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祕色風流

關於陶瓷的釉色,我已經寫了白、紅、黃。其實若論影響力,最先介紹的應該是青瓷。青色在古代中國有著極為豐富的美學意蘊;同時,青瓷也是中國陶瓷中最先誕生、譜系最為龐大的一支。這種美妙的巧合,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單色釉”之王。

也正因為青瓷漫長的歷史和浩繁的品類,一篇文章實在難以全覽。我準備分“成長篇”、“巔峰篇”、“餘暉篇”三個章節,希望能夠展現中國陶瓷史上那個戮力前行又充滿詩意的青色身影。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青色到底是什麼顏色?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古代,青色囊括了從紫到綠黃的一整段光譜,甚至還包含了黑色。張清常先生在《漢語的顏色詞》中指出:

從先秦開始,青就兼指藍、綠兩色。

青的甲骨文上“生”下“丹”,古人以“丹”字作為礦物的總稱,所以“青”可以理解為“從丹而生”,其本意是一種礦物質。

在上古社會具有非常意義的青銅器,其冶煉過程中必需“青孔雀石”。這是一種藍銅和孔雀石的伴生礦,藍銅多則偏藍,孔雀石多則偏綠,古人不知如何形容其多變的藍綠之色,便統稱為“青”。《管子·小稱》:

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青孔雀石

2000年後,“青孔雀石”在唐宋的畫卷上大放異彩,天才少年王希孟一幅《千里江山圖》,傳頌至今,這是後話。

雖然青字在商代就已出現,但用它來指代顏色,則是從周朝開始。而且,“青”在語境中表“綠”還是表“藍”,有一定規律可循。《詩經》:

“苕之華,其葉青青”,“營營青蠅,止於樊”

可見青字表達綠色時,多指有生命之物,如植物、昆蟲等;表達藍色時,則與人類的印染活動有關。如《荀子》中著名的: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戰國時,“五行”之說誕生,青成為東方、草木等意象的代表。《說文解字》:

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

兩漢之後,青又被賦予了黑色的含義,多用於形容頭髮或眼睛。如李白《將進酒》: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白居易《春雪過皇甫家》:

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詩談笑自將來

雖然青字所指色彩不定,但其延伸意象都非常正面。一方面,青天、青山、青水、青樹、青草、青嵐…這些天然之美均與青色有關,並延伸出“青雲直上”、“萬古長青”等祥瑞之詞;另一方面,青在五行中代表東方,乃日出之地,所以又有“初生”之意。如“青春”、“青壯”等等,朝氣蓬勃。此外,當“青”指代頭髮或眼睛時,往往形容“黑而有光澤”的樣子,絕非烏黑或墨黑。因此“青絲”多指年輕女子,“青眼”、“青睞”則代表對他人的欣賞。看著心中欣賞之人,眼中必然神采流轉。

總之,古人被青山綠水、藍天碧樹圍繞,滿目青綠,心情曠然,加之蓬勃生命力的寓意,使其在各類顏色中卓爾不群。此外,青色以豐富的、充滿詩意的意象和符合人類審美的唯美色彩,備受詩人、畫家等文人士大夫群體的喜愛。以上這些,對青瓷各個階段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有一段評價青瓷的經典文字:

自古陶重青品。晉曰縹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過天青,吳越曰秘色,其後宋器雖具諸色,而汝瓷在宋燒者淡青色,官窯、哥窯以粉青為上,東窯、龍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絕。

下面,我們就以藍浦這段話為主線,再加上晉之前的原始青瓷,和明之後的清代青瓷,來一次中國陶瓷史上的青瓷之旅。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一、青瓷起源

當祖先們第一次燒製出原始瓷器,他們一定會為其天然的青色興奮不已。自然界無處不在的鐵元素,讓原始瓷器擁有了一抹青的色彩。雖然現在看來,這種“青”更偏黃色,但是在無法人為控制瓷器色彩的時代,這抹青色足以讓原始瓷器與青銅器分庭抗禮。

我們先來搞清楚一個概念,何為“原始”?一般來說,區分陶器和瓷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

  1. 吸水率。陶器吸水率高,瓷器幾乎不吸水。
  2. 燒結溫度。瓷器的燒結溫度至少達到1100度以上。
  3. 用土。陶器為陶土,瓷器為瓷土。
  4. 透光率。陶器幾乎不透光,瓷器則有一定透光性。

