖先也應來自於北方,歷經一萬餘年複雜的遷徙和與華南本地居民的融合,形成了如今的華南漢族。

研究結果總結:新石器時代的古中原類型居民作為主源,與古西北類型、古華北類型一起,共同成為現代漢族的發端。華南漢族與古中原類型關係也非常密切。

青銅早期鐵器時代,我們不引用數據分析過程了,直接引用下結論,供大家參考。

雖然是現代漢族的源頭所在,但舊石器時代晚期居民和新石器時代居民與現代漢族在體質特徵上還未見直接的關聯。到了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各區域古人種類型在延續本地特徵的同時,由於人群之間的遷徙碰撞,有些分屬於不同古人種類型的古代人群在體質上開始有了一種趨同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居民尤其是古中原類型和古西北類型與現代漢族居民在體質特徵上更為接近。

這裡做下說明,這個時期古華南居民的數據獲得的較少,沒有形成分析結果,不過長江中上游已經顯示出來古中原類型的入侵。從結果來看,體質學形成的華夏要早於文化上形成的華夏。

秦漢至元明清時期,我們也只引用下結論

通過與現代漢族的對比,以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古西北類型為主體,混合了古中原類型的古代人群與現代北方漢族的關係密切,是現代北方漢族形成的重要基石。以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古中原類型為主體,混合了古華北類型的古代人群與現代南方漢族的距離最近,在歷經數次南遷之後,與南方本地居民進一步的基因交流,共同塑造了現代南方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體質面貌。對漢、唐、宋古代居民體質特徵的分析表明,現代漢族尤其是北方漢族的基本特徵在宋代的有些地區已經基本形成了。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來,2000年的時間裡大量古中原類型人口的南遷,造成了南方漢族的體質特徵與北方漢族的體質特徵非常接近。

結語:所以題主說的浙江人長相接近於北方人的原因就在此,至於百越的基因,已經被稀釋的很少了,不能只看Y單倍體(所謂的O3、O2這些),Y單倍體不決定相貌哦。只能看出來你父系祖先的共同點。
分子人類學和歷史學的闡述就放在其他文裡吧,我覺得已經能說清楚題主的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