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巨大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


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巨大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

北宋疆域图

引言:

北宋,与南宋合称为宋朝,共有9任皇帝,统治时长167年。有学者认为,宋朝其实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朝代,宋朝儒学复兴,科技文化发展繁荣,逐渐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分别用于战争,航海与书籍制作上,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文明。

但宋朝又是一个极为矛盾的朝代,一方面宋朝经济发展繁荣,但却经常国库空虚;另一方面,宋朝虽军队数量众多,但其战斗力却极差,在于辽国与西夏的对抗中,常常处于下风,甚至不得不"纳岁求和",而因宋朝在政治上,经济上都"积弱",以此史学家称宋朝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积弱的朝代"。

而其第六任帝王宋神宗上任后,与改革家王安石发起了以此中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其牵涉范围极广,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为何变法?

  • 内部体制繁杂,国库空虚

1, 政治上,北宋历用旧唐政治制度,只稍作改变,设立"宰执",枢密使与三司。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宰相权利被大幅度降低,皇帝独揽大权。宋朝还实行一官多职,官衔与职务分离,官衔仅作为阶级,薪资的划分,并无实权。且宋朝自宋太祖开始,宋朝大兴科举,以殿试对科举考生行使最后校核,大大提高了考试通过率,宋朝官僚数量不断增多,朝廷不断"臃肿繁杂化",再加上"一官多职"制度影响,朝廷各级官员身兼数职,数种官衔,其薪资俸禄也因此极多。朝廷官员的俸禄薪资在朝廷财政支出中不断上升,数额庞大。

2, 军事上,晚唐藩镇割据以及宦官专权的先例对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产生

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巨大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

宋太祖赵匡胤

了极大影响,其在创立宋朝时为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其将最高统帅节度使的军权卸掉,并设立"三衙"分掌军权,且实行"庚戌法"将领与士兵分离,导致"军不识将,将不识师",军队松散,战力极差。但军队数量庞大,朝廷每年发放的军饷,物资都是一笔天文数字,几乎占朝廷财政支出大半。

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庞大的花销,但宋朝每年的赋税收入根部无法满足宋朝的需要,尤其是在宋朝常年战争,战争时期耗耗费所巨,宋朝的国库常年空虚,入不敷出。只好不断颁发税务种类,提高赋税收入,而繁杂的赋税则大大加深了百姓的负担,百姓大多怨声载道,揭竿起义。

外部辽国和西夏的巨大威胁

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巨大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

辽国

1, 北方的辽国。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政权在北宋的西北方,宋太宗曾两次出动大军驱逐辽国,但多以失败告终,且损失惨重。而在此之后,宋朝只好屈膝求和,每年缴纳大量金银,布匹,丝绸作为赔偿求和,但这对于整个宋朝皇帝来说,都是个屈辱。

2, 西方的西夏。西夏由党项族建立,宋仁宗时期,宋朝与西夏产生大规模军事战争,双方都损失惨重,但宋朝却和西夏签订合约,每年"纳岁求和",为西夏提供大批物资,其形式同辽国类似。

辽国与西夏的巨大外部威胁带给了宋朝统治者极大的压力,宋朝在国土及人口数量上,都大大超过辽国与西夏,但因其军队战力差,在与两国的战争中却常常处于下风,因此宋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这种屈辱的局势,开始启用王安石为宰相,权利支持变法,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希望能够改变宋朝"积弱积贫"的局面。

怎样变法?

  • "士制改革"
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巨大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

政治上,士人作为国家官职人员的主要来源,王安石在选取士人的制度上,做出了一番重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官员的质量。1,士人科举改革,只有具有真才实学的士人才会得到任用。2,整顿太学,实行三舍法,培养了大批在武学,医学,法律方面的人才。3,察举提拔,上级举荐优秀的下级官员,为下级官员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

  • "改法富国"

经济上,颁发大量新法,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1,青苗法,降低了豪强对农名的剥削,提高了朝廷财政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2,免役法,保障了农名的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保证税收来源。3,方田均税法,清查出了大量被隐藏的土地,增加了财政赋税收入。4,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提高了生产产量,同时提高朝廷赋税收入。5,市易法,稳定了市场物价,提高财政赋税收入。6,均输法,减少了区域贸易的差价,降低百姓的负担,减少财政支出。

  • 王安石
  • "改将强兵"

军事上,改变了"将兵分离"的局面,提高军队素质,增强军队战斗力。1,将兵法,将领统帅军队,训练士兵,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裁兵法,裁掉不合格士兵,提高士兵质量。3,保甲法,加强了基层统治的同时,提高了国家整体军事力量。4,军器监法,提高了军备物资,武器的质量,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方面的全盘改革,大大提高了北宋的国力,但在王安石改革同时,却触犯了朝廷保守派的利益,朝廷新旧党争即此开始,为北宋的灭亡埋下祸根。

有何影响?

  • "改弱"

军事上全盘的改革,大大改变了宋朝军事上"积弱"的局面,军队战力大大提高。"将兵法"解决了"将兵分离"的情况,将领得以统帅部队,训练部队,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军事素质,与统领作战能力。倘若将领对军队都不熟悉,如何带领军队作战获胜呢?因此将兵法大大提高了北宋军队的作战能力。"保甲法"在农村建立军事基础,大大提高了农村的安全保障,也大大扩充了北宋的军事储备力量,在军队短缺时,可直接调遣部队补充军队。"裁兵法"将不合格的士兵裁掉,改善了军队"良莠不齐"的情况。

  • "改贫"

一系列经济上的改革,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改善了国库空虚的情况,降低了人民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青苗法"限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占有兼并情况,保障了农民的生产资料。"方田均税法"请查出了大量被土地豪强隐藏的土地,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赋税收入,且这是在不影响农民的情况下,只是对土地豪强进行了一定的打压。"市易法"不仅稳定了物价,减轻了百姓生活负担,还使得朝廷收取了一部分商业中的差价利润,且在合理的市场经济范围内。 "水利法"大修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在源头上增加了朝廷的赋税收入,也提高了百姓的收入。

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巨大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可以说,王安石的变法在大体上是极为成功的,大大提高了宋朝的国力与军事力量。但其变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思想上,过于激进。利用国家的力量强行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导致国家富有,但民众贫困。

二,执行上,王安石任用的一部分官员在品性上具有问题,如蔡京,吕惠卿、曾布、蔡卞等人,其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与新法之外的结果,有的官员甚至利用新法来谋取私利,大大破坏了变法在百姓中产生的影响 ,致使百姓抵抗,甚至反对变法。

三,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 阻挠。王安石的变法损害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保守派多于豪强地主有所联系,其两者利益直接对等。

总结: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长期"积弱积贫"局势下,其统治者宋神宗希望改变北宋这样的局面而产生的改革,王安石的变法被大力执行,其所产生的的效果也是巨大的。一系列的新法改革,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整体国力也有所增加,但其在变法中思想过于激进,执行也有所差错,且"保守派"的阻挠与反对,诸多的原因导致了其变法的失败,但其对北宋的功绩是不容抹去的,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