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楼梦》中荣国府的当家人到底是谁?有何依据?

破晓兒


小说《红楼梦》中荣国府的当家人到底是谁?

小说《红楼梦》中,提起荣国府的当家人,许多人会说是贾母或者王夫人,甚至会说是王熙凤。

但小说《红楼梦》中,荣国府真正的当家人是贾政。

男主外女主内,荣国府的贾母、王夫人、王熙凤都是主持府内事务的人。而贾政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贾政关注的不是家庭的内务,不是大观园里的鸡毛蒜皮。甚至王夫人抄检大观园那样的大事,对于贾政来说都并非大事。

一,贾政所关注的是,荣国府的兴衰存亡。

忠顺王府派长史官来贾府要人,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冷笑声不断。贾政则是心中疑惑,连声赔笑。

贾政考虑的是荣国府向来与忠顺王府没有来往,忠顺王府突然来人,必然来意不善。

有人说,忠顺王府是贾府的政敌,忠顺王府公然为了一个戏子,来贾府兴师问罪,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他们对贾府参与其中的这一派系的正面攻击拉开帷幕了。这么说也不无道理。

所以,贾政面对此事胆战心惊,说“祸及于我”。这里的祸及于我,当然不是指灾祸殃及他自己,而是殃及整个贾府。

所以说,贾政关注的是贾府的兴衰存亡。

二,贾政所关注的是,荣国府的持续兴旺发达。

贾宝玉看到贾政,就像老鼠看到猫似的,说明贾政对这个儿子期望之深,管教之严,比爱之深责之切犹有过之。因为在贾政的心中,贾宝玉就是贾府的未来。许多人说什么贾政不会教育儿子,完全脱离了当时的时代和贾府面临的危机。

贾政痛打贾宝玉,就是意识到贾府的最大危机已经到来,这就是子孙不肖后继无人。

贾母再品位高雅,再怎么“当日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再有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王夫人再面善心毒虚伪残酷,再能在荣国府呼风唤雨,闹得“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王熙凤再有手段,再精明干练,老于世故;贾探春再关心家国大事,见识远虑,有经世致用之才,她们充其量只能在荣国府内当家。

贾探春在贾府里,最是光彩夺目的人物。脂砚斋说:“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

我认为脂砚斋这话说过了!

凭贾探春对贾府的改良和改革,是万无可能挽救贾府的颓势的。即使贾探春没有离开,在忽喇喇大厦倾的情势下,她不仅是独木难支,而是作为一个女儿家,居大观园深宫内院,她能有什么办法使“诸子孙不至流散”?

贾府的女子中,只有贾元春是个大靠山,她有能力挽救贾府,原因非常简单:她是王妃。但紧紧依靠贾元春,不是贾府持续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即使朝廷没有任何斗争,贾元春总是会死的。

贾府的治本之法,在于后继有人。小说最后部分不管是谁写的,不管与曹雪芹本意是否相合,但只有兰桂齐芳后继有人,才能家道中兴的道理,无疑是对的。

三,贾政所关注的是,荣国府前景堪虞的大事。

书中评价:

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公私冗杂,且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馀事多不介意。

但贾府的根本大事,贾政没有不注意或不参与的。

从冯紫英进贾府推介的玩母珠,贾政想到的是甄家的抄家,并联系到贾府“虽无刁钻刻薄,却没有德行才情。白白的衣租食税,那里当得起。” 危机意识极强。

元宵佳节,贾母与大家制作灯谜,贾政看了元春“回首相看已化灰” “ 一响而散”的爆竹、迎春“打动乱如麻”的算盘、探春“飘飘浮荡”的风筝、惜春“清净孤独”的海灯、宝钗“风雨阴晴任变迁”的更香风谜语。心里想:

“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 ……故尔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连精明的贾母也没有想到这一层,书中写道:

贾母见贾政如此光景,想到或是他身体劳乏亦未可定。,又兼之恐拘束了众姊妹不得高兴顽耍,便叫贾政离开。

贾政回到房中为此事伤悲感慨,反复思索,夜不能寐。

可见,贾母思考的问题,根本与贾政不在一个层面。

至于大观园题字,因为关涉到元妃省亲的大事,贾政更是亲力亲为,不敢懈怠。

宝玉的婚姻问题,如果说是王夫人、薛姨妈两相勾结,逼贾母就范。不如说是得到贾政的首肯。

从亲疏关系上看,贾政当然会偏向贾宝玉和林黛玉,贾政也不会注重什么“金玉良缘”的鬼话。但是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盘根错节的利害关系,贾政是不能不弃之不顾的。虽然四大家族倶已衰微,但根基尚在。

有人说,贾政全无治事之才,贾府遇到难事,贾政只会在屋子里走过来走过去,没有半点办法。

须知,贾政思考的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而在贾府大厦将倾,回天无力的情况下,贾政能怎么办?

偌大公侯之家,真的是仅凭管家的媳妇管理得了?

王夫人、王熙凤,包括贾母实质上还是管家媳妇。

所以,小说《红楼梦》中荣国府的当家人是贾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