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联盟的脆弱与什么有关系?是刘备一毛不拔,还是孙权斤斤计较?

大马哈鱼12


孙刘联盟联合抗曹,脆弱的原因,跟刘备一毛不拔,还是孙权斤斤计较关系都不大。

乱世之中,没有永久的利益也没有永久的敌人,特别是三国鼎立这种状态,都不能任由杠杆随意倾斜。

都说商场如战场,也是一样的。我们从很多电视剧里就可以看出,今天还笑脸相迎,握手言欢,明日就翻脸无情,互相攻击。

再说孙刘联盟,之所以联盟也是因为曹操的实力在两人之上。如果一家被灭,另外一家也逃不脱被灭的危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孙刘联盟本来就是各怀私心,刘备想匡扶汉室,孙权也想做皇帝,说是联盟,其实一直眼睛盯着曹操,一直眼睛盯着友军,谁过于强大,都不行。

双方的结合也是因为曹操大兵压境,危难当头,联盟一面说是联合抗曹,隐藏的意思是,“我们一起打曹操,不要背后捅娄子哦,可以不帮忙,但千万不要背后捣乱。”这是最重要的,免得腹背受敌嘛。

危机解除之后,当然联盟就名存实亡,先争夺眼前的利益咯。

等到下次危机来临,双方则会“不计前嫌,握手言和”,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我们还是最初的那对“筷子兄弟”。

大家看看现实中,这种事是不是也是屡见不鲜,虽然有时让人作呕,可是没办法,这就是游戏规则。


赛V半仙


赤壁之战后,虽然刘备和孙权一度联盟抗曹,但随着刘备入蜀占据益州,孙刘联盟却很快便陷入崩溃之中,而孙刘联盟之所以如此脆弱,根源便是荆州的归属。可以说,孙刘联盟因荆州而起,但也因荆州而终。

荆州战略地位太过重要,魏蜀吴三方谁也不愿放手

三国“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两战其实都是因争夺荆州而引发,由此可见荆州的战略重要性。如下图所示,黑色箭头是曹魏南下路线,红色箭头为蜀汉东出路线,蓝色箭头则是荆州对东吴腹地的威胁。

1、曹魏南下的必经之路。由于大别山的阻挡,再加上蜀地道路难行,历来北方军队南下只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如下图):一是走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从南阳盆地到江汉平原。二是沿大别山北麓向东,经淮西攻打合肥。三是从苏北平原经“扬州-镇江”一线渡江。然而,由于北方军队不善水战,因此长江中下游渡江作战的路线均不作为首选,或者说只能作为佯攻或辅助手段,而荆襄地区则往往被作为主攻方向,如同后世蒙古南下攻灭南宋一样,荆襄地区对于曹操来说乃是必争之地,这也是曹操即使在赤壁遭遇战败,仍要死死守住南阳郡的原因所在。

2、东吴西部的重要屏障。东吴地处长江以南,而在三国以前,南方的发展无疑远远落后于北方,因此东吴的重要城市几乎全在长江沿线(如下图)。长江虽然被称为天险,但也只能阻拦水战较弱的北方军队,荆州一旦丢失,那么就如蒙古占据荆襄之后顺流而下进攻临安一样,长江非但不能阻拦敌人,反而会成为敌人直接进攻东吴腹地的坦途。因此,荆州对于东吴来说同样极为重要,孙权根本不会容许荆州落入他人之手。

3、蜀汉东出的重要门户。由于益州地处四川盆地,而蜀道又太过难行,因此蜀汉想要谋取天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汉中北上,或攻占关中地区,或向西凉发展。二是经荆州南郡东出。因此,蜀汉想要获得战略主动权,就必须占领荆州,而一旦荆州丢失,尤其是南郡丢失,那么蜀汉就将牢牢被锁死在四川盆地,而只剩汉中北上直接与曹魏正面对抗一条路。同时,蜀汉本就是三国之中较弱的一个,一旦荆州丢失,还会造成人口、经济等方面的严重损失。

正是由于荆州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得自赤壁之战以来,魏蜀吴三方围绕荆州归属的问题,不断展开血腥争夺。当曹操威胁存在之时,孙刘尚且可以作为盟友联手抗曹,可一旦曹魏压力不再,蜀汉和东吴的联盟,便会因为荆州的归属而变得极为脆弱。

