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骑蜗牛走高速


魏延一生最高光的时刻是被刘备钦点为汉中太守,虽然汉中太守官职并不算高,魏延也只是个杂号将军,但是这个位置非常关键,因此也被大家寄予厚望。但在刘备故去之后,魏延的表现缺少亮点,仅有在羌中大败魏凉州刺史郭淮取得阳溪大捷。他的子午谷奇谋后来也被人们广泛讨论,或者也可以说是缺少表现的机会。最终魏延被马岱斩杀,阿中觉得放在后刘备时代的环境下来看更能理解魏延的宿命。

诸葛亮临终为蒋琬接班扫清障碍

公元234年秋,诸葛亮已经病入膏荒,自知时日不多,作为蜀汉的实际掌舵人这时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接班人的问题。在刘备故去之后,刘禅年少并且缺乏才干,诸葛亮是又当爹又当妈,军事内政一肩挑,一旦他倒下权力如何分配,谁来接班是关系蜀汉生死最大的问题。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是留府长史蒋琬,早在建兴八年就让蒋琬取代张裔成为留府长史,诸葛亮领兵在汉中,外出打仗,蒋琬就在成都供给粮草兵马,而且处理得非常好。诸葛亮早就私下告诉后主刘禅,如果我不在了,就让蒋琬来接任丞相。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

如何让蒋琬顺利接班呢?

朝堂之上,刘禅一纸诏书就可以了,没什么人能反对。有顾虑的是军队,将领们会信服吗?尤其是魏延。魏延有能力有资历,这时他也在战场前线,有一定兵权,他的为人诸葛亮是清楚的,万一魏延不服谁来压制他呢?所以,诸葛亮的办法就是防止他接掌兵权。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三国志》

退兵时,诸葛亮安排大军主力直接撤退,护军姜维断后,最后是魏延的先锋部队拖后。也就是后队改前队,转头向后退,表面上看不出什么毛病。但这样魏延手下就还是只有先锋的那一点兵,大军主力将被长史杨仪带回成都。魏延即便是不听令,靠他手下的一点兵力闹不出什么大动静,没有大军在手,即便魏延再勇猛,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逮住他。

诸葛亮进驻汉中,汉中太守变得很尴尬

刘备时代,出征刘备亲统大军,留诸葛亮在成都调度后勤补给,东面荆州由关羽镇守,北方汉中交给魏延,张飞屯巴西作预备队,既能支援北边的汉中,也能东下支援荆州。但在诸葛亮时代这个布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从南征开始,诸葛亮亲统大军出征,成都的后勤保障工作交给留府长史处理。东方由李严都督江州,镇守巴东。北伐开始后,诸葛亮亲自进驻汉中,蜀汉的精锐尽皆集于汉中,出征时由诸葛亮亲自统率,撤军后大军在汉中休整。汉中的最高统帅实际成了丞相诸葛亮,汉中太守的地位迅速下降,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魏延的作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而且自诸葛亮以后,历任丞相都是进驻汉中或临近汉中的梓潼,随时掌握北方局势,或出征或支援,汉中太守独挡一面的作用被取代。

提拔新人,弃用老将,魏延难做蜀汉的长城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诸葛亮时代任人的标准和重用的人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刘备在称王称帝前后提拔起来的一拨将领,老的老死的死,剩下可堪重用的在诸葛亮手下基本都没有得到重用。

托孤副臣李严留镇江州,并且李严性格高傲,和诸葛亮不和,最终被废为平民。魏延、赵云、吴懿、庞羲是少有的老臣名将,但都没有得到重用,在北伐时只能领小股部队作战。在南征时兵分三路,诸葛亮自统一路,另两路分别令马忠、李恢统领。

第一次北伐,诸将都以为应当用魏延或吴懿作先锋,诸葛亮却独断专行超拔使用了没有实战经验的参军马谡。第三次北伐取武都、阴平,用了在夷陵、汉中之战表现平平的陈式。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在努力地提拔新人,培养自己的亲信将领,对老将不敢大胆使用,也害怕这些将领功劳过大无法驾驭。

