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有那麼大的大豆消耗量,都用在了哪些地方?

土哥在鄉村


近年來,中國用全球人口總量的20%,消費了全球大豆總產量的30%!我國的大豆消費量已經連續3年超過1億噸,
2017年的數據是1.1億噸,(歷史最高值,其中,進口9500萬噸,國產1500萬噸)
2018年的數據為1.05億噸,(進口8600萬噸,國產1600萬噸)
而今年也會在1億噸以上。(進口8500萬噸左右,國產1700萬噸左右)

為什麼我國有那麼大的大豆消耗量,都用在了哪些地方?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會出現在倆個地方,大家沒事的話可以去尋找一些,他們分別是:
第一,廚房!我國目前所消費的植物油中有50%以上是以大豆為原料!不管是普通老百姓的廚房還是一些飯店的後廚,含有大豆油成分的油脂可謂是十分常見。
第二,養殖場!我國養殖行業最主要的蛋白粕來源就是大豆壓榨後的附屬產品——豆粕,離開了豆粕,我國養殖行業將會遭遇非常大的危機,意味著養殖成本的增加以及收益的減少!

中國大豆消費量已經超過了麵粉!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國最近兩年的大豆消費量快要趕上我國的小麥消費量了,而且已經明顯超過了麵粉的消費總量。中國人吃大豆比吃麵粉還要多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已經成為一個連續多年出現的事實。
也就是說,中國人每年所消耗掉的大豆總量要比麵粉還要更高一些。不信的話,大家來看一組官方數據:
2017年,我國大豆消費總量1.1億噸,我國小麥消費量1.2億噸,其中,制粉消費9300萬噸。也就是說,當年度我國大豆消費比麵粉消費高出了1700萬噸。

到了2018年依舊是如此,當年度我國大豆消費量降低至1.05億噸,而我國小麥消費量和制粉消費量變化不大!

大豆消費的絕對主力——壓榨消費!
對於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當你們聽到我國最近幾年的大豆消費量高達1.1億噸左右,幾乎和小麥的年度消費量持平的時候,估計都會大吃一驚!小麥作為口糧作物,幾乎每一箇中國人每天都要食用和消費,而大豆不就是被做成豆腐或者豆漿被大家購買消費麼?看起來每天的攝入總量以及食用頻率明顯不如小麥以及麵粉,怎麼可能有如此高的消費量呢?

上文中也說過了,我國對於大豆的消費早已經不再是普通的食用消費,而是絕大多數被用作了壓榨消費。2017年,我國大豆消費總量高達1.07億噸以上,其中用作壓榨消費的總量達到了9112萬噸,約佔當年度我國大豆消費總量的86%以上!2018年,我國大豆消費總量高達1.02億噸左右,其中用作壓榨消費的總量達到了8672萬噸,約佔當年度我國大豆消費總量的85%以上。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市場上所購買的大多數價格較為親民的植物油都是以大豆油為主要成分,就是由於價格便宜且供應量比較充足。此外,大豆經過壓榨後得到的副產物——豆粕也是我國整個養殖行業的絕佳蛋白質來源,每年的消費量高達7000萬噸以上,佔我國植物蛋白粕的90%左右。所以,我國每年的大豆消費一個是進入了廚房,另一個就是進入了養殖場!


糧油市場報


大豆一直是我國主要進口的農產品,按照最新的發佈的消息,19-20年我國進口大豆8900噸,比去年增加了90多萬噸。雖然一直在提倡和加大種植大豆的力度,但是我國目前的大豆重產量僅有1680萬噸,所以,剩下這7000萬噸的大豆只能從外國進口。

我國大豆的用途主要在以下方面:
1、食用功能,我國是屬於農耕民族,所以人們在攝取身體所需的植物蛋白是,形成的習慣是攝取植物蛋白,而這個植物蛋白的最主要獲取途徑就是大豆。從古時候開始,大豆就是人們最為重要的食品,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寫道:以黃豆代肉類,是中國人之發明,夫豆腐者,有肉料之工,而無肉料之毒“

