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原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並譯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作為兒童習字的啟蒙讀物,和《三字經》、《百家姓》合稱“三百千”。
《六體千字文》相傳是元代趙孟頫書寫。全卷佈局縱橫成行,將大篆、小篆、隸書、章草、楷書、草書六種書體組合在一起,取得了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字體整齊勻稱,明快清晰,體現出作者高度的書法造詣。
《六體千字文》全卷為“烏絲欄,紙本,縱七寸三分,橫四丈五尺二寸八分。六體書,計六百零二行。”作古文、小篆、隸書、章草、楷書、草書六體。趙孟頫用六體書寫《千字文》,是書法史上絕無僅有的。其中古文、章草屬於在唐宋之際鮮少有人書寫、瀕臨滅絕的文化。趙孟頫將其用書法形式保留下來,無疑是他潛意識裡的保存漢文化的想法在起作用。
閱讀更多 愙齋書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