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创始人之一 朱万明

朱万明是曲剧创始人之一,1956年,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田汉为他颁过奖。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洛阳梨园桃李芬芳,曲剧舞台群星闪亮,第一代老艺人主要有:名生朱六来、名旦朱天水、名丑朱双奇,都是洛阳人,并称“三朱”,不少人喜欢他们的戏。
  其实应该归纳为“四朱”,还有一个朱万明,十分了得。
  朱万明是曲剧创始人之一,由于他在幕后操持乐器,不像“三朱”总在前台出彩,所以容易让人忽略。如今谈曲剧往事,应该让他走到前台。
  朱万明1891年生于临汝县(今汝州)王寨乡郑铁炉村。汝州现虽属平顶山市,但历史上长期归属洛阳,朱先生应算是洛阳曲剧界人物。他音乐天赋很好,自幼爱拉爱唱,十几岁时就成为汝州高跷曲活跃人物。他会多种乐器,能操曲胡、三弦、四弦和软弓京胡,能演小旦、老旦等多种角色,为当地玩友所佩服,遂成为同乐社的掌门人。他在洛阳经商期间,与洛阳大屯解新富切磋新调曲牌,对创造洛阳小调曲子有贡献。
  1926年5月18日,他率领同乐社16名骨干,应邀到登封县李洼村唱高跷曲,《祭塔》正唱得欢,突然下起大雨,玩友们不得不收场,但观众不依不饶,要求他们继续演出,但地上全是泥泞,无法踩跷演出。最后,朱万明与李洼村人达成共识:离开泥泞地,甩掉高跷,登上高台演唱。

  他们在牛车搭建的高台上,先后演了《周老汉送女》、《蓝桥会》等剧目,大获成功。此后,他们干脆登上村里的戏楼,连演三天。从此“高跷曲”正式登台,成为“高台曲”——1926年5月18日也成了河南曲剧的诞生日,载入了中国戏曲发展史。
  同乐社的功绩在于:经他们这么一唱,豫西、豫南诸多曲子社纷纷登台演出,都把高跷扔掉了,十里八乡纷纷搭台,轮番邀请演员登台,把这场戏曲**推向了高潮。
  也就在高跷曲登台前后,朱万明以山东琴书音乐元素,结合私垫读书声,创造出《书韵》曲牌,并以其他原生态音乐元素,独创了《慢舵》曲牌,改革了《小汉江》、《大汉江》曲牌,完善了曲剧《十八板连奏》,他的曲牌很适合喊唱和发泄胸中郁闷,那种哀调下行腔,后来在《卷席筒》苍娃唱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1928年,朱万明来到洛阳,看了新兴文明戏(通俗话剧),受到启发,吸收新元素,改造高台曲,在洛阳老集演出《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新兴时装戏,受到群众欢迎。1930年后,他借鉴其他剧种表演程式,使曲剧吸收豫剧、京剧的打击乐,“文武场”兼顾,由演家庭生活小戏,走向能演历史题材的“袍带戏”,各个行当也都完善起来。

  朱万明对曲剧的贡献有四:第一,1926年,他的同乐社率先抛开高跷,果敢地迈向高台,对曲剧剧种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他从民间音乐中吸收营养,创制了适应曲剧的曲牌,增强了表现力、感染力,大大丰富了曲牌品类;第三,他对乐器的改造,更适合为曲剧伴奏,他在琴筒上蒙蛇皮,形成曲胡优美、饱满、醇厚的发音效果;第四,他和朋友引进七铙八镲打击乐器,为曲剧承担大剧目奠定了基础,也为唱武场戏创造了条件。
  因此,说朱万明是河南曲剧的创始人之一实不为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给曲剧下的定义是:“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现汝州市)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成为戏曲剧种的。”作为同乐社的掌门人,朱万明确实是曲剧催生人。
  曲剧被催生后,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48年,洛阳、宜阳、汝阳、临汝等地,已有90多个曲剧小戏班,农闲时演出,农忙时务农。1952年,河南业余曲剧团达600多个,专业剧团22个团,1956年25个专业团,1978年28个团,1981年41个团,1984年45个团……
  曲剧在牛车高台上诞生,自她呱呱坠地的那一天,便有着蓬勃生命力,今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全国第八大剧种,河南第二大剧种,涌现出马琪、张新芳、王秀玲、胡希华、李天方等当代表演艺术家,优秀曲目《风雪配》、《卷席筒》、《陈三两》、《李豁子离婚》等均为人们所熟悉。

  新中国成立后,朱万明离开洛阳,到陕西渭南一带从事曲剧演出,积极推广曲剧。1956年,我省举办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员和观摩团达7000人,整整演出了40天,豫剧、曲剧、越调各个剧种精英都来了,最后,4个最高荣誉奖的获得者是:朱万明、常香玉、陈素真、朱六来。这是洛阳曲剧界的骄傲,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田汉为朱万明颁了奖。
  1958年秋,朱万明由洛阳回临汝老家过中秋节,没想到他一到家就病了,一直吐血。这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同乐社掌门人朱万明溘然长逝,享年68岁。家人将他葬在村南山岗上,墓前立了墓碑。
  郑铁炉村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但自从朱万明的同乐社叫响后,该村名气大了。朱万明的儿孙们如今还保存着一把通身黝黑发亮的二弦,那是朱先生用了一辈子的乐器,如有记者来访,他们都会拿出来展示并拉上一曲,乐声喃喃如诉,似在追忆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