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烏合之眾》

我猜想,勒龐是希望《烏合之眾》成為一本暢銷書的,而一百多年後,每一個讀完這本書對其中觀點極度贊同、為自己的獨特性洋洋自得的我們,可能都落入了勒龐的陷阱。

大四下學期經常遊蕩在學校舊書攤,被這本書的標題所吸引,我現在想,為什麼會被這個標題吸引呢?可能我覺得自己不是烏合之眾吧,或者至少強烈地不願成為烏合之眾。書很薄,在圖書館一上午就看完了,不禁感慨,好書!我再看當時的筆記,主要是感慨作者在19世紀就能做出這麼有前瞻性的判斷

最近疫情愈演愈烈,隨之而來的還有群眾的呼聲,於是也看到好多人又拿出《烏合之眾》,將網上一波又一波關於疫情的言論評價為“烏合之眾的狂歡”,而這本書又成為熱門書目,當然,這本書在社科領域的熱度一直能排在前面,看微信閱讀,光是一種翻譯版本就有15.6萬人在讀。

再次拿出《烏合之眾》,其中對群體的反思的確適用於當下,也提供了依據。

無論給群體提供什麼觀念,它們都只在具有非常絕對、堅定、簡單的形式時,才能施展有效的影響力。


一個擁有足夠強大的個性去抵抗暗示的個人是極其稀少的,在對抗逆流面前顯得寡不敵眾。他們最多也就是能夠依靠不同的暗示來改變方向。


如果只從數量上去權衡和考慮的話,那麼組成一個群體的個人也能夠感受到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它能夠讓他產生本能的慾望,當他隻身一人的時候,他要迫使自己竭力限制這些慾望。

還有許多,不再詳述......


讀過《烏合之眾》就不再是烏合之眾了嗎?


多年前對本書的感慨更多的是覺得為什麼在百年前就有這樣的預判,現在想來,哪有什麼預判,可能只是歷史一直在重演,或者歷史沒有重演,但是人一直都是人,就像書中所說:

群體的意見或信念既是歷史的兒女,也是未來的母親。

此外,這次重讀,也讓我對這本書有了新的認識。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便是,使言論具有影響力的三要素是:“斷言、重複、傳染”。這本書正是充斥著缺少理論依據或者是案例支撐的斷言,而且在不斷重複著這些斷言,勒龐僅用幾個挑選後的案例,就得出了本書的結論,而這一些結論正是迎合大眾情緒的。正像勒龐在書中所說:

首先必須完全理解那些令它們為之興奮的感情,並且假裝自己也具有這種感情,然後藉助於初級的聯想方式,用一些出眾的暗示性理念來改變它們的觀念,這樣才能——如果有必要的話——回到一開始提出的觀點上來,一點點地探索產生這種說法的感情。

恐怕也正是這一方法,讓這本書百年流行。書是引發思考的好書,然而若把它捧為寶典,恐怕正是掉入了“烏合之眾”的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