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48年8月12日,年僅50歲的朱自清因嚴重的胃病救治無效於北平醫院辭世,臨終前,已到彌留之際的他仍然鄭重地叮囑家人:

“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

這是他為了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做的最後戰鬥,一身重病的他至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施捨,悲壯之餘卻也完美詮釋了“炎涼無改節,夷險有忠謀”的傲然氣節和凜然風骨。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朱自清照片

印象中的朱自清永遠是隨和細膩的,這份令人心馳神往的溫柔不僅滲透在他待人接物上,還被他盡數藏進文字裡,所以在他的筆下,荷塘籠罩著溫柔清麗的月光,父親的背影凝聚著質樸感人的敬意,時間的匆匆散逸出遊絲般的哀傷,春景裡貯滿了昂揚向上的希望。儘管作品展現了朱自清獨特的人格魅力,卻遠遠不足以概括他的一生。

真正的朱自清,是具有古代士大夫品格的現代知識分子;是自警自省、至情至性的率性大文豪;是受五四精神和現代西方文化影響而追求獨立的激進青年;更是“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898年朱自清出生的時候,其實是朱家第三子,但因前面兩個哥哥不幸早夭,他便成了長子。從他出生那一刻開始,朱家重新煥發了生機,對他寄予厚望的父親為他取名“自華”,字“實秋”。從後來朱自清的人生際遇來看,他確實無愧父親將他的名字取為“腹有詩書氣自華”和“春華秋實”。(自清之名,是他後來自己改的)

朱家是世代與書香結緣的家族,朱自清的祖父朱則餘和父親朱鴻鈞都是有官職的讀書人,這為朱自清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和富有底蘊的文化基礎。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朱自清作品《背影》裡父親的背影

朱自清所處的時代正經歷新舊思想文化的巨大轉變,先進知識分子們以思想和文字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成為當時的社會精英角色,並建立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可惜的是,朱鴻鈞靠“實力”錯過了這次的機遇,成了頑固抵抗新思潮的老古董。

有一個深受四書五經、綱常倫理教育,又不相信新式學堂的父親,童年的朱自清沒有如其他人那樣迅速融入到新時代的思潮中,而是在私塾完成了文學世界觀的搭建。但從後來朱自清的文學成就來看,這段“封建”教育並非全無是處。

從小浸潤在傳統文化中,使朱自清成長為一名標準的傳統文人,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會坦然面對父母的包辦婚姻,寫出圓潤洗練的名篇佳作的因由。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12年,朱自清14歲,考入高等中學揚州兩淮中學(後改名為江蘇省立第八中學)學習。同年,父親為他說了一門親事,對方是揚州名醫武威三的獨生女武仲謙,同樣14歲。

多年綱常禮法的古典文化薰陶,教會了朱自清對父母要順從,所以和其他民國活躍文人對抗包辦婚姻不一樣的是,朱自清欣然接受了武鍾謙。這段時期裡的朱自清已經漸漸嗅到了新思想的味道,他白天在學校裡接受新式學堂的教育,晚上則去私塾念文言文,嚴厲的父親依舊還會時不時檢查他的學習情況。

新舊思想的碰撞,專橫父親的教育,衝突正隨著朱自清接觸到更多先進思想而逐漸暴露出來,父子之間的對抗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1916年,朱自清18歲,從江蘇省立第八中學順利畢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學習,朱家高興之餘,開始張羅起朱自清的婚事,雙喜臨門自古就是美談。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朱自清與第一任妻子武仲謙

同年12月25日,朱自清與武仲謙舉行了體面的婚禮。任何時代,才情都自帶高光美顏,能夠嫁給一個才華橫溢的翩翩公子,武仲謙歡喜至極。朱自清也很喜歡這位溫柔嫻靜,知書達理的夫人。才子佳人的故事,也從這裡真正開始。

在民國那樣一個熱衷自由、民主的時代,面對婚姻時,許多崇尚新文化的讀書人,他們從心底看不起那些接受傳統三從四德教育的女子,卻礙於從小受到的以儒家“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教育和無法擺脫的父母親情,不得不與其結為形同陌路的夫妻,最終出現大量如魯迅與朱安、郁達夫與孫荃、徐志摩與張幼儀這樣言行不一的婚姻悲劇。

但處於同樣時代的朱自清卻像是一股逆流,他欣然接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並在婚後與妻子琴瑟和鳴。究其原因,不過是傳統“三綱五常”的儒家倫理教育,使他將父母包辦婚姻視為理所當然。