夏末商初的原始瓷器,已經滿足了以上前三個條件。當然,學界對以陶、瓷的區分標準還有爭議,但得到公認的是:“從夏商最早的原始瓷器,到東漢的成熟瓷器,中間的1500年即是瓷器的成熟過程,這一時期的瓷器統稱為原始瓷器。”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春秋原始青瓷簋

原始瓷器誕生於夏末商初,窯口集中在浙、閩、贛三省交界地區。山東掌握瓷土技術的工匠,因躲避戰亂南下,成就了百越地區原始青瓷的繁盛。其器型一方面受中原王朝禮器影響(如二里頭遺址曾出土青瓷豆類禮器);另一方面則容納百越文化(如鴻山大墓曾出土青瓷越式樂器)。原始青瓷也因此在上古時代成為百越與中原之間重要的文化溝通紐帶。但隨著楚人滅越和秦人一統,百越地區生產基礎遭受破壞。更重要的是,強行融入中原文明,打斷了百越文化的自我發展,原始青瓷也就此進入了一段低迷期。

但無可否認的是,上古百越地區的原始青瓷發展,為其後繁盛瓷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成熟青瓷的誕生,到越窯秘色,再到南宋官窯、龍泉窯,浙江瓷業一脈相承,直到青花取代了青瓷的王者地位。

下圖為上海博物館藏商代原始青瓷尊,撇口、長頸、圓腹,流暢的曲線哪怕在今天看來也極富美學意義。此外,瓷器的圈足工藝直到唐代以後才逐漸成熟,但這件商代青瓷尊,圈足外撇,修足極為周正,讓專家學者們大跌眼鏡。歷史最迷人之處,就在於總能給人以驚喜。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商代原始青瓷尊

總之,上古時期,原始青瓷已經成長為涵蓋禮器、日用器、明器等用途的成熟工藝。雖然此時原始青瓷的髮色離真正的青色還很遙遠。但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中那個優雅淡然的青色身影,足以讓祖先們在追尋青色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二、秦漢青瓷:低迷中的蓄勢崛起

前文提到,楚人滅越、秦人一統,加之秦末的戰火連年,導致百越地區本已成熟的原始青瓷生產遭到很大破壞,百越文化也經歷了與中原文化強行融合的陣痛期。在這種背景下,秦漢時期陶業全面發展,秦磚漢瓦兵馬俑,被人傳頌至今。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鉛釉技術又由西域傳入中原,漢綠釉風行一時(注意,漢綠釉的本質是一種帶釉陶器)。其實,漢綠釉的興盛,其本質還是對青綠之色的追求,只不過低溫鉛陶呈現出的效果,確實比原始青瓷更加耀眼奪目。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漢綠釉

另一邊,楚越之地的原始青瓷正在努力融合著中原文化元素。如下圖故宮博物院藏西漢原始青瓷雙系罐,在漢式罐上刻楚地雲紋,其手法又隱隱有著漢八刀的神韻,呈現出雲氣蒸騰,飛鳥展翅的細緻效果,預示著文化大融合時代的到來。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西漢原始青瓷雙系罐

西漢末期的戰亂,使北方陶業停頓,大量人口和工匠南遷,青瓷終於在東漢迎來了又一次發展機遇。當時青瓷生產主要集中在浙江上虞曹娥江兩岸,憑藉當地豐富的瓷業資源、悠久的制瓷工藝、安定的生活環境和手工業人口的驟增,成熟青瓷終於在東漢晚期登上了歷史舞臺,

而“越窯”也在此時名揚。700年後,越窯秘色將迷倒世人。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甫一出場就呈現出與兩漢迥異的藝術風貌,集中表現為動物類器型的大量增加和穀倉罐明器的盛行。這在瓷器史上,既是前無古人,也是後無來者。有果必有因,青瓷藝術表達上轉變,恰恰反映了這一時期政治、文化、哲學等多方面的震盪與沿革。

漢朝以儒立國,經學昌盛。但隨著漢家王朝的崩塌,連年戰火摧毀了儒家“禮制”、“忠孝”等現世的追求。崇尚自然、超越死亡、重視自由的老莊思想,更能撫慰流離破碎的心靈。由此,這一時期的文學、繪畫、書法等各個藝術門類,都呈現出自我意識的覺醒,迎來了中國藝術史上的第一個盛世。青瓷當然也不會例外,瓷工匠人們不再受儒家禮制的限制,開始迴歸自然,關注生活中的平常樂趣,雞首壺、羊燭臺、虎子、蛙盂等以動物形象裝飾的實用器層出不窮,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之景,正符合魏晉高士們的隱逸風流。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青瓷虎子

