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臣恆溫: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的人生選擇

桓溫乃桓彝之子,據《史書》記載本譙國龍亢桓氏本為東漢大儒桓榮之後。在三國時期的高平陵之變中其祖上桓範(時任曹魏大司農)被司馬氏誅殺,從此淪為刑家。在西晉一朝,譙國龍亢桓氏並不屬於高門望族。衣冠南渡之後,桓彝結交江左名士,並躋身“江左八達”。因在晉明帝時,密謀平定王敦之亂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

權臣恆溫: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的人生選擇

手刃仇敵獲稱許,娶公主初掌荊州

晉成帝咸和三年,宣城內史桓彝死於蘇峻之亂。這個聲名顯赫,被稱為“江左八達”之一的士子名流,在涇縣縣令江播的謀劃下,被叛軍將領韓晃殺害,留下年僅15歲的少子桓溫。據史料記載,桓溫自從父親遇害後,枕戈泣血,誓報父仇。兇手韓晃在那場叛亂中死去,僅剩的謀劃者江播卻一直相安無事,這讓年少的桓溫十分憤恨。晉成帝咸和六年,江播病逝。少年桓溫假扮成憑弔的客人混進喪廬,親手殺死了江播的三個兒子。桓溫不但父仇得報,反而被當時的人們所稱讚。

權臣恆溫: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的人生選擇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國舅庾翼病逝,臨終前上表朝廷希望其子接掌荊州。江東諸豪族均不願意庾氏一族在荊州做大,在侍中何充的推薦下,作為中間派的南康長公主駙馬桓溫,意外的成為荊州刺史,同時加封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並領護南蠻校尉。自此英雄桓溫執掌了東晉長江上游的軍事力量,並逐漸走向了歷史前臺。

滅國成漢建功業,聲名大振遭猜忌

隨著權力的增長,年輕的桓溫急需要通過戰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日漸衰微的成漢政權,進入了桓溫的視野。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溫上表朝廷請求討伐成漢,在朝廷沒有回覆的時候,桓溫便荊州兩萬兵馬殺向成都。

權臣恆溫: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的人生選擇

當時的成漢政權,偏據蜀地已經二十多年,一直平安無事。國內軍馳鬆懈,當桓溫在朔江而上渡過三峽天險的時候,成漢君王李勢還在成都尋歡纏綿,整個國家如一盤散沙,無人問事。等桓溫暢通無阻,輕鬆挺進蜀地的時候,直達今天的青神縣附近。 慌了神的李勢趕緊派大軍前往阻擋,桓溫將輜重物資全部存放在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南),只留下少量兵馬看守。其餘部隊都輕裝上陣,只帶3天的口糧,向成都疾行而去。

成漢的李福率軍襲擊彭模,被晉軍孫盛等人擊退。而親率主力的桓溫則三戰三勝,擊敗李權等部漢軍,進逼至成都城下。雙方在成都城外的笮橋進行最後的決戰,此戰異常兇險,擔任晉軍前鋒的龔護戰死沙場,漢軍的箭矢一度都射到了桓溫的馬前。擊鼓的士卒無意間將撤退的鼓點敲成進攻的鼓點……袁喬趁勢鼓勵士卒奮勇殺敵,一時間晉軍反敗為勝。

權臣恆溫: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的人生選擇

此戰耗時五月,桓溫僅用荊州兩萬兵馬便滅掉了成漢政權。消息傳至建康,諸公震動,人們都沒有想到這位少年喪父的駙馬爺如此兇悍。桓溫挾滅國之威使得自己聲名大振,同時朝廷上下都開始對他忌憚不已,害怕又出一個王敦之類的權臣。輔政的會稽王司馬昱只得調任揚州刺史殷浩參與朝政,用來抑制桓溫的勢力擴張。

三次北伐未建功,一身孤膽震朝野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北方後趙政權的皇帝石虎因病逝世,桓溫眼看北方生變,即上表朝廷請求北伐,朝廷始終沒有回覆消息。同年十二月,桓溫再次上表請求北伐,並且親率五萬荊州兵順江直下到武昌。朝中大臣均驚懼不已,會稽王司馬昱寫信給桓溫極力勸阻,桓溫率軍返回荊州。

此後,朝廷支持揚州刺史殷浩數次北伐,希望能佔領洛陽。但是殷浩卻屢戰屢敗,前線準備的各種軍備物資也被敵人掠奪殆盡。朝廷中開始有不同的聲音,桓溫適時上表列舉了殷浩屢戰屢敗的責任,最終迫使朝廷將殷浩貶為“庶人”。

