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在對陣倭寇時基本全勝,為何調到北方打韃子軍就沒怎麼贏過?

軍武吐槽君


憑藉明朝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史書來看,戚家軍在面對東南沿海的倭寇軍隊之時,“百戰百勝,勝而不殆”的現象確實是屢見不鮮的。由此也可充分證明:戚家軍的厲害之處以及戚家軍統帥,戚繼光的治兵有方。另外,根據題中所述:戚家軍在被調往北方去對抗滿清八旗韃子軍的戰爭之中,並不僅僅如同題主所述的那樣“基本沒怎麼贏過”。瞭解這段關於戚家軍的真實歷史的讀者應該知道,戚家軍對於東北韃子軍的進攻還是頗顯功效的(韃子軍所指即為明末時期的後金軍隊)。

公元1559年,大約由4000人組成的軍隊成軍於浙江義烏,因為這支軍隊主要在戚繼光的號召下所構建,故史稱“戚家軍”。放眼於明朝末年,戚家軍於當時各方面水平來看,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支十分出名的軍隊。戚家軍所活躍的半個世紀之中,憑藉著其百戰百勝以及破敵數十萬的戰績,從而被高度讚揚為“一支16~17世紀戰鬥力最強的東亞軍隊”。當然,面對這個殊榮,戚家軍的確是可以實至名歸的!公元1621年,戚家軍經歷的最後一役、瀋陽之戰(渾河戰役)爆發,四千餘人全軍覆沒。

其一:戚繼光名落廣東,戚家軍士氣低垂

正因為戚繼光被後續調往至廣東,以至於戚家軍的士氣大減,在很大程度上很不利於戚家軍在其後的戰爭。公元1567年,戚家軍受召被調往至東北抗禦後金軍隊。雙方開始交鋒的時期,戚家軍再次接連露出鋒芒,公元1574年,戚家軍在薊門之戰中大敗韃子軍。公元1852年,一代名相張居正病逝,戚繼光也由此遭人誹謗而被調往廣東任事。戚繼光的遠調,其實早就決定了明朝軍隊之後在面對後金韃子軍的敗退局面。

其二:抗倭寇,百戰不殆;御後金,綜合懸殊

戚家軍最終之所以沒能逃離全軍覆沒的結局,其實更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雙方軍隊的綜合差距。①戚家軍的戰鬥配製和鴛鴦陣法主要是針對興兵來犯的倭寇的,並且明遼北軍隊的訓練方法,則更側重於水軍訓練。②後金韃子軍的兵力人數要遠遠超過明軍人數,渾河之戰中,川軍和戚家軍加在一起共有一萬餘人,而韃子軍則有三萬餘人,兵力懸殊之下,戚家軍最終凐滅在了這場本不公平的浩劫之中。清代思想家魏源稱之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其三:明朝守將的背叛,遼東戰事的混亂

就在明軍屢屢潰敗之際,瀋陽參將賀世賢因“虧空軍餉”而背信棄義地投靠了努爾哈赤。《三朝遼事錄》裡記載:“降夷內應開門入賊,尤世功沒於亂軍”。另外,因為當時遼東經略熊廷弼的離職,再加上關外的戰火漫天,故遼東地區因此顯得十分混亂。如此狀態之下的遼東,正好給了努爾哈赤進攻瀋陽城的千載難逢之時機。

補充史料: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中記載了戚家軍的“凱旋軍歌”: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歷史課課代表




答:在戚繼光有生之年,他所帶領的戚家軍,始終是神一般的存在,南征掃北,未嘗一敗!