2、烹飪用油:現在市場上的各種食用油種類眾多,中餐的特點就是用油比較多,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市場上近幾年雖然出現了花生油、菜籽油等種類,但是大豆用油仍佔據了一半的市場銷售份額。

3、牲畜飼料:大豆可以榨油,榨油後剩下的東西肥料,就是豆粕,這個是養殖行業最重要的飼料。

所以,以上三方面是人們消耗大豆的主要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開始大幅度提升食物中的肉食和奶製品的需求,這就促使了養殖用大豆飼料的大幅度增加,同時人們的餐桌上的油水也越來越足,這就造成了大豆不斷上漲的消費需求。

為什麼我國有那麼大的大豆消耗量,都用在了哪些地方?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為什麼我國有那麼大的大豆消耗量,都用在了哪些地方?

您好,科技農場為您解答。

大豆在我國已經有五千多年的種植歷史,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以及油料作物之一,2018年我國大豆新增供給量為10300萬噸,其中國產大豆產量為1600萬噸,大豆進口量為8700萬噸。我國每年這麼多的大豆消耗,到底都用在了哪些地方?

大豆的用途

榨油

這個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食用油一般大豆油居多,事實上,我國大豆的主要消耗最主要的也是榨油,去年的10300萬噸大豆中,大豆榨油的消費量為8750萬噸,約佔總量的85%。

豆粕

豆粕就是榨油後所留下的一種副產品,豆粕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良好的飼料原料,我國現在的養殖業基本離不開豆粕,豆粕可以滿足大部分家禽和豬對蛋白質的需求,同時還可以提高奶牛的出奶量和品質。但是未經處理的豆粕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尿毒酶、皂角苷、甲狀腺腫誘發因子等,所以要先經過發酵脫毒處理才可以使用。

食用價值

每年我國的大豆除了榨油、製成豆粕以外,剩下的大部分都加工成了我們平時所吃的大部分豆製品,大豆可以加工豆腐、豆漿、醬油、豆瓣醬、豆豉、豆皮等。值得一提的是,蛋白質是人體所必須的營養物質,我們平時攝入蛋白質除了肉類以及奶製品外,只能靠豆製品攝入,所以說黃豆的食用價值是不可替代的。

2018年我國進口大豆數量有所下降

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大豆的消耗總量中,進口大豆仍佔了大頭,但是值得高興的是,2018年的大豆進口量相比2017年有所下降,大概減少了七百多萬噸,這是我國大豆進口量自2011年以來首次下降。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美國大豆進口成本增加;二是受非洲豬瘟疫的影響,生豬養殖業受到打擊,對豆粕的需求降低;三是受政策的鼓勵,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增加,替代了一部分進口大豆。

國產大豆將何去何從?

2018年我國國產大豆的種植面積繼續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840萬公頃,較上年增加15.5萬公頃,同比增長1.9%。總產量為1600萬噸,同比增產72萬噸,恢復至2006年以來最高水平。

看似國產大豆前景一片大好,但其實大部分靠著國家的高額補貼支撐,去年我國東北地區的大豆補貼甚至高達300元以上每畝,相較於玉米幾十元的補貼高出了進十倍,很多大豆種植戶都表示,種植大豆本身基本不賺錢,靠的全是補貼。所以說,小編覺得靠補貼並不是長久之計,提高國產大豆的產量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好了,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我們專注於農業知識科普,農業技術分享以及政策的解讀,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我們,您的關注和轉發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科技農場


我國自己大豆的年產量,大約在1500萬噸左右,而我國一年大豆的消耗量大約需要1.1~1.2億噸,大豆缺口在9500萬噸至1億噸左右,所以,我們每年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大豆的,我們的大豆進口國主要是巴西,美國,2017年我國進口進口大豆的數量就高達9600萬噸,由於美國巴西大豆貿易戰的不斷摩擦,我們從巴西進口的大豆數量也超過了美國進口的大多數量,其中從巴西進口大豆約佔53%,從美國進口大豆約佔34%!

