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的幸与不幸,乱军之中他是怎么做到毫发无损的?

土木堡之变,是一场改变明朝命运的战争,也是一场改变明英宗朱祁镇命运的战争。

也先做梦也没想到能抓住大明“真龙”

平心而论,以明朝当时的国力和军队战斗力,瓦剌人根本没有胜算,即便是野心勃勃的也先,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与明军主力决战,甚至于俘获了大明天子。正是这一场战争,使也先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蹭蹭上涨,简直是“爆红”。

在也先之前,瓦剌首领脱欢击败了鞑靼,开辟了统一蒙古高原的道路。也先继承首领之位后,致力于向南发展,控制了哈密。哈密是当时贯穿中央欧亚大陆商队往来道路上的重要据点,西有持续繁荣的撒马尔罕,东边就是明朝。

也先对商队进行保护,并从商人那里得到了经济上的支持。腰包鼓起来之后,也先最需要的,就是通过与明朝贸易,储备战略物资。要称霸蒙古,离不开武器装备,但是明朝严禁出口铜制、铁制兵器,怎么办呢,只有靠走私。

明朝对走私违禁物品者处以极刑,但死亡的威胁也挡不住钱财的诱惑,禁令虽严,走私贸易却越来越猖獗。正统十二年,镇守山西太监郭敬的部下用甲胄交易胡马,事发后被人弹劾,但是明英宗并没有进一步追查。这件事其实可以看出,参与走私者是什么人,而执法者的疏漏同样难辞其咎。

对自己人放一马,对瓦剌却要进一步严加限制,为了杜绝走私贸易,明朝对瓦剌不断升级的贸易要求不予回应,明英宗甚至命令郭敬不要见瓦剌的使臣,并对前来朝贡的瓦剌人实行严格管控,限制人数,严格礼仪,不断压缩贸易规模。也先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沟通的渠道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剧情没跟王振公公的剧本走

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带领大军兵分四路向明朝延边大举进攻,也先率领主力向大同一带攻击前进,目的十分明确,先攻占大同后,进逼都城北京。担任监军的太监郭敬,手握大权,不懂军事,胡乱指挥,致使明军在阳河口惨败,大同都督军务西宁侯宋瑛战死,左参将都督石亨狂奔逃脱,郭敬自己吓得躲在草丛中才幸免一死。

败绩传回北京,朝廷震动,宦官王振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皇帝踌躇满志,文武百官仓促上阵。当时,也有人不怕死,直犯龙颜,谏曰:“陛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王振大怒,严厉斥责。于是,朱祁镇带着几十万大军出征了。八月阴雨连绵,部队供给不足,军心涣散。王振一心只想着军威煊赫,大兵一至,也先必定落荒而逃,等到了大同,王振见到了郭敬,亲眼见到郭敬惨状,亲耳听闻战况惨烈,这才真正从内心害怕起来,他又极力说服皇帝率军回京。就这样,明英宗带着王公亲贵、文武百官和50万大军只出来空转一圈就要慌忙踏上归途,儿戏如此,焉能不败。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王振原打算带着皇帝路经家乡,抖抖威风,也体会一把锦衣还乡的无上荣耀。另外,由王振老家蔚州,经过紫禁关回北京也是一条较为便捷的路径,假如日夜兼程,王振威风也有了,起码能够全身而退。但是,王振在大军走了40里以后又后悔了,他害怕慌忙赶路的兵马践踏了家乡的庄稼,影响了收成,于是又让皇帝绕道返回原路,白白浪费了大把时间。将士们如无头苍蝇,满身泥浆,又疲惫、又饥饿、又恐慌,满腹怨气,仗还没打,士气就已经瓦解了。瓦剌军队听说明军不战而退,急忙命令追杀,恰好碰上正在回转的明军大队人马,两相遭遇,瓦剌人杀声震天,士气如虹,犹如砍瓜切菜一般所向披靡。可怜明军一触即溃。瓦剌人大喊,脱下盔甲,扔掉兵器者不杀,这边明军慌忙卸甲脱衣,自相践踏,浮尸遍野,惨不忍睹。

明英宗能够在乱军中存活下来的机会

明英宗身边的护卫被射的好像刺猬,他打算骑马突围,几次都被拦了回来,冲不出去,无奈之下,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听天由命,故作镇定,他平日里最信任宠爱的王振,太监喜宁,忠勇伯蔡信无一幸免,传闻说王振是被护卫将士樊忠用瓜锤砸死,真相无从知晓,但大家都认为这样的人不锤死不足以泄心头之恨。

明英宗的幸与不幸,乱军之中他是怎么做到毫发无损的?

谈迁在国榷中记载,陷入绝境的皇帝坐在地上,穿着披戴自然打眼,有瓦剌士兵过来要皇帝把衣服脱下来交给自己,另一个人上前准备补刀,有人拦住说,这个人不忙杀,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先抓起来交给赛罕王。明英宗见到赛罕王后问了很重要的一句话,他说,你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还是赛罕王?还是大同王?赛罕王一听就愣住了,心想这人怎们把我们这些首领的名字搞得这么清楚,于是将他交给了也先,并告诉也先,这个人来头不小,很有可能是大明皇帝。也先于是让曾经见过皇帝的贡使出来鉴别,贡使一看,十分激动,指认这就是大明皇帝,这下把也先震惊了。

抓到皇帝怎么办,当时就有人要杀了明英宗。伯颜帖木儿上前就抽了这人一耳光,他说,大明皇帝,那是上天的儿子,能杀么?不过是因为不听话,把他交给我们惩罚一下。你们也不想想,混战场面多乱啦,几十万人搅在一起,刀剑不长眼啦,死多少人,为什么大明天子毫发无损呢?这不是有老天保佑是什么?这一顿封建迷信的训斥可把在场的首领们镇住了,于是,明英宗也就幸运的活下来了。

其实,哪有什么老天保佑呢,可以想见,明军精锐为了保护皇帝安全,肯定是围成人墙拼到了最后一刻,再加上皇帝衣着打扮皆与常人不同,很好识别,所以幸免的机会也大得多。只可惜随其出征的文武大臣和数十万将士,横尸漠北,死不瞑目,留下了北京城老弱病残不满十万守军,消息传回,一片哀嚎,不少王公亲贵,纷纷潜逃,还有人提出迁都,形势危急,幸好有于谦等人力挽狂澜,紧急倡议调集各地勤王之师死守北京,皇太后坐阵内廷,以靖康旧事为戒,才算是初步稳定了局势。

明英宗的幸与不幸,乱军之中他是怎么做到毫发无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