政见不和,魏延不受诸葛亮信任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不能施行,正暴露了他和诸葛亮的政见不一。诸葛亮北伐的重心在凉州,希望拓展疆土,逐步推进,就算失败也不会大败,比较稳妥。而魏延更希望直取关中,兵指洛阳,实现匡复汉室的先帝遗愿。在诸葛亮全面掌权的情况下,从根本战略上就有分歧,这就决定了魏延很难得到完全的信赖,而像马谡这样和诸葛亮想法一致的人更能得到重用和提拔。

对于其他将领,诸葛亮也不完全信任。诸葛亮打算亲自南征时,丞相长史王连恳切劝谏诸葛亮不必亲自出征,派一员大将就可以平定南方。这时像赵云、魏延、吴懿、李严等都是非常不错的人选,但是诸葛亮却认为诸将的才能不及自己,坚持一定要亲征。

“性矜高”并不是魏延的致命缺陷

魏延的确性矜高,为人不好相处,但是这并不是大问题,因为同时的许多猛将都有这个毛病,比如关羽、李严。人无完人,尤其是一些名士猛将,在性格上都会有一些小缺陷,能够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大多善于调和,用其所长,藏其所短,这样才能汇聚利用各样的人才。而魏延能自视甚高,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其确有过人之处,称得上一员猛将。

魏延与杨仪势如水火的关系,诸葛亮也难辞其咎

杨仪在建兴八年已经做到了丞相府长史,在汉中和魏延打交道的机会很多,诸葛亮既然知道他们俩关系不好,但却没有想办法调和,或者调和失败,不能改变这样状况,但同时还想利用两个人的才干,时间长了必然是要出问题的。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理顺下属间的关系,以致影响工作,诸葛亮这个领导当的不太称职。

东吴的凌统、甘宁有杀父之仇,孙权能设法调和。驻守合肥的张辽、李典关系也不好,但是却不会影响作战。相比之下,诸葛亮的领导能力有待提升,如果是刘备在时,或许他们两个人就不会一直势如水火,能够在不同的地方各尽其才了。

总的来说,在后刘备时代魏延已经不再是蜀汉独挡一面的大将了,而是被凉在一旁的普通将领。在诸葛亮的麾下,受重用的新提拔的人,忠心支持自己的人,而在安排接班人时,魏延这样有能力有名望但又不服气的老将显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解除魏延的兵权甚至杀掉魏延是保证蜀汉政权稳定,权力平稳过渡的一种必要选择。魏杨的权力之争是导致魏延被杀的直接原因,但即便杨仪没有派马岱杀魏延,迎接他的将是蒋琬率领的亲卫军。


中州史话


一、诸葛亮死后,蜀国无人可制衡魏延,这是其被杀的最重要原因。

魏延是一员猛将,较早跟随刘备,立下赫赫战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刘备称汉中王后,出人意料地任命他为汉中太守,也可见刘备对他的信任。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这样的一员猛将,当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纷纷凋零之后,他就是军中的标杆。

只不过此时还有诸葛亮能制衡他,且他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分歧。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有不甘居于人下的心,尤其是在军事上,常常和诸葛亮的想法不一致。

在诸葛亮死前和死后,也能看出这一点。

诸葛亮死前下密令,“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早知道他死后魏延会不听自己命令。

而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死后,大军回撤,魏延却想继续北伐,“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他的想法也大多数人相违背,最终以反叛罪被杀。

魏延即便不死于当时,他以后也会被处理的。

二、杨仪等人的诬陷加害也是重要原因

这还是性格惹的祸,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当时估计除了诸葛亮,他没有把任何大臣放在眼里。

但是杨仪也不理他这一套,“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使得两人关系极差。

诸葛亮去世前,与杨仪等人商议撤军计划,魏延本来以为诸葛亮死后,自己能代替诸葛亮,却不想还要受杨仪节制,很是不满。

“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于是魏延不按诸葛亮遗嘱断后,后来又日夜兼程,抄在杨仪前面烧断栈道,接下来两个人都各自上表说对方叛乱。

结果刘禅身边的人为为杨仪担保,刘禅也就认为魏延谋反了。

最终魏延被杀,杨仪还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并且夷其三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杨仪是恨极了魏延的。

魏延最终被杀,与杨仪泄私愤不无关系。


微史春秋


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根据历史《史书》记载蜀国之所以能用魏延是刘备对魏延非常欣赏赏识,因此刘备将魏延因此推荐给诸葛亮所用。

而诸葛亮有是对魏延非常反感,但诸葛亮对刘备安排魏延不能强加阻挠只能将魏延安排任其重用,为了就是给刘备一分薄面而已。

可惜后来诸葛亮与魏延误会矛盾重重愈演愈烈两人在军中只能互相装作若无其事没看到对方。

刘备死后将蜀国大权交给诸葛亮,有了大权在握这对诸葛亮而言是一件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威严只要有人对自己违抗命令就可以斩杀。

这对魏延来说无疑是一件惊天比例打击,使得魏延在军中楚楚收到诸葛亮排挤。

那么为何蜀国要斩杀最后一位蜀国大将魏延呢?

