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趨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十四五”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

北極星大氣網訊:環境科技的競爭力分析

我國環保產業起步較晚,國內的環境問題是在近30年才集中出現並被社會公眾所關注,但研究發展速度很快。2000年以來,我國的環保技術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國家環保法規的日益趨嚴以及政府在該領域科技投入的持續增大,是環保技術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發展過程中,我國的環保技術研究緊跟國際前沿,形成了較全面的研究佈局,在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如生態修復技術中的森林與草地恢復技術、荒漠化防治技術,大氣汙染防治技術中的固定源汙染治理、大氣汙染源清單技術。但環境科技的研究水平整體處於國際中上水平,距離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仍有10——15年的差距。

整體來說,我國在環保技術創新方面的產出較多,環境領域的論文發表總數僅次於美國,且增速明顯高於其他國家;一些子領域的專利技術申請量達到或接近世界第一,但環保技術論文的質量與發達國家尚存在差距,SCI論文被引頻次少於發達國家,且原創性技術較少,核心技術創造不足,發明專利技術總體質量也不高,缺乏核心專利技術。分析我國的環保技術創新成果,可發現存在研究偏基礎、產業化水平較低的問題。主要原因有:1)我國現有環保技術研發主體仍然是高校和研究院所,企業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以水汙染控制領域為例,國際水汙染控制主要專利權人,前十名幾乎全部是國外企業,其中日本5家、韓國2家、美國2家。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力量分散,大氣汙染防治領域也存在類似情況。2)企業研發實力不具備國際競爭力,高校和企業的研發與轉化應用脫節的問題突出,導致自主研發技術多處於小試或中試階段,技術產業化水平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缺乏支撐環境質量改善的核心技術和產品。例如,從轉化應用來看,全國的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合同交易額為691億元,佔總額8%,技術合同交易額佔環保產值2%,與發達國家相比,環保產業技術轉化應用比率較低。

從企業發展規模來看,目前我國環保企業數量大,但大型企業少(營收>4億元,4.1%)、小微型企業比例高(營收從產業結構分佈上看,主要以設備和工程建設(設備55%,工程建設30%)為主,綜合服務商比例低(約6%)。

新時代的綠色產業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這三大產業囊括在“綠色產業”中,豐富了新時代“綠色產業”內涵。依據十九大報告的全新要求和核心目標,對以三大產業為核心的“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內涵進行分析:

一是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滿足人民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基本支撐

十九大報告深刻指出,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求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當前,我國存在生態系統退化,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汙染嚴重等問題,已成為制約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發展三大產業,就是增強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能力,需從幾個環節進行突破:源頭上減少消耗、提供清潔能源,過程中推行清潔生產、減少汙染排放,在末端治理環境汙染等,立足環保產業長遠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二是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特徵之一,是資源消耗少、汙染排放低、科技含量高的發展。目前我國經濟仍然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問題。環保企業可從汙染治理入手,以三大產業為核心,以低碳綠色循環的經濟發展為目標,把握存量經濟和增量經濟市場,用綠色循環低碳理念、技術和模式對存量經濟進行綠色化改造,對增量經濟進行綠色化構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幅提高國民經濟的綠色化程度,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內容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但我國三大產業發展不足,綠色技術和綠色產品供給能力不能滿足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需求,綠色產業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在綠色產業的各個細分領域,不斷在孕育新技術、催生新業態、創造新供給,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產業的增長速度遠遠超出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僅我國的綠色產業市場空間就可達到幾十萬億元。需抓住歷史機遇,大力培育綠色新動能,推動新舊動能順利轉換。

四是推動形成綠色消費,培育綠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發展壯大三大產業,向全社會提供更多的生態、環保、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再生等綠色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可有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充足有效的綠色供給能力,促進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觀、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消費觀,推動形成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

綠色產業發展經驗及趨勢

歐、美、日等工業化先行國家及地區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綠色產業逐步發展壯大,經歷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佈局的轉變,由治標為主到治本為主的轉變,由抓末端治理到抓全過程治理的轉變,由單純汙染治理到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的轉變。總結國外綠色產業發展經驗及趨勢,對探索我國綠色發展路徑,提升環保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嚴格的法規制度體系創造活躍的市場需求

