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它们只在特定的尺度上成立。假如只用一个模型观察世界,就会让真理成为公式的牺牲品。——统计学大师乔治·博克斯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100多年前,美国东部居民开始往西部山区迁移。到了西部后,他们发现这里的森林隔三差五就会着火。

遇到山火那是赶紧要扑灭的啊。可是老天就好像在开玩笑似的,不管人们费了多少心血,消耗多少人力物力,最后总会发生一场超级山火,将人们所有的努力挽救付诸东流。

结果就是先扑灭一些小火,然后再来一场让人束手无策的超级山火。

这样的惨剧上演了100多年,也困扰了美国林业局100多年。人们一直不停地思考这个问题:在人们没来西部山区之前,这里的森林也经常发生火灾,但是从来没发生这么大的。为什么人们尽全力扑救,火势反而变得无法控制了呢?

这个答案在100年后,才得以揭晓。想要发生巨型山火,需要满足2个条件:1持续的大风;2充足的燃料。人们不断地扑救小型山火,间接地为巨型山火积累了丰富的燃料。发生巨型山火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因为人们灭了小火。

扑灭小火导致大火?这个问题让人怎么也想不通。直到气候学家指出东西部的差异,人们才明白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灭火模式不管用了。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在东部,气候潮湿,那里的树木枯死后,要么是烂在泥里,要么严重受潮,根本烧不起来,所以人们的默认模式是见到火就灭。而到了西部后,这里的空气干燥,枯死的树木不及时清除掉,就会给超级山火积累充足的燃料。

后来,人们给这类森林火灾建立了一套模型,叫森林大火模型,旨在提醒人们,要想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我们就要考虑到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我们大脑中的默认模型还适用于此时此刻此地发生的问题么?

换句话说,用一种模型思维来理解世界是根本不够的。前提发生变化了,过往的经验模型就都不管用了,要想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多模型思维。

01

什么是多模型思维

《模型思维》作者斯科特·佩奇,将人们的思考能力分为4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叫数据,就是你看到的现象、事实。在森林大火的故事里,在那里发生了火灾,就属于这一层。

第二个层级,叫信息,就是对数据的归纳分类。比如这片森林发生过多少火灾,过火面积是多少。

第三个层级,叫知识,也就是你处理信息的方式。比如面对森林大火,你知道用什么技术扑灭,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人员物资怎么安排分配,特定情况下的知识就是我们说的第一模型。

第四个层架,叫智慧,说的是,你面临不同的情况,在多个模型间选择切换的能力。比如,后来美国林业局发现了西部森林与东部森林的不同,随即从传统灭火模型切换到森林大火模型,这就叫智慧,同时,也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多模型思维。

简单说,多模型思维就是根据环境的变换,抛弃固有经验,切换思考模型的能力。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下面我们用“赛局理论”里面的一个故事讲讲,单一模型是如何切换到多模型思维的。

话说,有一天,甲带着一块大饼出门,乙带着两块大饼出门。路上,这两人相遇了,他们相谈甚欢,于是就打算一起享用大饼,一人一个半。

正要吃的时候,又来了一个路人丙,他没带饼。于是甲乙商量,大家一起吃吧,反正大饼也不值钱。

于是,三人一人一块一起吃饼。吃完饼后,三人正要分道扬镳,丙突然从口袋掏出6枚金币说道,“谢谢你们的款待,我决定报答你们,这是6枚金币,怎么分配,你们自己决定吧。”说完,丙就走了。

你说这6枚金币怎么分呢?

甲主张,说好的一起吃饼,那就每人3枚,分了吧。

乙认为,自己贡献了两块饼,理应分4枚。

两人吵着吵着,还打起来了。这时,有人路过,问清楚原委后,告诉他们,村东头有个智慧老人,他会告诉你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于是,甲自告奋勇,自己愿意去村里寻找智慧老人,非常巧,他走到村口就碰见了智慧老人。

甲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悉数讲出,智慧老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你一枚也得不到”

“什么?我不相信,你胡说”甲惊呼道,“不管怎么分,我多少还有2枚呢”

智慧老人说:“从数学家的角度分析,乙应该得6枚。三个人吃饼,你吃的是自己那一块,丙吃的是乙分出去的那一块。所以乙应该得6枚,而你一枚都没有。”

甲非常沮丧,因为他也认为智慧老人说的很有道理,正要转身离去时,智慧老人喊住他,“刚才是数学家的算法,我现在要告诉你智慧老人的算法。”

甲从来没想过还有第二种算法,一下子来了兴趣,“还有第二种算法?”