这里面还有另一种原因就是:“诸葛亮天生多疑疑心则重使得对魏延处处提防生怕魏延会对蜀国不利”。

魏延和黄忠投降蜀国时候,诸葛亮见到魏延就立刻要把魏延斩首示众,多亏刘备即可劝说诸葛亮魏延才保全自己一命。

虽然诸葛亮没能杀掉魏延,但是诸葛亮对魏延的算计从来没有停止过以至于后来魏延对诸葛亮非常不满。

从这点能够深入了解蜀国刘备 、还是刘禅都没有动过想杀掉魏延的心,只是诸葛亮个人想杀魏延而已。

自诸葛亮掌握军中大权后,便开始一场长期对魏延的精心算计,他先安排马超之弟马岱做魏延手下一名大将。

诸葛亮死后将大权交给一个不懂军事的杨仪手中;(故意刁难魏延使得魏延再三忍让可是杨仪拿着鸡毛当令箭屡次批评魏延)。

这对一名大将来说哪能忍受这般侮辱,魏延想斩杀杨仪时候却被马岱算计斩杀马下。

那么魏延的死是对蜀国自毁长城吗?

刘备打江山一生南征北战主要:(是五虎大将与魏延之功),可惜刘备死后蜀国五虎大将已去三员仅剩赵云一人能够独挡一面大旗为之后便剩魏延。

但诸葛亮为之不用魏延,偏将姜维得以重用使得蜀国后期武将可用岂不为自毁长城吗?

魏延之死不能让蜀国直接灭亡但让蜀国后期没有大将可用,对于蜀国是一个走向衰败的边缘。


谈笑历史


与其说蜀国要杀掉魏延,倒不如说是魏延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

魏延作为从龙之臣,在蜀汉后期,除了诸葛亮无人能够压得住他

魏延,虽然是在赤壁之战后的长沙之战时才投靠刘备的。但是,那时候的刘备势力还不大,麾下的人才还是较少的。而魏延和黄忠等人的加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刘备的用人之急。况且,魏延的军事才能很不错,一直被刘备所重用,在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后,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

换句话说,魏延虽然比不上关羽和张飞,甚至是糜竺和简雍这些从刘备微末便跟随的人,但总的来说还是赶在刘备创业之期便投靠了,一直陪着刘备打天下,从汉中王到蜀汉之君,也算得上是较老一派的人物。

到了蜀汉的后期,随着五虎上将等蜀汉第一阶梯的那些老将逝去之后,以魏延为首的第二阶梯的武将开始接管了那些老将的位置。而在这第二阶梯的武将中,魏延又算得上是张苞和关兴等年轻将领的叔叔之辈。从这,就可以看得出魏延在蜀汉后期的武将中的位置了。

至于文官方面,当时能够掌管文武两道的人物就只有诸葛亮。虽然诸葛亮不是武将,但是他丞相的位置,再加上他在蜀汉势力中多年的表现,一直让他在蜀汉有着超然的地位。所以,后期的蜀汉,能够真正压得住魏延的就只有诸葛亮一人,连后来被诸葛亮寄予重望的姜维都不行。

可是,就算是这样,魏延的桀骜性格还是让诸葛亮难以接受,特别是魏延的用兵,以及他和同僚的相处方面。

魏延的用兵和诸葛亮相悖,蜀汉的后期经不住魏延的胡乱折腾

诸葛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全才的人物。但是,如果细看的话,诸葛亮在政治和后勤方面的能够比他的军事能够更为突出。

