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之所見


《烏合之眾》之所見

一直以來想看的書最近提上書單了,趁著今年春節延期,於是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回顧了一遍,初次看完時懵懵懂懂,拾起再看了一遍時,也是另一番感悟。

最初這本書是老師上課時曾推薦,看著書名很誘人,便納入了讀書清單。初次讀完,確實會對自身價值觀念的某些反面帶來衝擊,畢竟在中華兒女身上,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佔據了大多數人,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也將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當人們聚集成一個群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從他們成為群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群眾,烏合之眾。群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繫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

而無意識因素會在群體中起著支配作用,它使得人的行為主要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脊椎神經的影響,因此群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群體具有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書中列舉了1792年法國曆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虐殺盡關在監獄裡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為榮。這些平時裡的店員夥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為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因此,“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意料地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


“群眾的民主權力就像一切個人權力一樣,當它沒有受到恰當的憲政約束時,也很容易轉變為它的反面,成為一種暴虐的權力”。因此自伯克以來,便有許多思想家對於各種群眾領袖挾民意麵對獨裁的負面作用憂心忡忡。雖然本書中的偏見不少,但勒龐的群體心理學研究所觸及的問題,不管在他之前還是此後,是一切思考民主問題的人所難以迴避的。群眾作為一種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來源,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指出過它有著走向獨裁的危機,但自古希臘之後,以民眾直接參政為基礎的民主制度在人類歷史上消失了兩千年。


回想歷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當時為什麼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鬥》中寫道:“群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於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麼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

這本書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群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並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這裡或那裡,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