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醉墨客


《道德經》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的主要思想是“道可道”。 其中的一個“道”是生成萬物的那股力量,“無”是生成萬物的那股力量的“精靈”。 “無”是什麼?“無”不是沒有,“無”是“波”一類的東西,是任何設備都檢測不出來的“能量波”,任何具體的物體、包刮一切設備儀器也是由“能量波”組成,這也是“無為”的含義。“無”是主語,“為”是謂語,這是我理解的“無為”,是“道”的一個含義,是道德經講述的內容的一半,那麼道德經講述的另一半的內容是什麼呢?

“道可道”的“可道”兩字,是萬物認識“先天之道”、萬物認識“先天之道”生成萬物的那股力量,這股力量講述的是萬物之中的人類怎樣去揭開“先天之道”的神秘面紗,從而由“後天之道”去認識並且應用“先天之道”,怎麼認識呢? 用“強”為“之”這種方法去認識。 什麼是“強”?“心使氣曰強”,能夠做到“心使氣”以後認識什麼是“之”,“之”說文解字解釋為“人的面頰向上生長的毛”,依此去推理“天之道”的“之”是什麼意思,“天之道”和“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中的“之”聯繫起來才能變成“視之不、能見;聽之不、能聞;搏之不、能德”才算認識了“道可道”的“可”字,“可以刻”“可以克”“可以課”“可以客”可以科”,“可以學”“可以為學日益”“可以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 “損”的是什麼? “損”的是自己的“之”,“長”的是“天之道”的“之”


華民學讀道德經


轉自喜馬拉雅“齊善鴻講道德經”課程,齊教授的解答,甚為受益:齊教授提到,可以用這樣一種數字的方式

來展開:

1、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老子的《道德經》,那肯定就是道德。

2、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老子的思想,那肯定就是“天道”與“人道”。

3、如果用三個世界來描繪老子道德經的圖畫,老子說了三個世界:一是客觀世界,二是主觀世界,三是悟道後的主客觀合一的世界。

4、如何戰勝主觀的干擾呢?老子用了“四絕”: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學無憂。

5、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居功,不戀權。

6、如何清理自己的汙染呢?老子警告人們無色、五音、五味、難得之貨,馳騁畋獵,還有那些自以為都會讓人心智迷失。佛學所對應的話就是從“眼耳鼻舌身意”入手,無色聲香味觸法。

7、七個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8、八個維度:禍福、正反、陰陽、貴賤、強弱、高下、雌雄、天地。

9、九大信念:相信自己之外的道最大;明察肉眼世界分成的兩極是製造矛盾的道具;知道有無兩種存在時刻轉化包圍著我們;懂得人效法天道才能生出真正的人道;堅信上善若水可以與萬物合一;知道人為的很可能違背大道而白費功夫;懂得做大事的不爭小事之利之理;懂得唯有主動平衡自己才能得到天道般的力量;樹立一心利他、不求回報、萬事回問自己的天使信念。

0、虛極靜篤,與天地萬物合一,完成自己與世界的和解,真正地融入宇宙,消滅主觀世界的一切矛盾。


道本管理學院


《道德經》五千言,講的就是兩個核心概念:道和德,而兩者之間又尤以闡釋“道”為主。

老子闡述的道,是一種哲學上的道,這個道沒有形象,沒有實質,先於宇宙天地萬物。它不是一種存在,因為存在即有為,即屬於天地萬物,而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是說在萬物出現之前這個道就已經“存在”了(這裡的“存在”是加引號的,因為道不是一種真正的客觀存在,任何存在都是萬物之一,已經屬於“有”的階段,已經比道往下很多層次了)。這個道不是一種存在,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的虛無,否則也就沒有必要討論“道”了。

“道”恍兮惚兮,無法去認識它,因為把“道”放在“賓格”上去認識的時候,就已經背離了“道”,就已經落了後手。“道”也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因為一旦去形容、描述它,都是對“道”的割裂和曲解。但是如果不說話,我們也無法討論“道”。所以我們只能旁敲側擊地、通過一些其他方面來間接形容“道”。就好像宇宙中的黑洞無法直接觀察到,因為黑洞的引力場強大到光都逃不出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黑洞外面的高溫吸積盤釋放出的γ射線來間接觀察到黑洞。這就是《道德經》開篇所說:“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本句出自最新考古發現——海昏侯墓的竹簡,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恆的“恆”字,後世版本都改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處採用最新學術成果。)