提問問題的網友說“戚家軍在對陣倭寇時基本全勝”,口氣還是有些怯生生、不自信。說明他對戚家軍瞭解太少了。

我可以付責任地告訴你,戚家軍在對陣倭寇時,不是“基本”全勝,而是全部全勝。

不但全勝,而且勝得驚豔,勝得漂亮,手段直接,不用講究太多戰術,面對面,硬碰硬,遇敵必亮劍,亮劍必勝,除倭乾脆利落,自身極少有傷亡。

嘉靖四十年(1561年),新練成的六千戚家軍,靠一雙腳板,身背五斤小米,翻山越嶺,迂迴轉戰上千裡,在短短數日之內,在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地頻頻出擊,神出鬼沒,十三戰十三捷,天下名揚。

在清除江浙一帶的倭寇後,移師福建,與敵激戰於橫嶼、牛田、林墩,三戰皆捷,倭寇震怖,猶如鳥獸散。

此後,連續發起平海衛、仙遊、王倉坪、蔡丕嶺四戰,將福建境內的倭寇清洗得乾乾淨淨。

倭寇都往哪兒逃呢?

放眼東南沿海,實在沒有容他們依附之所,被迫竄往安南。

安南是哪兒?就是今天的越南一帶。

戚繼光都不屑親自出手,分遣部下追至安南,將倭首吳平的腦袋割下帶回,這才心滿意足。

隨後,戚繼光變換了戰場,帶領部分戚家軍調往京師,督陣薊遼。

注意,這部分戚家只有三千人而已。

三千人,而且是步兵,除非是孫悟空或觀世音菩薩顯靈,否則是不可能吃掉數十萬韃靼騎兵的。

所以,在京師,戚繼光向隆慶皇帝提出對付韃靼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練十萬戚家軍,堂堂堂正正出徵韃靼,掃除心腹之患,一勞永逸。

中策是在不能滿足練十萬兵的前提下,退減為練五萬兵,練成之後,雖然不能進剿韃靼,也可以抵擋他們擾邊,可使邊境獲得十數年安寧。

下策是在不能滿足練五萬兵的前提下,再減為練三萬兵,雖然不一定能抵禦韃靼侵犯,卻也可乘隙一擊,使之不敢太過肆無忌憚。

但是,這上中下三策中,隆慶皇帝都沒法採用。

最後,是戚繼光自己抽調出薊鎮現有兵力中的三萬人來進行了一些簡單訓練。

請問,這三萬人能算標準的“戚家軍”嗎?

不能算吧?

但是,戚繼光還是利用自己帶來的三千純正的“戚家軍”和這三萬人合在一起,於隆慶二年(1568年),大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入寇的蒙古鐵騎三萬,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

萬曆三年(1575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出塞包抄,團滅這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

此後,十餘年間,韃靼懾於戚繼光之威,敬而遠之,不再敢犯邊。

作為一代名將,沒有了敵人,沒有了對手,是很寂寞的。

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無限寂寞地告別了邊塞。

戚繼光和戚家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橫絕一世的神兵天將,值得我等後人引以為傲,膜拜永遠。


覃仕勇說史


戚家軍抗擊倭寇時幾乎全勝,無可爭議。後來移駐長城防線,對抗蒙古騎兵的戰績也是非常漂亮。後來薩爾滸戰役時,明朝調集全國兵力,戚繼光侄子戚金所率的戚家軍也被調入遼東。但未及到達,明軍就匆忙兵分四路進兵開戰。結果戚家軍和川軍主力未及投入戰場,明軍就已大敗。戚家軍只好轉為就地駐防。後來努爾哈赤攻打瀋陽,戚家軍和川軍共約一萬兵力奉命救援,在瀋陽渾河南岸被努爾哈赤六萬八旗兵圍攻,死戰不退,全軍覆沒。而此戰八旗勁旅也死亡近萬。戚軍川軍以少對多,雖敗猶榮。此戰成為戚家軍最後絕唱。

戚家軍的覆沒,是明朝從朝廷到邊軍整體性的無能所造成的。原因總結如下:

1、明朝立國以來由文官統兵,而朝中黨爭、閹黨為害及言官干擾太多。高層政治上的掣肘及軍事體制上的弊端使明軍從戰略到戰力都大打折扣。這是總的原因。

2、明末那幾十年,朝中再無張居正,邊關再無戚繼光,已經無人能為晚明的頹勢力挽狂飆。熊廷弼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戚繼光,但頻繁換將的朝廷再不可能培養出偉大軍事家了。