而诸葛亮用兵,讲究的是步步为营,是稳。如果没有太大的把握,或者是没有太大的必要,诸葛亮是不太会采取冒险的行动的。就拿诸葛亮空城计退司马懿来说,当时的诸葛亮是在冒险吗?是的,这里面的确有冒险的成分。但是,这却是在有把握的前提下,进行一定合理的冒险。因为诸葛亮熟悉司马懿的性格和用兵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司马懿和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同类。同时,虽然当时的蜀汉方面看是处于劣势,但是诸葛亮完全有把握安全的退回边地。

所以,以诸葛亮的稳来说,魏延的用兵就是奇,带有冒险精神。在子午谷计划中,魏延就敢拿几千兵马去过子午谷,把胜利的筹码压在夏侯楙是个不懂军事的纨绔子弟身上。因此,针对这一计划,用兵谨慎的诸葛亮第一想法就是不同意,再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实力,以及子午谷当中的不确定因素后,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这一计谋。

实在是,以蜀汉后期的仅有兵力来说,每一个战事,每一个计划所用到的兵力都要精打细算,绝对经不住太大的折腾。所以,诸葛亮害怕自己在去世之后,在蜀汉无人能够管的住魏延的前提下,怕魏延把蜀汉给“祸害”了。这样一来,诸葛亮怕对不住刘备的重用之恩。

可惜的是,诸葛亮的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而魏延在看到诸葛亮大庭广众之下拒绝了他的建议后,心中不免产生了苦恼。同时,再加上平时他和诸葛亮的一些不愉快,更是加剧了二人的紧张关系。

在蜀汉后期的派系之争中,魏延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后期的蜀汉集团中,有着四大派系。在蜀汉手中还掌控着荆南的地盘,以及有着刘备的有意控制时,这四大派系的内部争斗还不算激烈。

但是,随着关羽失荆州和败走麦城后,蜀汉的地盘大大减少;地盘减少的同时,也让蜀汉的势力发展有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仅靠益州这一块利益蛋糕完全满足不了利益的需求,特别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而薨之后,这种内部争斗愈演愈烈。

在派系斗争中,首先出局的就是元老派。因为关羽和张飞这些人都属于元老派的人物,关羽丢了荆州,糜芳作为国舅投降了江东。这一系列的事件,让元老派的面子和威望大失。因此,在后期的争斗中,元老派根本争不过其余三派。

魏延和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荆州派的领军人物。可是,作为荆州派成员的魏延,却是一个政治不太成熟的人物,或者说是他的性格使然。魏延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和关羽较为相似,都是一个性格较为自矜的人,特别是在得到重用和随着战场的胜利次数增加,这种性格更加的突出。

因此,魏延的这一份傲气让他和同僚的关系并不是很好。譬如,和元老派的刘琰。刘琰是蜀汉的都乡侯,在豫州的时候就跟随刘备打天下了。作为元老级别的人物,魏延却和他交恶,常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打出手的事情发生。闹到最后,刘琰还是在诸葛亮的调解下不得不当场道歉时才结束。

和其他派系的关系恶劣就不说了,但是魏延还和同为荆州派系的杨仪交恶(虽然杨仪的性格也不算很好)。在蜀汉后期,蜀汉能够拿得出手的人才本就不多。所以,在影响没有太大的情况之下,诸葛亮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魏延和杨仪的关系实在是过于恶劣,甚至到了没有调解的余地。


因此,到了诸葛亮弥留之际,因为武将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诸葛亮中意的姜维。而文臣方面,诸葛亮又舍不得杨仪的才华。所以,综合考虑之下,诸葛亮最终选择牺牲魏延,以保全大局。


韶华倾梦


杀魏延是杨仪私自决定的,不过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魏延是不可能有好结果了。

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在益州之战中建立了不少功劳。夷陵之败以后,蜀汉人才凋零,等诸葛亮执掌军政大权时,魏延是少数可用的大将之一。因此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深得重用,多次作为先锋出战,表现活跃,也是立了不少功劳。

然而魏延有个坏脾气,那就是性格高傲,“性矜高”,和同僚关系很差,谁见了都怕他。不过诸葛亮另一个重要的助手杨仪却不服魏延,两人经常发生冲突,势如水火。两个人闹的最凶的时候,魏延甚至公然在讨论军务时拔出剑来,威胁要砍了杨仪,最后在众人劝解下才作罢。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可以压制两人矛盾。而等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彻底爆发。因为诸葛亮死后命杨仪率军撤退,魏延对此不服,因此要求前来传令的费祎和自己一起联名夺取军权。费祎借故离去,将此事告知杨仪。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不管魏延,和费祎、姜维一起指挥大军撤退。