所以,在《道德經》裡,用了37章來間接的描述“道”,通過“道”衍生的作用來描述道,又用了38章講述“德”,講述“德”其實還是在間接闡釋“道”。這個道,我們從來不離,從來未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遍及一切。這很像印度佛教的“如來藏思想”。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對“道”進行了一次表述。這就要涉及到一個易學概念。《易經·繫辭》說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意思是說:如果只有一個爻,可以出現陽爻和陰爻兩種情況,所以是“2的一次方”,叫“兩儀”;如果兩個爻重疊,則會出現四種情況,是“2的2次方”,稱為“四象”;如果三個爻重疊,則會出現八種情況,是“2的3次方”,稱為“八卦”,而萬事萬物都可歸入八卦,可以對應所有物質和精神事物。這就是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正解。

那麼,一對應兩儀,那麼“道”對應“太極”這大概就容易理解“道”了。兩儀就是陰陽,陰陽是一切萬物的基本組成。那麼陰陽未分是什麼狀態呢,就是恍兮惚兮、天地之先,談不上有無,談不上生滅,談不上增減,談不上陰陽,說到底就是“談不上”,但是,又不是沒有,只是無法形容、不能形容,因為怎麼形容都不完整、都不確切,因為我們的語言體系是為二元對立之下而準備的,是為“一二三萬物”準備的,而無法去準確描述“道”。這又非常像佛教《心經》所說的:“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總之,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而其實這個“道”雖然“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裡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所以,老子通過對道的分析和理解,認為只有符合“道”,人生才能合理,社會才能和諧,於是主張無為、反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於是《道德經》在邏輯上從哲學進入到倫理又進入到政治範疇,成為一部讓思想家、丹道家、政治家、軍事家等社會各個階層都備加推崇的偉大著作。“外尊儒術,內用黃老”也因此成為中國帝王的標準治世準則。


易就是簡單


道之和曰:《道德經》的主要思想即道、無為、自然法則;從老子的哲學思想看,充滿了辯證法的光輝,他實際上開創了辨證法之先河,其核心要義就是“相反相成”、“物極必反”。

老子通過對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化規律的觀察,得出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科學論斷。

老子告訴我們,社會發展與政治得失,無不存在陰陽對立統一的相互關係,這種事物內部客觀存在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老子稱之為相反相成。

同時,老子在《道德經》中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互間,只有不同的聲音才能產生和諧,而前後的對立才有了順序,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陰陽的相互作用中發展出來的。

老子指出事物的發展變化到達極至後,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老子稱之為物極必反。因此,老子用物極必反告戒後人,一切極端的、過分的措施都會得到相反的結果,最終必將喪失一切。

老子認為,高明的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就是是說,世界上最為柔弱的水,再強大的力量也無法勝過它。

老子以樹木生長到極至的強大後就會摧折作為例子。老子指出強和弱,剛和柔,在極至的條件下,就會發生向相反方向發展的規律,對於促使我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道理是有著警示的意義。

老子還指出了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老子用大樹是從萌芽開始的、高臺是由一小堆泥土壘築起來的、再遠的行程也是從第一步開始的等等。

總之,老子《道德經》,是人類社會極為珍貴的哲學思想與歷史遺產,是人類社會不斷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

誦讀《道德經》,棄絕一切私心雜念、擺脫慾望的牢籠,進入到玄妙的忘我境界,虔誠地聆聽這亙古不變的聲音,與天地相融,乘風得道,福生無量天尊!



