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四”心路歷程

1919年的中國讓人傷心難過,國家支離破碎,百姓民不聊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仍然沒有擺脫內憂外患的半殖民地局面。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內部的派系鬥爭如火如荼,你死我活。軍閥之間的連年混戰使本已貧弱的國家更加衰弱、混亂。“巴黎和會”上,中國正當的領土、主權要求被西方列強們嗤之以鼻,本應從戰敗國德國手中收回的膠州半島被無理的轉讓給日本。弱國無外交,可憐的中國外交官們面對列強們無理的要求而束手無策,在強權政治的強盜邏輯面前,只有蒼白無力的拒絕在文件上簽字。

消息傳回國內,舉國沸騰。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在那一刻被點燃,全國各行各業紛紛罷工,各地工人、學生、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巴黎和會”上對中國不公正的無理要求。

這是一次正義的呼聲,面對北洋政府軟弱無能的媚外嘴臉,中國的知識階層們第一次如此團結、無私、無畏的思考,並身體力行的為苦難的國家而努力奮鬥著。

1919年的春天,歷史記住了一些偉大的名字,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劉半農、周作人、、、、他們不是權勢熏天自私自利的政客,不是手握軍權荼毒百姓的軍閥,他們只有一腔熱血,一支筆,但他們卻是民族的良心,國家的希望。在水深火熱的國家遭受羞辱的時候,他們再也坐不住三尺書齋,獨享風花雪月,詩情畫意!他們毅然走出書齋,成為社會的精神食糧!

在“科學、自由、民主”的崇高信仰中,當年的北京大學讓人是何等的神往,以蔡元培校長“兼容幷包,思想自由”的治學理念,北大成為自由民主的象徵,一大批優秀的師生如: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傅斯年等等,肝膽相照,譜寫了一曲最動人的現代悲壯史詩!

當5月4日那天,北京大學的學生們精神抖擻的走向街頭,我們第一次真正領略了中國學子的拳拳愛國風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偌大的中國已沒有一塊可以讀書的淨土,國恥、家仇時時縈繞。那些甘為國家尊嚴拋灑熱血的青年們至今讓我們感懷、羞愧!自此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再也無法超越“五四”那一代學人,他們孜孜不倦的追求“科學、民主、自由”的精神和愛國熱忱讓後世望塵莫及。

是“五四”精神造就了北京大學,是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幷包,思想自由”奠定了中國大學的靈魂。90多年過去了,“五四”精神的繼承依然是我們永遠的痛。“五四”高舉的民主與科學已是物是人非,在今日強大的中國,我們青年面臨的危機和使命將更加沉重,在浮躁、喧囂、物慾的鬧市中,“五四”已是多麼的不合時宜,當代知識分子和青年們的精神價值觀早已被繁華俗世和物慾橫流銷蝕的乾乾淨淨,而恰恰早已缺失的“五四”精神也許該是我們重拾的時候了。

一個健康活力進步的中國絕不該忽視了“五四”的精神價值,1919年中國的貧弱無能早已遠去,面對今日欣欣向榮的強大中國,我們應該更理性,更務實。

回首往事,那些年輕的生命讓我常常感慨萬千,那一個個可愛的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炎黃魂,在那段慘痛的民族記憶中,每一個人都情繫著家國、民族、愛恨、、、有太多可愛的生命我們無從追憶,但他們依然值得我們用心去緬懷。中國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浸透著血和淚,哀與傷,“五四”已漸行漸遠,但“五四”的愛國熱情,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我們將銘記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