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48年8月12日,年仅50岁的朱自清因严重的胃病救治无效于北平医院辞世,临终前,已到弥留之际的他仍然郑重地叮嘱家人:

“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这是他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做的最后战斗,一身重病的他至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施舍,悲壮之余却也完美诠释了“炎凉无改节,夷险有忠谋”的傲然气节和凛然风骨。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朱自清照片

印象中的朱自清永远是随和细腻的,这份令人心驰神往的温柔不仅渗透在他待人接物上,还被他尽数藏进文字里,所以在他的笔下,荷塘笼罩着温柔清丽的月光,父亲的背影凝聚着质朴感人的敬意,时间的匆匆散逸出游丝般的哀伤,春景里贮满了昂扬向上的希望。尽管作品展现了朱自清独特的人格魅力,却远远不足以概括他的一生。

真正的朱自清,是具有古代士大夫品格的现代知识分子;是自警自省、至情至性的率性大文豪;是受五四精神和现代西方文化影响而追求独立的激进青年;更是“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898年朱自清出生的时候,其实是朱家第三子,但因前面两个哥哥不幸早夭,他便成了长子。从他出生那一刻开始,朱家重新焕发了生机,对他寄予厚望的父亲为他取名“自华”,字“实秋”。从后来朱自清的人生际遇来看,他确实无愧父亲将他的名字取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和“春华秋实”。(自清之名,是他后来自己改的)

朱家是世代与书香结缘的家族,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和父亲朱鸿钧都是有官职的读书人,这为朱自清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富有底蕴的文化基础。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朱自清作品《背影》里父亲的背影

朱自清所处的时代正经历新旧思想文化的巨大转变,先进知识分子们以思想和文字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当时的社会精英角色,并建立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可惜的是,朱鸿钧靠“实力”错过了这次的机遇,成了顽固抵抗新思潮的老古董。

有一个深受四书五经、纲常伦理教育,又不相信新式学堂的父亲,童年的朱自清没有如其他人那样迅速融入到新时代的思潮中,而是在私塾完成了文学世界观的搭建。但从后来朱自清的文学成就来看,这段“封建”教育并非全无是处。

从小浸润在传统文化中,使朱自清成长为一名标准的传统文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会坦然面对父母的包办婚姻,写出圆润洗练的名篇佳作的因由。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12年,朱自清14岁,考入高等中学扬州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学习。同年,父亲为他说了一门亲事,对方是扬州名医武威三的独生女武仲谦,同样14岁。

多年纲常礼法的古典文化熏陶,教会了朱自清对父母要顺从,所以和其他民国活跃文人对抗包办婚姻不一样的是,朱自清欣然接受了武钟谦。这段时期里的朱自清已经渐渐嗅到了新思想的味道,他白天在学校里接受新式学堂的教育,晚上则去私塾念文言文,严厉的父亲依旧还会时不时检查他的学习情况。

新旧思想的碰撞,专横父亲的教育,冲突正随着朱自清接触到更多先进思想而逐渐暴露出来,父子之间的对抗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1916年,朱自清18岁,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顺利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学习,朱家高兴之余,开始张罗起朱自清的婚事,双喜临门自古就是美谈。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朱自清与第一任妻子武仲谦

同年12月25日,朱自清与武仲谦举行了体面的婚礼。任何时代,才情都自带高光美颜,能够嫁给一个才华横溢的翩翩公子,武仲谦欢喜至极。朱自清也很喜欢这位温柔娴静,知书达理的夫人。才子佳人的故事,也从这里真正开始。

在民国那样一个热衷自由、民主的时代,面对婚姻时,许多崇尚新文化的读书人,他们从心底看不起那些接受传统三从四德教育的女子,却碍于从小受到的以儒家“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教育和无法摆脱的父母亲情,不得不与其结为形同陌路的夫妻,最终出现大量如鲁迅与朱安、郁达夫与孙荃、徐志摩与张幼仪这样言行不一的婚姻悲剧。

但处于同样时代的朱自清却像是一股逆流,他欣然接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并在婚后与妻子琴瑟和鸣。究其原因,不过是传统“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教育,使他将父母包办婚姻视为理所当然。