魏延得知消息以后大怒,起兵攻打杨仪。但是他此举不得人心,所以在王平率军迎击,斥责魏延部下不该作乱时,魏延部下四散。魏延只能和儿子等数人逃亡,杨仪又命马岱率军去追击,将魏延等人杀死。

根据《三国志》记载,在魏延起兵时,他和杨仪都上书刘禅,控告对方造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意见,董允、蒋琬都“保仪疑延”,支持杨仪。刘禅于是命蒋琬率宿卫诸营北上平乱,不过还没等蒋琬到达,魏延已经被杀。

从魏延死后杨仪不仅脚踏魏延头颅大骂,还下令杀了魏延的三族。而蒋琬没有赶到魏延就已经死了,所以杀死魏延应该只是杨仪的个人决定,并不是刘禅的旨意。

然而魏延脾气暴躁,无人能管。又违反诸葛亮的军令擅自起兵攻打杨仪,费祎、姜维、董允、蒋琬都不愿意支持他,也是知道魏延已经犯了大忌。在这种情况下,魏延最轻也是被削职为民,严加看管。此后无论谁当政,都不可能再复用魏延。

所以魏延在起兵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不会有好结果,更不可能继续领兵打仗了。


不沉的经远


魏延是蜀汉中期的头号大将,刘备在攻占汉中之后,破格提拔魏延做了汉中都督。由于汉中的地理位置重要,蜀汉的大臣都认为汉中都督肯定是张飞,但是刘备却出乎意料的任命魏延做汉中都督。刘备一生最擅长驾驭人才,他发现和任用的人才都十分优秀,从刘备破格提拔魏延担任汉中都督足以看出,魏延肯定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魏延担任汉中都督期间,曹魏始终没有敢于进犯汉中,一直到了魏延去世之后,蜀汉仍然按照魏延生前的部署防御汉中,击退了曹魏多次大规模进攻。到了蜀汉灭亡前期,姜维改变了魏延的防御部署,将兵力集中到了汉城和乐城,曹魏的兵力才攻入汉中。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除了守卫汉中之外,魏延在蜀汉的数次北伐中皆有战功,蜀汉第三次北伐时期,魏延带兵击败了费瑶和郭淮,夺取了曹魏的武都郡和阴平郡。诸葛亮北伐多年一直徒劳无功,魏延夺取武都郡和阴平郡是整个北伐中最大的战果。

因为魏延的功勋卓著,魏延在蜀汉军队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刘备活着的时候,魏延就已经是封疆大吏。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魏延被封为南郑侯和征西大将军,在蜀汉军队里面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南郑侯是实封的县侯,蜀汉时期的县侯只有9个,大部分都是虚封。诸葛亮去世前蜀汉只有魏延因为军功被封为县侯,诸葛亮也仅仅是乡侯)

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无论是资历上来看,还是从功劳和地位上来看,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都应该继承诸葛亮的位置。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北伐大军却发生了一场内斗,这场内斗最终赔上了魏延的性命。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召集杨仪、费祎和姜维安排退兵的策略,却唯独没有召见魏延。诸葛亮让杨仪带领蜀汉主力退回汉中,并且告诉杨仪等人,如果魏延不愿意撤退,那么大军就自己撤回去。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果然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愿意听从杨仪的调度,杨仪便带领大军抛弃魏延离开。愤怒的魏延带领军队截击杨仪,杨仪的兵力是魏延的数倍,魏延的军队都不愿意作战,阵前倒戈者不计其数。魏延只能放弃军队逃跑,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魏延被斩杀之后,杨仪将魏延的头踩在地上骂道:庸才,你还能作恶吗?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从《三国志》中对魏延之死的记载来看,虽然魏延没有公开造反,但是魏延违背诸葛亮的撤军命令,恶意攻击蜀汉的主力部队,已经有了谋反的征兆,他的死可以说是死有余辜。不过一些后世史学家认为,魏延和杨仪、费祎一直不和,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和费祎可能伪造了诸葛亮的撤军命令,故意将魏延抛弃,最后设计杀死了魏延。笔者认为魏延是蜀汉的头号大将,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诸葛亮召开撤军会议不应该不叫上魏延,因此魏延之死的背后可能存在杨仪等人的阴谋。