2017年我國自己生產1530萬噸大豆,進口了9600萬噸大豆,進口比例佔86%,2017年我國大豆消費量為1.1億噸,我們這麼多的大豆需用量都幹什麼用了?以2017年為例,大豆的壓榨佔比就達到了83%,也就是說我們用83%的大豆進行了壓榨,進口的大豆出油率高於我國3個百分點左右,國產大豆的出油率在16~%17%左右,進口大豆的出油率在19~%20%左右,也就是說我國每噸大豆的出油是0.16~0.17噸,進口大豆出每噸大豆出油是0.19~0.20噸,通過壓榨,我們獲取了大約1900噸的大豆油,而其餘的7600噸左右的豆粨就成為了飼料!

而其他大豆,大部分用在了豆製品的加工方面,比如做豆腐,做豆漿等等,也有少部分大提取了大豆卵磷脂等化工醫藥原料,這部分的數量是很少的,需要說明的是,我國進口的大90%都是轉基因大豆,而我國自己生產的1500左右噸的大豆,都不是轉基因的,所以我們在選擇大豆油的時候,應看好大豆油說明書上的標籤,對於轉基因或非轉基因的大豆油都是有標註的!

2018年我國和大豆總量是8803萬噸,從巴西進口了6610萬噸,巴西進口的大豆數量佔總進口量的75.88%,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已經下降了到10%左右。2018年我國大豆進口同比減下降了7.9%,大豆進口我國的國家有巴西,美國,俄羅斯,烏拉圭,印度,阿根廷等國家,今年我國計劃增加大豆500萬畝的種植面積,而實際上的增加面積要比這個數量大,估計能增加1000萬畝左右,即使這樣,我國每年還是要從國外進口大量大豆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從善如劉L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組官方機構的預測數據。

我國大豆的年度消費量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年度供需預測數據顯示,我國大豆的年度消費量大約為9050萬噸,小麥的年度消費量為12250萬噸,玉米的年度消費量為27493萬噸,稻穀的年度消費量為19410萬噸。

所以,通過以上數據對比,我們還是會發現,主糧就是主糧,即便現在人們在米麵上的消費呈下降趨勢,但三大主糧的消費地位還是放在那,消費量最低的小麥都要比大豆的消費量高出3000多萬噸。

而大豆之所以給你感覺比較多,是因為進口量太大了!

四大糧食作物的進口數據

根據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糧食總進口量約為11555萬噸,位居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但其中僅大豆的進口量就達到8803萬噸,佔整個糧食進口的76.2%。

而小麥、玉米、稻米三大主糧的進口總量只有947萬噸!

所以,現在我們都在說大豆對外依賴度高,原因就在這裡,消費9000多萬噸,卻要有8000多萬噸進口。

大豆進口都用在了哪?

我們知道,大豆只要用途有兩種,一是壓榨,生產出食用油和豆粕,其中食用油就是我們日常消費的小包裝油,而豆粕主要就用在飼料養殖領域。一是製作豆製品,包括豆芽、豆腐等。

而根據我國相關進口農作物管理規定,進口轉基因作物嚴謹直接用於食品領域。由於進口大豆90%以上都是轉基因大豆,所以,進口大豆主要用在了壓榨領域。

也就是我們日常消費的食用油,以及養殖業使用的豆粕。


每日糧油


在我國大豆的消耗量很大,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很多,才能滿足國內的消耗量,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我國大豆的用途太多了。


比如食用。因為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異黃酮、卵磷脂和鈣等眾多營養物質,所以國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大豆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物。