道之和135


【老子《道德經》的主要思想】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姓李,名伯陽,亦稱李耳,號老聃,曾擔任周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博物館館長),他學問博大精深,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上承人文始祖黃帝、總結伏羲文王周公禮樂思想,開創了中華民族道統與哲學精神,被譽為“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第一哲人”。

老子作為周守藏史,在通讀古籍之後作出五千字的《道德經》,包羅萬象而卻玄之又玄。《道德經》全文約5000字,分上下兩篇,上篇第1章到第37章為道經,下篇第38章到第81章為德經,全文以“道”為核心,闡述了宇宙觀、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把能看到的、看不到的、能聽到的、聽到不到,甚至是鬼神世界,解釋的完美無缺,建構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

一、老子的宇宙觀思想

老子認為,宇宙是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在《道德經》中採用推演的方法,層層剝開,露出內核,推演出人類、萬物、天地和宇宙的存在。老子認為,人類和萬物從哪裡來?因為有了天地,所以,才有了萬物,才有了人類。天地如何會存在?因為有宇宙的存在,所以才會有天地的存在。宇宙是什麼?老子也不知道宇宙是什麼,所以,老子就勉強把這種玄妙的實體稱之為“道”。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就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老子又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生於有形,有形生於無形。道的作用萬物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返動迴歸,在“強弱”、“高低”、“有無”這些兩極之間來回運動。任何事物生於無,最終從有返回到無,比如人未出生之前,屬於無的狀態,生下來之後就是有,死了迴歸於無。

老子還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意思是說,盡力使心靈達到一種虛寂的狀態,牢牢地保持這種寧靜。萬物都在蓬勃生長從而觀察到了循環往復的道理。萬物紛繁茂盛,最終各自又返回到它的根本。萬物都是從無到有、再從有無的過程,這裡的“各復歸其根”就是回到原點,是“無”也是“道”的意思。

老子對“道”的定義是十分玄妙、無法明確定義,只能解讀,雖然道玄而又玄,但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客觀物體。老子認為“道”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意思就是“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玄妙物體,可以稱之為“夷、希、微”,這三個字意思也是沒有形狀、沒有聲音,沒有實體。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學者也認為老子提出的“道”是形而上的概念,但也有很多哲人認為,在老子的世界觀裡,道不是形而上的概念,道是真實存在的客觀實體,儘管我們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但是,道確實真實存在,因為道的存在,才會有天地的存在,因為天地的存在,才會有世間萬物和人類的存在,這就是老子所推演的“道”的哲學。

二、老子的自然觀思想

所謂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自己活動,自己變化,自然而然,不事人為的意思。老子認為“道”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表述,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道”的運行規律,是人力所無法達到和干涉的,人要做的,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在自然運行的規律中自由地生活。對於人類而言,只有認識這些規律。順從而不違背這些規律、適應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才能不斷髮展、壯大自己。

老子在《道德經》中直接用“自然”這一概念有5處,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希言自然”,“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在在都是講人與自然的關係,句句都是在推崇人類“自然”地存在。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種意義上的“自然”與“人為”相對。譬如說,牛馬生下來就有四隻腳,它在露天吃野草飲泉水,在森林原野自由自在奔跑遊蕩,這就是自然;而人類用轡頭套在馬頭上,用韁繩穿過牛鼻孔,又在馬腳底釘上鐵蹄子,用馬廄或牛欄把它們圈起來,這就是人為,人為也就違反破壞了“自然”。落實到人類自身,“自然”就是指人本真的存在狀態,也就是人的天然本性沒有被人為地扭曲,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沒有被矯飾遮掩,這種意義上的“自然”則與虛偽做作相對。老子的“自然”就是“道”的本質特性。

三、老子的社會觀思想

在政治社會方面,老子是典型的無為哲學。他提倡統治者要奉行無為而治的治理原則,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要瞎折騰,用無為虛靜之道來治理國家和人民。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既是“道”,而“道”是取法於自然的,這樣的“自然”,是“無為”的,然而又是“無不為”的。於是“自然主義”或“無為主義”,便成了老子社會觀的核心。所以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世,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反之,如果違反自然,妄事作為,則一定得到相反的結果。“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在老子看來,天下一切爭亂,一切禍患,一切罪惡,一切腐敗,以及人民所受之種種痛苦,都是由於在上者之妄好作為所釀成的。因此他極力攻擊當時統治者的“有為主義”。他把統治階級的種種作為都加以考察、分析、批評。戰爭是當時一切“有為”中影響最大而又最壞的。因此老子極力反對戰爭。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處。”,“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這是很明顯的非戰思想。其次,為老子激烈反對的是當時的嚴刑酷罰和橫徵暴斂等。他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者矣。”,“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此外,凡是可以助長奢侈,引起爭奪,造成禍患的聲色貨利,遊樂田獵,奇伎淫巧等,都為老子所厭惡所抨擊。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老子根據了他的“無慾”,“無智”和“不爭”等無為主義或自然主義的原理,最後便提出了他的理想社會的主張說“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原始部落社會或氏族社會的理想化,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他企圖將當時已經發展到高度的,並且正在衰落的封建社會拉到原始的部落社會或氏族社會去,這顯然也是違反社會發展的自然趨勢,是不“自然”的,等於要將“人”再回復到“猿猴”的形態去是同樣的空想與反動。