婚后朱自清也与妻子鹣鲽情深、鸾凤和鸣,始终不曾有一点点桃色新闻,是他心怀古代士大夫修身养性的自我约束和坚守,也是他多年浸染古典文化的凸显。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17年对朱家来说,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先是父亲官居肥差不知检点,日益膨胀后偷纳小妾被闹得人尽皆知,后又被查出挪用公款,上了新闻媒体《醒徐日报》的头条,舆论哗然,而不得已丢了工作。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父亲被革职后,祖母怒其不争,被气得急火攻心,不久后就病逝了。

自幼与祖母的感情亲密的朱自清在得知此事后,赶回扬州奔丧,父子之间的芥蒂也由此产生。这一年朱家唯一的好事,大概就是朱自清跳班报考北大本科,并顺利升入本科哲学系。

报考时,感于当时社会混乱不堪,知识分子前途渺茫,又预料到家道中落即将来临,朱自清私自将自己的名字由“朱自华”改成“朱自清”,取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字由“实秋”改为“佩弦”,则取自《韩非子·观行》中的典故。

这次改名,是朱自清为了警策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就算被生活的重担压到“喘不过气”来,也要保持清白,不与社会的腐败同流合污。至此,深埋在朱自清心中的新文化种子终于破土而出。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朱自清雕塑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朱自清在1920年修完所有的课程,提前一年毕业,因为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得以到杭州第一师范大学任教。作为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父亲希望朱自清走让人称羡的仕途之路,而不是清贫不足与外人款款而谈的清贫教员。这种希望与现实的差距,使父子之间的龃龉越来越深。

自1917年父亲丢官失业后,家中日渐萧条,经济拮据。没了往日大肆挥霍的资本,父亲脾性越来越乖戾,终日怨声载道,整个朱家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旧家庭里,男人的笑是不妨的,女人的笑是不合规矩的,特别是在生活渐拙、封建思想又浓厚的朱家。于是,武仲谦温驯乐观的笑便成了“晦气”,甚至召至无端的白眼和没由来的冷嘲热讽,久而久之,武仲谦就变得郁郁寡欢,经常掩门垂泪,更倒霉的是,父亲将武仲谦撵回娘家。朱自清为此与父亲大吵,矛盾进一步升级。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21年,朱自清到母校扬八中任教导主任,为了维持家庭开销,朱自清将工资一半给父亲,一半留给自己的小家,但这样的划分方法却引发父亲更大的不满。于是在庶母的挑唆下,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支走朱自清的全部薪水。

这种专制的行为让朱自清愤怒至极,他毅然决然离家前往宁波、温州支教,一个月后又将妻儿接走,在杭州建立了属于夫妻二人的小家。1922年和1933年,朱自清两次带着妻儿回扬州探亲,试图修补与父亲的关系,可是父亲冷漠的态度让他自觉无趣,之后便不再往来。

朱自清与父亲的决裂,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纠葛,也与他在北大接受的自由主义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东海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朱自清故居

在北大念学的三年,朱自清不仅刻苦学习专业课程,还踊跃参加各式各样的进步文学社团,举着“科学、民主”的旗帜,主张废除一切“纲常理教”,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一切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做斗争。毫无疑问,在朱自清看来,父亲就是典型封建纲常的代表。

五四运动爆发后,热爱国家的朱自清还积极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以及传播新思想的平民教育讲演团。这一时期的朱自清成长为一个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鼓舞着的自由斗士,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子贤孙,更不是巴金的小说《家》里的高觉新那样,思想觉醒,行动却再三退让。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越剧《家》:钱后吟饰演的高觉新

当时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阵地,在这里,他接受了“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具有追求个性自由、独立自主的需求,对传统儒家“三纲五常”深恶痛绝,“三纲”中的“父为子纲”更是首当其冲。

封建大家庭里的父权被当做封建制度的象征,被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反抗,他们纷纷走出原生家庭,远离父亲的绝对权威。朱自清便借着父亲专制地拿走全部工资而出走,成为叛逆勇敢的自由一代。