權臣恆溫: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的人生選擇

再也沒有什麼勢力可以阻礙桓溫,經過精心的籌備,永和十年桓溫率軍北伐前秦。此次出征他命梁州刺史出兵子午道,自己親率四萬大軍自江陵出發,直指武關。經過一番血戰,晉軍順利進入前秦統治的核心區關中。桓溫駐軍灞上(今西安市灞橋區),秦軍退守長安,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附近的郡縣紛紛前來依附桓溫,很多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桓溫所帶軍糧不足,本來打算等夏收時節就地收麥解決糧食問題。但是秦軍也發現了這個情況,於是通過火燒等各種方式堅壁清野。晉軍糧食不足,六月桓溫被迫撤軍,同時遷走關中三千多戶百姓。

永和十二年,桓溫上表朝廷請求復都洛陽,未獲得准許。七月,桓溫準備再次北伐,命高武據守魯陽(今河南魯山),戴施屯兵河上,緊逼許昌、洛陽一線。八月,羌帥姚襄率兵圍攻洛陽,桓溫快速出兵至伊水。姚襄害怕腹背受敵,直接撤軍至伊水北岸隔河相持。桓溫親率晉軍結陣而行、大破姚襄,收復故都洛陽。他進入洛陽城後,先拜謁了歷代先皇帝陵,並命令專人負責修復皇陵,隨後率軍南歸江陵。


權臣恆溫: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的人生選擇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前燕反攻洛陽,時值河南太守戴施棄城逃跑。五月,桓溫上表再次請求還都洛陽,並將永嘉之亂後流落江南的民眾全部北遷,被朝廷駁回。興寧二年(公元364年),桓溫率水軍進駐合肥,準備北伐。五月獲朝廷加封揚州牧、錄尚書事,並由侍中顏旄宣旨,請桓溫入朝參政。桓溫以未能恢復中原故地為藉口,拒絕入朝。並上表辭去錄尚書事,僅遙領揚州牧。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溫兼併了北府兵,自領徐州、兗州刺史。同年四月,桓溫親率五萬大軍北伐前燕。戰役前期,晉軍進展順利,擒獲北燕大將慕容忠,大軍進逼金鄉。時年大旱,水道不通,桓溫命人開鑿水路三百里,晉軍水師可以從清水直入黃河。此時郗超建議桓溫速戰速決,若拖延日久進入秋冬季節,北方降溫和河流水量減少會令晉軍難以維持。不如儘快全軍進擊前燕國都鄴城,又或者堅守河道,待來年夏天再繼續進攻。而這兩點建議都未獲得桓溫的採信。

權臣恆溫: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的人生選擇

同年七月,前燕大將慕容垂率八萬大軍與晉軍相持於枋頭(今河南浚縣)。桓溫讓屬下袁真打通石門水道,但沒有成功。最終晉軍軍糧耗盡,九月桓溫開始退軍,慕容垂親率騎兵追擊,雙方在襄邑爆發大戰,桓溫打敗死傷三萬餘人。

太和五年二月,袁真病死,其部將擁立袁真之子為豫州刺史。同時前燕、前秦都前往壽春援助。桓溫派部將竺瑤、矯陽之前往平叛,結果大敗而歸。同年八月,桓溫率兩萬士卒攻打壽春,直到一年後壽春城破。從此桓溫徹底掌握豫州,也將進入建康的鎖鑰執掌在手。東晉的領土除了揚州以外,其餘均在桓溫掌控之中。

從此將軍戎馬功,化成後世不臣心。

枋頭之敗的恥辱,使得戎馬一生的桓溫難以釋懷。屬下郗超建議桓溫效仿伊尹、霍光,通過廢立皇帝,來重新確立自己在朝中的威望。桓溫覺得很有道理,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除司馬奕的帝位。親率兵馬迎接司馬昱入朝,並擁立為帝,是為晉簡文帝,改元鹹安。

權臣恆溫: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的人生選擇

晚年的桓溫躺在病榻上,回憶著自己這一生的每個細節……突然對著親信說到:“如果一直這麼默默無聞,將來死後定會被文景(指從曹魏手裡奪得天下的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所笑話。”他隨即霍然坐起,又道:“一個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應該遺臭萬年。”於是立即上表東晉朝廷,要求加封自己九錫之禮。謝安、王坦之見他病重,以袁宏所撰錫文不好為由命其修改,藉故拖延。

同年七月,桓溫在姑孰病逝,終年六十二歲,終死加封九錫之禮的錫文仍未完成。

人物評價:

桓溫一生孤軍奮戰,滅國成漢、三次北伐雖未建立恢復中原之絕世功勳,但亦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東晉的統治,使得紛亂的北方政權未能南侵寸土。其初掌兵時,亦以忠臣良將自許,西征成漢之時,尚發出“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的嘆息

前兩次北伐亦遷移故土百姓南遷,使其免受北方紛亂之擾。枋頭之敗仿若桓溫一生寫照,少年勇猛、挾滅國之威揚名宇內,但其晚年操縱皇帝廢立、欲加九錫之禮,終有有謀逆之心。桓溫處事嚴謹,不貿然行事,亦未強行謀逆,觀其一生,終未有禍國殃民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