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要嫡長子繼承製?

今天給大家說一說,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在夏朝開始把蟬讓制改成了繼承製,而嫡長子制度完善時期是在周朝而在此之前都是兄終弟及制。這種制度引發了很多兄弟殘殺的事情,所以到了周朝開始,兄終弟及制就被淘汰了,變成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嫡指的是正妻原配正妻所生的長子,叫做嫡長子。

古代為何要嫡長子繼承製?

在周朝,即使嫡長子再無能也依舊會立長子,肯定會有人覺得這樣國家就會滅亡,但是恰恰相反,周朝是所有朝代裡統治時期最長的王朝,歷經了八百多年才結束,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加上宗法制的成功,即使嫡長子再無能,也能保證國家安穩。因為在西周時期,嫡長子繼承了王位,而其他的庶子被分封到全國。各地重要的戰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叫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之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

古代為何要嫡長子繼承製?

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了社會的統治秩序,而且周朝的滅亡,並不是皇帝的無能,而是分封制的弊端,所以到了秦朝才放棄了分封制,改變成了郡縣制。但這也讓嫡長子繼承製有了弊端,那就是一旦嫡長子無能,國家將會很快衰敗。

古代為何要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度能解釋一些歷史的奇怪現象,比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把他的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而不直接傳給他的兒子朱棣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後來明成祖也捨去了功勳卓著的次子朱高熙,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也是基於長嫡的認識。

古代為何要嫡長子繼承製?

無獨有偶,唐朝剛建立之初的時候,唐高祖李淵有三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繼承製度應該由大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是次子李世民無論是在能力上還是戰功上,都高出了太子,但他還是沒有繼承皇位的權利,所以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射殺了太子和弟弟不久,李淵就退位,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即唐太宗。不過他也招來了很多非議,原因是他的皇位是發動玄武門之變,大義滅親之後取得的。在封建社會來看,這是不義之舉,因為他不是嫡長子,中國封建社會皇位的嫡長子繼承,是一個成功並且成熟的繼承製度。這個繼承製度,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鞏固,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度。

古代為何要嫡長子繼承製?

但是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也有它的缺點。比如在中國封建社會,有許多皇帝是白痴,或者是小孩,比如晉惠帝就是一個白痴皇帝,當大臣告訴他百姓沒有飯吃的時候,他卻反問說,百姓為什麼不喝肉粥呢?歷史上還有很多小皇帝,往往這樣的皇帝在位的時候,權臣或者宦官把持朝政,導致朝廷混亂,社會腐敗。在這種情況之下,勢必出現嫡長子繼承的某些變通情況,其一是兄弟相繼,如唐敬宗無子,就傳位給了他的弟弟文宗。

古代為何要嫡長子繼承製?

第二個特殊情況是選擇宗室子弟,通常是在皇帝無子嗣的情況之下,從皇帝近親此地當中,過繼一人,以填補皇位繼承的真空,如西漢的宣帝等等,都屬於這種情況。在這種繼承製度之下,無論是立嫡還是立長都公開的放棄了才德方面的需要。

古代為何要嫡長子繼承製?

但是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是沒有采取嫡長子繼承製的,那就是元朝和清朝這兩個朝代在繼承製度。這樣的重大問題上,沒有沿襲以往的制度,並沒有規定嫡長子有天然的合法繼承權,而是從眾多皇子當中挑選。因為這兩朝統治者是來自於草原遊牧民族,比較容易的衝破儒家文化的束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