尽管新思潮如火如荼地传播了多年,但仍然没有进入在清朝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朱鸿钧的心里,他依旧是典型的封建色彩浓厚的家长,传统的“父为子纲”思想让他觉得拿走儿子的全部薪俸是天经地义的事。他没有跟上儿子的成长步伐,没有认真了解儿子对旧家庭伦理关系的不满,最终与儿子走到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知否》中说:一家人总是相互亏欠的。等到为人父母的时候,朱自清也渐渐开始体谅父亲持家不易,而身体不如从前的父亲也开始想念朱自清,于是便借着挂念孙子和身体不爽快的借口,主动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哀叹:“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远矣”。

强势了一辈子的父亲终于借着病痛向儿子示弱了,正在清华教书的朱自清看到信笺后,忆起父亲曾经的诸般好处,热泪盈眶之际,他提笔写下了如今荣登教科书的散文名篇《背影》。

时间会摆平所有的恨,把爱留在有生之年。

因这封信,父子之间的僵局被打破,关系也逐步升温。其实,朱自清与父亲的和解,少不了时代背景的推动。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25年,五四运动处于低潮期,五四一代激进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有了复归的迹象。许是做了父亲,许是过了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年龄,许是经历了五卅惨案,朱自清的心态慢慢归于平和中庸,开始反思自己与父亲决裂的冲动鲁莽,且此时他在清华教古典文学,更是加速了他向传统文化回归,进而与父亲和解。

朱自清与父亲的矛盾,是20世纪初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经济上的冲突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是专制与独立自主的矛盾,是新旧思想的大对决。父亲作为标准的封建专制大家长,与接受了新文化影响急需个性自由的朱自清,由父慈子孝一步步走到互不来往,是大时代的必然。后来的和解,是新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是“全盘反传统,全盘西化”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转变,是时代的进步。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28年11月26日,妻子武仲谦积劳成疾,因病去世,朱自清悲痛欲绝,一边工作一边抚养五个懵懂无知的幼孩。然而,沉重的生活负担让不善料理生活的朱自清身心俱疲。在武仲谦亡故二年后,朱自清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陈竹隐。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朱自清决定敞开心扉开始新生活,随后与陈竹隐共浴爱河,并在1932年8月结为伉俪。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朱自清与第二任妻子陈竹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校先后迁往长沙、昆明等地,并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里,认真努力从事教育和文学研究。此时,朱自清在思想上有了转变,不再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主义者。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疯狂镇压民主运动,敢为人先的朱自清开始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内战的运动。

1946年,好友李公朴、闻一多因反对内战相继被暗杀以后,朱自清开始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参加李公仆、闻一多的追悼会,并当众讲述闻一多的生平事迹,还写诗歌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爆出个新中国”。至此,朱自清真正成长为一名革命民主主义战士,投身到反内战、反饥饿的革命斗争中。

1947年2月,朱自清冒着“坐牢”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任意抓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并集成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对联勉励自己。5月,朱自清在呼吁和平的宣言上签字,并亲自拜访各学院的教授,征求他们的签字。

朱自清:旧社会的儒生,新时代的青年,一生傲骨,何止荷塘月色

1948年3月,营养不良的朱自清胃病复发,病情越来越严重,但他仍然拖着病体,参加了4月份清华教授们“反饥饿,反迫害”的罢课活动。6月18日,胃病已将朱自清折磨得病骨支离,但他依旧忍着疼痛的身体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去世,年仅50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骨瘦如柴的朱自清仍然为民主自由擎起火炬,燃烧自己的生命,点亮黑暗的夜空。他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清”,带着旧儒生的高尚情操和气节,带着新文化的锐意锋芒和斗志,轰然陨落。

从一个典型的旧时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具有五四精神的激进自由人士,再到“中和主义”者,朱自清用文字和行动,支持着新中国和新文艺向着光明的方向发展。

朱自清一生走得很慢,却也踏实。就如冯至在《朱自清先生》里写的那样:“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

即便是隔了数十年,朱自清还和他笔下的荷塘月色般,仍然温润着中华民族的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