3、薩爾滸戰役時,兵力尚未集結完畢,戚家軍和川軍主力還末到達遼東;冬末大雪紛飛,南方調來的軍隊不適應北方寒冷;不熟悉地形地貌;各地兵力未及互相熟悉戰法及配合;很多地方軍隊勿忙調來武備尚且不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朝廷就督促大軍冒然開戰。此戰導致杜松、劉挺等名將戰死殺場,九邊精銳盡失。這使晚到的戚家軍和川軍成為遼東明軍中僅有的少數勁旅。

4、遼東經略熊廷弼被免職,新任經略袁應泰新手上陣瞎胡鬧,導致瀋陽城被努爾哈赤設計輕易所取。而趕來救援的一萬戚家軍和川軍在與六倍於己的八旗兵死戰時,旁邊另一部三萬多豬隊友明軍卻被區區三千八旗兵打退幾十裡,導致戚軍川軍孤掌難鳴,無力迴天。

5、戚家軍和川軍是明朝為數不多的能夠以步兵打騎兵不落下風、又敢於死戰的軍隊。但是,因經略及以上官職都是文人擔任,他們統領各地調來的軍隊,卻無法做到將戚軍川軍以步兵打騎兵的先進戰法和敢於打硬仗的士氣傳給其他弱旅,無法形成整體戰力和統一的作戰意志。此戰以後,明軍步兵儘管火器充足,但與清軍騎兵野戰再無任何取勝希望,一觸即潰成為常態。此後的明軍只能固守堅城,又總被清軍圍城打援。

6、不可否認努爾哈赤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超級軍事人才,當時明朝無人可比。他不僅把八旗兵打造成一支具有超強戰鬥力的強大軍隊,還極善使計用兵。當面對實力強大的明軍時,他會集中幾倍的兵力圍攻;而面對幾萬無能明軍時,他敢於只用幾千兵力就能取勝。無論誰遇到這樣的對手,都是時運不濟。


幾無成規


戚家軍其實是名過其實了。


戚繼光訓練出可以抗擊倭寇的戚家軍,他有著十分大的功勞,為了江浙沿海地區,戚繼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的訓練下,戚家軍對戰倭寇可謂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以才成就了戚家軍,還有他戚繼光的威名。

但是我們可以回過頭再看一看。

戚家軍原來是由一群什麼樣的人組成的。在《練兵實紀-狼憲解》中記載:

往日浙江等處兵士,未練無膽,執之臨敵,每每棄之,反以截阻我兵馬,幾乎棄而不用。



這個時候的浙江士兵都是及其的軟弱的,但是到了後來根據《明史》中的記載,戚家軍可謂是威風凜凜,對戰敵方,都是望風而逃,而那些個老弱病殘也被戚繼光訓練成了戰無不勝的強兵了。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戚家軍確實是對戰倭寇的時候戰無不勝,但是到了戰場之上為何又不行了呢?

實際上還是倭寇和正統軍隊的差距。我們看明朝的抗倭歷程,幾乎沒有用到明朝的正規軍,幾乎都是沿海地區自發組織的,這樣的軍隊自然是無法與倭寇對抗,所以這才顯得倭寇很強大,實際上他們也不過由一些普通人組成的,無紀律也無組織,雖然說其中的浪人還是有著一些戰力。


由那些個老弱病殘去對抗倭寇無疑是困難的,所以後來在戚繼光訓練下,戚家軍有了一些戰力之後,結果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但是這個時候再拿戚家軍去對抗正規軍,無疑還是不夠的,於是就造成了戚家軍總是戰敗的現象。


