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方言的形成

邵武话属客赣方言,但又具有闽方言的某些特点。邵武方言的形成与外来移民大量迁入有关。


  闽北是闽越族领地,土著居民有自己跟汉族不同的文化与语言,早期虽有汉人到闽北开发、定居,但对土著语言冲击不大。到了三国鼎立时,东吴人大批进入闽北地区聚居,随之而来的汉语及其方言,有力地冲击了当地土著语言,对闽北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陈元光父子、王审知兄弟先后入闽,带来大批中州语言进而影响闽北语言。宋末元初由于战乱,大批浙赣人涌入闽北,闽北语言又渗入了吴楚语言和赣方言的成份,闽北方言区从而形成。邵武与赣方言区的江西交界,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大批进入这地区,从而在这里形成了闽方言与赣方言过江渡地带。
  邵武方言内部也有不小的差异,大致有四种土语:一是以城关话为代表,通行于水北、莲塘、沿山、吴家塘、拿口等乡镇的广大地区,称之为“邵武话”;二是通行于洪墩镇和张厝乡一部分,拿口镇一部分的“洪墩话”;三是通行于和平、大埠岗、肖家坊、桂林等乡镇和张厝乡部分地区的“和平话”;四是只在西部一小块地区使用的“金坑话”。这四种话之间都能勉强通话,只是“洪墩话”和其他三种话通话困难一些。使用人数最多的是“邵武话”和“和平话”,最少的是“金坑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江西人、福州人、闽南人、上海人、浙江人、东北人来到这里。各地人杂居一处,共同使用普通话交际,加之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在邵武相当普及。邵武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极大,以致一些方言的音和方言的词汇逐渐被普通话的字音、词汇所融合代替,某些方言特点正在消失。在邵武青少年中,许多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不会说邵武方言。

下面将邵武方言(以城关方言为准)与普通话的日常用词作一比较。括号内的是普通话的日常用词。要说明的是,邵武话与普通话常用词的对比只是文字表达的对比,不是读音的对比。如邵武话“爷佬”与普通话“父亲”同义,而邵武话“爷佬”的读音是“yā láo”。
 热头(太阳)      落雨(下雨)
 月光(月亮)      落雪(下雪)
 天河(银河)      烊雪(化雪)
 星儿(星星)      天乾(天旱)
 打背(后来)      五月节(端午节)
 晚头(晚上)      上昼(上午)
 下昼(下午)      天光(天亮)
 整工(整天)      半边(旁边)
 厢间(厢房)      客厢(客厅)
 猪栏(猪圈)      鸡宿(鸡窝)
 渡头(渡口)      洒瓯(洒杯)
 鼎(锅)        砧片(砧板)
 笼床(蒸笼)      索(绳子)
 打塍(种地)      放肥(施肥)
 拍洒(酿酒)      篾皮(篾青)
 鸡角船(大木船)    粟仓(谷仓)
做债(欠债)      大花边(银元)

票儿(纸币)      赚龙钱(赚钱)
做戏(演戏)      做洗(游泳)
墨笔(毛笔)      摸脉(号脉)
猪公(公猪)      猪嬷(母猪)
骚猪公(种猪)     牛嬷(母牛)
水鸡(甲鱼)      黄生(鲤鱼)
格蚂(蚂蚱)      螺嬷(螺蛳)
乌米(苍蝇)      老鸦(乌鸦)
树箬(树叶)      树尾(树梢)
小柑儿(桔子)     马荠(荸荠)
蒜子(蒜头)      金瓜(南瓜)
倽人(男人)      阿娘(女人)
厨官(厨师)      人客(客人)
族间(堂亲)      亲情(亲戚)
爷佬(父亲)      妹儿(妹妹)
娘佬(母亲)      爹爹(祖父)
妈妈(祖母)      借借(伯母)
马娘(妻子)      佬子(丈夫)
背手(左手)      正手(右手)
肩头(肩膀)      汁汁(乳房)
膝头馍馍(膝盖)    屎窟(臀部)
毛毛子(婴儿)     热头子(痱子)
发猪嬷癫(羊角疯)   闭痧(中暑)

食天光(吃早饭)    食昼(吃午饭)
食暗(吃晚饭)     皮卵(松花蛋)
水裤(裤衩)      套鞋(雨鞋)
晓得(知道)      话搞笑(开玩笑)
话事(说话)      识得(认识)
畏丑(害羞)      撞倒(碰见)
刚健(健康)      匀透(均匀)
勤事(勤劳)      亏得(幸亏)
啥个(什么)      那多(那些)
个行独(一口猪)    个条鱼儿(一条鱼)
蜀个人(一个人)    个行烟(一支烟)

从文字表达,读音上综合对邵武话与普通话常用语作一对比。
例句一:那是你的父亲。
邵武话文字表达:那是你的爷佬。
邵武话读音:ò xī hián(ian韵母读“咽”) gé yā lào。

例句二:我是邵武人。
邵武话文字表达与普通话同。
邵武话读音:hán xī xiáo wū nīn。

例句三:他是男人。
邵武话文字表达:他是倽人。
邵武话读音:hú xī sā nī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