穀倉罐又稱“魂瓶”,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陪葬明器。其頂部仙台樓閣、祥鵲雲集;中間仙人迎客、孝子哭靈;腹部則有各種動物形象堆積,明顯的呈現了“天地人”三層世界,預示墓主人靈魂順利昇天,福運綿延子孫後世。如故宮博物院藏“永安三年”穀倉罐,上刻:

永安三年時,富且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億萬歲未見央

兩漢時期,上層社會厚葬成風,但多數明器追求寫實,希望將地上繁華的物質世界帶入地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明器則明顯受玄學影響。其早期以老莊為根基,與道家思想互為表裡,信奉養生、長生的神仙之術。如嵇康的《養生論》,其本質是通過養生修煉成仙的方法論。在這種社會思潮下,以穀倉罐代表的明器,一改兩漢的寫實之風,形式百無禁忌,於罐頂堆砌五花八門的祥瑞之物,其實是工匠對天上仙境的樸素想象,同時也是動盪時局中的人們對另一個世界的最後寄託。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晉越窯穀倉罐

西晉之後,國家四分五裂,尤其是北方,從八王之亂到五胡十六國,長期的戰亂使北方青瓷遠遠落後於南方,只有一些佛教題材器物,造型碩大,裝飾繁複,髮色飽滿,南方卻很少出土。這一方面展現了佛教初入中國時的流佈規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宗教對戰亂地區人心的撫慰。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北齊 佛教題材的青釉仰覆蓮花尊

值得慶幸的是,青瓷在技術剛剛成熟之際就迎來了魏晉風流。一方面,動物器型和“魂瓶”明器,體現了青瓷在造型上對社會風尚的迎合;一方面,朝野名仕多隱逸、尚田園、這種自由簡淡的審美情趣,也讓青色成為流行。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人墨客,在一片青綠中著青衣,用青杯,放浪形骸,飲酒作賦,多有詠頌青色之作。如阮籍《詠懷》:

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畛距阡陌,子母相鉤帶。

曹植《棄婦詩》:

石榴植前庭。綠葉搖縹青。

張華《輕薄篇》:

蒼梧竹葉青,宜城九醞醝。浮醪隨觴轉,素蟻自跳波。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竹林七賢圖

青色本不是瓷工的刻意追求,而是大自然無處不在的鐵元素的賦予。人們甚至為了去除鐵的干擾,得到純潔的白瓷努力了千年,最終在隋代才真正掌控了白色與青色的轉換。

但中國瓷器是幸運的,在只能被動接受青色的時代,卻恰恰迎合了當時的社會審美思潮。總之,成熟青瓷甫一誕生,就開了一個好頭兒。未來的大唐盛世,將是青瓷巔峰的開始。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一、“北白勝南青”

對陶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唐代瓷業“南青北白”之說。“北白”指的是河北邢窯白瓷,“南青”就是浙江的越窯青瓷了。大唐經濟發達,社會穩定,加之禁銅令的推波助瀾,使其成為我國第一個瓷業盛世,黃釉、紅釉、綠釉、藍釉一一粉墨登場,但在越窯和邢窯兩大巨頭的壓制之下,都未有大的突破。可以說,“南青北白”的交相輝映,就是大唐瓷業史上的主旋律。

“二元對立”是人類的天性,同時期差不多級別的事物,總要分出個高下。關於“南青北白”孰優孰劣,生活在中唐的茶聖陸羽,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論述:

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很明顯,陸羽從南方茶人的角度,做出了“邢不如越”的評語,並憑藉其“茶聖”之譽,極大影響了後世的風評。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四川博物館藏 邢窯白瓷

公允的說,在唐朝上半葉,邢窯白瓷的影響力略勝一籌。首先,當時政治經濟中心還在北方,白瓷佔了地利的優勢;其次,李唐皇室的胡人血統和開放的政治態度,使其並不傾向南方士人尚青的審美情趣。在陸羽的點評中,“銀”不如“玉”、“雪”不如“冰”,明顯體現了傳統文人“君子如玉”的理念。最後,白瓷作為剛剛登場的品種,是當時“高科技”的代表,吸引了大部分的目光。

於是,邢窯的高檔產品被刻上“盈”字,成為唐明皇“百寶大盈庫”的私藏,中低檔產品則走進千家萬戶。李肇《國史補》稱其:

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此外,當時的越窯還未擺脫青中閃黃的釉色,如何剔除鐵中的雜質,仍是一個難題。

二、“南青勝北白”