婚後朱自清也與妻子鶼鰈情深、鸞鳳和鳴,始終不曾有一點點桃色新聞,是他心懷古代士大夫修身養性的自我約束和堅守,也是他多年浸染古典文化的凸顯。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17年對朱家來說,真可謂是禍不單行,先是父親官居肥差不知檢點,日益膨脹後偷納小妾被鬧得人盡皆知,後又被查出挪用公款,上了新聞媒體《醒徐日報》的頭條,輿論譁然,而不得已丟了工作。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父親被革職後,祖母怒其不爭,被氣得急火攻心,不久後就病逝了。

自幼與祖母的感情親密的朱自清在得知此事後,趕回揚州奔喪,父子之間的芥蒂也由此產生。這一年朱家唯一的好事,大概就是朱自清跳班報考北大本科,並順利升入本科哲學系。

報考時,感於當時社會混亂不堪,知識分子前途渺茫,又預料到家道中落即將來臨,朱自清私自將自己的名字由“朱自華”改成“朱自清”,取自《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字由“實秋”改為“佩弦”,則取自《韓非子·觀行》中的典故。

這次改名,是朱自清為了警策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就算被生活的重擔壓到“喘不過氣”來,也要保持清白,不與社會的腐敗同流合汙。至此,深埋在朱自清心中的新文化種子終於破土而出。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朱自清雕塑

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朱自清在1920年修完所有的課程,提前一年畢業,因為在校期間成績優異,得以到杭州第一師範大學任教。作為北大畢業的高材生,父親希望朱自清走讓人稱羨的仕途之路,而不是清貧不足與外人款款而談的清貧教員。這種希望與現實的差距,使父子之間的齟齬越來越深。

自1917年父親丟官失業後,家中日漸蕭條,經濟拮据。沒了往日大肆揮霍的資本,父親脾性越來越乖戾,終日怨聲載道,整個朱家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

舊家庭裡,男人的笑是不妨的,女人的笑是不合規矩的,特別是在生活漸拙、封建思想又濃厚的朱家。於是,武仲謙溫馴樂觀的笑便成了“晦氣”,甚至召至無端的白眼和沒由來的冷嘲熱諷,久而久之,武仲謙就變得鬱鬱寡歡,經常掩門垂淚,更倒黴的是,父親將武仲謙攆回孃家。朱自清為此與父親大吵,矛盾進一步升級。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21年,朱自清到母校揚八中任教導主任,為了維持家庭開銷,朱自清將工資一半給父親,一半留給自己的小家,但這樣的劃分方法卻引發父親更大的不滿。於是在庶母的挑唆下,父親憑藉與校長的私交,支走朱自清的全部薪水。

這種專制的行為讓朱自清憤怒至極,他毅然決然離家前往寧波、溫州支教,一個月後又將妻兒接走,在杭州建立了屬於夫妻二人的小家。1922年和1933年,朱自清兩次帶著妻兒回揚州探親,試圖修補與父親的關係,可是父親冷漠的態度讓他自覺無趣,之後便不再往來。

朱自清與父親的決裂,不僅僅是因為經濟糾葛,也與他在北大接受的自由主義精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東海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朱自清故居

在北大念學的三年,朱自清不僅刻苦學習專業課程,還踴躍參加各式各樣的進步文學社團,舉著“科學、民主”的旗幟,主張廢除一切“綱常理教”,旗幟鮮明地站在新文化運動的立場上,與一切舊勢力、舊傳統、舊思想做鬥爭。毫無疑問,在朱自清看來,父親就是典型封建綱常的代表。

五四運動爆發後,熱愛國家的朱自清還積極參加了遊行示威活動,以及傳播新思想的平民教育講演團。這一時期的朱自清成長為一個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鼓舞著的自由鬥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孝子賢孫,更不是巴金的小說《家》裡的高覺新那樣,思想覺醒,行動卻再三退讓。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越劇《家》:錢後吟飾演的高覺新

當時的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主陣地,在這裡,他接受了“民主、平等、自由”觀念的影響,具有追求個性自由、獨立自主的需求,對傳統儒家“三綱五常”深惡痛絕,“三綱”中的“父為子綱”更是首當其衝。

封建大家庭裡的父權被當做封建制度的象徵,被先進青年知識分子反抗,他們紛紛走出原生家庭,遠離父親的絕對權威。朱自清便藉著父親專制地拿走全部工資而出走,成為叛逆勇敢的自由一代。

