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第一支人民武装领导者——黄生发重要事记

幼年丧母,少年从戎

黄生发,原名黄生金,曾用名常景春,满族。1920年6月21日出生于辽宁省兴京县(现新宾满族自治县)苇子峪村、房木沟屯草缝沟正黄旗乌雅氏族的平民家中,汉姓黄。

黄生发有5个哥哥和两个姐姐。5岁时母亲因病无钱医治而死。母亲临终前希望父亲能送他上学读书,将来能有个出息,这样,他9岁那年秋天,父亲送他去念小学,可是只念了一年多,父亲又因积劳成疾去世。这年,他还只有10岁。

1935年,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正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黄生发的家乡兴京是抗日游击队非常活跃的地方。这年3月,年仅15岁的黄生发毅然投奔了桓兴农民自卫大队。大队长赵文喜看他人虽小,却很机灵,又很勇敢,就把他留在身边当传令兵。这支队伍活动在兴京里外草盆沟等地区。他们发动群众,组织青年会,儿童团,农会,打击日伪势力,非常活跃。

跟从靖宇司令,保家国浴血奋战

1935年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一师四团来到兴京检查地方武装工作,黄生发随赵大队长向四团团长隋祥泰(隋相生)汇报,刚巧,杨靖宇带队路过此地,这是黄生发第一次见到杨靖宇将军。汇报进行了一周,隋团长看中了黄生发,就把他要到身边当传令兵。

16岁的黄生发于1937年春随部队撤至清原、兴京抗日游击区。回来后,黄生发调到师部给师参谋长杨俊恒当警卫员,1937年秋,杨俊恒调任一军参谋长,黄生发即随杨俊恒来到军部。在军部跟杨靖宇司令接触多了,杨靖宇很喜欢他,就把他要到身边当警卫员。

抗联第一路军在杨靖宇的率领下,在千里长白山的林海雪原中奋勇作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黄生发在战斗中经受住了血与火、寒冷与饥饿的考验,逐渐从一个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抗联战士。

1940年1月,杨靖宇率警卫旅60余人在蒙江与辉南之间的山区遭敌围攻,与敌人周旋50余天,战斗达30次之多,部队大量减员。特别是1月下旬警卫旅第一团参谋丁守龙被捕叛变供出杨靖宇的行动计划后,敌人加紧了对杨靖宇的搜捕,战斗更加频繁。

1940年2月2日,杨靖宇身边尚有27人,2月10日只剩12人,到2月15日,就只有包括黄生发在内的6名战士了。这天清晨,他们在蒙江县五斤顶子西北方的一个山坳里被敌人发现,杨靖宇指挥战士们在距敌仅300米的一个有利地势向敌人猛烈射击。黄生发用双手抡着匣子枪向敌人猛打,掩护杨靖宇转移,这一仗直打到天黑,毙伤敌数十人,在激烈的战斗中黄生发的左腿负伤。

当晚,杨靖宇决定让黄生发等4名受伤的战士转移,自己和另两名战士继续前进。眼看要离开跟随了几年的杨司令,黄生发十分难过,他把身上仅有的一块干粮交给留下的同志,叮嘱他说:“你要好好照顾司令,我不能跟他去了。这块干粮,你看他什么时候饿了,就烤给他吃吧……”黄生发等4名伤员一一和杨靖宇握手告别,杨靖宇留给他们的最后一句话是:“要坚定、机智,坚决想办法完成任务!”

黄生发等人在大雪覆盖的森林里转了四五天,在乱泥沟子附近找到了部队。不久噩耗传来,杨靖宇将军于2月23日壮烈殉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黄生发痛不欲生、寝食俱废。他决心要为杨靖宇将军报仇,仅休养了一个多月,腿伤未愈即返回部队,留在总司令部给副总司令魏拯民当警卫员。

从“黄生发”到“常景春”,蛟河第一支人民武装的建立

1940年8月,魏拯民派徐哲和黄生发等4名同志一起去苏联给共产国际代表送信,报告南满的斗争情况并让黄生发留在那里治伤,因为他在1938年初的一次战斗中受伤,一颗子弹始终没有取出来。他们艰难跋涉了1个月,9月到达海参崴,顺利完成了送信任务,随后,黄生发被送进一家陆军医院接受治疗。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抗联教导旅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枕戈以待,随时准备出发同苏军并肩作战,解放东北。回国前,黄生发被任命为警卫副队长,被授予苏军少尉军衔及“战斗功勋”奖章一枚,同时党组织决定将黄生发化名常景春。战争形势急剧变化,没等到部队出发,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日军也放下武器,教导旅的任务由对日作战,改为占领、接收政权。

此时吉林方面成立了中共东北党委会吉林地区委员会,由教导旅二营营长王效明任书记,刘建平和常景春为委员。8月27日,王效明率抗联战士40余人抵达吉林市。随后,王效明决定派常景春带领9个人去蛟河开展工作,其中,常景春亲率刘元山、姜万顺、方振、车海增4人进驻蛟河县城;邢万乡、任国才、田宗礼、刘荣4人进驻新站。