眾森淼


戚家軍在對陣倭寇時基本全勝,為何調到北方打韃子軍就沒怎麼贏過?這問題只對了一半,實際情況是戚家軍在北方也是保持了全勝紀錄,殺的北方騎兵,比倭寇還多。

戚家軍抗倭可謂戰果輝煌:新河戰鬥,倭寇死傷二百八十餘人,戚家軍僅陣亡三人;花街戰鬥,倭寇傷亡一千餘人,戚家軍傷亡合計三人。在這場五戰五勝殲敵五千五百餘人的“台州大捷”中,戚家軍累計傷亡不足二十人。就是主動進攻的橫嶼之戰,也是全殲島上倭寇,己方傷亡共計十三人。史料還特別標明戚家軍斬殺的是“真倭”,可不是海盜冒牌貨。但即使是面對貨真價實的倭寇,戚家軍殺起來也不像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似乎更像一場狩獵:武裝到牙齒的獵人在追殺掉進陷阱裡的蠢豬和餓狼。

要說抗倭全靠狼筅,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但狼筅在各種兵器中居功至偉,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時候就不能不讓我們產生一個疑問:戚繼光抗倭,為什麼都是冷兵器而不用火槍火炮?要知道那時候已經是明朝中期了,早在明朝開國之初,沐英在雲南,張輔在安南,打大象都用火銃,而且比普魯士國王菲特列二世還早一百年發明了“三行火銃戰法”: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對付沒有什麼盔甲的步兵窮鬼倭寇,火銃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用火銃打同樣沒有重甲的瓦剌騎兵,那也是狩獵式的虐殺。前輩的經驗已經告訴戚繼光——火器的大面積應用才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很多人看的戚繼光的抗倭,還是採用比較原始的冷兵器對砍,卻放棄當時在世界上佔據領先地位的火器不用,這戚繼光是不是腦子進水了?作為一代名將而且文武雙全,戚繼光的腦袋當然沒有進水,也不會放著現鐘不打卻去鍊銅。這是不過是寫書的為了把抗倭戰爭寫得更精彩激烈一些,這才讓戚繼光憑著鴛鴦陣跟倭寇死磕。而事實上戚繼光有更好的武器,就像動畫片的裡“柯楠一集至少死一日本人,死亡筆記一集死一群日本人,火影忍者一集死一村日本人,迪迦奧特曼一集死一城日本人”一樣,鴛鴦陣只能殺一群日本人,而戚繼光手裡是有能殺一村甚至一城倭寇的武器的,那就是當時最先進的火槍火炮和最早的坦克——裝著兩門佛郎機大炮的戰車。正是靠這些先進的武器,把科技轉化成戰鬥力,這才創造了輝煌戰績,並將自己的戰損降到最低點。

戚繼光的戚家軍除了以狼筅為招牌的鴛鴦陣,火器裝備也是明軍中最普及的,鳥銃(擊發裝置形如鳥嘴,不是打鳥的)的數量比京城神機營還多,就是重炮的威力與數量等少於京營。但是戚繼光還有一支特種部隊,那就是車營。史料記載,戚繼光的車營火器比為 43.60%,馬營火器比為 42.57%,步營火器比為48.02%,輜重營火器比為58.70%——跟現在也有點像,炊事班是軍隊中最不好惹的存在。

戚繼光車營的火器除了車兵個人所配付的火箭及鳥銃,每車都配置兩門發射散彈的弗朗機,更有射程超過一千米的大將軍炮,橫嶼之戰就是戚繼光先用大將軍炮一通狂轟濫炸,幹翻倭寇戰船後又轟擊倭寇大營,把倭寇打成了“罐兒裡的王八”,最後才用列成鴛鴦陣的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那場戰鬥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場教科書式的炮坦部協同作戰的典範。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戚家軍三千人調往薊遼,步兵出身的戚家軍火槍隊騎上了戰馬,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最後發展到車步騎營三萬,擁有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火槍騎兵)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有餘,其中絕大部分是用大炮轟、火槍打而幹掉的……


半壺老酒半支菸


實際上調到北方戰鬥也沒怎麼輸過,真正的失敗只有一次,那就是渾河血戰,而且是全軍覆沒!

