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這就是為什麼魯迅一定要讓孔乙己死亡

魯迅塑造孔乙己,並且一定要讓孔乙己死亡,這其實就是魯迅創作其形象的真實目的。

“我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這樣說來,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了……今日還能蒙著小說的名……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說是一件僥倖的事”,魯迅創作的現實主義不言自明。

《孔乙己》:這就是為什麼魯迅一定要讓孔乙己死亡

孔乙己,其實就是魯迅諷刺當時腐朽社會的一把匕首,魯迅打著小說人物的幌子,鞭撻現實。“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他怎麼會來?被打折了腿了。這一回是自己發昏,丁舉人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同樣是讀書人,丁舉人和孔乙己的生活和命運,天壤之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新舊交替的社會,世界觀和價值觀是畸形的,孔乙己的形象就是那個社會貧困落魄、寒酸清高的舊知識分子的縮影,所以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

《孔乙己》是收錄《吶喊》的短篇小說之一,《吶喊》自序中給出了魯迅創作的來由,“我覺得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第一步當然是出雜誌,名目是取‘新的生命’”,這就是魯迅創作孔乙己形象的深層次原因。

《孔乙己》:這就是為什麼魯迅一定要讓孔乙己死亡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塑造的孔乙己是一個畸形的人,他的目的當然是諷刺當時腐朽的舊社會,諷刺舊社會里愚昧不堪、看不起勞動人民的窮酸知識分子。“棄醫從文,文藝復興”是魯迅創作一系列孔乙己的目的,他要通過孔乙己悲慘的生活和命運,喚醒麻木的人們,讓他們認清殘酷的現實,只有聯合起來,共同創造一個嶄新的社會,才是改變命運的出路,而且是唯一正確的出路。

“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絕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便一發不可收拾,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有時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弛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魯迅在《自序》裡已經清清楚楚表明創作孔乙己形象的緣由,就是要通過文藝,“打破一箇舊社會,再建一個新社會”。

《孔乙己》:這就是為什麼魯迅一定要讓孔乙己死亡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一個人高馬大、四肢健全的成人,為了彰顯自己是讀書人穿長衫的虛偽身份,即使窮困潦倒到靠偷來維持生計,也不願意主動投入勞苦大眾的生活中,靠勞動創造價值,可悲可嘆!“他對人說話,滿口之乎者也”,又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所有人都可以嘲笑他。喝酒人說到“丁舉人”,滿臉羨慕,可說到“孔乙己”,則是一臉嘲笑和蔑視——

大眾對“科舉取士、榜上有名”的丁舉人生活的豔羨,對“連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的嘲諷,赤裸裸顯示出世人的愚昧和勢利——像魯迅一樣的有識之士深感這樣的社會,必須推翻。

《孔乙己》:這就是為什麼魯迅一定要讓孔乙己死亡

孔乙己代表腐朽沒落的舊社會,他最終的死亡暗示了一個嶄新的社會的到來——這就是魯迅創造孔乙己形象的緣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看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希望改變國民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認為,像孔乙己這樣的“多餘人”,“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這就是魯迅塑造孔乙己並一定要讓他死亡的最終緣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