由此可知:老子的社會觀,就其自身的邏輯結構而言,雖然很能連貫一致,很有系統,似乎沒有什麼矛盾,似乎“自然”、“無為”、“不爭”和“無知無慾”等,都是從他的“道”邏輯地發展下來的。

四、老子的人生觀思想

老子奉行的知雄守雌、貴柔守弱、甘為人後的人生哲學。老子認為一切看似柔弱的東西,恰恰是最為強大的。他經常舉例子說,活人的身體是柔軟的,只有死人財堅硬,充滿生命的樹木是柔軟的,而枯槁的草木是堅硬的,牙齒堅硬則容易脫落,而柔軟的舌頭則不會,看似柔弱的水,卻可以水滴石穿等。

老子認為,人要學會示弱,學會隱藏。用句俗話說,就是聰明的人死得早,愚笨的人睡大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最能持久的東西不是剛強者,反是柔弱者。“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因此他教導人們要向柔弱的水的品質學習,要善於處下。所以在中國文化中有“韜光養晦”、“難得糊塗”、“假痴不癲”等等。總之一句話,再牛逼的人,也有不牛逼的時候!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老子認為人的黃金三法則是:“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為人處世,最紛擾的一個字就是爭,眾多的吵鬧、喧囂、摩擦、嫌怨都是爭的惡果。爭來爭去,爭到最後,原本闊大、渺遠的塵世,只剩下一顆自私的心了,無謂的爭是愚蠢的行為。

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當自己處於被動或不利的地位時,不妨先退讓一步,這樣不但能規避風險,脫離困境,還可以另避蹊徑,佔據主動位置。時機未成熟時,要分清楚輕重緩急,大小遠近,該忍的時候就得低頭,切莫因一時的衝動而抱憾終生。哪怕是你看似是窮途末路了,但也不要慌張,享受當下的生活好了,或許人生美麗的風景,就在你的平靜的享受和堅守之中。所以,以退為進是大智慧。

以上是我通讀老子《道德經》全文理解所歸納總結的主要思想,我是一個旅遊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創業家,熱愛中國歷史文化,歡迎和我交流探討!


文旅俠客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全都在闡述一箇中心思想:什麼是道?以及如何修道。

什麼是道呢?老子說,他也不知道那是什麼玩意兒,就勉勉強強地用道來命名吧。雖然不知道什麼是道,但大體上摸著道的規律了。是啥呢?就是無中生有,有生萬物,萬物又歸於無,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再往下細說具體事例,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動!再往下細說就是有無相生,高下相傾…前後相隨……再往下說,具體到人身上就是不爭,無為無不為……,再低一層次闡述就是小國寡民、絕聖棄智……

只要理解透有無相生,基本上整本道德經就豁然而解。不可否認的,道德經是對易經的進一步解讀,一陰一陽之為道,落腳點主要側重於事物一體兩面的陰的那一面。後世的法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又脫胎於道德經。

整個先秦的學說可以這麼說,總綱是易經,由易經分出三家,闡釋乾卦的儒家,闡釋坤卦的道家和混合的墨家。

我的一己之見,貽笑大方了😄


瀟陽日記


道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最難的秘密,自古到今很多人孜孜不倦,跨越名山大川,尋找各種寺廟道觀的高人,以求悟道。

為什麼這麼多人追求悟道?是因為悟道之後,就瞭解了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奧秘,看透所有的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天下萬物盡歸掌握!這是一個極大的誘惑,所以才吸引著無數的人去追尋。