常景春等到蛟河后,首先与苏军卫戍司令部取得联系,得到苏军的支持,任命他为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司令是苏军的苏兹洛夫。常景春等进驻蛟河县城的5人都是党员,组成了党小组,常景春为小组长,后来党小组改为中共蛟河县支部委员会,常景春任书记。这时常景春年仅25岁。

蛟河第一支人民武装领导者——黄生发重要事记

1945年10月,驻蛟河苏军卫戍司令部,左二为黄生发。

当时蛟河的严峻形势表明,从治安大队手里夺过枪杆子,建立人民武装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常景春专程到吉林,向王效明汇报蛟河的工作情况,要求增派干部,从“治安大队”中清除“治安大队”队长、伪满警尉于静波。王效明与吉林特支书记李维民商量后,决定派王有臣、陈兴国等几名同志到蛟河协助常景春工作,并以吉林卫戍副司令王效明的名义,任命常景春为蛟河县保安大队长、公安局长、城防司令。回到蛟河后,经支部研究决定首先夺取武装领导权。

常景春向蛟河苏军司令部说明了王效明的指示和对他任命的情况,取得了苏军的支持。又从各方面调查大量情况,掌握了“治安大队”及伪警尉于静波欺压人民等罪恶行径后,向苏军建议撤换于静波。经苏军对“治安大队”一番考察后,苏军司令终于决定逮捕于静波,将其送交吉林苏军卫戍司令部处置。

蛟河第一支人民武装领导者——黄生发重要事记

进驻蛟河的5外抗联干部合影,中为黄生发同志。

1945年11月11日,由中共永吉地委派来蛟河工作的罗孟文、周化南、袁功庭、萧毅等来到蛟河,常景春热情地迎接了他们。安排他们住下后,当晚即连夜召开会议成立临时县委,召开了中共蛟河县临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根据上级任命,罗孟文为书记,袁功庭为副书记,周化南为县长,常景春、萧毅为县委委员。常景春向罗孟文等汇报、分析了蛟河的形势,会议决定于11月13日成立蛟河县民主政府。

13日上午9时,在蛟河县剧院召开了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常景春主持会议。县长周化南同群众见了面,并宣布了施政纲领,说明了民主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欢迎人民群众监督。

中共蛟河县临时委员会、民主政府成立后,十分重视人民武装的建设。1945年11月16日,将蛟河、新站、退抟3个保安大队统一组成蛟河县保安团,常景春任团长,罗孟文兼政委、袁功庭兼副政委。

蛟河第一支人民武装领导者——黄生发重要事记


蛟河第一支人民武装领导者——黄生发重要事记

图为1946年蛟河警卫团常景春、刘尚文、马凤池合影,中间为常景春

2017年,笔者在旧书市场偶然看到一张照片,背面写有“蛟河警卫团留念”,按顺序标记拍照者姓名,当时由于字体连惯,且对常景春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没有加以研究。

2019年笔者在阅读《永吉的黎明》书中“建立蛟河第一支人民武装——蛟河县保安团 黄生发”一文中记载“蛟河县地方人民武装,从1945年10月建立保安大队,11月16日建立保安团,1946年10月改为警卫团,1947年10月改为蛟河县大队。”这使我联想起曾经收藏过一张蛟河警卫团的照片,同时在书中提到在黄生发被派到吉林地区工作期间,党组织决定将其化名为常景春,这个信息证实了这张照片是1946年至1947年黄生发在蛟河警卫团工作期间所照。

蛟河县保安团组建不到一个月,就从工人、农民中吸收了近千名青年入伍,同时通过党的政策宣传、争取工作,使蛟河县境内的部分土匪走上了弃暗投明之路。对顽固不化、继续作恶的土匪,保安团则坚决予以消灭。

通过加强党对武装的领导、加强政治教育工作和军事训练,通过一系列的反霸剿匪战斗,蛟河县地方人民武装逐渐成长为一支政治素质较高、战斗力较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人民武装队伍。常景春和他的战友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地方武装奋力援战,确保拉新战斗全面胜利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占领吉林以后,命令71军88师的一个加强团向东推进,6月6日占领了新站和拉法,妄图控制拉滨(拉法——哈尔滨)、拉图(拉法——图们)、拉吉(拉法——吉林)三线的交通枢纽。

在拉法新站战斗中,为使我东北民主联军顺利全歼国民党军一部,常景春率蛟河县保安团主动出击,及时炸毁了新站大桥并命令新站区中队拆除了老爷岭至新站间的铁轨,迟滞了吉林方面敌人的增援,切断了被围敌军的退路,保证了拉新战斗取得全胜。

拉新战斗,即拉法、新站战斗,是东北民主联军在战略撤退中取得的第一个胜仗。战斗于1946年6月7日晚打响,于10日上午7时结束。这次战斗不仅打击了国民革命军北进的气焰,迫使蒋介石在东北改变为“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而且为中共建立和巩固东满、北满根据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黄生发同志少年从戎,投身抗日斗争,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在各个阶段的工作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任劳任怨。

在蛟河县保安团工作期间,他扎身乱境、平乱治匪、不畏困难、敢于担当,为蛟河日后顺利成立县民主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环境如何改变,他都保持着老红军的革命本色,这些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中共吉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吉林市党史人物(三)》,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永吉的黎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