史海泛舟摆渡人


不可否认,魏延无论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还是在诸葛亮主政时期,都是蜀汉在北方抵御曹魏的一员大将,称之为长城并不为过,他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在诸葛亮死后,如果魏延还留着,这段长城就可能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不仅起不到防御作用,而且可能随时爆炸,毁掉了整个蜀汉。

因为在不同时期,魏延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01

刘备时期,魏延可谓是真正的北方长城。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邀请入川抵抗汉中张鲁,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当时,刘备把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都留在了荆州,魏延就成为了刘备手下为数不多的猛将之一。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后,刘璋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并派遣刘璝、张任、冷苞、邓贤、吴懿等进攻刘备。

刘备孤军无援,而且粮草不继。刘备率领黄忠、魏延等大破刘璋军。之后,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魏延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随后参加了围困成都的战役。

在这个过程中,魏延的确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立下大功。并以此博取了刘备的信任和器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经过一年多的汉中对峙,终于逼迫曹操撤军。

刘备占据了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提拔魏延由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任命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成为独挡一方的大将。

就刘备占据的地盘来看,除了荆州就是汉中最为重要。当时,大多数人都以为张飞应当出任汉中太守,但刘备却意外的任命了魏延。无论资历还是战功,不得不说,魏延与张飞还差得很远。如果说张飞性情暴躁,不适合独当一面的话,那么智勇双全、稳健谨慎的赵云,也比魏延更有资格出任这一要职。

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和器重。魏延是仅有的可以与关羽相提并论、独当一方的大将,完全称得上是刘备的北方长城。

在之后的数年内,虽然曹魏在汉中方向,并没有真正发动有威胁的进攻,但魏延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刘备夷陵之战、及诸葛亮远征南中时期,魏延固守汉中,保障了蜀汉北方的安稳。

02

在北伐战略上的分歧,是诸葛亮要除掉魏延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战后,蜀汉彻底失去了与曹魏争夺天下的资本。能否生存下去,也成为了问题。

此时的曹丕已经根本不把蜀汉作为了存在,不必说蜀汉对曹魏的威胁,就是灭掉蜀汉也不需要兴师动众了。只要消灭了孙权,就可以平定天下。

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期,诸葛亮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把蜀汉从濒危的边缘拖了回来,恢复了一点元气,但还根本无法与曹魏争锋。

此时,诸葛亮采取以攻代守的策略,决定北伐。其战略目的并非是要消灭曹魏,匡扶汉室,一统天下。根本目的是减轻孙吴的压力,维系孙刘联盟的存在,避免蜀汉灭亡的命运。

但魏延却不明白蜀汉面临的困境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力主子午谷奇谋,想一举战胜曹魏,统一天下。其何谈容易,又是何等的幼稚?

在诸葛亮生前,尽管魏延屡屡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摄于诸葛亮的权威,魏延只能隐而不发。

虽然魏延与诸葛亮存在着分歧,但诸葛亮还是承认魏延具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也想利用其能力,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

在这个时期,魏延协助诸葛亮北伐,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为蜀汉防御曹魏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在诸葛亮病逝之后,已经没有人能够节制魏延。魏延一意孤行将是大概率事件,必定会按照自己的战略思路去与曹魏进行对抗。

就蜀汉的实力,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撼动曹魏,区区一个魏延又能奈何得了曹魏?

按照魏延的策略,那就是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

如果不除掉魏延,魏延就不再是蜀汉的长城,而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啥时候引爆,蜀汉就啥时候灭亡。

为了蜀汉的安危,为了保障诸葛亮的继任者贯彻他的战略思想,必须除掉魏延。

除掉了魏延并不能彻底摆脱蜀汉灭亡的命运,但起码不会因为自己找死而立刻死亡。

因此,在豹眼看来,斩杀魏延不是自毁长城,而是清除不定时的炸弹,为了延续蜀汉的存在。


豹眼看历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个人观点。

魏延作战勇猛而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以上为《三国志》的记载,不过据《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魏延介绍: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随诸葛亮北伐,期间多次建议诸葛亮由魏延自己率领一支兵马由子午道袭击关中,欲仿效韩信与诸葛亮会师潼关,但遭到诸葛亮的反对,诸葛亮无死后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杨仪介绍:

