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孔乙己》:“我”在店裡當夥計那段時間,也只有孔乙己來了才能和大家一起快活一會。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

在魯迅的著作裡我們常常能看到一個個超越現實的人物,這些人物之所以被認為是超越現實,首先是魯迅的筆觸從最現實下手,而後描摹出了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故事,所以稱之為超現實似乎更能貼近魯迅的作品思想,當然這與西方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寫作還有本質上的區別。

你看,孔乙己就是這樣,不止孔乙己,連咸亨酒店的店員“我”都很現實,筆者甚至想說《孔乙己》裡的故事真是“超級”現實。當然這些角色要與“超現實”的阿Q相比,力度不可同日而語,畢竟阿Q已經不面對現實了,只是活著自欺欺人的非現實裡自娛自樂。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接下來要說的是,魯迅本身是很少寫小說的,雜文較多,所以對於我們國家現代文學而言,小說《孔乙己》、《阿Q正傳》都是特別稀罕的東西,畢竟它是魯迅先生為數不多的精品之一。就是在這精品裡我們後來者才常常讀,反覆爵嚼,所以又常常讀出不同的意味,正所謂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

以前我們總是朝著孔乙己的所作所為感受著魯迅先生筆跡的魄力,隨著不同歲月的回望,這個《孔乙己》裡的述說者“我”,筆者發現他並不比孔乙己過活得好。

首先不可置疑的是孔乙己何其灑脫快活,他想怎樣就怎樣,這是我們誰都沒法和他比的地方,也是孔乙己可以“笑傲”群雄(丁舉人老爺、咸亨酒店老闆)的地方,大傢伙只能是朝他笑笑而已,然後繼續面對物價飛漲背景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當然在大思想家魯迅筆下,《孔乙己》裡面也是古老宗師之“孔子”與“老子”的一場“拉鋸”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表是孔子“勝”,裡是道家又一次孔彈動浮沉,悠然而去。

“我”只好眼巴巴地看著孔乙己坐著用雙手走去,遠去的背影似乎在嘲笑這個世界。

悲哀了,孔乙己就這樣走了,“我”還要日復一日的幹著無聊的店夥計的活,還要被老闆管著,盯著,生意好了,人流量大了,稍有不慎打破碗碟了,少不了要受到懲罰。

那時的“我”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要不是親戚(介紹人)在那站著,估計我比小凡卡強不到哪去。在資本主義西方社會,窮人是沒有公平權益的,所有人都是隨著物慾社會的引誘而隨波逐流,只有少數的有良知的人才願意停下來幫幫他們。

救救孩子。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在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裡,魯迅憂憤深廣無不氣憤地與封建社會徹底決裂,歇斯底里的朝腐敗的舊體制吶喊,痛擊可惡的官僚主義、地主階級以及喪心病狂的殖民者。多病併發的清末及民國,不僅出現了孔乙己、阿Q、祥林嫂、華老栓這樣腐朽的底層人,當然還有個被人忽略的小“我”。

年紀輕輕就給人當傭人,老闆雖不像潑留希金、葛朗臺、夏洛克一樣狠心荼毒,但我的自由和精神嚴重被枷鎖著。與國外嚴苛的資本性質相比,咸亨酒店的老闆和所有生意人一樣,像極了吳敬梓筆下《儒林外史》的吝嗇鬼之嚴監生。

就是在這樣無情制度下和管理規範中,“我”最快樂的時光莫過於日復一日的等著孔乙己“上大人”能再來店裡出現一下,除了他能把所剩無幾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們、以一副高高在上教師的模樣教我寫“茴”字外,我也好在店老闆都笑容溢滿面的情況下可以放鬆而笑。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果然沒叫人失望,孔乙己沒過幾天就又來店裡,和往常一樣,穿著老長衫站著喝。也隨手排出幾文大錢(畢竟和“我”熟了);“溫一壺酒,再來一碟茴香豆。”沒等“我”忙碌起來,店裡已經是歡快的空氣。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他不回答,對櫃裡說;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


“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孔乙己睜大眼睛說。

孔乙己也是受儒家教育多年的“秀才”,所以和所有人一樣很容易被封建禮教從內心“管”著。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


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辨無可辨的孔乙己常常不出乎“我”和客人們的意料,說的話雖然含糊其辭,也知道他就這一些的“臺詞”,但“我們”也聽懂了。不用想,在娛樂缺乏時代裡所有人都會一下子被他引得人哈哈大笑,可是在一旁的“魯迅”內心卻被深深刺傷,一點一滴的記錄了孔乙己的“可憐”,同時也記錄了“我”和店裡所有人的可悲。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魯迅筆下的“我”真的不比孔乙己強到那裡去!我們所嘲笑的那個“上大人孔乙己”確實可憐,然而更多的是隨著成長,我們身上不免或多或少的有了“孔乙己”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