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自己的胆量不如从前,变得怕这怕那。确实,“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经历的增加,人越长大反而恐惧的事物越多:对失败的恐惧,对衰老的恐惧,来自新闻的恐惧……就这样,恐惧渐渐变成了我们人生路上的拦路虎,它让我们变得不再敢于尝试,而是犹犹豫豫,甚至止步不前。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三傻之一拉加的主要特点就是“恐惧”。他遇到什么事情都求这拜那,所以他的室友都很烦他。他整个生命体验都是被恐惧所笼罩的,任何状况出现,他都习惯性地退缩。

你或许有过这种疑问:恐惧如何产生的呢?哪些方法能让我们正确面对恐惧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恐惧是什么”开始,一起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一 恐惧究竟是什么?

1 恐惧是进化的产物

《恐惧与应激心理学》一书详细研究了动物的恐惧与应激反应。简单地说,一些动物先天存在着对其他动物的恐惧,这种本能性的恐惧让它提前警觉到掠食者,迅速识别以便及时逃避,求得生存。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器官还是认知或是情绪,都是一种生存手段,是为了生存而存在的装备。“恐惧”其实也是一种装备,是一种类似软件式的装备,它植入到我们的内心来保护我们,让我们在面对巨大的危险时,不至于浑然不知。

“恐惧”既是一种探测器,也是一种命令。你现在的行为或者你处在的某种场景,如果有危险,“恐惧”就会以一种你意识不到的方式强迫你终止这个行为,或者逃离目前的场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恐惧,很多物种可能就不存在了。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2 天生恐惧无所不在

近几年,很多景区为了吸引游客,都陆续建了玻璃栈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家界的天门山。如果你去那里,看到的不只风景,还有人们的丑态——有的双腿颤抖缓慢行走,有的踟蹰不前……这些玻璃栈道虽能直接看到下面的万丈深渊,实际上是很宽的,而且是玻璃钢做的,硬度和钢板一样。但由于人们天生的恐惧,很多人都是不敢直接往前走的。

这种现象科学家早已经研究过,那就是著名的“帕斯卡思想实验”。这个实验是把一块足够宽的木板支起来放在地面,当你从这头跑到那头去时,脚是不会触到地面的,但如果把这块木板放在两个悬崖之间的高空,几乎就没有人敢过去了,甚至连挪过去都不敢。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人的理智在情感面前是非常无力的。理智已经清楚地告诉你很安全,但天生的恐惧感无所不在。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3 恐惧伴有生理现象

当我们意识到有某种危险时,我们的躯体就会迅速自动地处于警觉状态,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肌肉紧张,两手出汗,脸色通红或者苍白,血压升高等生理现象,有些人甚至会有颤抖、眩晕、恶心等症状。这时,我们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做好了准备,动员了所有的力量去进行抗争。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二 恐惧是如何产生的?

1 出生是恐惧经验的原型

John Wood在《你害怕什么?》一书中形象地描述道: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体验很可能是充满恐惧的。我们被迫离开母亲的子宫——一个柔和、温暖、安宁、舒适的世界。进入到这个世界仿佛是一场充满光亮、噪音、寒冷、疼痛的噩梦。婴儿出生的时候,它害怕得身体紧缩,疼痛得面部扭曲,双眼紧闭。我们与母体脱离之后的第一种情绪就是恐惧,第一个反应就是躲避。”

弗洛伊德曾说:“对个体来说,出生是恐惧经验的原型,成人经验的恐惧状态往往是对‘生之创伤’的重新体验。”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2 幼年期的冷漠对待或过早承担

一个人在幼年时,如果被父母冷漠地对待,会很容易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恐惧不安。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极度需要安全感,这份安全感一般来自父母。如果在需要食物、生病或者害怕时,父母不能在身边提供支持,孩子就会产生孤独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孩子对挫折过分敏感,从而缺少面对挫折的勇气。

孩子过早地承担家庭责任也会产生恐惧,既包括经济上,也有精神上的依赖。正如一些生活压力大的单亲妈妈,她们把孩子当成倾诉对象,让孩子过早分担生活的苦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体贴母亲。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样的孩子“懂事”,然而这些“懂事”的孩子会形成一种心理惯性——过多为别人着想,只有在“被需要”时才有安全感。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不再被需要,恐惧感就会油然而生。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3 青春期的父母管教或同伴欺凌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处于苛刻或者放纵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也有可能会产生恐惧。

在苛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总是害怕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就会担心无法满足别人的要求,会因为恐惧而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

而放纵的家庭环境看起来自由,实际却缺少榜样。这会让孩子很难判断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长期下来,孩子会害怕做选择、做决定,他们更愿意过随波逐流的生活。

还有最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对孩子构成不同程度心理影响,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危害生命,就像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和“少年的你”中,都有人被逼到自杀。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4 成年期的家庭暴力或精神高压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在成年以后,会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尽管受到了伤害也会恢复,事实却并非如此。正如近期曝光的家庭暴力事件,中国30%左右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的情况,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状况下,她们精神高度紧张。即使这些人最后鼓起勇气选择了离婚,她们也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走出阴影。就像近期的网红“宇芽”遭遇家暴后,男人的前妻七年后接受采访,回想当时的遭遇,还是忍不住痛哭流泪。