戚家軍,顧名思義,是抗倭英雄戚繼光帶出來的部隊,以浙江兵為主。戰鬥力爆表,不管是對倭寇作戰,還是後來的入朝鮮作戰,百戰百勝,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可是就這麼一支強悍的部隊,創作了百戰百勝的輝煌戰績後,為什麼會敗給後金部隊呢?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後金軍(清軍)進逼瀋陽,情勢危急。遼東經略袁應泰派出3路人馬出兵瀋陽,其中兩路人馬分別由童仲揆、陳策率領。童仲揆、陳策所部人馬中有7000人是四川兵,另外3000人是浙江兵。

史書記載:

“明年,天啟改元,應泰裕城清河、撫順。議三路出師,用大將十人,各將兵萬餘,仲揆、策當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瀋陽。兩人馳救,次渾河。”

當時遼東危機,全國各地的兵馬大多集中在遼東,各省的士兵都有。這3000人的浙江兵就是戚家軍後裔部隊,這支部隊基本是由原戚家軍訓練出來的,所以戰鬥力同樣十分強悍。

戚家軍可以說是16世紀東亞最強軍隊,敵我雙方平均戰損比,高達50比1。在戚繼光所率領時期是戰無不克,攻無不勝,之後戚繼光去世,戚家軍也隨即被改編,人數也少了很多。

渾河血戰中的3000戚家軍,就是其最後的力量,面對數倍於己方後金軍,最終敗下陣來,全軍覆沒。那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敵眾我寡,人數懸殊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後金軍大致6萬人左右,兩年後的渾河戰役,後金軍兵力應該只多不少。童仲揆、陳策所率人馬最少要對付6萬敵人,1萬人對敵6萬人,人數相差懸殊。

歷朝歷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少,比如東晉淝水之戰、金朝的護步達岡之戰、東漢官渡之戰等等。但在瀚如煙海的戰爭史上,以少勝多是很罕見的,除了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運氣和水平,敵人比你數量越多,取勝的幾率就越小。

哪怕這隻四川軍和戚家軍再強悍,面對數倍的敵人,也是無法取勝的,且當時的明軍在薩爾滸慘敗後,已是強弩之末,想要取勝幾乎不可能。

孤軍作戰,沒有援軍

川軍和浙軍出兵之時,後方是有幾萬援軍的,所以童仲揆所部才敢於先度過渾河,與後金軍交戰。川軍在橋南駐紮,浙軍在橋北駐紮,首先接觸敵人的是川軍,川軍悍不畏死,和後金(清)軍反覆拉鋸,最終敗下陣來。

其中敦吉、邦屏、吳文傑、雷安民等將領皆戰死,隨即大家都逃到了浙軍的陣營,幾千人對數萬人,打急眼的努爾哈赤不惜代價圍住了所有明軍。本來明軍是可以撤退的,但由於戰前部署是有援軍的,所以他們才一直堅持不退。

史書記載:

“邦屏結陣未就,大清兵來攻,卻復前者三,諸軍遂敗。敦吉、邦屏及參將吳文傑、守備雷安民等皆死。他將走入浙兵營,被圍數匝。”

等到交戰到白熱化,發現根本沒有援軍,這才只能以死報國了。孤軍深入敵境是用兵大忌,明軍雖然頑強,卻抗衡不了滿清騎兵。可以說在明末,戰場的將領和士兵不一定被敵人擊敗的,而是由於指揮官或者朝廷的問題才導致最後失敗。

朱萬良、姜弼率領著剩下的明軍,大概在3萬人左右,見到前方戰局不利,他們沒有馬上增援,而是保持觀望,失去了最佳時機。朱萬良、姜弼的猶豫不決,坑死了前方將士,等到努爾哈赤發現明軍的援兵,為時已晚,剩下的3萬明軍遇到敵人一觸即潰,同樣死傷慘重。

這些明軍不是被敵人殺死,而是被清軍嚇死的,戰場瞬息萬變,等大局已定,誰都無力迴天。

清軍實力強悍,無法撼動

但凡開國政權的武力值都是最高的,明初也好,宋初也好,哪一支部隊都是整個王朝的最強武裝。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同樣是當時最強的騎兵部隊,論單兵素質和作戰意志也遠超明軍。

