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醫師主治“直升”副主任,或成推動職稱改革新的突破口?

職稱(準確名稱是專業技術職務,與行政職務相對稱)為所有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人員特別關注。職稱高,不僅是工資收入高,還有各種福利好,更重要的是隱含著對錶現和能力的評價。業務人員工作一輩子就希望上個高級。職稱可謂技術人員的切身利益。

職稱評審幾十年,也爭論了幾十年,而且政策完善了幾十年。即便如此,職稱評審的一些做法還是爭議不小,有些觀點還針鋒相對。焦點在於,現實當中出現了職稱與能力不相稱的情況,比如不會看病的主任醫師,不會講課的教授,而一些醫術高明的醫生始終到不了高級,一些教學效果極好的教師始終評不上教授。

抗疫醫師主治“直升”副主任,或成推動職稱改革新的突破口?

儘管只是少數,但足以影響許多人的情緒,扭曲價值導向。臨床醫生放下病人不看,天天到實驗室去弄老鼠,教授放著課程不上,一天到晚為了寫論文而指揮學生給自己做課題,確實具有未務本職的味道。這都是因為論文成為晉升職稱指揮棒而惹的禍。在論文至上環境之下,這種“能不配職”的情況並不少見。

明文規定,一律照辦,公正公平,否則亂了規矩,似乎很公正,然而並非如此。論文若干篇,那級刊物、截止時間、原件奉上,詳細得很……對於從事實務的專業人員來說,天天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加班加點、家常便飯,業務再強,技術再精,突破再多,如果沒有論文,對於晉升職稱來講也是等於零。反之,只要論文湊夠數,刊物級別符合規定,職稱輕鬆到手。原來,上述“能不配職”的出現,不是程序不公正,而是實體規定不合理。

抗疫醫師主治“直升”副主任,或成推動職稱改革新的突破口?

論文不好嗎?論文不用寫嗎?不是。論文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更是人類進步的墊腳石。人類踩著論文這塊墊腳石,從荒蠻時代一步一步走來,還將繼續踩著論文這塊墊腳石走向未來。科技進步就是這麼一步一步前進的。

然而,論文不是空中樓閣,不是海市蜃樓,更不是文字遊戲,而是科學技術的真實記錄。論文至上的荒謬之處在於本末倒置,只見論文,不見論文是否具有科學價值,是否對科學有所貢獻,是否給社會創造利益,論文與其本該有的科學價值處於割裂狀態,淪為一個職稱晉升的工具。

多年來,處於實務崗位的技術人員不斷呼籲,職稱評定應該看能力、看水平、看貢獻,不要把論文當成主要指標。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也就一直無可奈何。

抗疫醫師主治“直升”副主任,或成推動職稱改革新的突破口?

不想突破的機會來得如此突然。今年突然遭到新冠病毒襲擊,人們健康處於危險當中,一些人因此失去性命。各地醫務人員齊聚武漢以及湖北其他疫區,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搏鬥,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戰勝疫魔靠什麼?自然是科學的防控手段和高超的治病能力,也少不了人們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對於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來說,醫生就是救命恩人。

醫生的水平如何、能力高低、貢獻大小,在戰疫中顯示得一清二楚。這是金標準。事實讓人們認識到,職稱的一些規定早該破了,現在正是破的極好機會。所以,各地紛紛出臺規定,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優先晉職調級,一下子就破了“沒有論文不能晉升職稱”的這個老規矩。

寧波——163名援鄂醫務人員火線職務職級晉升。慈溪選派的27位醫務人員中,18人晉升崗位等級;北侖有13名醫務人員專技崗位晉升;寧海有14人進行了專技崗位晉升;鄞州人社局僅用1個小時就為21名專技人員辦理崗位晉級手續;江北區為3位赴鄂一線醫務人員“火線辦理”專技崗位晉升……

抗疫醫師主治“直升”副主任,或成推動職稱改革新的突破口?

福州——24名援鄂一線醫務人員晉升職稱或入編。43歲的胡穎是市第一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專業技術九級第一批援鄂隊員,在危重病人最為集中的武漢金銀潭醫院工作,為搶救患者生命作出了突出貢獻,直接聘任為內科副主任醫師、專業技術七級(越過八級,直升七級)。

莆田——18位援鄂一線醫務人員獲職務職級晉升。市第一醫院、仙遊縣總醫院予以3位援鄂人員從初級晉升為中級,另有15位援鄂人員職級或級別工資待遇晉升一級。這些人員不受派出單位崗位職數限制,予以單列管理。

象山——13名援鄂醫務人員“火線辦理”專業技術崗位等級晉升,在2月底前實現符合晉升條件者應升盡升

這是獎勵嗎?有的是,有的不是。從職稱晉升來講,並不只是獎勵,這是重新確定了是以能力、水平、實際貢獻論英雄的新標準。因為戰疫一線醫務人員是各地挑選出來的,堪稱當地的精兵強將,這就證明了他們的能力和水平是突出的。同時,面對從來見過的新疾病,他們竭盡所能,拯救了許多病人的生命,無疑對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再說,連新的疾病都能進行有效救治,不是很好地證明了其突出的業務能力嗎?能力、水平、貢獻,三位一體,他們理應晉升到相應的職稱。

抗疫醫師主治“直升”副主任,或成推動職稱改革新的突破口?

話又說回來,以能力、水平、貢獻為標準實行職稱晉升並非認識問題,而是原來的做法形成了巨大慣性,改起來不容易。其實,在所有業務單位,誰能力強,誰能力弱,誰是業務大拿,誰的業務一般,大家心知肚明,一到疑難問題就找誰就是最好的體現。這是公論,公論理應決定一個人是否晉升。可是,職稱條件把論文標準一樹,公論就不敵

文論(論文),搞亂了本來清晰的是非曲直。

一些地方在戰疫當中,對援鄂一線醫務人員的職稱採取“火線辦理”機制,給予在戰疫中體現出相應水平、較好能力並作出重大貢獻的醫務人員“直升”職稱(不用經過繁複的程序)。這既是工作作風的改進,也是職稱評審標準的革新,是破除“SCI論文至上”的具體舉措,一下子解決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職稱改革的大難題。


“火線”“直升”職稱的做法,一方面破除了“沒有論文不能晉升職稱”的老規矩,一方面樹立了以能力、水平、貢獻為導向的新標準,這樣的改革合情合理合乎民意,或有可能很快成為職稱改革的突破口,推動職稱改革加快步伐。對此,你有何看法?歡迎討論。

(本文為原創;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