孙权和刘备的联盟,本就属于利益结合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继而引发了赤壁之战。曹操虽然最终败北,但却依然占据着南阳郡,保持着对南方的压力。而东吴出力最多却只占据了南郡大部和江夏郡北部,刘备则趁机以刘琦的名义夺取了荆南四郡。


△赤壁之战后荆州局势

赤壁之战结束后,周瑜便向孙权提出了“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的计划,这其实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周瑜不久后死去,再加上东吴与益州之间夹着刘备和曹操,因此孙权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

对于刘备来说,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占据荆南四郡的他下一步便要向益州发展,但通向益州的通道南郡,却大部分掌握在东吴手中。因此,刘备便先后两次向孙权提出了暂借南郡的江陵地区给自己。

对于刘备的借地,孙权一开始并不同意,但之后在鲁肃的建议下,出于东吴的发展考虑,孙权最终同意借地。而孙权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源于当时曹操仍然对南方有着巨大压力,如赤壁之战次年,“(建安十四年)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将南郡借给刘备之后,便可以将刘备推到对抗曹操的最前沿,而东吴则腾出手来,于建安十五年(210年)趁机将交州夺到了手中。

将南郡借给刘备后,东吴的势力虽然暂时退出了荆州,但他并未彻底放弃对荆州的争夺。刘备虽然占据荆州后拥有了立锥之地,但仍然实力较弱,想要对抗曹操就必须依附东吴这个盟友,而且孙权还留了一个后手,那便是将妹妹嫁给了刘备,一来可以借助联姻巩固联盟,二来则可以通过联姻将刘备牢牢困在东吴一方,为将来谋取荆州打下基础。

如此一来,在曹操仍然对南方保持压力的情况下,在刘备势力较弱必须依靠东吴的前提下,双方自然结盟并维持了一段时间的蜜月期。只是令孙权没有想到的是,刘备竟然迅速以荆州为跳板占据了益州,而横跨荆、益的刘备显然对东吴已经构成了威胁,因此孙权在刘备进军益州之际便接回了妹子,双方的矛盾已经是一触即发。

曹操战略重心转向西北,孙刘联盟围绕荆州展开争夺

对于孙刘联盟抗曹,曹操自然也是看出了其中的猫腻,于是再度使出“欲擒故纵”之计,从建安十六年(211年)开始,便将战略重心转向西北,开始向关中和西凉用兵。而随着北部威胁的消失,孙权在巩固长江防线的同时,开始就荆州与蜀汉展开争夺。

建安二十年(215年),眼看刘备夺取了益州,由于当初的借地原因,孙权便派诸葛瑾向刘备讨还南郡。南郡作为连接益州和荆州的交通要道,刘备自然不会轻易归还,而这无疑给了孙权动武的借口。孙权于是令吕蒙率兵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则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屯兵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眼看孙权和刘备果然围绕荆州展开了争夺,曹操则趁机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并迫使张鲁投降,占据汉中之地。得知后院起火的刘备,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只得与孙权议和,双方平分荆州,史称“湘水划界”。

建安二十三年(217年),刘备率兵与曹操争夺汉中,历经一番鏖战之后,曹操被迫退出汉中。而就在曹操退兵之后不久,关羽趁曹军主力被牵制在西线之际,率兵向荆襄一带发动进攻,曹操大为震动,连忙赶回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而孙权则瞅准时机,趁刘备刚刚结束关中争夺,无力东顾的机会,从背后偷袭关羽,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荆州落入东吴手中。

正如前文所说,荆州落入东吴手中之后,刘备不仅被彻底锁死在了四川盆地,而且地盘、人口、经济均损失惨重,对于志在天下的他来说,这显然是无法忍受的。为此,当从汉中之战中恢复过来后,刘备立即发兵进攻东吴,意图重新夺回荆州。


△“夷陵之战”双方进兵路线

章武二年(222年)春,从关中之战和丢失荆州中恢复过来的刘备,为了重夺荆州,率水陆大军进攻东吴。结果被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战死。隔岸观火的曹丕见刘备败的如此之快,连忙下令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正是由于来自曹丕的威胁,东吴虽然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却不得不向蜀汉议和,双方重新恢复联盟关系。