實力決定一切,弱肉強食就是一切的基礎,川軍、戚家軍和關寧軍已經是明末的王牌軍,面對頑強的清軍,仍無法取勝,且野戰本就不是明軍的優勢。

清軍把這幾千明軍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消滅。別看戚繼光早已去世,戚家軍的精神猶在,為了收復瀋陽,戚家軍抱定必死決心,和敵人拼殺。戚家軍火器裝備率超過50%,主要裝備有鳥銃、快槍、佛郎機等熱武器。

火器是對付騎兵的利器,所以戚家軍首先開始以火槍攻擊敵人,清軍損失慘重,數千人丟掉了性命。清軍殺紅了眼,騎兵如潮水一般湧向陣地前,之後戚家軍的彈藥全部用光。這才開始近身肉搏,可見戰爭的慘烈,在如此情形下,兩軍一度陷入僵持狀態。

戚家軍的鴛鴦陣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軍也有十幾名將領陣亡,剩下的明軍全部死在亂箭之下。陳策、童仲揆、戚金、袁建龍等明軍將領全部戰死,戚家軍從此也不復存在。

袁應泰指揮失誤

遼東當局最高長官袁應泰是此次戰役的總指揮,熊廷弼被罷免,袁應泰接替了遼東經略。袁應泰是位一心報國的好官,他修壩築堤,賑濟災民,救了無數百姓的性命,但是術業有專攻,一個文官坐上武職,這就是難為袁大人了。

處理政務的能力和軍事統帥根本不搭邊,當時遼東地區到處都是逃難的難民,不僅有漢人,還有很多蒙古人。面對難民渴望的眼神,袁應泰於心不忍,於是他命令打開城門,收編了很多蒙古人,殊不知這裡面不僅有百姓,還有很多間諜和不懷好意的敵人。

童仲揆等將領奉勸袁應泰不要收編這些蒙古人,但是袁應泰不聽,這就是婦人之仁了。在努爾哈赤進攻瀋陽之時,有大批間諜成了清軍的內應,所以清軍攻克瀋陽才如此順利,可謂一招棋走錯滿盤皆是空。

如果清軍沒有順利攻下瀋陽,城內外的明軍裡應外合,還有可能守住瀋陽,瀋陽被攻克後,明軍馬上陷入不利局面,隨即全軍覆沒。

這世上不會有無一敗績的軍隊,就像太陽從東邊升起,早晚會從西邊落下,萬物都有生老病死,更不用說一支軍隊。最讓人佩服的是戚家軍的勇氣和戰鬥意志,不論面對多強大的敵人,誓死不退,至戰鬥到一兵一卒,但落幕的一天終會到來,渾河血戰就是戚家軍最後的一幕。

參考資料:《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九》、《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楊角風發作


首先是,戚家軍數量太少,如果,明軍有十萬人可以保持戚家軍的戰鬥力,在遼東也就不會持續慘敗了。

在渾河之戰,戚金帶領3000戚家軍到遼東參戰。戚家軍在戰場上,擺出了戚繼光發明的專門剋制騎兵的車營。而且,浙江部隊是明軍當中,使用火繩槍,佛郎機最熟練的部隊。也是最接近可以擋住八旗騎兵的明軍部隊。

而且,3萬明朝援軍正在路上,很快就可以抵達戰場,對八旗軍發動反擊。在渾河岸邊,戚家軍是有取勝機會的。但是,隨著戰鬥的推進,戚家軍的彈藥開始逐漸打光了。

戚家軍在戰車掩護下,繼續使用火繩槍射擊,八旗軍接近了就直接進入白刃戰。戚家軍不僅穿著盔甲,而且還套著厚棉(阻擋箭鏃),防護力很好。除了火器,他們也配備了竹竿長矛和軍刀。

此時,朱萬良帶領的3萬援軍,終於趕到戰場附近。八旗軍立刻分兵以出擊,皇太極僅僅帶領數百名騎兵,就突入明軍援軍陣營,隨後代善等人帶領主力趕到,一舉打垮明朝三萬援軍。