“是的”,智慧老人说,以前他是数学家,自己认真算出来的答案,总让人们总是不开心,于是他找到了第二种算法,人们总能得到满意的答案,然后慢慢地改叫他智慧老人。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甲欣喜地问道,“什么算法,快说说看。”

智慧老人告诉他:“你回去后,跟乙说,你没找到智慧老人。但是你想明白了,自己应该得到2枚,是自己太贪心了,就按你的说的分配吧,这样你就立刻能拥有2枚。你承认了自己的贪心,继而也会让乙觉得自己也很贪心,那么你就很有机会,“坐二望三”。”

甲将信将疑地回去了,一字不差地按照智慧老人的吩咐去做。

乙听完后,瞬间目光变得温和了许多,于是分了甲2枚,自己4枚。

当两人分完金币,正要分别时,乙真的如智慧老人说的那样,又分给甲1枚,“我很少见到你这样老实的人,我们本来说好一起吃饼的,理应一起平分金币。”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从非理性的争端,我们知道了数据和信息;

从数学家理性的计算,我们看到了知识(单一模型)的局限性;

从智慧老人洞察人心的智慧,我们看到了智慧(多模型思维)的神奇。

从纷争到理性的计算,再到洞察人心的智慧,这就单一模型升级到多模型思维的魅力之旅。

02

利用“绿灯思维”,打破习惯性防卫

“没见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没见过新的思维模型,哪来的多模型思维。

要想掌握这项能力,首先要养成利用模型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且时刻提醒自己,我的模型对么?还有比我现在的模型更好用的么?

所以,要想获得多模型思维,首先是突破封闭的心态。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1、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著名学者吴伯凡老师在他的专栏《吴伯凡·认知方法论》里,讲过一个概念,“认知地震”。意思是,当一个人从旧认知的颠覆,到新认知的建立,就像经历了一场地震。

从单一模型切换到多模型思维,通常也会经历一次不小的“认知地震,这个过程对大多数人都过于震撼,以至于都难以接受。

因为当我们的观点和尊严遭到挑战时,我们不会去这个新观点合不合理,而是:嘿,居然有人敢跟我唱反调,和他干!这个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出现了。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习惯性防卫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同时,也是阻碍我们掌握多模型思维的第一道关卡,如果你一直陷入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就算掌握了再多模型,也没机会用的上。

所以,打造多模型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利用“绿灯思维”,打破习惯性防卫。

2、什么是绿灯思维?

被罗辑思维评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成甲老师著有畅销书《好好学习》。其中,他讲了一个概念叫:红灯思维,说的是,当拥有红灯思维的人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时,他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与之相对应的绿灯思维则正好相反,他第一反应是先克制自己,然后换一个思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因为触发我们习惯性防卫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常常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自身的否定。

所以想要利用好“绿灯思维”,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明白“我”和“我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我的能力来自“我的观点”的改进和提升,只有观点丰富了,模型才能得到升级。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明白了别人的质疑只是对“我的观点”的质疑,而非对“我本身”的质疑。我们才能更好地从别人的意见中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当年第一波互联网浪潮的时候,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日中天。但老板非常的膨胀,开会的时候,但凡底下有不同的意见,就会被狠批一顿。

那时公司的三块业务并称三驾马车,老板负责的业务板块,烧钱无数,却进展寥寥。而另一架马车则在牛人的带领下,出人意料地取得了飞速成长,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数千万用户。

在市场的冲击下,三驾马车很快就剩下了牛人掌控的那一驾。因此老板信心备受打击,越来越听不得牛人的意见,以至于最后一句“你做好了XXX,我没做好XXX,你就可以跳起来跟我争了吗?”彻底撕碎两人之间的信任。

至此牛人不得不离开公司,很多能干的人也走了。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所以,想要掌握多模型思维,第一步就是得承认、并且面对与自己已有认知不一样的存在。要改变这一点,培养“绿灯思维”是关键。其次我们还要积极思考对方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这样,我们才能从别人的观点、意见中学习成长。

这就是第二步,见识并掌握足够多的模型。这个世界上的模型成千上万种,这里我们着重挑选三个最常见,却也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三个,希望你看完后,也能有所收获。

03

常见的模型思维有哪些?

