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万法唯心”,与“唯心主义”有什么区别?

佛法是对宇宙人生的揭秘,是最伟大的教育,可是当佛弟子对别人进行介绍佛法的时候,往往会被人说是迷信,或者当我们讲到“万法唯心造”的时候,人家还会说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带有迷惑性,是不理智的,不客观的,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往往带有贬义的成分,那么佛法里面讲的“万法唯心造”是什么意思呢?与“唯心主义”有什么区别呢?


佛经中的“万法唯心”,与“唯心主义”有什么区别?


其实,“唯心主义”讲的是“思想”,类似于佛法讲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中的第六个识“意识”。很多人质疑“唯心主义”说:“我想要钱,能给我想出钱来吗?”面对这个问题,肯定是实现不了的,所以批判“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佛经中的“万法唯心”,与“唯心主义”有什么区别?


而佛法里面“万法唯心”的这个“心”,往深处讲是人的“第八意识”,佛法称之为“藏识”,它与“第六意识”不同,就是当你的感觉器官与外在接触的时候,眼前的每一个画面都会深刻的映在心里,耳朵听到的每一个声音也都会刻在心头,不管是否因为年代久远而不会被遗忘。


“万法唯心”的含义通俗点说,就是围绕你的“生活经验”开展的一系列生活认知和行为反应,这种过程是由外到内,然后再由内到外的一个奇妙过程。简单举例来说,拿眼睛比方,眼能看,事入心,行则动。


佛经中的“万法唯心”,与“唯心主义”有什么区别?


进一步说,你眼睛能看外在事物,是你的思想在看吗?显然不是。我们的身体四肢能运动,这都是心得支配,也就是你能升起的支配力是自己然然的。“唯心主义”认为:“你走路是心在走吗?”佛法告诉我们:“心无法走路,而是心的功用,支配腿在走路。”哲学的心,是思想的活动;佛教的心,是本性的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