儘管新思潮如火如荼地傳播了多年,但仍然沒有進入在清朝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父親朱鴻鈞的心裡,他依舊是典型的封建色彩濃厚的家長,傳統的“父為子綱”思想讓他覺得拿走兒子的全部薪俸是天經地義的事。他沒有跟上兒子的成長步伐,沒有認真瞭解兒子對舊家庭倫理關係的不滿,最終與兒子走到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局面。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知否》中說:一家人總是相互虧欠的。等到為人父母的時候,朱自清也漸漸開始體諒父親持家不易,而身體不如從前的父親也開始想念朱自清,於是便藉著掛念孫子和身體不爽快的藉口,主動給朱自清寫了一封信,哀嘆:“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遠矣”。

強勢了一輩子的父親終於藉著病痛向兒子示弱了,正在清華教書的朱自清看到信箋後,憶起父親曾經的諸般好處,熱淚盈眶之際,他提筆寫下了如今榮登教科書的散文名篇《背影》。

時間會擺平所有的恨,把愛留在有生之年。

因這封信,父子之間的僵局被打破,關係也逐步升溫。其實,朱自清與父親的和解,少不了時代背景的推動。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25年,五四運動處於低潮期,五四一代激進青年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有了復歸的跡象。許是做了父親,許是過了意氣風發、血氣方剛的年齡,許是經歷了五卅慘案,朱自清的心態慢慢歸於平和中庸,開始反思自己與父親決裂的衝動魯莽,且此時他在清華教古典文學,更是加速了他向傳統文化迴歸,進而與父親和解。

朱自清與父親的矛盾,是20世紀初所有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境遇,經濟上的衝突只是表面現象,實質是專制與獨立自主的矛盾,是新舊思想的大對決。父親作為標準的封建專制大家長,與接受了新文化影響急需個性自由的朱自清,由父慈子孝一步步走到互不來往,是大時代的必然。後來的和解,是新舊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是“全盤反傳統,全盤西化”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轉變,是時代的進步。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28年11月26日,妻子武仲謙積勞成疾,因病去世,朱自清悲痛欲絕,一邊工作一邊撫養五個懵懂無知的幼孩。然而,沉重的生活負擔讓不善料理生活的朱自清身心俱疲。在武仲謙亡故二年後,朱自清在機緣巧合下結識了陳竹隱。經過長時間的思想鬥爭,朱自清決定敞開心扉開始新生活,隨後與陳竹隱共浴愛河,並在1932年8月結為伉儷。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朱自清與第二任妻子陳竹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隨校先後遷往長沙、昆明等地,並在艱苦的抗日戰爭歲月裡,認真努力從事教育和文學研究。此時,朱自清在思想上有了轉變,不再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主義者。

隨著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發動內戰,瘋狂鎮壓民主運動,敢為人先的朱自清開始積極支持昆明學生反對內戰的運動。

1946年,好友李公樸、聞一多因反對內戰相繼被暗殺以後,朱自清開始不顧個人安危,冒險參加李公僕、聞一多的追悼會,並當眾講述聞一多的生平事蹟,還寫詩歌歌頌聞一多,預言在火的遺燼裡必然“爆出個新中國”。至此,朱自清真正成長為一名革命民主主義戰士,投身到反內戰、反飢餓的革命鬥爭中。

1947年2月,朱自清冒著“坐牢”的危險,反對國民黨反動派任意抓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並集成一副“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的對聯勉勵自己。5月,朱自清在呼籲和平的宣言上簽字,並親自拜訪各學院的教授,徵求他們的簽字。

朱自清:舊社會的儒生,新時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48年3月,營養不良的朱自清胃病復發,病情越來越嚴重,但他仍然拖著病體,參加了4月份清華教授們“反飢餓,反迫害”的罷課活動。6月18日,胃病已將朱自清折磨得病骨支離,但他依舊忍著疼痛的身體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字。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去世,年僅50歲。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裡,骨瘦如柴的朱自清仍然為民主自由擎起火炬,燃燒自己的生命,點亮黑暗的夜空。他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樣“清”,帶著舊儒生的高尚情操和氣節,帶著新文化的銳意鋒芒和鬥志,轟然隕落。

從一個典型的舊時知識分子,成長為一個具有五四精神的激進自由人士,再到“中和主義”者,朱自清用文字和行動,支持著新中國和新文藝向著光明的方向發展。

朱自清一生走得很慢,卻也踏實。就如馮至在《朱自清先生》裡寫的那樣:“他一步步地轉變,所以步步都腳踏實地。”

即便是隔了數十年,朱自清還和他筆下的荷塘月色般,仍然溫潤著中華民族的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