隨後,八旗軍又回身繼續圍攻戚家軍,最終戚金在內的3000戚家軍都戰死在了渾河岸邊。而戚家軍所有的中級軍官120多人一戰全滅,也直接導致,明朝也再沒有能力重建戚家軍這樣一支部隊了。


深度軍事


誰說沒贏過。

戚繼光調到薊州的第一戰,就是以明軍大獲全勝告終,而其中就有戚繼光原來在浙江時招募的3000義烏兵。


隆慶元年,戚繼光被調任薊州,當時譚綸剛剛在遼、薊一帶募集了三萬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請求讓戚繼光對其訓練。同年戚繼光上書請求將自己在浙江的3000老部下盡數調過來,這一請求得到了明穆宗的同意。3000戚家軍來到薊州之後,被戚繼光重新編為騎兵部隊,成為了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完成了以步易騎的步驟。

二年,明穆宗讓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總兵官以下的官員都受戚繼光的節制。同年戚繼光兼任薊州總兵加薊州總理,之後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火槍騎兵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



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可以說原來戚繼光的浙兵部隊,就是他訓練北方新軍的根基。


萬曆十一年,戚繼光被調離薊州。萬曆二十三年,薊鎮三協的南兵由於長期欠餉,群情激奮,於是薊鎮總兵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至此,戚繼光的浙兵老部隊幾乎全部消失。而在此前,他們還在萬曆援朝之戰中大顯神威,其嚴明的軍紀,甚至被朝鮮人所稱讚。這場兵變在《神宗實錄》上的記載是:

“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一代戰功赫赫的精兵猛將落得如此下場,也真是諷刺啊!


火器工坊


戚家軍之所以能夠出名,是因為他們在和倭寇對抗中,幾乎是100%的勝率。有如此亮眼的戰績,想要不引人注目都很難。不過戚家軍有一點非常奇怪,他們和倭寇對戰的時候每次都能贏,但是一被調到了北方去打仗,他們就基本會輸給韃子軍。他們這樣前後的反差,也是人們關注的點。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並不難,最主要是由幾個問題造成的結果。

第一,戰場局勢不同。在和倭寇對抗時,戚家軍根本就沒有因為物質問題而感覺煩惱。在當地,百姓們都心向著戚家軍,一旦他們物資不夠,當地人還會主動為他們提供。但是被調到北方去和韃子對抗時,他們人數非常少,而且後方力量補給也不夠快速。他們經常打一打,就發現沒有武器了,沒有糧食了,然後就只能選擇撤退,回去等東西到齊了再上場。

第二,在北方打仗時,戚家軍人數已經很少了。戚家軍其實特別厲害,但是由於明朝開始漸漸的注重火器,故而像他們這種騎兵就越來越不受重視。導致最後去遼東戰場參戰的時候,戚家軍只有3000人。這類人雖然個個都是以1抵10的好手,但是架不住人少,對方人多。再加上明軍支援的速度太慢,那3萬援軍到達戰場時,戚家軍都所剩無幾。而後和明軍一起發起反攻後,他們也因為武器消耗過快,最後甚至肉身上場拼搏,卻依然挽回不了敗局。

第三,對手的強大度不同。在和倭寇對戰之時,倭寇這邊並沒有特別出色的領導者,再加上戚家軍們研發出了對敵倭寇專用武器,所以打起來很輕鬆。但是在遼東作戰之時,其領導者皇太極,努爾哈赤等人都非常強大。和這樣的勁敵作戰,如果在相同裝備和相同人數的條件下,戚家軍可能都不會失敗。但他們就是缺乏武器,又缺乏兵,故而這一場大戰,他們打的是毫無勝算。

綜上幾點來看,並不是戚家軍太弱,而是戚家軍有心無力,改變不了局勢。在面對神對手,豬隊友的情況下,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其實這就和大家玩遊戲是一個道理,當組隊裡面匹配到了豬隊友時,對手又正好特別強大,那麼不管這個人多麼厲害,單挑多麼強,他都沒辦法在這場對抗賽中取得勝利。


江上孤舟


戚家軍可以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悍的軍隊,有著嚴明的紀律,極高的戰術涵養,最前沿的武器裝備,在抗倭戰爭中,幾乎百戰百勝,創造了對倭寇斬首十餘萬人的驕人戰績。

不過,這樣一支強悍的軍隊,後來幾乎很快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無聲無息了。尤其是後來在對抗努爾哈赤的後金的時候,變得簡直不堪一擊。這不能不讓後世產生疑問:那支百戰百勝的戚家軍到哪裡去了?為何威震倭寇的戚家軍,在抵抗後金時,那麼沒用呢?