許多國家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法規,明確企業節能環保義務,對其資源節約和汙染排放進行規範和約束,刺激形成綠色服務市場的強勁需求,有力帶動了綠色產業的發展。如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及地區構建了完善的生態環境治理法制體系,明確社會各個主體的生態環境法律責任,形成綠色市場機制。這些法律法規的落實有嚴謹的體系保障,法律標準詳細,可操作性強,執法嚴格,處罰嚴厲,推動政府和企業加大環境治理投入力度。歐、美等國家及地區普遍對環境違法的處罰十分嚴厲,鉅額的環保汙染罰款,形成了對汙染企業的有效震懾,促進了重汙染企業的自我革新。

二是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形成良好發展環境

在政策激勵方面,各國政府利用財稅、補貼、價格和綠色金融等各種政策手段,引導企業加大對綠色技術和裝備的投入,傾斜性地支持綠色產業的發展。在補貼政策上給予明確規定,提高落實的可行性,如德國對未處理利用的建築垃圾按每噸500歐元的標準徵收處理費。在市場機制方面,政府鼓勵應用第三方環境治理和綠色採購等商業化手段,為產業健康發展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發達國家紛紛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提高了汙染治理效率並推動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同時還便於環保部門監督管理。在產業主體方面,各國鼓勵多元化主體參與綠色產業,形成龍頭企業引領公用事業,支持小企業提供外部服務和其他細分領域以活躍市場。

三是科技創新是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

發達國家始終是以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為主線,加大研發投入,重視科研成果轉化,為綠色產業的增長提供了持續動力,如美國的環保技術研發經費一直維持在全社會研發總經費的9%左右,環保產業研發成果轉化為專利或技術許可證的比例高達70%以上。以新興技術交叉融合激發環保技術創新,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帶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如無人機平臺技術、環境傳感器技術、環境遙感技術的開發應用,以“智能電網+特高壓+清潔能源”為特徵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推動全球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和能源革命。通過頒佈綠色產業研發創新的“刺激計劃”和行動路線圖,為綠色技術創新孵化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如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預計投入153.5億歐元支持綠色產業技術創新。我國在這方面剛剛起步,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四是綜合性生產服務逐步成為綠色產業的主流發展業態

國際綠色產業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源頭預防、區域整體協同治理、過程綜合管控相結合的汙染治理思路。相應的,環保服務企業也由單一服務商逐漸向綜合服務型企業轉變,綜合服務型企業大量湧現,業務範圍由設備供應、工程改造拓展到為用戶提供診斷、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務。如城市固體廢物處理領域,傳統單一處置技術存在固有缺陷,可依靠技術協同解決城市固廢問題,包括利用煙氣處理技術、汙水處理技術和汙泥處理技術,解決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排放的碳、氮化合物引的新的生態環境汙染問題。通過技術的融合促進企業融合,形成綜合性服務企業。

五是廣泛的社會參與成為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催化劑

公眾綠色意識的覺醒和權利意識的訴求,促使各國政府加強了環境信息的公開,同時社會輿論監督對環境汙染事件和企業行為形成了強約束,倒逼產業向綠色轉型升級。綠色消費理念和習慣深入人心,對綠色產業的發展形成正反饋。

針對以上國外先進發展經驗的分析,提出以下對加快壯大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1)強化倒逼釋放潛力,改革環境監管體制,實現環境保護督察常態化;2)深化改革激發活力,破除部門區域條塊分割,打破市場壁壘,建立統一市場;3)財稅價格扶持發力,設立國家綠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汙水汙泥、再生水、生活工業固體廢物處理服務等增值稅減免力度;4)綠色金融強化助力,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構建綠色融資擔保機制,推動設立綠色融資擔保機構。

中長期環境科技發展規劃展望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但成效並不穩固,尚存在較多問題,如產業聚集區工業固廢產生集中,成為制約區域產業健康發展與區域生態保護的核心瓶頸之一;城鎮化進程迅速,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在時間和空間上高度集中,處理處置難度前所未有。未來,需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聚焦問題、分類施策、精準發力,不斷取得新成效,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充分考慮國民經濟發展階段、工業化、城鎮化、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對未來發展進行中長期規劃。

規劃過程中,需充分考慮三個“新”:

1)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提前了15年時間;

2)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新形勢和新變化。生態環保形勢仍十分嚴峻、社會主要矛盾將發生變化、生態文明定位和重要性提升為“千年大計“根本大計”;

3)對環境科技支撐提出了新的要求。遵循“支撐汙染減排、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環保產業、保障環境安全”的指導思想,研究生態環境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需求及任務部署。

針對社會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以科技全鏈條的創新思維,研究生態環境科技需求,提出中長期環境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及重大方向,支撐和引領環境汙染攻堅戰,實現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宏偉目標。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