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

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WestSlope


魏延是一名有勇有谋、骁勇善战的大将,在蜀国后期,魏延也是蜀汉第一大将;魏延的死对蜀汉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刘备取得长沙后,魏延率众部曲投靠;刘备取得汉中后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镇东将军镇守汉中,四镇将军名号是仅次于前后左右将军名号,此时的赵云还是个杂牌将军。

魏延镇守汉中没有发生意外,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都是独领一军跟随,功勋卓著。魏延在诸葛亮病死后,和杨仪发生火拼被杀。

魏延和杨仪早已经水火不容、积怨很深

魏延在蜀国后期,因为战功卓越、资历老,开始变得骄纵起来,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也就诸葛亮和赵云能够压制一下魏延,其他人都让着他,可杨仪就偏偏是个直肠子,对魏延不假颜色,惹得两人经常争执。

杨仪在蜀汉后期也是挺有才能的,诸葛亮的数次北伐,都安排杨仪调度粮草,杨仪能很出色的完成工作,深的诸葛亮的器重;可魏延和杨仪就是水火不容,最后到了相互杀了对方的地步。杨仪杀了魏延后,将魏延的首级仍在门口用脚狠狠的踩,还诛杀了魏延的三族。

杨仪之所以杀魏延,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两人视同水火,杨仪担心魏延掌权后对自己不利;另一方面,蜀汉后期,魏延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有可能接替诸葛亮继续北伐,而杨仪自己也想继承诸葛亮的职位。据三国志记载,杨仪回到蜀中后,是蒋琬继承诸葛亮做了丞相,杨仪很不服气,经常抱怨发恼骚,其他人都不愿意搭理他了,后来他抱怨说:早知道这样当初还不如带着部队投降曹魏呢,结果被举报,杨仪被贬为庶人发配到江嘉郡。

杨仪和魏延的火拼,既有私人恩怨,又想争夺权力。

蜀汉后期的魏延骄纵跋扈,自掘坟墓

到了蜀汉后期,大部分的功臣元老、良将都已经逝去,魏延成了蜀中第一大将,开始目中无人。据三国志记载,蜀汉中没人敢惹魏延,都是躲着他;就诸葛亮和赵云的资历能够压制魏延。魏延甚至对对诸葛亮的话也不是完全的听从。

数次北伐,魏延都请求诸葛亮给他几万人马,他单独带领一军,独自走子午谷北伐曹魏;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也不想撤军,还想继续率军北伐。魏延的所作所为,就四个字,持功而骄。这历来就是取祸的做法;诸葛亮死后,蜀中在无人能够压制魏延。

正因为此,刘禅在接到魏延和杨仪同时送来的上书,都指责对方谋反,群臣一致认为是魏延造反,而不是杨仪,于是蜀汉朝廷派军队堵截魏延。朝臣一致保仪疑延,这与他平时的所作所为有着直接的关系。

诸葛亮临终的两道命令有意除掉魏延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临终前秘密召见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安排他死后全军撤回蜀中,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杨仪率大军先行,如果魏延不同意,就不管他了,由杨仪率军直接撤回蜀中;另一道命令是个魏延的,令魏延在他死后不要发丧,代他统摄全军。

正因为这两道相矛盾的命令,杨仪因魏延坚持北伐,没有管魏延独自撤军,魏延听到杨仪撤军都直接率军南下,抢在杨仪前面拦截诛杀杨仪,最终魏延被杀。

诸葛亮的两道命令有故意激发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借机除掉魏延的意思。诸葛亮死后,确实没有人能够压制住魏延。

结语:

魏延的死一方面是内部相互争权的结果,另一方面与魏延平时的骄纵跋扈、目中无人有着直接的关系。魏延的能力毋庸置疑,可关键是谁能指挥的动魏延,能压制住魏延呢?