(戚家軍劇照)

有人說,戚家軍之所以淪落,是因為其對付海洋民族倭寇的戰術打法,不適合用來對付作為草原民族的後金。

這話看起來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倭寇雖然猖獗,給東南沿海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但倭寇並不算國家正規軍。戚家軍在對付倭寇的時候,所採用的鴛鴦陣打法,靈活多變,抵抗倭寇那種群盜似的進攻很對路,很容易就把倭寇分而殲之。包括戚家軍在參與援朝戰爭的時候,在朝鮮戰場上,雖然對付的是日本的正規軍,但是因為有豐富的抗倭經驗,因此打起來也很對路,也打出了很大的勝利。

不過,當戚家軍北調,對付韃靼及後金的時候,他們的戰術打法,確實不適合以騎兵為主,進行集團式衝鋒的草原民族。

不過,這種說法雖然有一些道理,但顯然是一種膚淺的認識。首先,戚家軍並不是不適合大兵團作戰。戚家軍所打的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等大戰,都是大兵團圍殲,而且基本上是完勝。其次,戚家軍的武器裝備是很先進的,尤其是火器,威力是比較大的。這對倭寇有用,對韃靼及後金也同樣有用。第三,作為一支戰術素養非常高的軍隊,他不僅對倭寇有威懾力,對其他敵人同樣有威懾力。還從來沒有一支軍隊,要選擇對手的說法。

(戚繼光劇照)

事實上,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北上鎮守薊門的時候,和韃靼打過幾次仗,最後都取得了勝利。韃靼沒辦法,只好前往遼東,進犯李成梁。接著戚繼光又幫助李成梁打敗了韃靼。

但是,戚家軍最終並沒有留下來,並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之所以是這樣一種結局,我認為,最為關鍵的,還是人事的變遷,生生地把這支戚家軍給扼殺了。

戚家軍的主帥戚繼光在鎮守北方的時候,恰逢朝中首輔張居正去世。於是給事中張鼎思便上奏萬曆皇帝,說戚繼光不適合放在北邊。於是萬曆皇帝把戚繼光調到廣東去了。接著給事中張希皋又彈劾戚繼光,戚繼光遭到罷免。

這一系列的變故,都是因為張居正去世,萬曆皇帝要清算張居正,而戚繼光作為張居正最信任的人,自然也在清算之列。

(張居正劇照)

作為主帥的戚繼光被清算,戚家軍靈魂人物失去了,這個軍隊的精神肯定就散了。雖然戚家軍事實上還在,後來還參加了萬曆援朝戰爭,以及對抗努爾哈赤後金的戰爭。但是,由於戚家軍的精神沒有傳遞下來,戚家軍的文化遭破壞,所以軍隊的戰鬥能力就變弱了。

如果戚繼光被肯定,戚繼光所倡導的那一套戰術打法,必然會獲得肯定。正因為戚繼光被否定,遭罷免,因此戚繼光所倡導的戰術,不可能發揚光大。因為誰也不敢大張旗鼓地傳承使用。在明朝那種朋黨之爭異常激烈的生態下,誰要是倡揚戚繼光的戰術打法,誰肯定就會被打擊。因此,就算戚繼光的打法不錯,對抗擊北邊的韃靼或者後金很有效,由於沒得到傳承,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了。

後來,戚家軍在參加對抗努爾哈赤後金的入侵時,被努爾哈赤給消滅,就是因為戚家軍的優良傳統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造成了這支戚家軍已經蛻變成一般軍隊的緣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