△“夷陵之战”刘备败退路线

如上所述,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孙刘联盟本就是为了合力抗曹,属于利益共同体。然而,随着曹操压力的消失,再加上刘备的快速崛起,孙权自然不会再放心将荆州交给对方,双方便不可避免的围绕荆州归属展开了争夺,导致联盟迅速破碎,而丢失荆州重新衰弱的蜀汉,则又不得不再度与东吴联盟抗曹。


香茗史馆


如果政治是一门科目的话,那你已经不及格!

历史上面有哪一个联盟是可以一劳永逸地存在下去的,是永远都牢不可破的,并没有!比如说历史上面的秦晋之好!在晋文公死了以后,两国之间可以说是大打出手,晋国为了锁住秦国建立的桃林要塞,让秦国自百年以来都没有东出一步!还有就是曾经的英法同盟,但事实上当初英法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早已证明两国这个关系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英国有一位政治家曾经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点放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之中,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两股势力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合作目标,有着共同要去争取的利益或者有着共同的敌人,但是当二者之间出现利益上的矛盾的时候,双方也会大大出手,为什么我的视力要生存?我的手底下的人要吃饭,我不能够因为迁就你,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我就无限的让利益给你,到时候你狮子吞下,把我吃了,那我找谁哭去!

我们看荆州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说二者之间究竟谁处理的好,谁处理的烂,谁到底背叛谁,到底是不守约!只能够说二者之间存在这个荆州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二者之间最后会分道扬镳,当然最后蜀汉和东吴之间并没有最后一方吞掉另外一方,而是被崛起的西晋给灭了!也是避免这种情况产生,如果说未来存在着一种可能性,蜀国或者是东吴把曹魏给灭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那么二者之间兵戎相见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你的盟友失去了利用价值或者不存在跟你合作的基础的时候,那么盟友瞬间变成敌人!

一块土地对于一个事例来讲,那简直就是再重要不过的事情了,有了土地我就可以种粮食,我就可以养育我的百姓,人民提升我的人口,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组建军队去抢夺更多的土地,抢夺更多的粮食,抢夺更多的人!总之土地在我手里我才能够觉得安心儿,金州这块土地从一开始就是一块无主之地,关于这块土地究竟是到底谁拿的?双方各执一词,当时真要是讲这个荆州归谁曹魏也可以派一个人过来说说自己的道理!

总体而言,土地的归属权在乱世的时候,Ping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不能说这块土地到底属于谁,或者这块土地应该让给谁!也不能够说这个土地被谁给偷了,或者被谁不守约给占住了,谁有本事谁就拿谁,如果没本事跑一边吃屁去!

当然古往今来大家一般都是在批判孙权在背后捅刀子,这个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人会说我矛盾,说这不是军阀与军阀之间抢夺土地吗?这种事情为什么专门偏袒刘备呢?倒不是说刘备这方面做的有多么道德,只能够说孙权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得太过于窝囊,大家想想如果孙权能把合肥给拿下来,双方之间至于这么早并用香香吗?双方之间的兵戎相见互相损靠实力,最终造成谁是既得利益者就是曹魏政权!本来还有一线生机的,但是这个时候生生的把这一线生机给磨没了!

这是什么?这是谁的责任?周瑜率领5万军队在赤壁打败了曹操,而且还在曹仁手上,把他手里面最宝贵的南郡给拿了下来!可是孙权的孙10万的这个称号真的是在说他窝囊!

所以你要我说荆州这个事情上究竟谁更应该受到指责?孙权,谁叫他这么无能呢?