求道悟道的典型代表是王陽明,他的光芒可以說是映照千古。

王陽明讀孔夫子書長大,經常出沒於寺廟道觀,會念經打坐。他結婚那一天居中然失蹤了一天一夜,去了道觀打坐,從這點看出,他有多瘋狂。

先哲說格物致知,陽明也嘗試以這個方式去悟道。他跟好友一起格竹子,朋友堅持三天後病倒了,陽明自己堅持了七天,也病倒了,沒有格出啥道理來。這件事對他們倆的打擊挺大的,一起感嘆自己做不了聖賢,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去格物。很久後陽明再從此事的陰影中走出來。

陽明最後在貴州的龍場悟道,這是一個偏遠的驛站。他留下了心說,說實在的,其實也沒有什麼人真正理解心說。

陽明悟到的道到底是什麼樣子?臨終之前,他的門人聚在他的身旁,問他還有什麼遺言,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陽明悟的道,跟老子所悟之道,是同一個道。陽明用心說來描述,老子用道德經來描述。

每一個人都是圓滿的,無法增也無法減,光明之極,洞照四方。

悟道之人是什麼樣子?周身放射出一種充滿智慧的寧靜,你能感受到愛和慈悲。他為人不積,不積財,不攢名,不積功德。他無求無期待,世界和身邊之人無論怎麼樣,他都欣然接受。

如何悟道?從釋道儒任何一門而入,一通百通。其實,得一句即可入道。如六祖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話而明心開悟。莊子說,無事而生定。心中無事罷了。心中無事即是悟道之真知灼見。又何須閱盡三千道藏,閱盡之後仍是迷茫!


檻內小紅


《道德經》主要是用來修行悟道的。《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說,道是存在的,也是可修、可證的,天、人是可以合一的。但道的修、證不是按常人的思維方法去踐行,常人的思維是為學,所以老子提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和佛家說的“放下”何其相似!但世人有幾個能看得開、放得下呢?所以老子感嘆說:“上士聞道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世人眷戀紅塵,又想逍遙於九天,故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有句話說,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正確的方法是:返聞聞自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莫向外求,切記“其行彌遠,其知彌少”!要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以至於“形如枯槁、心如死灰”,此時,就能體會到“道不遠人”,發出“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感嘆!世人愚迷,不識真如自性,訶佛罵祖,侮聖人言,與道背離,百劫千生,斷佛種姓,豈不哀哉!


涅槃空間


我理解的老子《道德經》主要是一個社會與政治的學說,它的中心思想,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無為是使人類社會消彌戰亂,實現大同的根本法則。

看到這樣一個概括,我相信大家仍舊不能把握《道德經》的主要內容。大家可能要問了,什麼是無為?它包含了哪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內容?為什麼無為是令社會實現大同的法則?

什麼是無為?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能單純從無為這兩個文字的字面含義去理解。無是沒有,也可以理解為不,所以無為就是不為或者無所作為。如果我們堅持這個推理,自然會得出無為即無所作為的理解。當我們將這個理解代入我們為《道德經》中心思想所作的概括中,我們將得出結論說,無所作為是使人類社會實現大同的根本法則。

這樣一來國家領導倒好當了,什麼也不用去做,只等著大同社會到來就好了。對於這樣一個結論,不把它當作胡說八道的人一定很少。人類社會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社會治理的問題,人類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政治史。古今中外從來沒有統治者無所作所為就能將社會治理好的經驗。是老子的政治意見書生氣呢,還是我們沒有正確理解他?老子已經故去了兩千多年,我們無法向他當面請教,也只有來檢討自己的理解。

究竟什麼是無為?我們只能通過研讀經文的具體論述,來揣摩體會作者為這一概念所賦予的意義。而不是僅僅看到這兩個字就要聯想出一些意義來。所以我們就不能看到無為這一詞就主觀認定其含義是不為或無所作為。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要受到自己主觀意見的左右。為了避免成見干擾,我們不事先為無為假定任何意義,一切以經文中相關論述或其直接體現的意義為依據。