历史小迷童


魏延之死是个冤案,但是,魏延在那个时候,他必须要死。至于是不是杨仪杀他,已经不是重要的事情了。换其他任何人都随时随地可以杀他。因为诸葛亮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杀魏延的理由是因为他已经没有用了,而且他活着,会破坏诸葛亮留下的国策。为了蜀汉的长治久安,魏延非死不可。

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孙权有一次和蜀汉的使者饮酒的时候,就说道,魏延和杨仪都不是安稳之人,在诸葛亮死后必然要作乱,不知道诸葛亮如何相处。当时的蜀汉使者就说,用他们是因为他们有才,是权宜之计。后来这件事汇报给诸葛亮,诸葛亮深以为然。

以外人孙权都能够看出来的事情,诸葛亮怎么会看不出来。只是当时诸葛亮的主要任务是北伐,魏延骁勇善战,杨仪擅长后勤,都是诸葛亮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因此,诸葛亮必须要用他们。

但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知道自己身体状况,时日无多。所以在这一次北伐中,他投入了最大的力量,想要最后一逞。可是,到了弥留之际,他的理想还是破灭了。

诸葛亮在死前,已经定下了死后蜀汉的国策,那就是停止北伐,修生养息,以待将来。如果留下魏延,以魏延的资历、才能、性格,他肯定要继续带领蜀军北伐,这是和诸葛亮的遗策相违背的。因此,必须要除掉魏延,才能保证自己的遗策能够贯彻执行。

所以,诸葛亮在北伐时,已经为后事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将蒋琬等人安排在刘禅的身边,并且密表刘禅,让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下一个继承蒋琬的人就是费祎。

至于魏延和杨仪诸葛亮也做好了安排。那就是让他们自相残杀,全部除掉。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喜欢唱两桃杀三士的《梁父吟》,这种计谋对他来说小菜一碟。他在北伐前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只是杨仪和魏延还蒙在鼓里。

在诸葛亮的计划里,要先杀魏延,后除杨仪。因为魏延是蜀军中的二把手,有军事才能,又善养士卒,能得军心。魏延不除,很可能会造成军队的内乱。而杨仪一介文官,如果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除之不难。

在诸葛亮死前,安排撤军时,召开军事会议就根本没有通知魏延。并且让杨仪统帅全军撤退,魏延为之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就不管他,全军只管撤回。

这个命令,如果有一点头脑的人就会看出,这是让魏延和杨仪互相争斗的伎俩。魏延身为仅次诸葛亮的二把手,怎么可能会听从这样的命令。更何况他和杨仪势同水火,怎么可能为他断后?这必然会造成两人的争斗。

为了让这个计谋能够进行的更圆满,费祎又火上浇油,在里面推波助澜。我们可以看到,费祎以假借传达命令的机会,去挑逗魏延。果然魏延上当了,他不但不听从安排,还把自己的计划告诉费祎,想动员费祎和自己一起行动。

魏延说诸葛亮一死,自己应该接管军队。并且把军队的指挥员的调动调换方案也告诉了费祎。我们可以从这里知道,蜀中不是没有可用之才,而是诸葛亮有眼无珠,将这些人才压制使用,尽用些自己看的顺眼的庸才。但是,魏延不知道费祎的真实目的,他的肺腑之言不但没有换来费祎的帮助,还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费祎借口逃回大营,将魏延的态度向大营的人员进行了汇报。杨仪不必说了,他害怕魏延掌握军权后会杀了他。而那些魏延想要撤换的将领更不要说了,肯定义愤填膺,听从杨仪的命令。我估计魏延要撤换的将领里就有王平、马岱之流。

于是杨仪率领大军撤走,魏延和杨仪在路上相遇,争夺军权,发生火拼。当时,魏延和杨仪都上奏刘禅说对方造反。可是,由于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计谋,蒋琬这些诸葛亮安排的人员一致认定魏延造反,这就造成了魏延的死命。

最终,魏延被马岱所杀。而那个小人杨仪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汉中被诸葛亮收买的,魏延过去的搭档吴懿接管。诸葛亮的位置由蒋琬接管,杨仪一无所得。在随后的时间里,杨仪还看不清自己的处境,到处乱发怨言。这时,费祎又来看望他,转头就向刘禅告发了他的怨言。因此,杨仪削职为民,被发配到边郡。不久又因为上书诽谤,被迫自杀。

我们可以看到,从头到尾,诸葛亮留下的计谋都执行的很顺利。在这里面,费祎立下了汗马功劳。到蒋琬死后,费祎接替了他的职位,成为蜀汉的执政。

魏延之死是个冤案,在《三国志》中,明确给他下了“不便背叛”的结论。但是,为了执行诸葛亮留下的修生养息的国策,魏延非死不可。可惜的是,魏延一死,那些魏延想要提拔的将才肯定也遭到了清洗。从此,蜀军人才凋零,落得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