漩涡鸣人yy


在古代的联盟,要么是以利益为主,要么就是联姻。在我看来双方联盟破裂,是利益之争,但刘备一方有很大关系。

  • 当时联盟是以刘备取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开始的。当时孙尚香20岁左右,刘备50多岁。孙尚香可是孙权喜欢的妹妹,可见江东还是有诚意的。孙尚香可以做为两国纽带,调解两国矛盾的。但是在战争结束后,刘备对孙尚香不闻不问,弃之不顾。做为哥的孙权肯定心里不高兴的。
  • 刘备和孙权的联盟是在曹操大军压境下结的联盟。当曹操退去,外部压力没有了的情况下,双方的矛盾自然就显示出来了
  • 当时刘备被曹操赶到了江夏,没有地盘,是借的江东地盘屯兵。在战争结束后却不归还,还占据了整个荆州。荆州是江东北上的桥头堡,是江东窥视北方的战略要地。
  • 后来,江东还是想和蜀汉联盟,因为曹魏给的压力太大了。于是孙权派出使者向当时的荆州老大关羽提亲,没想到被关羽羞辱了。关羽说出了流传后世的名言"虎女怎配犬子。"这话传到孙权耳里,那真的要气得吐血,新仇旧恨一起来,就有了后面吕子明白衣过长江偷袭关羽的后背。

锅盔饼子


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联盟都不可能坚固的,他们因为利益聚在一起,同样也会因为利益而分道扬镳,甚至互相攻伐。

维持联盟的条件在于,有共同的威胁、共同的利益。

有共同的敌人,就能让他们抱团取暖,赤壁之战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孙刘联盟破了,是因为曹操死后,曹丕年年攻打孙权,孙权疲于应付,而曹丕没有攻打刘备,刘备就认为,这时候攻打孙权,能占到便宜,能让孙权吐出点地盘出来,

这就是刘备打孙权的原因,并不是刘备人品不行,也不是为了关羽报仇,而是他认为他能占到便宜。

而孙权呢,听到刘备来了,马上求和,只是刘备没答应,认为孙权求和筹码不够。

孙权一看,刘备不答应,只能去跟曹丕求和了,于是对曹丕称臣,被封吴王,然后腾出手收拾刘备。

所以,联盟和背盟,从来不是靠道德,而是利益。


南朝居士


应该都不是吧,这就是两国之间的一场政治角斗,都是为了各自最大化的利益,孙刘之间有两次联盟,一次是赤壁之战,一次是夷陵之战后,下面简单说一下这两次联盟。

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时三国时期有名的两次战役,表面上看这两次战争是军事力量的比拼,实质上外交上的博弈也尤为重要。 对于刘备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占尽了孙吴的光,虽然孙吴一方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才和刘备结盟,但不得不说得了最大便宜的其实是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促成孙刘联盟的关键人物显然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的故事大家耳熟目详。其实在历史上促成孙刘联盟的关键人物是鲁肃。

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一统中国的趋势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形下孙权召集了手下商议如何应对,当时以张昭为代表的很多江东旧臣都主张投降,孙权一看这还没有打起来内部就有这么多人想要投降于是心里就没有了底气。孙权对于是战是降拿不定主意于是借口起身上厕所,这时候鲁肃跟随孙权出来,只用了一句话就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在三国里蜀和魏的关系就如诸葛亮所说的“汉贼不两立”,吴国属于这两个国家拉拢的国家,在赤壁之战后这一现象表现的特别明显。本来孙权上了刘备的贼船铁了心是要和曹操对着干的,可是因为荆州的分配问题双方造成了很大的分歧,加上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对孙吴又桀骜不驯,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孙权向曹魏称臣,联合曹魏将刘备的在荆州的势力给清除了,关羽战死荆州丢失激怒了刘备,这就是后来夷陵之战爆发的原因。

夷陵之战刘备是风风光光出师惨惨淡淡败回,这一战损失了蜀汉大部分主力,如果吴国军队再深入川蜀的话蜀汉可能就被灭亡了。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修补和孙吴的外交关系就派了邓芝前去说服孙权重建孙刘联盟。 “孙刘第一次合作”给孙权的印象很深,那就是刘备坑他不浅,这次重新修复两国的关系难度很大。邓芝来到吴国一度遭到拒见。当时孙权已经向曹魏称臣,接见蜀国使者当然是忌讳的事情。邓芝见此情形就放出话说:我这次出使不是为了我们蜀国而是为了你们吴国。孙权听闻后觉得好奇于是就召见了邓芝。