除此之外,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的状态下,人也会产生恐惧。有一本心理疗愈书籍《身体从未忘记》,书中记载了美国士兵离开越南战场回家后,大多都无法过上正常生活的痛苦。这些士兵不能听噪音,不能看烟火……一切让他们想到战场的事物,都会再次把这些士兵击溃。成年人也不是铜墙铁臂,如果经常被凌虐或者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的状态之下,很有可能产生无法摆脱的恐惧。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三 如何面对恐惧?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觉得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一件事或者可能搞砸一件事的时候,恐惧感就会出现。但是,假如你去尝试,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恐惧感其实是毫无依据的。特别是当你将自己的能力推到极限时,让你感到恐惧的事就会开始减少。其实,那些未知并没有你认为的那样危险。

1 肯定自己,保持个人特质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作者弗里兹•李曼认为:克服恐惧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肯定自己。恐惧对于人类来说仿佛是天生的弱点,它更多来源我们内心的映射,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相信自己有战胜恐惧的希望,从而让恐惧这种本能逐渐变成了严重的问题。一味的否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可能会使我们更加恐慌,从而产生反效果。

而且,我们在克服恐惧的过程中还要学会保持个人的特质。就是在克服恐惧时,不要试图成为别人。在《庄子•秋水》中记载了一则小故事。一个燕国人到赵国去,觉得赵国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他就开始学,结果他没学会赵国人的走路方法,连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不会了,最后爬着回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一味想成为别人,很有可能的结果是没有成为别人,还把自己搞丢了,最后得不偿失。

2 加强练习,减少灾难想象

如果危险真的发生了,担心和恐惧反而使人紧张、虚弱,没有力量面对危险。你脑海中应该有这个概念:没有做好某件事情,这是正常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我们都必须去练习,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应对自如。

探索一下自己内心的想法,注意你的灾难想象:我认为会发生的糟糕情况,这与事实相符吗?这发生的概率很高吗?回想之前遇到的事情,有几件你想象中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你会发现这个几率很小很小,而且即使真的发生,通常你总还是能处理好的。用不着仅仅因为有些事情不尽如人意,就长时间地感到不安,这会动摇你的信心,延缓你的行动力。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3 放下过去,直面心中创伤

“当你试图克服恐惧的时候,不要冲上前去,让自己一下子面对一切;这样做很糟糕,结果往往会与你预想的目标适得其反,使你原来的恐惧陡然增加十倍。最好的办法是,与你惧怕的对象保持一点儿距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接近它。这样,你会越来越适应你害怕的处境。”

只有直面创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放下过往,面向未来。电影“国王的演讲”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有口吃,他很自卑,遍寻名医,但每一次治疗都让他有被羞辱的感觉。所以,他决定不再治疗口吃。后来,在一名没有执照的怪医生的鼓励下,他慢慢开始勇敢地走到公共场合演讲,逐渐接受了口吃的现实,也慢慢克服了在人多场合不敢说话的心理障碍。最后他治好了口吃,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公开讲话,号召大家反法西斯,英国民众都被他的精神所鼓舞,对反战做出了贡献。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4 勇于倾诉,建立亲密关系

在心理学上,“倾诉”一直都是最有效的方法。若你可以向一些可以给予你支持的人诉说衷肠,这是迈出了改变的重要一步。你可以选择向自己的家人、好朋友倾诉。你就会发现,他们会真诚的理解你,会认为你的恐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弗里兹认为,和伴侣一起成长是克服恐惧的最佳方法。一个人如果与伴侣有稳定的关系,他会比别人更容易摆脱恐惧所带来的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患有妄想精神分裂症,曾多次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后来在妻子艾丽西亚的帮助下,回归了正常的生活。而与纳什同一时代,相同病情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中很多人都选择了自杀。他们和纳什结局不同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伴侣提供的心理支持。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5 敢于冒险,去做恐惧的事

如果你打算改变现状,那么你必须去冒险,必须做那些使你感到恐惧的事情。如果我们去冒与人打交道的风险,诸如索赔钱财、打消不合理愿望、拒绝邀请……这些都可能让我们有机会得到一些收获。如果不去冒险,我们就会一无所获。

当你可以更注重实际的挑战上时就可以很明显地改善这种情况,比如每天做一件让自己曾经感觉到害怕而迟迟未做的事,你会发现你就在克服自己的恐惧。

TED演讲中,有一个人分享自己如何突破自己的恐惧,他就是每天都去做一件自己害怕的事情,然后把他放到社交网站上,比如尝试向一个陌生人借钱、向不认识的人求助……当他尝试越多,他发现:总体而言,拒绝他的人少,而答应帮助他的人很多。

冷漠、暴力、高压、欺凌……这几件事帮你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说过“恐惧是万恶之源”。他的意思是“很多的邪恶源自于恐惧”。就像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的,“历史上那些残暴的刽子手常常都是懦夫,最残暴的人往往又是最懦弱的人,因为他们身怀恐惧的时候会做出极其残忍的事情来。”愿我们放下过去、肯定自己、保持个人特质、建立亲密关系,踢走“恐惧”这块绊脚石,在有限的人生中勇往直前,活出想要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