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

01 川端康成作品的物哀之感

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在日本,一般只選擇兩種狀態的花插在花瓶中:一種是含苞欲放的花蕾,一種是凋謝的殘花。

所謂“花兒最盛時,何必月正圓”。初放的花與凋零的花比盛開的花兒更美,月缺之時或昏暗的霧月,比明亮的滿月更為誘人。

花蕾代表未來,盛開的花兒代表現在,凋零的花兒代表過去,或許只有過去和未來才能引起人更多的遐想。月滿則虧,花開則敗。生命的極致瞬間也是走向消弭的開始之時。

川端康成的作品,感覺裡面總是有種淡淡的憂傷和遺憾,是那種很平靜的憂傷。經歷過童年親人的相繼離世和感情上的悲劇,川端康成對這種物哀之感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發出“花開即死亡”的悲感之言。


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日本畫家東山魁夷在悼念川端康成的時候寫到“關於先生,我覺得現在什麼也概括不出來,不僅這一場合,好像永遠也沒有概括性寫出的可能。先生這樣的人,畢竟不是世間常人,他位於孤峰那樣的高度。”如果一定要概括,我只能說,關於川端康成的一切最終都指向美。

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02 物哀之美在日本的形成

由於和自然關係緊密,森林繁茂、加之被海洋所環繞,日本從古代就形成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在四季交替變幻中形成了“無常”與“輪迴”的觀念。

物哀的“物”,大概受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影響。在神道教中,他們相信萬物有靈,一朵花、一棵樹、一顆星都可以拿來當做神靈,可以被供奉祭拜。“萬物有靈”決定了他們的文學藝術作品,他們藉由花朵、星辰、月亮去說話。

但和中國的“託物言志”不一樣,在日本的貴族社會里,並不需要通過讀書來獲取官位,所以他們的文章不會去承載思想、政治或者教化的作用。

只為一個主題,就是“美”。

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物哀的“哀”其實並不等同於哀傷,而是更接近於一個嗟嘆語氣詞,等同於哎。因為日本的地緣天災多而且資源貧乏,這使得日本人天生帶有一種飄忽不定的不安全感和萬事萬物即將告別的感覺。

“天空好藍,哀。”

“櫻花好美,哀。”

所以萬物有靈的“物”,加上沒有安全感的“哀”,就形成了“物哀”。一種對你周遭的萬事萬物,都有著敏銳的包容心與體察力。

物哀不是天生的悲觀,而是尋回了事物的脈絡,看到萬事萬物的輪迴,抓不住變化,也抓不住瞬間,不如就此放手,安心去欣賞須臾的風景。

03 物哀的極致

要理解物哀,可以看一下《源氏物語》,這是一部純粹為了美而生的書。

你看到了嗎?十七歲的光源氏頭配紅葉,豔舞八方。美到極致,甚至讓人不寒而慄。“絢麗如彼,燦然如此,光華公子舞姿令人暈眩欲泣。”

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你看到了嗎?他們捕捉捉螢火蟲,放到紗帳裡,男人在紗帳外看著心愛的女子,在螢火蟲的點點燈火下頭髮飄動的樣子。

而這本書最讓人感嘆的地方在於,它不止是用內容去描繪“物哀”,甚至用形式。

在《源氏物語》裡,有四十帖,有四十二帖,但唯獨四十一帖(雲隱)裡,一個字都沒有。

不是被遺失,而是作者真的一個字都沒有寫。只單單取了一個名字。

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而這一字不著的、空白的《雲隱》,正是整本書的高潮,也是物哀美學的高潮。

根據前後文推斷,雲隱想說的,就是那個整本書裡唯美到極致、得意到極致、令人暈眩欲泣、為一種混沌的愛活著的男主角,光源氏之死。

現在買本《源氏物語》來看,“雲隱”二字下面都空蕩蕩。這種空,時隔千年後以後給所有翻到《源氏物語》的人極大的,關於“物哀”的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