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方言的形成

邵武話屬客贛方言,但又具有閩方言的某些特點。邵武方言的形成與外來移民大量遷入有關。


  閩北是閩越族領地,土著居民有自己跟漢族不同的文化與語言,早期雖有漢人到閩北開發、定居,但對土著語言衝擊不大。到了三國鼎立時,東吳人大批進入閩北地區聚居,隨之而來的漢語及其方言,有力地衝擊了當地土著語言,對閩北方言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唐代陳元光父子、王審知兄弟先後入閩,帶來大批中州語言進而影響閩北語言。宋末元初由於戰亂,大批浙贛人湧入閩北,閩北語言又滲入了吳楚語言和贛方言的成份,閩北方言區從而形成。邵武與贛方言區的江西交界,明清時期江西移民大批進入這地區,從而在這裡形成了閩方言與贛方言過江渡地帶。
  邵武方言內部也有不小的差異,大致有四種土語:一是以城關話為代表,通行於水北、蓮塘、沿山、吳家塘、拿口等鄉鎮的廣大地區,稱之為“邵武話”;二是通行於洪墩鎮和張厝鄉一部分,拿口鎮一部分的“洪墩話”;三是通行於和平、大埠崗、肖家坊、桂林等鄉鎮和張厝鄉部分地區的“和平話”;四是隻在西部一小塊地區使用的“金坑話”。這四種話之間都能勉強通話,只是“洪墩話”和其他三種話通話困難一些。使用人數最多的是“邵武話”和“和平話”,最少的是“金坑話”。
新中國成立以後,大批江西人、福州人、閩南人、上海人、浙江人、東北人來到這裡。各地人雜居一處,共同使用普通話交際,加之大力推廣普通話,普通話在邵武相當普及。邵武方言受普通話的影響極大,以致一些方言的音和方言的詞彙逐漸被普通話的字音、詞彙所融合代替,某些方言特點正在消失。在邵武青少年中,許多人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卻不會說邵武方言。

下面將邵武方言(以城關方言為準)與普通話的日常用詞作一比較。括號內的是普通話的日常用詞。要說明的是,邵武話與普通話常用詞的對比只是文字表達的對比,不是讀音的對比。如邵武話“爺佬”與普通話“父親”同義,而邵武話“爺佬”的讀音是“yā láo”。
 熱頭(太陽)      落雨(下雨)
 月光(月亮)      落雪(下雪)
 天河(銀河)      烊雪(化雪)
 星兒(星星)      天乾(天旱)
 打背(後來)      五月節(端午節)
 晚頭(晚上)      上晝(上午)
 下晝(下午)      天光(天亮)
 整工(整天)      半邊(旁邊)
 廂間(廂房)      客廂(客廳)
 豬欄(豬圈)      雞宿(雞窩)
 渡頭(渡口)      灑甌(灑杯)
 鼎(鍋)        砧片(砧板)
 籠床(蒸籠)      索(繩子)
 打塍(種地)      放肥(施肥)
 拍灑(釀酒)      篾皮(篾青)
 雞角船(大木船)    粟倉(穀倉)
做債(欠債)      大花邊(銀元)

票兒(紙幣)      賺龍錢(賺錢)
做戲(演戲)      做洗(游泳)
墨筆(毛筆)      摸脈(號脈)
豬公(公豬)      豬嬤(母豬)
騷豬公(種豬)     牛嬤(母牛)
水雞(甲魚)      黃生(鯉魚)
格螞(螞蚱)      螺嬤(螺螄)
烏米(蒼蠅)      老鴉(烏鴉)
樹箬(樹葉)      樹尾(樹梢)
小柑兒(桔子)     馬薺(荸薺)
蒜子(蒜頭)      金瓜(南瓜)
倽人(男人)      阿孃(女人)
廚官(廚師)      人客(客人)
族間(堂親)      親情(親戚)
爺佬(父親)      妹兒(妹妹)
娘佬(母親)      爹爹(祖父)
媽媽(祖母)      藉藉(伯母)
馬娘(妻子)      佬子(丈夫)
背手(左手)      正手(右手)
肩頭(肩膀)      汁汁(乳房)
膝頭饃饃(膝蓋)    屎窟(臀部)
毛毛子(嬰兒)     熱頭子(痱子)
發豬嬤癲(羊角瘋)   閉痧(中暑)

食天光(吃早飯)    食晝(吃午飯)
食暗(吃晚飯)     皮卵(松花蛋)
水褲(褲衩)      套鞋(雨鞋)
曉得(知道)      話搞笑(開玩笑)
話事(說話)      識得(認識)
畏醜(害羞)      撞倒(碰見)
剛健(健康)      勻透(均勻)
勤事(勤勞)      虧得(幸虧)
啥個(什麼)      那多(那些)
個行獨(一口豬)    個條魚兒(一條魚)
蜀個人(一個人)    個行煙(一支菸)

從文字表達,讀音上綜合對邵武話與普通話常用語作一對比。
例句一:那是你的父親。
邵武話文字表達:那是你的爺佬。
邵武話讀音:ò xī hián(ian韻母讀“咽”) gé yā lào。

例句二:我是邵武人。
邵武話文字表達與普通話同。
邵武話讀音:hán xī xiáo wū nīn。

例句三:他是男人。
邵武話文字表達:他是倽人。
邵武話讀音:hú xī sā nī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