孙权上来就表明了自己因为蜀汉的君主刘禅年幼吴国的势力又弱小如果和蜀国联合不能抵挡曹魏的入侵。邓芝从地理上解释道蜀国有山川之险吴国有长江之阻,如果两国联合进可以夺天下退可以三足鼎立,而且蜀国丞相诸葛亮是当时人杰(指出了现在蜀国当家的是诸葛亮,刘禅年幼不年幼不用担心)孙权也是一代英主,如果孙权委身于曹魏就肯定要派自己的太子去魏国做人质,不派太子前去肯定会招来曹魏的猜忌魏国肯定会前来讨伐,到时候蜀国在顺江而下,那么吴国肯定是不能保全了。孙权被邓芝的言论所折服于是又重新和蜀汉结盟,自此吴蜀联盟一直保持到蜀国灭亡。




万里羌塘无人区


孙刘联盟的原因本来就是要对抗曹操,而当曹操兵败之后这个联盟就会自然解体。联盟的脆弱与刘备、孙权两人本身并没有关系,这个联盟本身就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双方本来就是为了利益而联盟,因此联盟一定是极其脆弱的。对于孙权来说,当曹操强大时就连刘抗曹,当刘备崛起时就连曹抗刘,这是他最为正确的选择,毕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刘备也一样,任何联盟都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由此联盟的脆弱性可见一斑。




金鑫19930927


我觉得,孙刘联盟的脆弱之处不在于刘备,也不在于孙权,而在于天下大势!

《三国演义》开篇有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迟早有一天,会再次统一。

所以,孙刘明面上哥俩好,小舅子大姐夫,私底下说些黄色笑话,但实际上,他们是实打实的竞争关系!

既然是竞争,就得去“争”。

而蜀汉在诸葛亮的指导下,有点像坐山观虎斗的感觉。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这篇文章,我们高中时期学过。

大概意思就是,刘备占了益州,借了荆州,倚仗天堑,易守难攻,只等天下有变,然后大军出征,接着霸业可成。

天下有变?怎么变?还不是曹魏和东吴两人打生打死,最后蜀汉渔翁得利。

这就是诸葛亮眼中的天下大势!

很显然,这个天下大势,只要聪明点,就能看得出来。

而东吴,不乏这种聪明人。

所以孙权必须要破掉诸葛亮的阳谋,阻挡蜀汉的崛起,于是借出去的荆州,就成了孙权必须要夺回来的地盘。

吕蒙白衣渡江。

关羽大意失荆州。

刘备七十万大军出川。

陆逊火烧连营。

孙刘联盟就这样瓦解!

等到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执掌大权,又开始修缮与东吴的关系。

只可惜,荆州已丢,蜀汉再也无法建立高祖伟业!


昨夜梦回


首先是刘备的势力迅速扩大了,赤壁前的联盟孙权是以大诸侯帮助弱小的联盟,在孙权心目中将刘备看成了东吴附属小邦,就像春秋时大楚国与弱小的郑国的联盟,孙权帮助刘备赶走了曹操,刘备不说臣服于东吴,起码要安分守已,赤壁后理应东吴打扫战场,而刘备却拼命扩张抗衡较劲。



其次刘备的变化,刘备将联盟看成了暂时的替补,也是在帮助孙权渡过赤壁难关,才协助赶跑了曹操,东吴虽然强大,但是孙权尚小,刘备这位长者理应出面,赤壁后刘备理应收回同宗兄弟的地盘了。



孙权年轻根基未牢加上刘备地盘势力弱小,为了防止曹操再次南征,才不得已联盟,一旦时机成熟,加上鲁隶的太早过逝,不管有无原因,迟早破裂,


富元制作


孙刘联盟是为了联合抗曹,防止曹魏来犯,毕竟吴蜀实力不及曹操,至于孙刘联盟脆弱其实都是威胁到了对方,刘备最鼎盛时期占据荆益两州,荆州长江之险以与东吴共有,待时机有变,随时可以顺江而下去攻打东吴,对于刘备来说,荆州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北上可以伐魏,顺江而下可以直取东吴,而且资源丰富,兵精粮足,此用武之地,刘备自然不愿放弃,这就是孙刘联盟的脆弱,因为孙权感觉到了威胁,就会有关羽大意失荆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