1、复利思维——加速成为行业前20%

《马太福音》里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讲的就是复利效应。

什么是复利效应?

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赢家通吃的现象,比如头条文章的推送,文章越吸引读者,读者点击文章的次数就越多,那么头条后台就认为这篇文章用户满意的内容,头条后台就会加大推送量,那么读者点击量就会越多。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抽象的说就是,A导致B的发生,而B又返回来加强A,如此回环往复,导致强者恒强的局面。

生活中,凡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事情,就可以视为复利效应。

它可以简单抽象为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i表示利率,p表示现值,n表示计息期数,F表示终值。

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一个讲呢?爱因斯坦把它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却少有人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关于复利效应,人们听到的更多的是投资理财,但复利真正的妙用其实在于思考生活。

再说复利效应的运用前,得先聊聊复利效应的两个特点:幂律分布、临界点。

A.复利效应可以导致幂律分布。

简单讲就是,占据前20%的头条内容拥有80%的流量,而后80%的内容共享剩余的20%流量,这种不均衡的分布就是“幂律分布”。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事件也符合幂律分布,比如,收入、网站点击量、热搜等等。

一谈到钱,就会有人想到,我如何才能成为靠前的20%呢?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B.这就要说到复利效应的第二个特性:临界点。

从幂律分布的曲线上,我们会曲线在经过一个点后,会陡然上升近乎成一条直线,这个点就称为临界点。想要成为前20%,首先就要跨越这个里程碑。

想要充分利用复利效应,就要先找到符合效应的事。写作,做内容输出,可以说是比较符合复利效应的事。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你认真写作的阅读量和别人随便写写的没多大区别。

但是坚持发高质量内容的人,一定会突破那个临界点。

肯定会有人问,你凭什么那么确定?

那我们就看看复利效应是怎么在写作这件事上起作用的。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i表示利率,p表示现值,n表示计息期数,F表示终值。

在这里i就代表的是写作质量了,n代表你的发文的次数,学过高中数学的人都知道,i和n越大,曲线就陡峭,临界点就越靠近原点。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这就意味着,你越坚持发高质量文章,发布数量越多,你就越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说写作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打开思路,实际上我们再想想,生活中还有更多重要的事可以利用复利效应,比如年轻人的成长。

假设在职业起步初期,一个年轻人拿1万块钱用于自我学习、个人成长,带来的收益可能只有1%;另一个年轻人拿1万块钱买理财产品年化利率不过10%。

但是时间跨度拉长到10年来看,两个年轻人的格局、视野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了。

因为根据职业发展理论来说,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人士,10年后一个月的收入是10年前一年收入的10倍。那个投资自我学习、个人成长的年轻人收获的综合年化率,可能远超5000%。而那个那理财产品的年轻人,综合年化利率一定不超过10%。

所以,复利效应的妙用不止在投资理财上,拿去自我成长的投资,才是真正懂得了复利效应。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2、黄金圈思维——迅速看清问题本质

《教父》里有一句台词发人深省——“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眼能看透事物本质,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更迅速的行动力。别人还在苦苦思索的时候,他们已经背上行囊走在前进的路上。根据马太效应,那些成长的越快的人,就会获得更多支持,长久看来,两种人的命运,注定截然不同。

工作中也一样,一个善于利用逻辑思维能力的职场人,一定比埋头蛮干的人成长得更快。

举个例子,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用到PPT。我通常会把PPT的内容控制在20页以内,因为越是高层的人,时间精力就越宝贵,他们就越希望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而一些同事动不动就写上几十上百的PPT,没有领到愿意看,而且觉得你这个人干活不动脑子,效率低。

可能会有人说,我PPT的内容都很重要啊,删哪一部分,感觉都不完整。其实,那是一种幻觉。

著名逻辑学家奥卡姆剃刀说过,“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用较少的东西,达到同样的效果,就需要用到黄金圈思维。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A.什么是黄金圈思维?

所谓黄金圈思维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某一件事;
  •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很多时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从what的层面出发,比如有的人写文章洋洋洒洒5000字,一没有信息量,二没有信息密度,谁愿意看一个作者的碎碎念呢?