光是豆製品就有豆腐、豆乾、豆皮、腐竹等十幾種。還有大豆發酵製品,如醬油、臭豆腐、豆瓣醬、豆豉等。

而這些豐富的豆製品被做成了各種口感的美食,讓人百吃不厭。


除了被做成食物,大豆還被用在養殖業的飼料裡。不管是豬飼料、牛飼料還是雞鴨鵝的飼料,大豆都是好的配料之一。

不僅如此,大豆還可以製成甘油、油漆、樹脂等其他產品。


有這麼多用途的大豆,想消耗小都是不可能的。


貧農希蒂


我國目前每年消耗大豆110000萬噸左右

提供大豆油約2000萬噸左右,其他9000萬噸進入了飼料行業,這是這是大豆使用量的主要原因,當肉、蛋、魚、奶豐富我們的生活同時,大豆蛋白成了飼料行業的君藥,雖然18年飼料行業調低了一個百分點的豆粕使用量,從總量上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且這幾年每年進口的約9600萬噸大多是轉基因大豆,對於生物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著不可預估的潛在威脅。

如果這些大豆有國內來完成種植的話得需要七億畝土地,在目前看這是不可能的,如今,腫瘤及不孕不育的逐漸增多和食品安全有關希望有關部門慎重引進及種植轉基因作物。


手機用戶大果子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今天我就回答我作為農民對大豆消耗量高的一個認識,第一我們都知道這個大豆的蛋白質和脂肪比較高,可以做豆漿和奶加工,多喝豆漿和奶能提高人的免疫力。第二就是大豆可以加工成大豆油,中國的食用油大豆油吃的比例應該佔百分之十還要多,大豆出油後油渣是用途也沒非常廣的,中國養殖戶在選飼料時豆渣可是必選的營養非常豐富,也可以種植戶用油渣當肥料,種出的瓜果非常甜脆。第三豆製品也是非常暢銷的比有腐竹和豆皮,大豆裡面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素促動腸胃消化。第四大豆可以製作醬油。雖然長吃大豆對身體好,但是不能吃太多特別是水煮大豆容易脹氣😄


偽裝的笑臉


我國自己大豆的年產量,大約在1500萬噸左右,而我國一年大豆的消耗量大約需要1.1~1.2億噸,大豆缺口在9500萬噸至1億噸左右,所以,我們每年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大豆的,我們的大豆進口國主要是巴西,美國,2017年我國進口進口大豆的數量就高達9600萬噸,由於美國巴西大豆貿易戰的不斷摩擦,我們從巴西進口的大豆數量也超過了美國進口的大多數量,其中從巴西進口大豆約佔53%,從美國進口大豆約佔34%!

2017年我國自己生產1530萬噸大豆,進口了9600萬噸大豆,進口比例佔86%,2017年我國大豆消費量為1.1億噸,我們這麼多的大豆需用量都幹什麼用了?以2017年為例,大豆的壓榨佔比就達到了83%,也就是說我們用83%的大豆進行了壓榨,進口的大豆出油率高於我國3個百分點左右,國產大豆的出油率在16~%17%左右,進口大豆的出油率在19~%20%左右,也就是說我國每噸大豆的出油是0.16~0.17噸,進口大豆出每噸大豆出油是0.19~0.20噸,通過壓榨,我們獲取了大約1900噸的大豆油,而其餘的7600噸左右的豆粨就成為了飼料!

而其他大豆,大部分用在了豆製品的加工方面,比如做豆腐,做豆漿等等,也有少部分大提取了大豆卵磷脂等化工醫藥原料,這部分的數量是很少的,需要說明的是,我國進口的大90%都是轉基因大豆,而我國自己生產的1500左右噸的大豆,都不是轉基因的,所以我們在選擇大豆油的時候,應看好大豆油說明書上的標籤,對於轉基因或非轉基因的大豆油都是有標註的!

2018年我國和大豆總量是8803萬噸,從巴西進口了6610萬噸,巴西進口的大豆數量佔總進口量的75.88%,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已經下降了到10%左右。2018年我國大豆進口同比減下降了7.9%,大豆進口我國的國家有巴西,美國,俄羅斯,烏拉圭,印度,阿根廷等國家,今年我國計劃增加大豆500萬畝的種植面積,而實際上的增加面積要比這個數量大,估計能增加1000萬畝左右,即使這樣,我國每年還是要從國外進口大量大豆的!


