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權與謀:人心不齊,註定失敗

【原文】《資治通鑑》第三卷 周紀3

周慎靚王三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譯文】

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聯合討伐秦國,進攻函谷關(今陝西靈寶市以北15公里)。秦國出兵迎敵,五國聯軍敗退而回。

資治通鑑權與謀:人心不齊,註定失敗

【解析】

函谷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朝歷代圍繞函谷關爆發過13次重要大戰,有勝有敗。此次五國伐秦,楚、趙、魏、韓、燕國力尚強,而且也來勢洶洶,可是結局卻早已註定。

1.地理層面

資治通鑑權與謀:人心不齊,註定失敗

看圖,紅色線條是五國進兵路線。攻破函谷關(黃色方塊)之後,就可以直接進入關中平原兵臨咸陽。但是從地圖上看,為什麼五國非要攻打函谷關,而不走南邊的靈寶(圖中橘色線)再轉向西進繞過函谷關?

戰國時期,關中還沒有大規模開發,很多地方還是森林。尤其是圖中黃線更是屬於未開發地區。五國大軍進入森林行軍,沒有道路,情況未知、速度極慢、並且危險極大。不像現在這樣,如果函谷關走不通那就直接南下繞路,在那個時候想進入關中,適合大軍行走的只有這條路。

因此,函谷關是五國伐秦避不開的戰略要地。

2.政治層面

按照秦國的地緣來看,參與五國伐秦的國家中與秦國接壤的有楚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不但不接壤,而且隔著很遠。再結合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的擴張方向以及戰爭參與國家,秦國經常和趙、韓、魏爆發戰爭,而與楚國相對相安無事保持和平。

因此,這次五國伐秦。燕國離著遠、楚國和秦國沒什麼太深的矛盾,屬於參與來看熱鬧,有便宜就佔,沒便宜就自保的那種。而真正要和秦國決一死戰的只有趙、魏、韓三家。

看似是五國伐秦,實際上真正出力 的只有趙魏韓。

3.軍事層面

雖然把五國算下來,只有趙韓魏是關鍵敵人,但好歹是三個中原強國,合兵一處也不少。但是具體到真正的軍事交戰來看,《資治通鑑》用了一句話做結尾“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即秦軍並沒有據關而守,等待五國聯軍自動退兵,而是採取了更積極的戰術,主動出關作戰,擊敗了聯軍。難道是秦軍很厲害戰鬥力很強?

固然有這一方面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和五國心思不一有關係。

之前說了,燕國、楚國不指望,基本上沒起多大作用。而趙韓魏其實也有各自心思。函谷關這麼難攻打,誰來打?誰打頭陣?秦軍這麼兇猛誰來扛?誰做主力前鋒?

都不想自己的軍隊受損,都想讓別人先去啃硬骨頭,自己之後來撿便宜。這三國誰都不是傻子,更有甚者,巴不得秦軍在交戰的時候把別國的軍隊給打崩潰。試問在這種心態下,誰願意上去和秦軍硬拼?

所以,《資治通鑑》用的那句話“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中有個“皆”。意思就是都敗走了。而這個字出現在這段話中,意思也很明顯,五國都和秦國幹了一架,不是一窩蜂全部壓上去,所以被秦國逐個擊破了。所以才會皆敗走。


所以說,五國伐秦,失敗是必然,就算是之後的又一次五國伐秦也依然逃不過失敗的命運。因為人心不齊,縱然資源再多有如何?照樣什麼事情都幹不成。


其實這句話放在現在依然如此,任何一個組織不管他多強、資源再多,只要它內部人心不齊,這個組織能夠爆發出的力量大不到哪裡去。而一個組織,哪怕他再小、資源在稀缺,只要他人心齊,願意朝著一個方向努力,縱然條件艱苦、環境困難,但是一旦出頭,這個組織將會迎來爆炸性發展。


所以,想瓦解一個敵對組織,別想著從外面用力打破,最好從內部入手,策動這個組織內部混亂、內鬥。最後不用你出手,這個組織自己就崩潰了。這招起效慢,但是投入少,收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