唐中期開始,“南青北白”的對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方面,安史之亂爆發,北方戰火紛飛,邢窯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大量北方瓷工南下,使南方各個窯口的制瓷技術大幅提高,越窯也在此時真正掌控了青之髮色。

當然,真正讓越窯取得壓倒性優勢的,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晚唐秘色瓷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關於秘色瓷的記載,是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還有徐夤《貢餘秘色茶盞》: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後歷朝歷代都有關於秘色瓷的記載。如趙令畤《侯鯖錄》:

今之秘色甆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徐松《宋會要輯稿》:

開寶六年二月十二日…兩浙節度使錢惟濬進…金稜秘色甆器百五十事

葉寘《坦齋筆衡》:

…乃知唐時已有(秘色),非始於錢氏。

關於秘色瓷的史料浩如煙海,以上僅是冰山一角。但長久以來,人們只能通過文字想象秘色瓷的盛世容顏,“秘色”之“秘”,彷彿一語成讖。直到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寶塔轟然倒塌,地宮現世,一批晚唐青瓷完好無損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同時出土的還有一本《衣物賬》,上面清楚的寫道:

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秘色八稜長頸瓶

連同單獨放置在地宮後室第四道門檻的八稜長頸瓶,正好14件。從此,秘色瓷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人們豁然發現,許多博物館中陳設的晚唐青瓷,原來就是秘色瓷。

法門寺“秘色標準器”的出土,加快了學界對秘色瓷的研究腳步。今天,我們基本能夠確定以下三個事實:

  1. “秘色瓷”是最高等級的越窯青瓷,自晚唐誕生,並進貢朝廷。
  2. 五代是“秘色瓷”的鼎盛期,至北宋消亡。
  3. “秘色瓷”的生產地位於浙江慈溪上林湖。

至於為何叫“秘色”,至今眾說紛紜。我個人更傾向於對“秘”、“色”兩字於唐時的訓詁之考,即“罕見、珍稀的品類”,而並非指代一種顏色。

秘色之美,在於釉色:玲瓏如冰、剔透如玉,燈光下如一泓碧水,盪漾於器底,這就是傳說秘色瓷能夠“無中生水”的奧秘。這種絕美的效果,來源於上林湖窯場發明的瓷質匣缽。在燒製過程中,密閉的匣缽內產生還原氣氛,將釉料中被氧化的鐵元素還原,才能得到那一抹最純正的青碧之色。當然,對胎土和釉水的反覆提純,也是必不可少的。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秘色瓷釉色細節圖

越窯青瓷在唐末上演的這場逆襲,證明了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同時也暗含著皇權、戰爭、經濟等宏大背景對民間手工業的影響。

三、大唐詩意的青色之美

大唐盛世,是多姿多彩、色彩斑斕的時代,但青色肯定是文人墨客的心頭好。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綠山水畫,以石綠、石青層層暈染,形成大片厚重的色塊,氣勢磅礴,勾勒出大唐如畫江山,所用顏料正是上古時代製作青銅器的“青孔雀石”。“青”字以其命名,最終也以其色一展青綠之美。

唐詩中更是隨處可見青色的身影。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的一群詩人,將青色豐富的象徵意蘊發揮的淋漓盡致。如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夕陽下靜謐的深林景色躍然眼前。還有孟浩然《武陵泛舟》:

水回青嶂合,雲渡綠溪陰。

描繪了武陵溪幽深清虛的塵外世界。又有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融合了盛唐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一派雄渾壯闊之景。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另一邊,陶瓷也沒有讓人失望,大唐晚期秘色瓷的橫空出世,讓祖先心目中的青色終於在瓷器上得以呈現。之前,它存在於山水,存在於長空,存在於青青子衿之上,存在於且放白鹿的青崖間。是大唐壯闊的時代,將它從自然、從文字中抽離出來,進而能夠人為的掌控它。我能夠想象到世人見到第一窯秘色瓷時的興奮。而這種興奮,註定了青瓷的盛世才剛剛開始。


以上,我們沿著青瓷的腳步,從上古走到了晚唐,見證了祖先對青色的嚮往,以及將純青之色賦予陶瓷的刻苦追求。古人對青色的迷戀不會消退,晚唐的秘色也不是終點。下期的“巔峰篇”,將會呈現那個號稱中國陶瓷之巔的大宋王朝,還有從未現身的“柴窯”、瓷王“汝窯”、神秘的“哥窯”…是的,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是我們這個系列文章的主角,青瓷。

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中國瓷器起源的研究》

《秘色瓷概念的出現與演繹》


說單色釉系列:

下期預告:青瓷王者之路——巔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