奮鬥中的汪大


最近三年,我國大豆年消費量均突破一億噸,約佔當年度全球大豆總消費量的30%以上,其中,這些大豆絕大多數都被中國人吃進了肚子裡。只不過表現方式和傳統遇上的煮豆子,喝豆漿,吃豆腐不同,而是以吃豆油和吃肉喝奶吃蛋的形式來最終呈現。
因為我國目前有一半以上的值用油消費都是用大豆來壓榨,我國養殖業目前85%以上的蛋白粕類都是以大豆壓榨後的產物——豆粕。

說實話,我國每年確實消耗了大量的國產大豆,全世界每年的大豆產量大概是三萬六千萬噸左右,而中國每年的消費大概在10500到11000萬噸左右,大約佔據世界大豆年產量的30%左右,而在這其中,絕大多數的大豆消費都是以進口轉基因大豆為主。
2017年我國大豆消費量達到了一萬一千萬噸左右,其中,進口大豆總量佔據9500萬噸,而國產大豆總量僅為1500萬噸。
2018年我國大豆消費量高企的狀況有所緩解,但依舊總量保持在一億噸以上,其中,來自進口的大豆總量為8600萬噸漬漬,國產大豆總量大約在1600萬噸。

那麼,我國每年消費如此大量的大豆及轉基因大豆都被用作什麼途徑了呢?難道真的被中國人所直接使用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

中國每年消耗如此大量的大豆最終還是被中國人所吃掉了,只不過和傳統普通意義上的煮成豆子,磨成豆漿和豆腐不同。
現在,中國人所吃大豆的方式比較特殊,具體方式包括兩種,第一種是以植物油的形式直接食用,第二種是以豆粕的形式來間接食用。
一種是直接食用,就是普通的大豆壓榨油,我國每年所消費的3400萬噸植物油中,有1700萬噸左右,是來自於大豆壓榨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以進口轉基因大豆為原料。

目前,我國植物油消費市場中大豆油是除了中旅油之外,價格最為便宜的一種,成為我國目前大豆消費中的最主要生產目的,我國每年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植物油消費都是以大豆為主。
如果大家去超市或是糧油店購買小包裝食用油的時候留心一點就會發現市面上所銷售的大多數時間用戎裝都是包裝,是豆油成分,究其原因就是轉基因大豆油,物美價廉,供應量非常充沛,深受包括小飯店,餐館以及機關單位及機關單位及學校食堂的厚愛。

第二種就是間接食用就是豆粕消費。我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類生產國和肉類消費國,而在此背後做出巨大貢獻的就是我國目前消費量高達六千萬噸以上的豆粕,豆粕在我國養殖行業內每年的蛋白粕消費中所佔的比例超過了85%。

可以說,中國人現在有如此豐富且廉價的肉類,奶類和蛋類供應,大豆豆粕的功勞不可磨可磨滅。
在2018年,由於我國進口大豆渠道受限,導致我國大豆進口總量較上一年度減少1000萬噸以上,其中,對我國粕類消費市場造成比較大的影響,目前,我國也在積極擴大飼料中蛋白粕的來源渠道,儘可能的減少我國養殖行業對大豆蛋白粕的依賴。

不過,未來幾年,我國每年大豆消費保持在一億噸左右,而且對於進口大豆的消費依賴高達80%以上的狀況不會得到根本的改善。

大豆被中國人所食用的兩種方式大豆油與豆粕,使得每年真正被用作食用的大豆總量很少,只有幾百萬噸,絕大多數的大豆都是被壓榨為大豆油,被中國人作為中國人最主要的植物油脂來源,其次,大豆壓榨後得到的珍貴飼料產物,成為我國養殖行業裡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成為雞肉養殖,豬肉養殖以及其他領域飼料中蛋白質的最主要組成成分。
所以,在我國其他油脂供應及破蛋白粕類供應比較單一且匱乏前提下,想保持如今這樣的高品質生活狀況,有充足且比較廉價的油脂,蛋類,奶類和肉類的供應,就必須每年消費足夠大量的大豆來滿足市場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