厉害一点的人能够从how层面看问题,同样达成一个目标,他会思考怎么做更快更有效率,避免做出拿锤子伐树的蠢事。

而能站在why层面看问题的人,就更厉害了。他们不仅知道怎么做,还能从how的层面,找到智慧的解决方式。这一点和前面我们讲的数学家和智慧老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B.那么如何应用黄金圈思维呢?

就拿张贴海报举例子,够简单了吧。假设公司计划去一所高校招聘,为了达成良好的宣传效果,公司派你去张贴海报,如果你没学过黄金圈思维,可能直接就找广告墙贴海报去了。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但是你学过以后,你就应该先问问自己“why”,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你开始思考,贴海报是为了给招聘会预热,扩大消息覆盖面,然后你继续思考,如何扩大消息扩散的速度呢?一对一发传单太慢,有没有一对多的方法?这就是why的层面;

接着你会想到如果能让老师帮忙传递消息的话,效率又高,准确性更强,效果不是更好么?这就是how的层面;

最后你找到就业办,说明来意,你的到来是对就业办的支持,老师欢迎你还来不及呢。这就到了what的层面。

当然,扩大消息扩散速度的方法肯定不止这一种,这里只是举个黄金圈思维的例子。

通过这个例子,你会发现任何事情都可以在黄金圈思维的基础上优化,而且它足够简洁,又直指问题的关键,所以,你想获得比别人更快的成长和更多的收获,黄金圈思维将是你快速进步的秘密武器。

3、概率思维——不再纠结于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

概率思维的核心就是,不做概率几乎为零的事,多做大概率能做成的事。

老派父母们都会给孩子们建议:找份稳定的工作多好啊。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不知道你想不想,反正我是想,那我为什么没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呢?

因为越稳定的工作,越不赚钱,这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而且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大概率又是一生贫穷。

这里面包含的思维就是概率思维。

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想成为有钱人,就必须知道概率思维在人生收益模型中的作用。

人生收益模型有三种:

第一、等比例线性增长收益模型: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典型的职业有公务员,收入变化随着工龄等比例增长,一个月6000,一年就是7万2。

所以,如果你因为财富、成就而焦虑,你大可以看看自己的收入,与时间是否呈等比例关系,如果是,其实你也大可不必焦虑,因为焦虑不可能改变你的收益模型,依靠稳定的工作来获得财富和成就是一件概率几乎为零的事。

第二、上行回报有限下行损失无限的收益模型: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父亲朋友的大女儿是位人民教师,前些年发生交通意外去世了。原因是,大卡车转弯时,看不到视野盲区的电动车,于是就酿成了惨剧。

骑电动车上下班,就是上行回报有限下行损失无限的典型。骑电动车,速度快,通行方便,经济环保,但好处就这些了,然而一旦出事,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无法承受之觞。

所以,那些看似概率很低的事件,在较长时间跨度内,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它的收益又有限,这样的事,最好别做。

第三、下行损失有限上行回报无限的收益模型: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我们下班学习,业余时间写作就是这样,我们投入的是闲暇时间和学习费用,长期坚持后,达到突破点,我们能获得的收益是随着时间指数级上升的。

当年蔡崇信放弃了580万年薪,加入阿里巴巴,一个月拿500块,就是因为他知道,这件事下行风险很小,阿里巴巴不行了,他还能回去做自己的税务律师;同时,上行收益又很大,那么这件事就可以干。

这点和我们讲过得复利效应,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所谓“大道同源,殊途同归”讲得就是这个意思了。

懂得了概率思维,我们就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重要的事情要重复做。

04

总结一下

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纷繁复杂,用一种思维模型行事,常常致我们于险地。环境一旦发生变化,过去的经验模型就不管用了。要想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多模型思维。

多模型思维就是根据环境的变换,抛弃固有经验,切换思考模型的能力。从单一模型思维切换到多模型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智慧的过程。

想要掌握这种能力,我们需要先学会利用“绿灯思维”,开启平和的心态,同时理解别人的观点只是对我们观点/行为的意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我们才得以成长和进步。

森林着火,有人主张不要去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聊聊《模型思维》

模型思维还有很多,本文只是列举了几个跟成长相关的思维模型,还有更多的思维模型,等着你去探索发现。

最后,希望你也能学以致用,开启多思维模型的智慧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