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採礦今朝“種礦”蒼南礬山萬畝珍貴樹林綠滿礦山

昔日採礦今朝“種礦”蒼南礬山萬畝珍貴樹林綠滿礦山

陳會斌 攝

3月11日,在蒼南縣礬山鎮一座禿頭的礦山上,幾位村民正忙著將樹苗栽入挖好的土坑中。“3年植綠1萬畝,今年種的是最後1000畝了,你看這有楠木、紅豆樹、楓香樹等,都是珍貴樹種。”蒼南縣礬山鎮農辦主任朱文指著遠處已經成活的一排排小樹說,以往常見經年礦渣的礦山上,遠看去已是滿眼綠意。

礬山鎮是“世界礬都”,有600多年的明礬開採史,長年的開採對植被造成了嚴重破壞。停止開採後,當地政府著手生態修復,但遇到了兩個棘手的問題:礦山相對貧瘠,樹苗如何存活?如何讓村民從中受益?

昔日采矿今朝“种矿”苍南矾山万亩珍贵树林绿满矿山

陳會斌 攝

朱文說,他們與林業調查設計機構合作,在這裡開闢試驗區,探索礦區生態修復的新路子。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蒼南縣投資1300多萬元,推進經濟價值高的珍貴樹種造林工程,引進專家推薦的近10種珍貴樹種,根據土質分區域種植。工程前期由專業綠化公司負責種植並維護3年,確保存活率。該工程涉及8個村,共造林約1萬畝,植樹100餘萬株,所造樹林歸當地村民所有。

在因礬而生的礬山鎮,當地村民大多數是礦工的後代。眼下,在宜礬村的後山,650畝珍貴樹種林長勢喜人。提起這批樹,今年59歲的朱坤榮滿是期待。“以前開採礬礦富了一方百姓,現在植樹造林也是留給子孫的‘富礦’。”朱坤榮祖孫三代都是礦工,當地礬礦停止開採後,家裡失去了主要的收入來源,於是他和兒子背井離鄉常年在外地的礦上打工。退休回村後,朱坤榮本無事可做,造林工程又讓他有了新的盼頭。“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等兒子年紀大了回來,這批樹就成林了。”

而在礬山鎮委書記鄭都看來,造林不止眼前的一片綠,礬山提出旅遊興鎮戰略,要創建國家礦山公園帶領村民走綠色發展新路子。“多樣化的珍貴樹種,混種杜鵑、山櫻花,靚麗的彩色健康林將成為礬山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鄭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