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大戰馮玉祥、閻錫山,中央軍精銳部隊全都被他派上了陣


蔣介石大戰馮玉祥、閻錫山,中央軍精銳部隊全都被他派上了陣

(電影《西安事變》)


當年的中原大戰為世人所矚目。它的整個形勢是,隴海線位於全局中央,津浦、平漢是其左右兩翼。蔣介石認為,隴海線的得失勝負,對戰局走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不僅親自對這一戰場進行指揮,而且把主要兵力都用在了這一方面,手下能打一些的將領及其中央軍精銳部隊幾乎全部部署其間。

按照鄭州會議的決議,閻、馮在戰略目標上曾將徐州與武漢同等看待,即隴海、平漢兩線兼顧,但在兩邊幕僚的建議下,最後決定將戰略重心集中於徐州。起初由晉軍單獨主打隴海線的計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也調整為晉軍、西北軍共同主打隴海線。

閻、馮任命徐永昌、鹿鍾麟為隴海線的前敵指揮官,所使用部隊包括晉軍的三個主力軍以及西北軍的孫良誠、宋哲元、孫連仲、吉鴻昌等部,在各自體系中都是戰鬥力較強的勁旅。

戰略可以隨時調整,距離卻不能任意加以改變。在戰爭初期,西北軍除孫良誠、宋哲元、龐炳勳等部駐於關中平原,離隴海路較近外,其它大多東調不易:張維璽、劉汝明駐於陝南,沿途需經過山嶽地帶,行程艱難,而且還受到襄樊一帶中央軍的牽制;孫連仲更是遠在甘、寧、青,全靠徒步行軍,要到達隴海戰場需花費更多的時間。


蔣介石大戰馮玉祥、閻錫山,中央軍精銳部隊全都被他派上了陣

(電影《西安事變》)


與之相比,蔣介石的掌握著鐵路和航運等主要交通線,軍運便捷,短時間內便可將兵力集中於隴海戰場。

馮、閻經過磋商,決定採用敗中取勝之計,即在西北軍全部到達隴海線之前,先以晉軍、雜牌軍為主打。其中,作為雜牌軍三大主力的石友三、萬選才、孫殿英又用在晉軍之前,分三路向徐州搜索前進。若行動順利,自當按計劃直取徐州,若遭遇挫敗,三部抵敵不住,則誘敵深入,撤至晉軍兩翼,此謂“先計敗”。之後等西北軍趕到隴海線,便合兵一處,對中央軍實施兩翼包抄,此謂“後計勝”。

五月十一日,中央軍與隴海線上的萬選才、孫殿英開始大規模交戰。萬選才所部對外號稱十萬,其實只有五六萬人,戰鬥力不濟。孫殿英僅有近萬人,打起仗來更差勁。激戰幾天後,萬、孫兩軍漸漸不支,於是只得按照“先計敗”的預定計劃節節後退,其中萬部退至歸德,孫部退至亳州。


蔣介石大戰馮玉祥、閻錫山,中央軍精銳部隊全都被他派上了陣

(電影《西安事變》)

今日薦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