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何以是無為呢?經文中進一步解釋說,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恃之而生,衣養萬物,說明道於萬物是有貢獻、有功勞的,這意味著道並不是無作為於萬物的。無為體現在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老子講,上善若水。為什麼說水德最接近於道呢?經文進一步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萬物依賴水的滋養或灌溉而生,這是水利萬物,所以水於萬物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水德之幾於道在於利萬物而不爭居萬物之上,對於萬物有生養之功卻功而不居。

所以,老子所講的無為絕不是無所作為,反而是必有所為。有貢獻、有功勞於萬物同時,能夠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才是無為。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而不恃,有功勞而不居。

老子講統治者無為就不是指君主或帝王無所事事,任社會自然發展而不干預。而是指帝王君主一心為民,為天下謀太平,為人民福祉而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旦功成,卻不恃功爭居萬民之上,稱孤道寡,為王為主。反而是功成身退,隱姓埋名過上與普通百姓無異的生活。以至於天下人無法知道還有一個真正主宰存在,還自認為天下太平清靜是自然而然的事件。

當統治者有治國平天下的功勞後,不因功謀私,恃功居上。反以貧賤無名隱於萬民之下之後,這就是無為。為什麼統治者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後天下就能得太平清靜呢?老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天道。在老子的觀念中,道是天地萬物之母,它於萬物有生養的功勞。但道卻沒有因為對於萬物有莫大的功勞而為王為主,高高在上。反以無名無形隱於萬物之下之後,以至於大多數人並不認識道是客觀實在。

除了道,沒有誰能比水於天下萬物的功勞更大了,而水也沒有因為對於萬物有莫大貢獻或功勞而為王為主,反而總是流向最低窪,居於萬物都不恥居之所。這同樣也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老子將這種德行稱為玄德,擁有玄德的只有道,但水德最與玄德接近了。天下萬物生生不息是因為道生而不有,功而不居。天下萬物得其生,是因為水德生而不有,功而不居。所以若要實現天下消彌戰亂得太平清靜的目標,只有帝王君主,放棄對於權力、財富和奢靡生活的無限慾望,甘以貧賤與百姓同衣物,共習俗。效法道與水的玄德,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有可能實現天下得太平清靜的目標。

君主不爭居萬民之上,天下便無高低、貴賤、貧富的分化,人與人在政治與經濟上絕對平等,這就是大同。所以,老子講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亂。在老子理想的社會狀態下,由於君主不帶頭對追求權力、財富和不勞而獲的生活方式,那麼天下人也不會以爭權奪利,積累財富為目標,所以在理想的社會狀態下,人們並不追求物質文明,甚至也不追求精神文明,這個狀態似乎要退回到原始時代樸素的狀態中去,但又與那個狀態有本質的區別。老子將這個狀態稱為無名之樸

所以老子講,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老子又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所以,無為是治國治民的策略,而不是什麼養生修煉的秘訣。

至此大家應該能夠理解經文第八十章中文字的內容了吧。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其實就是老子所講無名之樸,是以無為法則治理國家後必然出現的結果。老子將其概括為:少私寡慾,見素抱樸

後世道家,將道視為神秘存在,將無為視作修煉成仙的途徑,違背了經文的旨意。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政治與經濟大變革的年代,他的著作旨在平天下救亂世,而不是什麼修行成仙之道。一位思想家如果只關心自己而不關心天下,就不足是稱其為偉大的思想家。遇亂世卻獨善其身,並不比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更值得後人尊重。


國學新知堂


本人愚見,《道德經》我沒讀過,我認為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內容就是告訴人們要遵守法則,《道德經》是有題材的,道德經的題材就是《黃帝內經》和《周易》這兩個題材講的是自然規律事物,《道德經》是把自然事物規納為人文事物法則,說到《黃帝內經》人們都認為它就是養生之道,其實不然養生只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黃帝提出的道德就是道路和車輛,道路是通的意思,車輛是行的意思,道路是無止境修建,車輛是無止境行駛,《道德經》是把道德規劃為人的行為規範這也是以大比小,這就說明了每個人都要遵守道德法則,這也分出了三道,大道是天道是自然規律,地道是法則是尊守,人道是行為是品質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